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此時的你
是否也帶著鄉愁踏上了外出奮鬥的道路?
而今,
在電視上也能回味鄉愁~
吃石牌豆腐 品湖北鄉愁……由湖北廣播電視臺精心製作的四集《記住鄉愁》湖北篇,陸續在CCTV4播出。《石牌古鎮——急公好義》,您看了嗎?附上視頻,別錯過哦
片尾曲真的超好聽~
被譽為中國豆腐之鄉的荊門鍾祥石牌鎮位於湖北中部,地處江漢平原北部,東臨漢江。
凌晨兩點,晨曦未露之時,石牌的百姓就開始了他們一天的勞作:磨漿做豆腐。當黃豆漿溫度升至110攝氏度時,老匠人便開始搖漿,過濾、點漿、成型,一絲一毫都掌握得精妙。成品瑩然如玉,口感綿滑。這種傳統做法已在石牌悠悠延續了兩千多年,如古鎮石板上的豆香不曾褪去。
石牌,也因此有了「中國豆腐之鄉」的美譽。石牌古鎮,位於湖北中部,地處江漢平原。最早記載為東漢時期蘭水城,三國時期更名為「荊城」,是兵家必爭之地。相傳蜀國將領關羽在石牌一帶駐軍打仗,每至秋日,天氣乾燥,人們便會出現種種不適,關羽見狀向郎中請教,最終用豆腐治好了百姓的眼疾口瘡。
歲月流轉,時光變遷,在石牌,豆腐竟與關雲長的義薄雲天連在了一起。每吃下一口爽滑鮮嫩的豆腐,扶危濟困、急公好義的美德就一併融入石牌人的骨血。義氣,就這樣在石牌這片豐饒的土地上長出繁茂枝椏來。
行善立德、鄰裡守望,搭上一把手,人生旅途一起走。困難時相互扶持,喜悅時彼此分享,急公好義讓石牌這座古鎮的青石灰瓦間有了溫度和幸福的滋味。
《石牌尋遺》攝影:紫雲英
湖北省位於中部地區,地大物博,物產豐富。荊門鍾祥的蟠龍菜大概在湖北已經是家喻戶曉了,但是石牌豆腐並不是人人知曉。
石牌鎮,鍾祥盛產豆腐的地方,有「豆腐之鄉」的美譽,石牌鎮幾乎家家戶戶做豆腐,下面就為您揭開石牌豆腐的「神秘面紗」!
荊門鍾祥是著名的「長壽之鄉」,除了氣候宜人,當地的土壤還富含硒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所以造就了黃豆生長的一片樂土。
鍾祥產的黃豆比一般見到的黃豆個頭要小。可別小看這種黃豆,不僅出漿率高,營養價值也比別的黃豆高。用這種黃豆磨出來的豆漿看著都濃稠很多。
是不是有香噴噴好喝看得見的感覺?
磨豆漿是他們那裡唯一一個藉助了現代科技的步驟,畢竟現在要找頭驢來拉磨確實是難度很高的...
藉助這個機器,豆漿和豆渣就自己分離了,豆渣還要再回爐磨個兩三遍才算是物盡其用。
在石牌鎮,做豆腐那是一個真真正正的手藝活,每一個師傅都有自己最擅長的那一項。
之前磨好的豆漿加熱燒開之後,接下來就要過濾了。他們那過濾可不是像我們自己在家裡做的那樣直接往過濾網上倒就行了哦。
他們的行話叫,搖包漿。
這是最傳統的做法了,師傅用這個布包進一步的過濾豆漿。靠師傅的手法,豆漿中殘留的渣滓就會留在布包裡,豆漿汁通過棉布的小縫隙就流進了下面的大綱裡。
過濾好的豆漿就等著變成豆腐了,接下來就是做豆腐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點漿。
點漿就是在豆漿中加入凝固劑使其凝固,北方一般用滷水,而我們南方喜歡用石膏水。
按比例調好石膏水之後,一邊加還要一邊攪拌,保證能夠充分、均勻的發生反應。
攪拌到豆漿逐漸變濃稠,就可以讓它自己凝固了。靜置十來分鐘,豆腐的雛形,豆腐腦就完成了。
接下來豆腐腦就可以做成豆腐的各種形態了,所有的原理都是將豆腐腦用棉紗布包好之後壓制,將裡面的水分壓出來,讓分子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如果是做豆腐,壓力是最小的,壓力再大一點,就是做豆乾。
已經按豆乾的大小做好的竹格子,上面鋪上棉紗布,然後再將豆腐腦均勻的鋪上去。
包好紗布,用重物壓制。
成型的豆腐乾是一整塊的,用小刀按印子一個個切開。
接下來,就是最特別的一步了,切割好的豆乾,還要一個個單獨包上紗布!
然後再上架子壓。
這樣出來的豆乾不僅形狀好看,口感還能兼具嫩滑和筋道,非常奇特!
最後的步驟就是滷豆幹了。
新鮮出鍋的香豆乾,看著就想咬一口啊。
而壓力最大的,就是做千張皮了。因為千張皮又薄又有韌性,所以豆腐腦要薄薄的鋪一層,中間用棉紗布一層層隔開。
用架子全部裝好之後,還要上千斤頂來壓制哦!
最後出來的千張皮真的是薄如蟬翼韌如紙啊!
怎麼樣,是不是覺得做豆腐很神奇?您還想知道荊門鍾祥石牌有什麼特別之處嗎?石牌古鎮等您來探索!
圖文來源:湖北經視等網絡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