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1949年上海碼頭,逃往臺灣的國民黨軍都帶了些什麼?

2021-01-09 讀史聊天下

1949年,國民黨軍隊在上海港口裝運T-26坦克和美制M3A3坦克準備送往臺灣。

照片中的國軍裝甲部隊正在裝船撤臺灣,其中居然有不少蘇聯製造的T26坦克。敢情也有不少蘇式裝備。

M3A3是M3系列輕型坦克最後一種改進型,車體前部和兩側裝甲板改為傾斜布置,車內由前至後分別為駕駛室、戰鬥艙和動力艙。車內乘員4人:車長、炮長、駕駛員和前置機槍手。

M3A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由M3型輕型坦克發展而來的。主要武器為37mm火炮1門,7.62mm機槍3挺。1942年8月定型,1943年投入生產,至同年10月止,共生產3427輛,之後由M5A1所取代。

其中2433輛通過美國的租借法案交給英國、中國及自由法國等同盟國軍隊,主要活躍在西歐、義大利及東南亞戰場上,為同盟國軍隊立下汗馬功勞。

1943年,中國國民政府通過租借法案共裝備了48輛這種坦克,並組建了駐印軍「中美第一臨時戰車群」下屬的戰車第一營,戰車第一營是中國駐印軍的軍直屬戰車部隊,也是國民革命軍陸軍使用美制戰車作戰的開始。

二戰結束後國民革命軍將其全部投入中國內戰(主要是淮海戰場即徐蚌地區),之後大量被解放軍繳獲,成為解放軍裝甲部隊的主力戰車之一。

T-26是最早大量裝備蘇聯軍隊的坦克。於1931年正式定型,1932年裝備蘇聯紅軍。是蘇聯紅軍坦克部隊早期的主力裝備之一。

T-26坦克和德國的Ⅰ號坦克都是以英國「維克斯」坦克為基礎設計的,但T-26的火力大大高於Ⅰ號,而且超過了Ⅱ號,達到甚至超過了38t和早期Ⅲ號(都只裝了37毫米炮)的水平。

1949年上海,正在搬裝備上船的國軍

1949年上海,馬路上列隊等待撤退的國軍

1949年上海,正在等待登船的國軍

相關焦點

  • 1949年逃往臺灣的國民黨坦克部隊,有不少蘇式裝備?
    來源:新浪圖片1949年,國民黨軍隊在上海港口裝運T-26坦克和美制M3A3坦克準備送往臺灣。照片中的國軍裝甲部隊正在裝船撤臺灣,其中居然有不少蘇聯製造的T26坦克。敢情也有不少蘇式裝備。1942年8月定型,1943年投入生產,至同年10月止,共生產3427輛,之後由M5A1所取代。其中2433輛通過美國的租借法案交給英國、中國及自由法國等同盟國軍隊,主要活躍在西歐、義大利及東南亞戰場上,為同盟國軍隊立下汗馬功勞。
  • 一組1949年敗退臺灣的國民黨老照片,如喪家之犬
    解放軍大軍壓境,倉皇出逃的國民黨軍隊。正在渡江的國民黨軍隊,就像喪家之犬。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經歷了太多太多戰爭,人們渴望和平,而蔣逆潮流而上,人民會支持他嗎。登上臺灣島的大陸百姓。蔣介石敗退臺灣,不但帶走了金銀財寶和一大批社會精英,還有60萬大陸百姓,這些手無寸鐵的老百姓或被脅迫或被擄掠,總之他們在時代的浪潮下,被裹挾著來到異地他鄉。這些人,將是未來在臺灣維護祖國統一的中堅力量。準備撤離大陸的國民黨坦克部隊。從照片可以看出來有不少的蘇式坦克。這些大部分都是抗戰時期蘇聯支援或者半價給的,為了牽制日本,正好彌補了德國和美國援助的空檔。
  • 難得披露 1949國軍大撤退時的照片,細節震撼!
    【筆記君註:當解放軍於1949年4月發起渡江戰役時,承擔上海防務的守軍身後是大海,已沒辦法再退,需乘船撤走。上海守軍雖擁兵20餘萬,但派系繁雜,各不相屬,負責上海防務的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頗感頭痛——如何安排撤退事宜呢?湯恩伯叫來了自己的親信、時任淞滬警備司令的石覺來商討去留問題。
  • 「新疆王」盛世才1949年逃往臺灣,他的最終結局如何?
    1933年到1944年之間,西北軍閥盛世才開啟了自己對新疆長達11年的統治,他在任新疆主席期間,一手把持了新疆的軍事政治大權,用鐵血手段排除異己,被人稱為「新疆王」。不過,曾經的「新疆王」在1944年後逐漸眾叛親離,並在1949年後跟隨蔣介石逃往臺灣。
  • 渡江戰役後,國民黨軍全線潰退,這幾批軍隊卻完整撤往臺灣
    西南各地方實力派如川系的鄧錫侯、劉文輝和潘文華,滇系的龍雲、盧漢等早就與蔣介石離心離德,此時紛紛起義,隨著4月13日西昌地區國民黨軍的覆滅,蔣介石的西南計劃徹底破產。至此,退守臺灣成了蔣介石集團的唯一選擇,一場規模空前的軍事撤退隨之開始,由於陳毅、粟裕指揮的第三野戰軍部隊迅速佔領了東南沿海地區,封鎖了海上退路。因此國民黨軍的撤退主要集中在大陸的幾個沿海地區。
  • 抗戰勝利3年後南京又遭空襲,投彈的竟然是國民黨自己的飛機
    儘管大局已定,國民黨軍敗相畢露,可是,解放軍拿下這些城市並不那麼輕鬆。解放錦州、天津、石家莊、太原、濟南、上海、蘭州等等城市,解放軍都付出了不少的代價。奇怪的是,在可見的資料中,我們基本上看不到多少與解放南京有關的信息。
  • 老照片:1949年國民黨軍隊大撤退
    1949年2月,南京,撤退中的國民黨軍隊。    1949年2月,南京,從前線撤退下來的國民黨軍隊。    1949年2月,南京,國民黨士兵準備乘船南撤。    1949年2月,南京,守護金屬錠,這些金屬錠準備運往上海。
  • 蔣介石逃往臺灣時解放軍為何沒打其座機?
    在蔣介石乘飛機逃往臺灣時,中共本有機會將飛機打下來,但由於葉劍英沒有得到中共中央的同意,而錯失了這個機會。蔣介石無奈下臺1949年初,經過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國民黨軍隊損失過半,解放軍將戰線壓至長江一線,國民黨統治面臨垮臺的命運。此時,蔣介石的後院又起火了。
  • 1949年為何沒有進軍臺灣?
    1949年為何沒有進軍臺灣?6月14日,毛澤東代中央軍委來電同意推遲入閩,但要求:請開始注意研究奪取臺灣問題,臺灣是否有可能在較快的時間內奪取,用什麼方法去奪取,有何辦法分化臺灣敵軍,爭取其一部分站在我們方面實行裡外結合,請著手研究,並將初步意見電告。如果我們長期不能解決臺灣問題,則上海及沿海各港是要受很大危害的。
  • 解放軍為何沒打蔣介石逃往臺灣時坐的飛機?
    解放軍在1949年橫掃大半個中國,國民黨在大陸戰場上節節敗退。蔣介石無奈之下選擇臺灣為「不能再退的後方」,於是,他在1月21日宣布下野,由李宗仁接任代總統,並於1949年12月10日下午2時抵達臺灣。在蔣介石乘飛機逃往臺灣時,中共本有機會將飛機打下來,但由於葉劍英沒有得到中共中央的同意,而錯失了這個機會。
  • 金三角,國民黨殘軍的風風雨雨
    1949年12月底,劉鄧首長指示,二野第4兵團和四野一部,在邊縱的協同下,以急行軍速度,堵殲國民黨廿六軍及八軍一部。解放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滇南的蒙自、個舊等地,殲滅了逃竄中的李彌第8 軍和餘程萬第26 軍,僅有少數殘餘部隊,於1950年3月9日,逃往緬甸。當時,這支殘軍的指揮官是第8軍237師709團少將團長李國輝。
  • 解放戰爭,國民黨60萬殘軍為何逃去臺灣,而不是西南或海南?
    1949年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部隊已經潰不成軍,基本無還手的能力了。在那樣的狀況下,戰敗只是時間問題,於是殘軍準備逃亡。當時逃亡的地點有三個選擇,一個是海南島,一個是臺灣島,一個是西南地區。海南和臺灣都是島嶼,四周環海,與大陸兩兩相隔,都是可供退守之地,面積和地理情況差不了多少。西南的國土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型,抗戰時期就是敵軍堅固的大後方,但最終國民黨選擇了臺灣,為什麼不是其他兩處呢?
  • 1949年三萬國民黨軍隊羈居越南長達3年
    1949年12月,國民黨軍在湖南、廣西、雲南兵敗後,有成建制部隊30000多官兵退入法殖越南,居留長達3年6個月。法國未能強制國民黨軍遣返大陸,又不送去臺灣,欲用作棋子,望取法國外交利益。而留富國島國民黨軍逐步適應環境,力爭早日到臺灣。  早在1950年10月,林蔚赴富國島宣慰時,曾到西貢與法殖當局商洽,和駐印支高級專員比榮談判,不得要領。1951年春,法軍在越北慘敗,巴黎特派名將塔西尼中將接任法軍總司令兼印支高級專員,對臺方及通過美國所提轉運臺灣事,塔西尼拒絕考慮。
  • 西南和海南都是易守難攻,1949年,國民黨軍撤退時為何首選臺灣?
    解放戰爭末期,臺灣島成了國民黨軍敗兵的最後容身之地。眾所周知解放戰爭的整體進程是從北往南推進,到49年時,國民黨政府先後從南京遷到廣州、重慶,最終才敗退臺灣。這裡有一個疑問,西南國土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抗戰時就是大後方;海南島和臺灣情況相似,也是可供退守之地。
  • 《太平輪1949》讓具有共同回憶的人走到了一起
    2000年10月母親去世之後,張典婉開始尋找與太平輪有關的記憶       張典婉說,就算是1949年初,搭乘輪船從上海去臺灣,很多人都是以為很快就會回來的,就像抗戰時期遷往內地一樣。在那樣一個大遷徙的年代裡,人們在上海碼頭相互告別,剛剛經過8年抗戰重逢卻又要分離。但誰也沒有想到,這就是永別。
  • 1949年,逃到臺灣的4個軍閥大佬都是誰?人生結局如何?
    三大戰役勝利後,國軍大勢已去,解放軍乘風破浪,前驅直入,全國各省相繼解放,曾經的地方割據局勢已不復存在,1949年底,有四位曾經的軍閥大佬跟隨老蔣逃往臺灣,這幾人中曾有與蔣介石處於對立面,那麼他們到了海峽對岸,待遇如何?人生結局又是怎樣的呢?
  • 1949年,四野大軍向香港,澳門進發,為何被緊急叫停
    1949年4月,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天塹,解放了南京。隨後,各大野戰軍紛紛向南進發,除了白崇禧的桂軍做了一定抵抗之外,其他的國民黨軍都是一觸即潰,不堪一擊。1949年9月22日,人民解放軍以雷霆萬鈞之勢,分路飛越粵北天險五嶺山脈,突破敵人吹噓的「粵湘贛防線」。10月2日,廣州戰役正式打響,在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下,駐守廣東的國民黨軍三個兵團15萬人紛紛潰敗,餘漢謀,閻錫山等人紛紛逃往海南,臺灣等地。10月14日,四野15兵團先頭部隊進入廣州市區,廣州全部解放。
  • 1949年上海解放前的景象,這是黎明前的黑暗
    圖為一艘船上擠滿了想逃離上海,躲避戰火的百姓。這組老照片拍攝於1949年3月至5月解放前的上海,記錄了國民黨潰敗前的上海。1949年5月27號,歷時15天的上海戰役,解放軍解放了全上海。圖為上海車站火車上擠滿了想逃離上海、躲避戰火的百姓。
  • 一組老照片,帶你穿越到1979年的臺灣
    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省主要的少數民族高山族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大量的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人民移墾臺灣,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1949年國民黨當局退據臺灣,造成臺灣同祖國大陸分離的狀況。本組老照片拍攝於1979年的臺灣高雄。
  • 臺灣眷村:1949年後國民黨老兵的卸甲之地
    ——余光中臺灣海岸風光詩人余光中的《鄉愁》描述了海峽兩岸的深深離愁。1949年解放戰爭結束,潰敗的國民黨軍隊攜帶家屬渡過海峽,前往臺灣,從此與家鄉親人天各一方。遠離家鄉的他們在臺灣究竟過著怎樣的生活?他們的後代又是如何在當地奮鬥成長的?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佔南京,24日凌晨攻佔南京總統府,宣告統治中國22年之久的蔣家王朝覆滅。國民黨軍隊隨之陸續退往臺灣。從此,臺灣海峽將祖國與寶島分隔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