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羨慕「別人家的娃」,想擁有「別人家的娃」?要從家庭做起!
上周,我們邀請大嶺山鎮向東小學心理高級教師、市家庭教育名師培養對象、市家庭教育講師團講師、廣東省家庭教育指導師黃碧娥講述如何呵護兒童心理,如何從家庭教育做起。
你是否覺得意猶未盡呢?家庭教育如此重要,我們家長在培養身心健康孩子的路上,該注意些什麼呢?本周,我們繼續向黃碧娥老師「偷師」。
重點1
家長先改變自己
黃碧娥老師把首個要點放在了家長身上,「家長要真正地認識到自身對孩子的影響力。」黃老師說,教育不只是教授知識,不是教師、學校單方面的事,教育是成就一個會生活、會交往、會學習、善調控情緒、人格健全的、對社會有用的人。父母是孩子任期最長、接觸最早的老師,家長的格局、人生觀、價值觀、認知水平等都會通過言傳身教對孩子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她以生活為例:孩子隨地或往車窗外扔垃圾,如果家長本身就不覺得這有問題,自然就不會去教育和糾正孩子的這個問題。
如果家長的觀念中認為孩子成績考不到多少分、或考不進前幾名就是問題,自然就會去幹預孩子。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教不教、教什麼,完全取決於家長自身的思想觀念和認知水平。
正因為如此,所以「要想孩子改變,家長要先改變和成長。」黃老師說,唯有這樣,家長才有可能給到孩子正確的影響力。
重點2
家長努力做到「三有」
要想做好家庭教育,黃老師認為,父母要努力做到「三有」。
一是,做到心中有準備,家長的學習要走在孩子身心發展的前面,提前學習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時調整家庭教育策略。例如,孩子升入五六年級後,就會不願意繼續被家長控制了,家長覺察到孩子反抗、不那麼聽話時,應開始反思和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二是,做到眼中有光,永遠看見孩子的優點和希望。例如,即使我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但是我發現他很會關心孝敬父母,很熱愛勞動,主動挖掘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優點、興趣特長,幫助他找到學習之外的自信支點。
三是,做到口中有德,增強對自己情緒的管理能力和增加對口頭語言的覺察,對孩子多說積極溫暖、有力量有希望的話,少說讓人喪氣、沒希望的話。
重點3
從生活小事做起
不少家長會覺得,孩子的教育無從著手。黃老師認為,家庭教育要立足生活,培養孩子生存和交往的技能和堅強的意志,發展出學習所必需的底層能力。
家長要認識到孩子要先養的好,然後才能教得好。養什麼呢?黃老師認為,養健康的身體(合理飲食、睡眠充足、充分的運動)、養生活自理能力(自信心與責任感)、養與人相處交往的能力(分享、化解衝突等)。
因為孩子在生活實踐中習得的成功經驗和堅強意志力,是可以遷移運用到知識學習上的。
例如,孩子學習生活自理、做家務等,開始的時候動作笨拙、速度慢,但是隨著他不斷練習,就會越做越好,從而培養出獨立完成任務的信心和責任感,將來他還會把這份自信和克服困難的經驗遷移運用到文化知識的學習上。
而且,生活自理能力強、善與人交往、熱愛運動的孩子,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常常會有較強的心理復原力。因此,家長對孩子既不能放任不管,又要保護有度,懂得適時放手。家長太強勢了,孩子自然就弱了;家長太能幹了,孩子自然就不會幹了。
重點4
提供有力的家庭支持系統
和諧的家庭氛圍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前提, 更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同樣也是孩子快樂生活的基礎。
黃老師認為,有力的家庭支持能為孩子提供最佳的成長環境。父母要儘自己所能為孩子提供和諧、安全的家庭,從而增進孩子的安全感。即使是離異家庭、再婚家庭,父母也要提升自身的人格成熟水平,理性處理成年人的事情,不阻止孩子繼續享有另一方父母的關愛。
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往往很少從自身家庭找原因。其實,家庭才是對未成年孩子影響最大的力量,如果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父母的理解尊重和支持,那麼不管外面遇到多大的風浪,他都會知道有家可回。因此,培養心理健康的孩子,要從家庭開始,從父母出發。
重點5
家長學會主動大方地尋求專業幫助
專業正規的心理諮詢和家庭教育指導已被大眾廣泛認可和接受。
黃老師坦言,如果家長遇到孩子或家庭給自己帶來了煩惱,那麼也不必感嘆或內疚自己之前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也不必愧疚是自身的安全感和幸福度不夠才導致孩子的問題。家長也要學會及時主動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或家庭教育指導,能有效幫助自己和家庭掌握專業和科學的方法去應對煩惱,會幫助自身和家庭都能獲得成長。
「每個孩子天生就是問題的製造者,每個家庭的孩子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黃老師說,智慧的家長不會害怕問題,而是會善於去不斷學習和陪伴孩子有效應對和解決問題。呵護孩子的心理健康,從家庭開始,家長們不必害怕孩子遇到問題,而是要想辦法去陪著孩子去解決問題、戰勝問題,家長和孩子一起成長。
文字:李春燕
編輯:鍾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