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家長對我說,他的孩子讀小學二年級,在學校吃麵包,被老師發現。老師很生氣,打電話給他,讓他買40個麵包,明天帶到學校來。
學校食堂飯菜太難吃了,孩子經常吃不飽,自己買了麵包放在孩子書包,讓他餓的時候吃,沒想到卻被老師這樣處罰。他問我,老師這樣做對嗎?
很顯然,老師的做法是錯誤的。我們可以輕易地讀出其潛臺詞:
叫你不要帶零食來學校,偏不聽。學校沒飯吃咋的?有飯不好好吃,寧願花錢買零食。好,有錢是不?明天給我買40多個麵包來,全班每人發一個!
學生違反規定帶零食來校,你按制度處罰就是了。讓第二天買40份到學校來,依據是什麼呢?如果學校或班級的管理制度中沒這條規定,那麼,這就是「令由心生、政從口出」的做法,並不是從嚴肅校紀校規、教育學生的目出發的,難免有洩憤之嫌。
這種情況,家長可以理直氣壯地抵制,不必擔心得罪老師而委曲求全。得罪了老師,確實有「孩子被另眼相待」的風險。但是,底線和原則是應該堅守的,也總是有代價的,只有堅持的人多了,社會才會風清氣正。
不過,老師說的也只是氣話而已,不可能真的強迫學生這樣做。作為家長,還是應該多站在老師立場看問題,這樣,就能對老師多一份理解。
為什麼學校不許學生帶零食?
一、吃了零食不想吃飯,致飲食沒規律,不利學生健康,也不利學校管理。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孩子沒胃口時,大多數是因為不餓。真要餓了,吃什麼都香。孩子吃起零食來,根本管不住嘴。肚子被零食佔據了,哪兒還有主食的位置?
即使是正規品牌的零食,也有各種不利於身體健康的添加劑。有些家長圖省事,直接給孩子幾元零花錢,讓他們自己買零食。校門口是三無「五毛」食品的重災區,孩子們的零食,大多數都是從那地方買的。他們吃的是什麼東西?可想而知。
二、零食包裝被丟棄校園內,影響環境衛生。
不管學校的規矩有多嚴,亂丟垃圾的現象都無法杜絕。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學生,規矩還沒立起來,也沒有很好的自律能力。要管理好校園衛生,最有效的,還是從源頭上堵住。零食包裝袋雖然未必是最髒的東西,但丟棄在地上,卻是最影響視覺感受的垃圾。
三、上課吃零食,無法專心學習。
一心不能二用。小孩子上課吃零食,肯定無法專心學習。吃東西的聲音和氣味,還會影響到周圍一大群同學。
四、同學間攀比,或搶零食打架。
孩子愛炫耀,誰帶了好吃的零食,很快全班都知道。虛榮心強的孩子,經常帶零食到學校和同學攀比。我們知道,互相攀比,是嫉妒心理產生的根源。處於這樣的氛圍中,孩子會變得心胸狹窄。
同時,爭搶零食,也是小學生打架的重要誘因之一。個子大一些的孩子,會威脅別的孩子帶零食給他吃,不然就要打他。鬧得大了,就成了校園欺凌。
除了上述原因,還有一個不足為外人道的隱秘——學校內設了小賣鋪,學生自帶零食會影響到小賣鋪的生意。
有些學校的領導,在制定校紀校規的時候,可能會打著「為你好」的旗號,行不可告人的勾當——不許學生自帶零食,校園內卻開設小賣鋪。賣的東西,也和校門口那些小店賣的沒有二致。
所以有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門,會禁止校內開設小賣鋪,這種做法值得推廣。我認為,不但校內,校門口也應該嚴管,一旦發現有向學生售賣三無食品者,立即嚴肅查處。
其實,校園內開設小賣鋪,跟老師並沒有什麼關係。一線的老師,不許學生帶零食到學校,主要是基於前述的四點原因。至於學校領導有什麼小心思,老師犯不著去揣摩,更不必去迎合。因為,教師和校長之間的關係,相對來說,是體制內較為純粹的關係。
知道學生帶零食去學校不好,但我卻是每天偷偷往兒子書包裡裝零食的家長之一。
因為,兒子學校的飯菜,確實難以下咽。我吃過幾次,難吃程度生平僅見。兒子說,他每天只吃飯,不吃菜,有時飯被菜「汙染」了,便都不吃。
每天放學,從學校出來,兒子總是奔向旁邊的早餐店,買粽子和雞蛋(我只許他買這兩種),狼吞虎咽的樣子,令人心疼。顯見他在學校已餓極。
加拿大的中小學,學校不提供午餐,都是學生自帶,但必須在統一的時間和場所進食。我們的學校,學生太多,自帶午餐的話,管理難度很大。
但是,如果禁止學生帶零食,就必須改善食堂菜品的口味,併兼顧營養和安全。無論如何,不能餓壞了孩子。學校食堂管理,對中小學校來說,確實是個大難題。
因為規模不大,無法引入多家食堂競爭。學校自主經營的話,又很難堵住經辦人從中揩學生油水的漏洞。至於第三方配送,問題更大。
如何加強監管,讓學生吃上營養美味的午餐,需要家長積極參與,獻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