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看四川」成都錦江綠道西郊河綜合改造工程完工開放...

2020-12-13 四川新聞網

西郊河綜合改造工程簡介

市民在改造後的河邊綠道遊玩。

四川新聞網成都8月26日訊(記者 李丹 攝影報導)「以前河邊的路比較窄,也沒有座椅,現在好了,有花有草,還這麼幹淨漂亮,我經常都會出來走走。」家住成都市錦都4期的78歲冉大爺說,現在起出門遛彎又多了一個去處,「離家還近,心裡很高興呢。「

冉大爺說的高興,得益於西郊河綜合改造工程的建成開放。26日,隨著百花潭公園、文化公園 「退門而治」、最後1公裡長的沿河綠道竣工,由成都城投集團實施的全長14公裡的錦江綠道西郊河綜合改造工程全面建成開放。沿路不僅可以漫步錦城西,看清水綠意、四季繁花,還可以欣賞沿河串聯的青羊宮、琴臺路、寬窄巷子、浣花溪、杜甫草堂等十多個成都文化景點。

曾經路不通、水不淨

如今老城區7.4公裡河道大變樣

「西郊河綜合改造工程的建成,標誌著錦江水生態治理和錦江綠道建設取得的第一個階段性成果。」成都城投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是成都對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期望的積極回應,喚起了成都記憶、展示了天府魅力,成為打造人城境業和諧統一的大美公園城市的生動實踐,「更希望能提升成都市民和遊客朋友的獲得感、幸福感。」

四川新聞網記者了解到,西郊河綜合改造工程河道全長7.4公裡,起於槐樹街,止於二環路西一段清水河橋,包含西郊河區段、幹河區段、南河區段和浣花溪區段,串聯杜甫草堂、浣花溪、文化公園、寬窄巷子等成都著名景點。

在項目實施前,市民們想在這段沿河漫步是有些不便、不美的——濱河道路未完全貫通,濱河綠化也是一段一段,缺少濱水開敞空間與景觀節點,沿岸景觀風貌雜亂。河道也存在著不貫通、水面被遮蓋、局部斷流的問題,河水水質不佳飄散出的異味常常讓周邊的市民們對河邊「避而遠之」。

成都市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西郊河綜合改造工程,針對這些「病症」一一下「藥」。2017年4月完成總體方案設計後,成都市建委會同成都城投建設集團廣泛徵集了市民建議意見,進一步完善設計方案,最終確定工程將對西郊河1.7km、南河1km、幹河1.6km、浣花溪3.1km四條河道改造,包含河道治理、水利設施、建築風貌整治、橋梁提升、綠化景觀、光彩照明、智慧城市、海綿城市等改造建設內容。

經過1年多建設,河道的清淤截汙工作已於今年初全面完成,隨著近日最後一段綠道完工,7.4公裡河道如今已「大愈」,兩岸盎然綠意中有繁花點綴,便捷通達之外還有文化添彩,景觀和功能等多方面提升,讓市民們在「家門口」就能進入遊賞的一條帶狀公園。

西安中路一巷段

文化公園臨河步道實現24小時開放

浣花溪滄浪湖水質提升為三類水

「此次西郊河綜合改造工程,著重梳理了該段河道存在的斷頭路,打通了岸線,使得市民們能暢通無阻地一遊到底。」成都市城投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改造過程中,通過多方協調,文化公園、百花潭公園進一步敞開,穿越公園的沿河綠道得以24小時開放,使得市民們能暢通無阻地一遊到底。

成都「老牌」的百花潭公園,為了此次的岸線暢通「退門而治」。散花樓下的圓拱門以往是百花潭公園的大門,每晚10點就落鎖,跨河的滄浪橋以及河對面700米的沿河步道也因此有了「營業時間」,無法24小時向市民開放。此次百花潭公園將原大門24小時打開,管理門庭撤到滄浪橋後,同時公園圍牆後退5米,採用綠籬方式,拓寬出一條2.5米寬的休閒步道。遊步道上,生長了幾十年的大樹被保留下來,投下綠蔭,新增的紫薇粉得可愛,市民們今後晚間不必再從一旁的芳草路繞行,這條步道是更美的捷道。

同時,為了保證綠道的暢通文化公園也拆除了原公園大門鐵柵欄和臨河門禁,需要隔離管理的地方則新植了一排排翠竹,成了透綠的綠化圍牆。這樣,文化公園的臨河步道也已實現了24小時開放,更多的開敞空間留給了市民。市民們從蜀都大道到文化公園,不再需要從琴臺路繞行,沿著河邊走就可直達了。

此外,沿途的水質問題也在此次工程完工後取得階段性的成果。據悉,沿線河道今年3月已全面完成了河底清淤工作,全段沿河都設置了截汙管道,實現無汙水下河。位於浣花溪公園鳥島一側的滄浪湖,湖面面積約3萬平方米,此前水質較差,監測結果為國標劣五類。為提升水質,構建了「食藻蟲-水下森林-微生物」共生體系的生態自淨系統,目前水質已由之前的國標劣五類水達到了三類水。

多處可見成都元素。

花重錦官、青磚、鼎紋

沿途串聯多處景點 感悟天府文化

四川新聞網記者了解到,除了綠意清水,這條老城區的綠道將是市民們體驗天府文化的一條長廊。位於中心城區的兩江環抱區,這條綠道不僅串聯了多個著名景點,綠道中的小品、景致中也融入了少城文化、琴臺文化、仙道文化等元素。

供市民休憩的座椅臺座是用仿明青磚瓦砌成的,地磚中鑲嵌了整齊排列的瓦片,十分别致。在二道橋-實業街段,四川新聞網記者現場看到,因為該段緊鄰寬窄巷子,設計上便引用了大量少城文化元素。

而浣花溪段的地磚刻著鼎紋、百花潭邊上的綠道則採用了體現仙道文化的雲紋,綠道中時不時出現的小品,也是吸納了太師椅、青花瓷、青瓦、石磨盤等傳統元素,段段不同,讓市民得以一步一步慢慢遊覽天府文化,感受不同區段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在各段,我們還種植了很多不同類型的植被。」四川省建築設計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比如二道橋-實業街段,該段綠帶寬約12米,沿河既有高大黃桷樹得到完整保護,同時還補植了垂絲海棠、梅花等花樹和多種宿根草花,「以實現春賞海棠、夏觀草花、秋看銀杏、冬望茶梅,四季皆有看點。工程全線都依照了這樣的景觀設置,讓市民們可看到四季繁花不斷,重現花重錦官城的盛景。」

此外,此次改造工程還加入了「智慧城市」、「海綿城市」等新型理念。「之後市民們沿路遊覽,還可看到一些特別的路燈杆。」成都城投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實際上是智慧城市的運用——杆上有一套監測系統,通過屏幕實時顯示氣溫、氣壓、風速、風向甚至pm2.5指數,「我們將建設一套完整的數位化系統,對河流防洪、清潔度、汙染度等進行監測。這套系統還能控制沿河燈光,『人走近時燈光亮起來,遠離時燈光暗下去。』」

相關焦點

  • 串起10多個文化景點 成都西郊河綜合改造工程建成開放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張明海)8月26日,隨著百花潭公園、文化公園 「退門而治」、最後1公裡長的沿河綠道竣工,由成都城投集團實施的全長超過14公裡的成都市錦江綠道西郊河綜合改造工程全面建成正式開放。「時出碧雞坊,西郊向草堂。市橋官柳細,江路野梅香。」
  • 成都西郊河綜合改造工程建成開放 7.4公裡河道變公園
    成都西郊河綜合改造後,優美風景吸引不少新人在此拍婚紗照  一年前,人們路過這裡要捂鼻子,對河邊更是「避而遠之」。一年後,這裡水清了、岸綠了、有魚了,不僅本地居民前來散步休閒,就連外地遊客也前來「打卡」。這裡就是西郊河綜合改造工程。
  • 成都天府綠道663公裡開工建設 熊貓綠道錦城綠道一期即將建成
    封面新聞訊(記者 謝燃岸)1月2日,封面新聞記者從成都市建委獲悉,2017年成都市正在加快推進天府綠道建設,編制完成16940公裡的天府綠道規劃,其中「兩環一軸」示範工程全面開工。截至目前,錦城綠道一期88公裡5個標段全面開工,已建成樣板段6公裡和基礎層40公裡,提升生態綠地14平方公裡。錦江綠道已制定240公裡綠道建設工作方案、2009公裡錦江流域治理工作方案,已開工建設7.4公裡西郊河工程,建成4段共500米樣板段;熊貓綠道全線動工,已實施長度約70公裡,基本完成除立交橋、拆遷障礙以外的建設工作,加緊開展文化植入、綠化景觀提升等相關工作。
  • 成都有條西郊河
    有上千年歷史的西郊河,經歷過數次的改變後就是這樣的一條河:它由西邊上遊的二道河與三道河在三洞橋處合流,再與來至北邊飲馬河的水匯合,直至從十二橋下遊流入百花潭那裡的南河,這一段總稱為西郊河。我家祖籍江蘇溧陽,父母在抗日戰爭時期由江蘇遷到四川後一直住在少城的長順中街。在五十年代的時候,自來水還沒有普及,長順中街的居民,要到有井水的院子裡去挑飲用水,衣服卻要拿到西郊河去洗。
  • 三大工程 五項措施 強力推進錦江水生態治理
    自去年12月1日錦江水生態治理啟動以來,成都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重大決策部署,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遵循「統一規劃、流域治理、集中收集、市區共建、分項建設、分期實施、公司運營」的原則,採取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模式,按照「一年治汙、兩年築景、三年成勢」時序要求,以錦江綠道建設為載體,以持續改善錦江流域水環境質量為核心,項目化、工程化加快錦江水生態治理,努力打造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
  • 鳳凰山高架預計今年底全面完工 海濱灣人才公寓項目2020年完工
    城投集團基礎公司副總經理饒波介紹,目前城投集團同時正在開展成彭高架入城段、成洛簡快速路、成簡快速路、沙西線(西華大道)改造、成龍大道改造、羊西線(蜀西路、西芯大道一線)改造、杉板橋路快速路、成德大道北延線(成都段)、老川藏路(中環至三環)改造等項目的前期工作。「其中,成彭高架入城段計劃2018年10月開工建設。其餘改造工程力爭年內完成前期工作。」
  • 天府綠道,萬萬想不到:最全「綠道+」攻略帶你暢遊成都
    城南——江灘公園(錦江綠道)王者榮耀的氛圍中 劃一盤皮划艇今年新年,背靠新會展中心的江灘公園經過升級改造後重磅亮相。城西——西郊河綜合改造工程(錦江綠道)漫步錦城西 沿途覽天府文化「時出碧雞坊,西郊向草堂。市橋官柳細,江路野梅香。」
  • 成都這條世界最長綠道已建成近十分之一!最新進展搶鮮看!
    成都以天府綠道為脈絡,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總長16930公裡的三級綠道系統串接了五級綠化體系;三級綠道體系正逐漸成網,形成貫穿全域、覆蓋城區的生態「綠脈」。↓↓↓第一站:「一軸」——錦江綠道目前已全面完成錦江幹流和重要支流截汙、清淤等工作,基本實現無汙水下河的目標。
  • 乘坐烏篷船 夜遊十公裡錦江
    新年伊始,錦江公園二號橋施工現場仍是一派忙碌,工作人員正來來回回搬運材料進行設備安裝工作。「這意味著二號橋閘壩的施工已接近尾聲,預計春節前完工。」錦江綠道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其餘6座閘壩已陸續下河施工,預計成都大運會前全面完工。作為錦江水生態治理建設的重要項目,公園城市水閘全新亮相後,將為「夜遊錦江」項目行船提供條件,屆時將實現行船10公裡。
  • 成都錦江,上!新!了!
    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也是河流的歷史每一個城市發展的背後離不開河流的陪伴在中國,幾乎每座城都有一條自己專屬的母親河就像黃浦江之於上海珠江之於廣州、香江之於香港在成都,這條母親河是府南河也叫錦江萬福橋橡膠壩再見20多年橡膠壩將退出歷史舞臺據了解,從1997年成都實施府南河綜合整治開始,為保障中心城區府南河水環境和水景觀,分批建設了府河萬福橋、府河九眼橋、府河下河心村、南河百花潭、南河老南門大橋、二號橋、龍爪堰等七座橡膠壩。
  • 成都城市詞典:35個關鍵詞中,藏著一個新成都
    一樞紐:綜合交通通信樞紐加快建設國際空港樞紐、國際性鐵路樞紐、國家級高速公路樞紐,構建通達全球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打造「一帶一路」的重要信息通信節點、數據中心和國際信息港,初步建成國際性區域通信樞紐。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發展初心。一軸兩山三環七道
  • 錦江綠道太升橋—合江亭段建設項目可研報告有調整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6月11日訊 日前,市發改委籤發《成都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於調整錦江綠道(一期)中心城區示範段(太升橋—合江亭)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內容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 《蜀川勝概圖》盛景初現 世界城市最長綠道已建成近十分之一
    相傳為北宋畫家李公麟名作,被清帝乾隆列為四美之一的繪畫藝術珍品,《蜀川勝概圖》中的盛景,在成都已經慢慢揭開面紗。這一盛景,便是長達16930公裡的成都天府綠道。作為成都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骨架」,「一軸兩山三環七帶」的三級天府綠道體系,將串聯起五級綠化和各種公園體系,形成覆蓋全域的生態「綠脈」。
  • 成都錦江公園,再給你一個來了不想走的理由!
    增綠添彩,營造生態大環境結合綠道建設、水網提升、道路改造等,開展「增綠添彩」工程,豐富城市色彩,提升城市景觀。具體地,錦江沿線全面進行一體化慢行設計及改造。部分區域在全面實現一體化慢行改造的基礎上,近期暫時保留一定的到達機動交通通行能力,在解決到達交通後,逐步實現完全慢行化,包含兩江環抱區域內環線及南河南岸。
  • 以實際行動愛成都、迎大運!範銳平今天調研「中優」和錦江公園建設...
    ■ 持續推進場景營造和產業更新,不斷強化核心功能,加快構築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和動力源。■ 謀賽就是謀城,謀城就是惠民。堅守以賽營城思路,全面提升社區品質和城市功能。6月28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範銳平率隊赴金牛區、錦江區和武侯區調研錦江公園建設和「中優」推進工作。
  • 成都大運會前開通!
    「夜遊錦江」已成為成都的一張獨特名片。 新年伊始,錦江公園二號橋施工現場仍是一派忙碌,工作人員正來來回回搬運材料進行設備安裝工作。「這意味著二號橋閘壩的施工已接近尾聲,預計春節前完工。」錦江綠道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其餘6座閘壩已陸續下河施工,預計成都大運會前全面完工。
  • 城市綠道 | 成都綠道:面向公園城市的綠道網絡體系(一)
    在匯總和研究各地案例的基礎上,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將擇選優秀案例進行展示,以更好地宣傳綠道建設成果。面向公園城市的綠道網絡體系(一)成都綠道成都地處中國西南地區、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內地勢平坦、河網縱橫、物產豐富,自古有「天府之國」的美譽。
  • 郫縣沙西線綠道二期工程年底完工
    昨日,成都商報記者獲悉,今年年底,沙西線綠道二期工程將與市民見面。屆時,綠道將串連起郫縣的安靖鎮、團結鎮、三道堰鎮、古城鎮、唐元鎮和唐昌鎮,連接到都江堰綠道。  今年,郫縣計劃建成綠道系統72公裡,目前已完成市級綠道———沙西綠道和繞城高速綠道項目規劃設計方案,相關部門已全面啟動項目建設。
  •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航站樓主體工程完工
    2019年12月27日上午,在天府國際機場航站樓主體工程完工儀式現場,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楊洪波宣布天府國際機場航站樓主體工程完工。至此,天府國際機場航站樓、GTC、工作區房建主體結構均已完工。它是「十三五」規劃中我國最大的新建民用運輸機場項目,是「一帶一路」的重要國際門戶樞紐,是支撐四川乃至西部地區開發開放的新動力源。*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效果圖一期將建3條跑道據了解,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實行一次總體規劃,分期實施。遠期工程規劃建成6條跑道,航站樓總面積126萬平方米進行規劃。
  • 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亮出成都發展本色
    今年成都將全面啟動打贏「藍天保衛戰」作戰計劃,鐵腕治霾,持續推進成都「治霾十條」,實施2018年大氣汙染防治「650」工程,繼續深化夏季臭氧防控行動和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治攻堅行動。「在去年基礎上實現持續改善。」張軍告訴記者,在工業汙染治理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將淘汰全域大蒸噸燃煤鍋爐,強力推進老舊燃氣鍋爐低氮燃燒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