傳說,羅馬的建城奠基日在公元前753年4月21日,距今已經有2700多年的歷史。羅馬城最初建在景色秀麗的七座山丘上,被稱為「七丘之城」。
關於羅馬的來歷也有一段神奇的傳說,這就是著名的「母狼哺嬰」的故事。相傳,古代阿爾巴隆加王國的公主西爾維婭與希臘戰神馬爾斯相愛,剩下一對孿生兄弟。公主的叔叔阿姆利烏斯知道後十分生氣,下令處死了西爾維婭,並將這對孿生兄弟放進籃子扔進臺泊河。誰知這個籃子非但沒有沉沒,反而漂流到河邊,被一頭母狼銜走。兩兄弟靠著狼奶活了下來,後來被獵人拾去撫養。他們長大成人後,成為智勇雙全、力大無窮的勇士,殺死了他們的仇人阿姆利烏斯,為母親報了仇。後來他們在母狼曾經餵養過他們的臺泊河畔建立起一座城市,這就是「羅馬」。今天的羅馬城徽就是一直母狼陪伴著兩個小男孩。
說到羅馬,就不得不提這座舉世聞名的「大圓形競技場」了。它是大家公認的「世界八大名勝」之一,是現存的古羅馬建築工程中最宏偉的建築,也是古羅馬帝國國威的象徵。
這座競技場的原名叫做「弗拉維圓形劇場」,但其實整個建築是個橢圓形。
從外面看過去,整座建築物分為四層,外圍的三層由80個拱門支撐。這些拱門的石柱柱形也各不相同,由外而內分別採用了三種經典的柱形:多立克式,象徵男性的力量;愛奧尼亞式,象徵修長而高雅的女性;哥林多式,比起前兩種更華麗、更有少女的氣質。與外圍三層不同,羅馬鬥獸場的第四層——也是最靠內的一層——由大面積的石壁組成,上面點綴著小窗戶。
來到鬥獸場的內部,這裡的看臺也和今天的體育場一樣分了許多層。不過千萬別認為人們可以隨意就座。在古羅馬,鬥獸場內部的座位也是嚴格按照等級尊卑和地位高低來分配的,由低到高可以大致分為四個分區。最靠內的看臺屬於元老院和皇家成員,皇帝的座位在這一排的最中間;中間的部分分配給騎士、軍官和護民官;再往上則是平民的位置。
根據今天的研究資料,這座鬥獸場能夠容納七萬多名觀眾同時觀看表演,並且,在表演結束後,這些觀眾們能夠沿著設計好的樓梯和通道,在十分鐘以內快速離場。今天,我們建造劇場或者體育館時依然會沿用這樣的設計思路,這讓人不由得對兩千年前的古羅馬人的智慧心生讚嘆。
古羅馬鬥獸場被今天的人們一再提起,不僅僅因為它的建築構造宏偉而獨特,更因為其背後輝煌的古羅馬文明。人們常說「沒有一頁羅馬史不與鬥獸場有關」,這說明了這座鬥獸場幾乎已經成為了古羅馬帝國的象徵。
羅馬鬥獸場於公元80年左右動工興建,幾萬名猶太戰俘耗盡了十餘年血汗才得以建成。在鬥獸場建成後的300年內,窮奢極欲的羅馬貴族們在這裡欣賞著獸與獸、人與獸、人與人之間的殘酷搏殺,並對這種毫無人性的遊戲樂此不疲,最終激起了奴隸們的反抗。著名的義大利歷史小說《斯巴達克斯》就脫胎於一場古羅馬時代聲勢浩大的角鬥士起義。
從某種意義上講,鬥獸場的存在,既象徵了古羅馬帝國的繁榮興盛,也間或促使了它走向滅亡。公元1084年,日耳曼人攻入羅馬城,城市被洗劫一空,盛極一時的鬥獸場也從此被廢棄。
古老的預言說,只要鬥獸場一直存在,羅馬也將一直存在;鬥獸場倒塌,羅馬也將隨之滅亡;而當羅馬消亡時,全世界也將毀滅。羅馬帝國已經覆滅了近兩千年,而羅馬卻被譽為「永恆之都」,鬥獸場也依然佇立在原地,靜靜地見證著全人類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