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Sdkfz 254裝甲車,來自奧地利的輪履兩用車

2020-12-13 丹書戰史

二戰時德國大量使用被他吞併的奧地利生產的武器裝備,其中就有一款比較少見的rr-7輪履輛用裝甲偵察車,該車產量稀少,是一款很罕見的裝備,德軍給了它Sdkfz 254的編號。

Sdkfz 254裝甲車

30年代的歐洲,許多國家都展開了輪履輛用裝甲車輛的研製,只不過投入精力多,真正服役的型號少,奧地利rr-7就是少量服役的。

該車由奧地利索勒爾公司設計製造,作用是給炮兵部隊提供一種性能優異的火炮拖車,為了滿足越野機動性和公路高速機動,裝甲車使用了輪履兩用結構。1937年原型車測試通過,獲得了軍隊的訂單,不過在第二年剛剛進入量產之時,德奧兩國合併,rr-7就成了德國軍隊的制式裝備。

Sdkfz 254裝甲車

該車的履帶結構固定不可收縮,採用當時常見的平衡式彈簧懸掛,一臺柴油機提供動力,主動輪在前。坦克的輪式結構布置在履帶外側,使用液壓機構實現輪子的收放。

一般公路機動的時候使用輪式結構,通過液壓機構下壓車輪,車輪觸地後逐漸將履帶頂起來脫離地面,為了避免履帶拖地,履帶較常規坦克拉得更緊。這種運行模式的改變操作簡單,駕駛員在車內即可完成。

Sdkfz 254裝甲車

車輛四周有鋼裝甲保護,頂部開放式,只能抵禦輕武器攻擊,沒有武器配置。

德奧合併之後,索勒爾公司繼續生產rr-7裝甲車,只不過是為德軍生產。德軍接收前生產了12輛,之後又繼續生產了128輛。德軍將這些車輛投入到自己的步兵師中,在北非和東線戰場上都有他們的身影。

Sdkfz 254裝甲車

Sdkfz 254裝甲車比起德軍自己的半履帶車,不管是運輸能力還是改裝能力都不可同日而語,再加上它的輪履兩用結構,不僅增加了車輛的結構複雜性,還把造價也拉高了,這在大戰中可是不能接受的。

Sdkfz 254裝甲車

並且車輛的輪式結構活動部件多,4輪的承受力當然不可和履帶結構相比,這限制了車輛的改裝升級,與其生產這樣一款複雜且昂貴的裝甲車輛,倒不如乾脆放棄。

在整個二戰中,Sdkfz 254裝甲車沒什麼突出表現,它那輪履輛用的行走方式也沒有表現出太好的優越性。

Sdkfz 254裝甲車

而二戰結束後,一名叫 v clav uhl k的捷克機械師發現了一輛Sdkfz 254裝甲車殘骸,他花費了大量時間修復了這輛裝甲車,在1953年7月駕駛著它,搭乘著7名跟他一樣的乘客,穿過多層邊境進入西德,並最終成功移民到美國,也算是Sdkfz 254裝甲車最後的傳奇了。

相關焦點

  • 車輪朝天的奧地利ADMK輪履兩用運輸車,最後都便宜了德國人
    在1933年時,歐洲大部分軍隊都在加緊向機械化邁進,奧地利雖然不是大國,但是憑藉著自身的工業優勢也沒有落下,當年委託Austro-Daimler公司開發一種輕型的車輛,它可以用來拖曳中小口徑火炮,運輸彈藥以及士兵。歷時一年後,ADMK輪履兩用運輸車問世。
  • 北非戰場的德意志駱駝,二戰德國Sd.Kfz.233重型裝甲車
    德國在二戰早期的閃電戰中能夠迅速擊敗眾多歐洲國家,除了那些作為攻堅主力的坦克部隊,也有那些輪式裝甲車輛的功勞。因為當時各國對於德國研製坦克裝甲車輛保持警惕之心,所以早在20世紀30年代,德國裝甲車輛的研製工作就已經開始秘密進行。並在希特勒上臺以後將這些車輛投入部隊使用,並收集相關的車輛使用信息,以利於進一步改進和升級換代。
  • 二戰後德國受到懲罰,奧地利怎麼樣了?
    二戰德國戰敗後,蘇佔區成立了民主德國(東德),美、英、法佔區成立了聯邦德國(西德)。   對於德國,四國的態度差不多,但對於奧地利,蘇聯和西方有嚴重分歧。蘇聯認為奧地利雖被德國佔領,但奧地利依然要為二戰負責。
  • 二戰前德國吞併奧地利,英國能忍受,蘇聯為何暴跳如雷?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被西方與蘇聯瓜分。蘇聯控制了德國東部,建立了東德(1949至1990年)。鮮為人知的是,德國南邊的「親兄弟」奧地利在二戰結束後,也被蘇聯佔領了東部。最終,蘇聯於1955年撤出駐紮在奧地利東部的60萬軍隊,面積只有83879平方公裡的奧地利,才沒有像德國那樣,被分成西奧(西方控制)與東奧(蘇聯控制)。
  • 二戰後被同盟國分區佔領的奧地利,為何沒像德國一樣分裂
    1945年德國投降,英、蘇、美、法達成協議,分區佔領奧地利。1955年英、蘇、美、法籤訂《奧地利國家條約》,四國軍隊退出奧地利,奧地利維持了統一。為何奧地利與德國都被同盟國分區佔領(德國在1945年被同盟國分區佔領,於1949年分裂為西德、東德),奧地利卻避免了分裂,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 奧地利設計,捷克生產,印尼陸軍的新型裝甲車來源有點複雜
    ▲此前印尼PT平達德公司在對"潘德"II型輪式裝甲車性能測試中出現的配備12.7毫米機槍版本的"潘德"II型輪式裝甲車,當然,這樣"武德"較弱的版本自然是無法吸引印尼人眼球的(圖片來源於:網絡)那說起這個名為"眼鏡蛇"的印尼陸軍新一代"大八輪"的來歷還得從2017時候說起,當年印尼PT平達德公司曾從捷克方面(由捷克"神劍
  • 二戰老照片:德國吞併奧地利,迎接希特勒的竟是鮮花和掌聲
    奧地利,從中世紀末期到一戰結束前,一直是歐洲大國之一,更是統治中歐近700年的哈布斯堡王朝所在地,然而這樣一個歐洲大國,在二戰時期,面對德國的吞併和入侵,卻一槍未發,直接投降,同是歐洲大國的法國的慘敗還要讓人大跌眼鏡,更驚人的是,在德軍入侵時,奧地利人反而用鮮花和掌聲來歡迎德軍,照片中民眾們分明是
  • 從一戰到二戰,西方為何非要拆散德國與奧地利?
    因為曾給德國帶來巨大災難的阿道夫-希特勒,其實是個奧地利人,他生於因河奧地利一側的布勞瑙。而在奧地利,德國也是個繞不過去的話題,因為兩國語言相同,歷史又糾纏不清。兩國特殊的歷史與文化,決定了兩國關係的非同一般。現在有人認為德國與奧地利這麼親近的關係,成為兩個國家「有點浪費」,不如合併好了。有人分析過,假如德國與奧地利合併,對德國是大有好處的。
  • 大山貓輪式裝甲車,來自南非的快樂,非洲南部一霸
    上世紀70年代,南非認識到自身防務對輪式裝甲車輛的需求,與其他國家研發輪式裝甲車不同,南非主要是針對自身的特殊情況,該國的周邊沒有強力的軍事力量,發展重火力輪式車輛不僅成本低廉,而且適合當地的地形條件,足以應付周邊局勢。
  • 奧地利科學院院士阿諾德∙蘇潘:二戰中的奧地利人
    【編者按】希特勒是奧地利人,卻作為德國的統治者挑起了世界大戰,那麼他的母國奧地利在二戰中充當了什麼角色?加害者?受害者?抑或兼而有之?在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逝世100周年之際,13萬名來自德國與奧地利各地的歌手乘坐彩車穿行於維也納的英雄廣場與環形大道。70萬人目睹了這一盛況。在時任奧地利總統的米夏埃爾∙海尼施(Michael Hainisch)看來,這一「歌手組成的軍隊」正是德意志民族統一的象徵。
  • 二戰德國動物園奠基者一號坦克,有些跑得飛快,有些特別抗揍
    一號坦克嚴格來說是德國二戰坦克的開端,至於一戰時期A7V「17兄弟鐵棺材」,無論是技術還是理論都沒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反倒是德國通過一號坦克積累了設計經驗,又通過訓練和國外實戰檢驗了相關理論。一號坦克作為一款輕型坦克,一號坦克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一輛裝甲車,很難與其他坦克相抗衡,就連T-26都打不過,不過一號坦克家族型號不少,各型號之間性能差異也非常的大。
  • 二戰時期日本和德國軍力差距有多大?諾門坎戰役說明了一切
    二次世界大戰中作為軸心國的日本和德國分別在東西兩個半球對世界開始了瘋狂的擴張,德國吞併奧地利閃擊波蘭,幹掉了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和法國,南下攻擊南斯拉夫和埃及,可謂神擋殺神佛檔弒佛。而日本則在東亞地區侵略中國,南下攻擊菲律賓、越南、寮國等東南亞國家,兩根攪屎棍跳動了全球的戰爭。
  • 奧地利和德國一樣被分區佔領,為什麼沒有像德國那樣分裂?
    二戰結束後,為了防止德國死灰復燃,德國被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這也是處置德國的一種形式。然而隨著冷戰的爆發,德國最終走向了分裂,在美蘇的影響下,分裂為東西德國。奧地利同樣在二戰後,被四大國比照德意志進行分區軍事佔領。那麼為什麼奧地利卻沒有像德國那樣分裂,而是得到了統一呢?一雖然同盟國對德國和奧地利都進行了分區佔領,但其實目的不同。對待德國,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絕對不能讓德國東山再起。
  • 歐洲國家為什麼害怕德國與奧地利合併?
    很多人都說:「奧地利最成功的地方,是讓全世界都認為貝多芬是奧地利人,希特勒是德國人。」由此可見,奧地利跟德國的關係非同一般!而德國和奧地利的關係,就像俄羅斯與白羅斯的關係一樣,都是同宗同族、同語同文的親兄弟,兄弟齊心,其利斷金。要是德國跟奧地利這對德意志兄弟合併成一個全新的德意志國家,對歐洲的其他國家就是揮之不去的噩夢!將會取代俄羅斯成為歐洲的頭號威脅!
  • 1938世界盃:納粹德國強迫奧地利人為他們踢球
    其實像世界盃這樣的全球錦標賽從來就沒有沒有政治自由,尤其在1938年二戰前德國和義大利的法西斯領導人急於為最終結果加蓋印記的時候,更是如此。但在德國入侵並吞併奧地利三個月後,德國隊強迫五名奧地利先發隊員在比賽開始前為奧地利踢球,這可能是錯誤的計劃。
  • 二戰德國真缺資源嗎?
    shuyao:德國其實應該不缺鎢的,奧地利米特西爾鎢礦,是世界第二大鎢礦,年採礦石40萬噸,產商品金屬鎢1800噸。離德國很近,不過是二戰後發現的。像石油也是,利比亞就有石油,奈何德國總想搶現成的,卻不肯在現有地方上好好找找。
  • 二戰前夕德國吞併奧地利,希特勒站在巡遊車上,平民瘋狂吶喊
    今天為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的這一組圖組,是來自於1938年納粹德國吞併奧地利時的老照片。通過這一組照片,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中留存下來的影像。照片拍攝於1938年納粹德國吞併奧地利期間,德軍在奧地利政府宣布併入德意志後進入奧地利境內,德軍接管了奧地利的國防。
  • 二戰荷蘭M-39裝甲車,分不清哪個是機槍哪個是炮
    輪式裝甲車在一戰時期得到認可,不過那時候基本都是從現有的汽車,通過安裝鋼板改裝而來,性能指標一般,一戰後許多國家開始研製專業的裝甲車,荷蘭也點亮了自己的科技線,在二戰前夕研製出了M-39輪式裝甲車。M-39裝甲車在30年代,荷蘭已經研製成功了DAF PD.2型裝甲車,在二戰爆發前,以它為基礎研發了DAF PD.3型裝甲車,也就是M-39。
  • 二戰期間出現的紐西蘭「次世代」科幻坦克,德國看了笑出聲
    【圖1:二戰中的紐西蘭士兵】在一戰結束後,英國曾將一些菱形坦克和獵犬中型坦克提供給各殖民地軍隊,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也通過仿製和維修多多少少積累了一些經驗。在二戰爆發前後,世界各主要國家大多都在拼命研發製造坦克,紐西蘭作為一個存在感完全被鄰居澳大利亞掩蓋了的國家還是設計了兩款坦克的。但有趣的是,這兩款坦克的技術水平是開了倒車的。
  • 二戰末期被蘇聯解放的奧地利為什麼沒有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攻克柏林前夕,蘇聯還順帶收拾了德國的馬仔——奧地利。在二戰前夕,奧地利被德國吞併,綁在了希特勒的戰車上。由於奧地利和德國關係源遠流長,同為德意志國家,希特勒也是一個地道的奧地利人,奧地利與德國合併後,全功率開啟國家機器為德國發動戰爭服務。所以二戰時期奧地利的角色定位很尷尬,一方面它既是納粹德國發動戰爭的犧牲者,另一方面它又與德國沆瀣一氣,為禍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