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15日訊(記者翁東輝)巴布亞紐幾內亞也許是地球上有待開發的最後一塊處女地。對於旅居巴新的福建人來說,這裡充滿了新奇和可能性。
一代又一代來自福建的僑民像榕樹一樣,在這裡落地生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旅居巴新的福建僑民多達上萬人,佔整個巴新中國移民的八成以上。
海者,閩之田也。福建人「出海耕田」興於唐宋,高潮是在鄭和船隊下南洋的明代。如今,遍布全球的福建籍華僑已達1500多萬人,其中不乏富商巨賈,也不乏尚在拼搏奮鬥的年輕一代。
薛輝雄來自福建福清,他18歲離家到澳大利亞闖蕩,之後來到巴新,打拼了10多年,現在擁有數家澳大利亞跨國能源企業,在巴新主要從事房地產和能源開發。一些新來的福建老鄉有機會就會向他請教生財之道,他總是告訴他們入鄉隨俗的道理。他認為,中國商人到這裡做生意,需要深入透徹地了解當地社會和文化,這是事業發達的前提。
曾經有人說,當地人吃飯靠棵樹,穿衣靠塊布,講話基本不算數。但薛輝雄認為,產生這種誤判的原因可能是交情不夠深。薛輝雄接觸到的多數巴新政府官員及社會精英還是非常守時守信的。他分析說,巴新社會中的人際關係,是一種家族內和家族外二元文化。家族和部落都保留著很傳統的文化和習俗。比如,家族財產通常不分割,家族成員間存在非常強的互助和依賴關係,村裡事務由村長和長者做主。同時,巴新人的社會人際關係主要受民主政治文化影響,推行選票政治。因此,要充分認識到文化差異性,努力尊重和適應當地文化。
在本地號稱「建材大王」的福建連江人林振光和他的長兄林承豪在巴新白手起家,經過10多年打拼,成為巴新最大建材供應商。問起為啥事業如此成功?他憨憨一笑,「真沒什麼,我們就是肯幹能吃苦」。
新一代投資移民的心態和想法同過去已經大不相同,接受記者採訪的幾位福建籍僑民都認為,巴新也在發展進步,當地華商要有長遠發展規劃,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沉下心去融入當地社會,提高自身的技能以適應當地社會更高層次的需求。從目前情況看,巴新華商多聚集在技術水平較低的零售和服務行業,對於有意願來巴新投資發展的企業家,他們建議,應當看準形勢,積極轉型,關鍵是打好「中國牌」。這些華商建議,要充分利用中國市場發展經驗和發展模式,以「過來人」的經驗長遠謀劃,在巴新正在啟動的經濟發展前沿引領潮流,搭好中國和巴新的商貿文化橋梁。為此,他們喊出了響亮的口號:「腳站巴新,背靠祖國,放眼全球。」
中國和巴新緊密的友好合作關係正待揚帆起航,進入新時代,巴布亞紐幾內亞這顆南太平洋島國璀璨明珠,將更加耀眼光芒。
(責任編輯: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