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省遊客來說,平頂山市大概率不會成為河南首選的旅遊目的地,帝都遺韻,有洛陽、開封;名片大川,嵩山可望不可及,黃河相距百裡;就連市名,也不過60多年,只是年輕的市名之下,包裹著悠遠卻被遺忘的古國。
2020年高考地理全國一卷,「平頂山」難倒了一波考生,只是此「平頂山」,非彼「平頂山」,地貌上的平頂山也叫方形山、桌形山,一般形成於軟硬相間的橫向層次巖石分布地區,經過流水切割、風化、重力崩塌等多重外營力作用,形成了平頂的山。
岱崮地貌
山東沂蒙地區有外表圓形、山頂平展、周圍峭壁、峭壁下的陡坡由陡到緩的地貌景觀——「崮」,也屬於方形山或桌形山,被我國地質地理學界命名為「岱崮地貌」,它們也是地球內、外營力先後作用形成的,平頂山市的地下有儲量可觀的煤田,足以說明在地質時期,這裡曾經有比較強烈的地質運動。
河南平頂山
河南這座平頂山,海拔不過四百多米,平坦的山頂面積不足1平方千米,東接馬棚山、西連落鳧山,《嘉慶重修一統志》記載:「絕頂平坦無峰巒」,說的就是這座平頂山,它成了平頂山市名稱的由來,現在山上已建成山頂公園。
1957年之前,還沒有名為「平頂山」的市,但先人們早已發現這一帶的地下有煤,清雍正時有三處煤窯採薄層煤,清嘉慶時開豎井採煤,清同治時「(葉縣)東南郡邑多賴此(平頂山煤)而炊」。
上世紀30年代,經小範圍、短時間的煤礦調查,估計煤儲量為12.5萬噸;40年代,經多次煤礦地質調查,估計煤儲量為1億噸左右;50年代,地質學家經實地調查,估算埋深500米以內的煤礦儲量7億噸,500~1000米的煤礦儲量4億噸,平頂山的地下有個大煤田。
平頂山
為了開發平頂山煤田,平頂山煤礦籌備處、平頂山辦事處先後成立,1957年析出葉縣、寶豐縣部分區域,設置河南省轄的平頂山市,市區就在平頂山南麓,因此叫了「平頂山市」這個名,它因煤而立,伴隨著新中國能源工業成長,現轄新華、衛東、湛河、石龍4個市轄區,葉縣、郟縣、寶豐、魯山4個轄縣,代管舞鋼、汝州2個縣級市。
先秦古國
平頂山市是年輕的城市,但不代表它沒有悠遠歷史,70年代以來,平頂山市新華區滍陽鎮陸續出土了先秦文物,特別是應(鷹)國墓地一號墓的發掘,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的古應國重見天日,神秘的面紗被緩緩揭開。
應國玉鷹
應部落原先定居於山西,後來才遷徙到河南魯山縣一帶,周代商後姬達被封為應侯,封地就在這裡,應國也就成了姬姓諸侯國。考古工作者在滍陽鎮進行了十多年的考古挖掘,出土了數千件應國遺物,最引人注意的當屬鷹形的玉佩和馬銜鑣。
據考證,早期的象形文「鷹」與「應」同字,鷹有應國族徽之意,鷹是應國的圖騰,所以,今天的平頂山市,以「鷹城」為別稱。
先秦古國大致地望
除了應國,今平頂山市域內還有郟、柏子等古國,郟國周康王時稱「夾」,故地為今郟縣中北部一帶,郟縣的名稱就來源於這古國;柏子國的故地在舞鋼市和西平縣。
地名中的歷史縮影
如高考地理全國二卷所言,「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時期的地理環境有關」,另一方面,地名也來源於特定的歷史文化,它們是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載體,郟縣這一地名,來源於先秦古郟國;葉縣來源於楚國葉邑,楚國滅了應國後建立葉邑,由於楚公子申「遷許於葉」,葉邑一度成為許國都。
北汝河穿境而過的地方,就得了「汝州」之名;魯山縣因山而名,《讀史方輿紀要》:「魯山在縣東北十八裡,山高聳回出群山,為一邑巨鎮,縣以此名」;北宋時期,「寶貨興發,寶藏豐富」的地方則被賜予「寶豐」之名,就是寶豐縣。
旅遊景點分布
市轄區的及舞鋼的名稱,形成於上世紀50年代以後,取「建設新中華」之意命名了新華區,取「捍衛毛澤東思想」之意命名了衛東區,以境內的河流命名了石龍區和湛河區,舞鋼市則來源於舞陽鋼鐵公司的簡稱。
平頂山,曾有古國在這裡寫華章,曾為新中國工業提供動力能源,它很古老,也很年輕,應國、平頂山、北汝河也好,郟國、魯山、湛河也罷,都是平頂山市歷史發展的縮影,是它獨特的地域文化現象,從地名看平頂山,感知它的地理、歷史與文化,為深度旅遊的趣味性錦上添花,當然也可以「隨」劉昊然去爬平頂山。
參考資料:
《平頂山地名淵源考》,作者:王傑(平頂山博物館)
《平頂山 「登堯山」「觀古蹟」「沐神湯」》,作者:曲越
《鷹城古韻·平頂山》,主編:秦方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