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這座得名於2500多年前、至今沒有改變過名字的城市,在很多年前,雖然面積只有「圍城十八裡,穿城九裡三」的格局,卻有著眾多大小不等的河流和溝渠。它們給這座城市的人們帶來了生命之水的同時,還起著護城河的作用,成都因此也享譽著東方威尼斯之美稱。
有上千年歷史的西郊河,經歷過數次的改變後就是這樣的一條河:它由西邊上遊的二道河與三道河在三洞橋處合流,再與來至北邊飲馬河的水匯合,直至從十二橋下遊流入百花潭那裡的南河,這一段總稱為西郊河。
我家祖籍江蘇溧陽,父母在抗日戰爭時期由江蘇遷到四川後一直住在少城的長順中街。在五十年代的時候,自來水還沒有普及,長順中街的居民,要到有井水的院子裡去挑飲用水,衣服卻要拿到西郊河去洗。從長順中街奎星樓街西口穿過同仁路邊城牆豁口,就到達西郊河(這裡的居民習慣稱這一小段河段為二道河)。
據我家出生在四十年代的哥哥、姐姐說,他們小時候春天在城牆上放風箏 、玩耍,眼前看見的是這樣的風景:在城牆靠城內的一面是一些低矮破舊的草房,城牆外,清澈的西郊河蜿蜒的由北向南流去。河岸的兩邊是農民種的田地,當油菜花盛開的時候,站在城牆上遠遠的望去,那一眼望不到頭的油菜花就好像黃色的地毯,鑲嵌在西郊大地上,美麗極了。
我大哥小時候很頑皮,在夏天,讀書放學後,總是愛到西郊河裡去遊泳,他的遊泳技術就是在西郊河裡鍛鍊出來的。後來他參加工作後,還是他們輕工系統組建的水球隊的隊長,在多次的市上水球比賽中得到獎牌。
大哥還經常去西郊河裡撮魚、抓螃蟹、摸河螺回家,外婆就用江蘇味的做法煮給我們美餐一頓。一次,大哥在河裡撈起一隻烏龜,還被吃素的外婆拿到西郊河放生了。
一九七九年,我參加工作後的工作單位也位於西郊河邊的西安中路三巷。那時的西郊河並沒有修築得有人工河堤,一些住家戶院子後牆緊靠西郊河邊,一些違章搭建的低矮破舊房子更是接近河道邊緣。
我們工廠所在的西郊河東邊那一段基本沒有路,被製藥一廠等佔據。西邊,也就是我們廠的後面有一條爛泥小路,往南,可以通到十二橋路口,往北,可以通到二道橋口子上。
那時西郊河河水很髒,兩岸的工廠及住家戶的汙水都往河裡排,在河邊就能聞到臭哄哄的味道,在此路過的行人無不掩鼻而行。
一九八一年七月十三號,成都市遭遇洪水,西郊河兩岸的工廠、住家戶基本上都被水淹 。我們廠那次也是損失慘重,半個多月都沒有開工。
一九八六年,我們工廠因生產需要搬離西郊河,自此以後三十多年了,我再也沒踏足過那裡。
去年,在《行腳成都》讀到一篇名叫海客的作者寫的《環繞成都府南河要走多久》文章,被他的精神和筆下描述的美景所感動。心想,即便沒有海客老師的體力,去看看我人生第一次工作的地方也好嘛。於是在春暖花開的一個下午,由先生陪同前往西郊河,我們準備從「帶江草堂」對面的三洞橋河岸開始行走,卻被告之此路段不通,只得順著西安北路走到二道橋街才到河岸。
沿著西郊河的西邊往南走,展現在眼前的是近二十米寬的河面、整齊的河堤、大樹成蔭、一米多高的柵欄將綠化帶與地磚鋪墊的人行道分離開,看著既整淨又安全。河邊雖然還是住家戶的圍牆後面,但違章搭建的低矮破舊房卻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樓大廈。
令人遺憾的是,河岸雖然漂亮了,但河水看起來不但比三十年前髒,而且水量還很少……
前不久,從報紙上看到市政府為了把成都打造成為「兩江抱城 ,宜居水岸」的美麗成市,將對成都市的河流溝渠實施重點改造。
成都市作為因水而生,因水而興的千年古城,水文化底蘊十分豐厚。為了再現曾經百水潤城的盛景,對西郊河首先實施改造。此工程完工後,西郊河將串起杜甫草堂、浣花溪、文化公園、寬窄巷子等成都著名景點。
我向一位穿著藍色工裝的師傅打聽西郊河改造情況,那位師傅用洪亮的聲音自豪的說:「現在國家反腐倡廉,把貪官抓了,改造河道要用很多錢,政府就是要讓老百姓生活的環境更好。你等到六月底來看嘛,我們要把這裡修建得更漂亮」。這位工人師傅的話很純樸,卻道出了人們的心聲。
相信美麗的西郊河全部完工後,它將會是一條兼具排洪、旅遊、觀光、和休閒的多功能河流。使得西郊河一帶告別惡劣環境和水質黑臭的歷史,讓這條上千年歷史的西郊河,再現昔日美麗容顏。
完工後的西郊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