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古鎮大氣、古樸、神秘。位居秦嶺腹地,太白山南坡,據陝西洋縣城78公裡,迄今2000多年歷史。自漢唐起曾發揮過重要作用,盛極一時。
古鎮曾是歷代古軍事要衝,古經濟、政治重鎮。唐玄宗開元18年(公元730年)設縣治,是為華陽縣,唐天寶8年更名為真符縣,後改回華陽。
華陽的流水很美,但是它可不光是用來照影子的。在華陽,水力資源非常豐富,當地人利用立式水車獲得動力,製作出了水碓、水磨等重要農具,大大提高了生產力。大約在四十多年前,這裡兩條河上架滿了水車,帶動著水碓水磨,水磨是用來磨麵的,水碓是用來舂米的。老街水車是作為一個觀賞標誌立在這裡的。
古鎮流水環繞,民居錯落有致,質樸大方,酉水上遊東西兩河在古鎮前交匯,清道光年間雕梁畫棟的戲樓、鱗次櫛比的明清老宅、廟宇、堰渠、殘橋等遺存隨處可見。
因歷史上有名的儻駱古道而興盛。唐朝有兩位皇帝南避漢中均曾在此駐仳,是歷史上有名的古道驛站、古軍事要衝、古經濟政治重鎮。在陝南秦巴山區眾多的古鎮中,華陽古鎮特色鮮明,被譽為「秦嶺第一小鎮」。
華陽之所以能成為繁榮鬧市,當然是它具有濱臨大江之地利,同時又是一個良好的天然避風港口;而最為重要的原因,是舊官府在此設有釐金局、瓷器統捐局、下卡等稅收機關。凡是船舶經過華陽,無論空、滿載,都要停靠碼頭,聽候查驗,繳納了捐稅才可放行。
華陽古鎮內明清建築保存較為完好,宋元時期的華陽鎮古風格獨特,文武官員衙門,客棧,當鋪,酒樓,茶樓等鋪板門一條街600多米300餘間為主體的明清建築群至今留存,有著深山中罕見的明清時期古鎮風貌。此外,古華陽縣縣城牆殘垣輪廓也尚在。
霧蒙蒙的水鄉裡,煙雨總是那麼多情。細雨潤物無聲,可人兒倚窗看雨。陝南的小鎮裡,白牆黑瓦的明清式建築令人很是心安,小鎮前的鴛鴦在水波上遊弋,歷史的風聲開始吹過這一方土地。
街是舊的,人是舊的,風貌是鎮上留守的老人們曬太陽,抽菸鍋,聽秦腔,從明朝至今,這裡盛開了幾百年光景,雖是舊時模樣,卻又拒絕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