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奸臣正名:夏竦,一個抱憾於宰相之位的能人

2020-12-24 寫乎

作者:梧桐

《清平樂》中的夏竦,是大家眼中的大奸臣,他自私貪婪,計謀陰沉,手段毒辣,誣陷忠臣良將,為觀眾所厭惡。夏竦其人,無論是生前還是身後,「奸臣」之名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然而,筆者近日細細翻閱史書,卻發現了一個不一樣的夏竦。

一、文採斐然

夏竦以文學起家,4歲開始讀書,年少即有才名,其寫詩做賦,辭藻華麗,出類拔萃,應試作對,方正敏捷,卓爾不群。《宋史》記載夏竦「資性明敏,好學,自經史、百家、陰陽、律歷、至佛老之書,無不通曉」。

12歲時,有人考夏竦做一篇《放宮人賦》,他援筆立就,文不加點。其中「降鳳詔於丹陛,出娥眉於六宮。夜雨未回,儼鬢雲於簾戶;秋風漸曉,失釵燕於房櫳」等句,使其嶄露頭角,眾人稱奇。

17歲時,夏竦隨父親在通州狼山作《渡口》詩:渡口人稀黯翠煙,登臨猶喜夕陽天。殘雲右倚維揚(今江蘇揚州)樹,遠水南回建鄴(今江蘇南京)船。山引亂猿啼古寺,電驅甘雨過閒田。季鷹死後無歸客,江上鱸魚不值錢。北宋王闢之說:夏公《渡口》詩後,渡口之題詩沒有再超過他的。

夏竦的詩在當時很有名氣,為人看重。

天聖三年(1025),宋仁宗命令夏竦奉使契丹。夏竦因為父親死於契丹入侵,不願拜見契丹國主,,堅決推辭不肯前去。他這個表被當時認為是「四六(駢文)對偶精絕」。

二、由武轉文

大家也許不知道,以文學起家的「夏莊公」夏竦,任職初期卻是一個小小的武官。只因其文採出眾,才能轉武為文,一展平生抱負。

原來,夏竦的父親夏承皓曾是宋朝武將,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契丹入侵中原,夏承皓率領宋兵抵抗契丹,不幸被流箭所傷,卒於戰場。朝廷為撫恤其家屬,賞夏竦一個名為「三班差使」的小武官。

宋朝歷來重文輕武,做個不受重視的武官,夏竦自是不會甘心。所幸,他文採出眾,在宋朝那個社會繁榮、「以文為天」的朝代,他還是有出路的。

經過一番籌謀,某一天,夏竦拿著自己創作的詩集,等候在宰相李沆退朝回家的路上,見到宰相李沆的一隊人馬,於是攔住宰相李沆的馬頭,躬身拜下,將詩集恭恭敬敬地獻給李沆,李沆讀到詩中的「山勢蜂腰斷,溪流燕尾分」很讚賞,繼續看下去,全卷都是好詩句。

第二天宰相李沆上朝,將夏竦的詩集呈給宋真宗看,並說夏竦父死家貧,請給他換個文職,真宗就任命夏竦為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丹陽縣主簿。

自此,夏竦才有了開掛的人生。

三、知人識人

夏竦不僅才學過人,其知人識人用人的本領也非常人能及。

夏竦在安州(今湖北省安陸縣)擔任知州時,宋庠、宋祁兩兄弟正值年少。一天,夏竦命他們作落花詩。宋庠作一聯:漢皋佩冷臨江失,金谷樓危到地香。宋祁作一聯:將飛更作迴風舞,已落猶成半面妝。夏竦言:「詠落花而不言落,大宋(宋庠)君須作狀元及第,又風骨秀重,異日作宰相;小宋(宋祁)君非所及,然亦須登嚴近(近臣)。」

果然,1024年,宋庠、宋祁一起參考,他們同時考中了進士。宋庠不但考中狀元,還連中三元(鄉試、會試、殿試均第一),並官至宰相。宋祁官做得略低,也是做到了工部尚書的高官。夏竦的預言變成了現實。

夏竦在任黃州知州的時候,某天他的下屬龐籍生病在床,自以為自己生的病好不了,請夏竦給他辦理後事。夏竦親自來看望他,對他說:「你不會死,以後還會做窮宰相,而且還長壽,這病會好的,你不要擔憂。」後來龐籍果然做了宰相,他晚年退休後,寫詩記事說,「田園貧宰相,圖史富書生。」夏竦知人識人的本領可窺一斑。

還有一件事。宋仁宗上任之初,範仲淹陷於朋黨之爭,日子過得非常不如意。這時候,夏竦被派到邊境與西夏作戰。夏竦知道範仲淹是一位難得的人才,便推薦範仲淹擔任自己的副手。範仲淹很感激夏竦,感嘆地說說:「深惟山野之材,曷副英豪之薦。」

四、任政有聲

電視劇《清平樂》中,因為角色原因,對夏竦文思才情、權謀心計、聚財享樂等有所介紹,但對其政績、升遷等著墨不多。其實,夏竦也有治世安民之才,有著不為人知的政績。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夏竦辦的幾件比較有影響力的大事:

賑災濟民。宋真宗天禧三年,夏竦調任襄州(今湖北襄樊)知州。這一年襄州發生大饑荒,百姓開始流亡,盜賊乘機偷竊。夏竦打開公廩,向災民放糧,但是公廩糧倉遠遠不夠災民所需。

這時,夏竦沒有像一般的臣子一樣,選擇上書皇帝,向「中央」伸手請求支援,而是想方設法勸說全州的富人拿出餘糧,共募集到十餘萬斛,用來賑救災民。在夏竦積極努力下,全襄州度過饑荒達四十六萬餘人。後來,巡按使姜遵將夏竦的事跡上書皇帝,皇帝賜書褒諭。襄樊的百姓感戴夏竦的恩惠,把皇帝所賜的詔書刻成了石碑,以為紀念。從這件事的處理來看,夏竦不是一個庸碌之才,而是一個能夠想方設法解決困難,能夠濟安災民的幹將、能臣。

五、破除迷信。

夏竦任洪州(江西南昌)知州時,當地百姓信鬼尚巫。當時豫章瘟疫流行,夏竦就命令醫師製藥分發給百姓。醫師說:「藥雖然給了百姓,恐怕也是白給。」夏竦就問原因。

醫師說:「江西的風俗,就是尚鬼信巫,每每有疾病時,沒有想到過要吃藥。」夏竦說:「如果這樣的話,那死於非命者必然很多呀,鬼巫之事不可以不禁止。」後來他就下令取締,僅僅用了一年時間,洪州巫師 1900 餘戶要麼改行務農,要麼攻習針灸方脈,並上疏要求下令嚴禁,以革妖風。  

六、建萬年橋。在山東省青州有座萬年橋,原稱南陽橋,是一座有千餘年歷史的古橋。每至六七月間,山水暴漲,水與柱鬥,率常壞橋,州以為患。宋明道年間(1032-1033年),夏竦任青州知州兼安撫使,為防水患,他幾經籌措,多方勘察,才在河兩岸壘上巨石加固,把原來的梁柱式木橋改為無柱單拱木橋,用數十根大木相貫,架為飛橋,狀如彩虹,故曰「虹橋」。它是我國第一座木結構虹橋。

專家研究表明,張擇端所繪《清明上河圖》中,橫跨汴水兩岸的所有橋梁裡,最突出、最優美的那座虹橋,就是以青州南陽河上的虹橋為藍本的。

七、治軍以嚴。夏竦在關中時,有戍守邊地的士兵不守紀律,公然違反不準剽掠百姓的規定,帶頭掠奪邊郡百姓財物,當時的地方官也不能制止,百姓苦不堪言。有人將此事秘密報告了夏竦。

夏竦深知軍紀嚴明的重要性,若一味寬待,必將使民不聊生。於是夏竦來到軍中,他召見士兵詰問,對剽掠之人幾乎誅殺殆盡,自此軍中大震。夏竦雖以軍紀嚴明聞於軍中,但士兵若有疾病死喪,他亦「拊循甚至」,撫慰周到,因此在軍中亦有威望。

八、同僚之情

電視劇《清平樂》中,夏竦等人與韓琦、範仲淹等忠臣良將勢不兩立,愛憎分明,晏殊、韓琦等清流,對夏竦幾乎是愛搭不理。而翻閱史書,卻發現了一件不容忽視的「小事」。

宋慶曆元年(1041年),西夏國主元昊領兵進攻渭州(今甘肅平涼)。宋仁宗命夏竦為宣徽南院使兼陝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討使,韓琦、範仲淹為副使,韓琦命部將任福統軍迎擊元昊的西夏軍。

韓琦在任福出發前交待得一清二楚:自懷遠城經得勝寨(今寧夏西吉東南)直趨羊牧隆城(今寧夏西吉西北),出敵之後對西夏軍發動攻擊。能打就打,不能打就出敵後據險設伏,敵退回時進行攻擊。及至出發,韓琦又再三叮囑。

任福不聽命令,在好水川與西夏軍交戰,元昊佯敗,誘任福軍入好水川(今寧夏隆德西北),陷入元昊所設的包圍圈中,在羊牧隆城(今西吉東南)附近,全殲宋軍,任福戰死,西夏軍也傷亡慘重,史稱好水川之戰。好水川之戰宋軍失利之後,韓琦先上書自劾。夏竦派人收拾宋軍屍體,在任福的衣裝中得到韓琦囑咐諸將的公文。於是上表稱,好水川之戰責任不在韓琦。因此,仁宗皇帝僅僅將韓琦降職一級。

南宋洪邁在《容齋隨筆四筆》卷第十二的「夏英公好處」中寫道「英公此事賢矣,而後來士大夫未必知也,予是以表出之。」

由此可見,夏竦在對待同僚時還是比較方正的,否則便不會得一個「賢」字!

九、宰相之憾

大家都知道,夏竦做到了北宋副宰相一職。對常人來講,這已是高位,多少人已是「羨慕嫉妒恨」了,但是對夏竦來講,這還不夠,他自負其才,要的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之職。說起來,這真的是夏竦的一個心結,正如電視劇《清平樂》中夏竦自己說的——意難平。

原來,在宋真宗景德年間,夏竦年僅20歲出頭時,碰到了翰林待讀學士楊徽之,楊徽之看他年輕且詩文小有名氣,於是上前邀過夏竦說:「老夫它則不知,唯喜吟詠,願丐賢良一篇,以卜他日之志」。並掏出吳綾手巾攤展在夏竦面前,夏竦正值青春年少,於是意氣風發,乘興題詩一首:「簾內袞衣明日月,殿前旌旆動龍蛇。縱橫落筆三千字,獨對丹墀日未斜。」楊徽之一看,點頭稱讚道:「真宰相器也!」

自此,夏竦始終認為自己有宰相之才,是不同於一般「清流」的「能臣」。在夏竦看來,皇帝需要的不是眼睛裡揉不下一粒沙子的「諍臣」、「諫臣」,而是能夠解決問題,揣摩皇帝意圖的幹臣,因此他廣泛聯絡,多方鑽營,甚至不惜結交內臣。終於,在仁宗慶曆七年(1047年),夏竦62歲的時候被召為宰相。但是旋即,朝中許多諫官、御史紛紛上書,認為夏竦不適合宰相之職,宋仁宗遂改夏竦為樞密使之職。於是,宰相一職,便成了夏竦心中「永遠的痛」,成為了他一生之中不能彌補的遺憾。

夏竦死後,當時任宰相的宋庠寫了二首《宣徽太尉鄭公輓詞》以表哀悼。輓詞中宋庠對夏竦的才學、功績作了很高的評價,慨嘆夏竦沒有做宰相以施展經國濟民的才幹。

十、著述頗豐

夏竦好學勤讀,他擔任宋軍高官期間,戰事、軍務繁忙,也沒有停止過看書習字。就寢等休息間隙時間,還用手指在身上比劃研究古文奇字。

仁宗皇祐辛卯三年(1051年),夏竦逝世,宋仁宗贈太師中書令、尚書令,賜諡文正。夏竦,著文集百卷、策論十三卷、《箋奏》三卷、《古文四聲韻》五卷、《聲韻圖》一卷,其中《文莊集》三十六卷等收入《四庫全書》」,《古文四聲韻》一書,仍然是現代人研究戰國文字的重要參考資料。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相關焦點

  • 白公祠四賢亭的「四賢」 三位宰相一位理財家
    其實四賢亭是為了紀念與忠縣有著密切關係的四個大腕——曾在忠州做官的四位聖賢:宰相劉晏、宰相陸贄、宰相李吉甫,以及偉大詩人白居易。 除了白公之外,我們來講講其他三位宰相。劉晏,中唐財相,主持中唐財政17年之久,從稅制上改革鹽鐵和漕運制度,對大唐經濟發展做了很大貢獻,是中國歷史上「十大理財家」之一。
  • 【夏氏家譜辯證】湖南安化縣南宋永祚公支系是否是北宋德安縣夏竦...
    ; 2006-2009年江西德安縣夏氏北宋夏竦公後裔和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市榮十一公支系交流之中發現同樣北宋夏竦公家譜,卻唐代始祖不同,江西德安縣記載是唐代夏遠(光庭)公而浙江上虞市記載是夏侯顯改夏氏,後浙江上虞榮十一公代表對此北宋夏竦公先祖家譜世系矛盾命名為「庭顯之爭」; 約2009年湖北武漢湖南安化縣永祚公支系夏偉加入討論並撰寫
  • 這三人都是古代的大奸臣,每人都留下一個著名的成語,遺臭萬年!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其中的三位,這三位是比較出名的奸臣,而且一人還留下了一個非常著名的成語。各位,你們都知道是哪三個嗎?圖片:可恨的奸臣劇照下面我們就來看第一個:東窗事發。那這個成語又與哪位奸臣有關呢?此人便是王莽,雖然是新朝的創建者,但他也曾是一位奸臣。可能很多人對他是多加讚賞,稱他有才能。但他作為臣子,卻圖謀不軌、篡奪皇位,是為不忠不義,當屬奸臣之列。王莽生於世家大族,有權有勢,在朝中很有威望。在這樣的家世裡,王莽也成為了朝廷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
  • 史書中的唐代九大奸臣 為何只有李義府李林甫通過成語為人們熟知
    但是認真比較,新舊唐書最大的差別,就是一個沒有《奸臣傳》《叛臣傳》,而另一個有——估計《舊唐書》沒有奸臣傳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石敬瑭本人就是唐朝的奸臣或者叫叛臣。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新唐書》記載的九個奸臣,別的筆者倒不大關心,筆者只關心他們是怎麼死的,是否大快人心。
  • 歷史上的十大奸臣,你認識幾個?
    歷史上的十大奸臣,你認識幾個?在中國歷史上有不少著名的忠誠良將,正因為有他們的存在才影響了歷史的發展;當然也有不少出了名的大奸臣,下面這十位出了名的大奸臣,你認識幾位呢?慶父春秋時魯桓公之子中國有一個成語叫「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裡的慶父就是又名的奸臣。他本是魯莊公是弟弟,因為沒能如願當上魯國國君,所以與莊公夫人合夥殺死國君子般,立公子啟方為國君,沒幾年又謀殺公子啟方而自立,當時魯國的群眾都想殺死他,所以有了這句成語。梁冀東漢時期外戚、權臣梁冀是東漢時期有名的奸臣及貪官。
  • 中國歷史上的十二大奸臣排行榜,秦檜僅排第三
    奸臣,指對君主,逢迎獻媚,迎合溜須,結黨營私,排除異己,自私自利,從不大公無私的提醒警示,不忠於君主;欺下瞞上,對下百姓為己利益打擊報復、橫徵暴斂,濫殺無辜。那麼,中國奸臣有哪些呢?中國奸相有哪些?哪些是中國古代著名奸臣?本文盤點了中國十大奸臣,有趙高、秦檜、李林甫、董卓、魏忠賢、阮佃夫、楊素等等,一起來看看中國十二大奸臣排名吧。
  • 歷史上著名的四大奸臣,一人留下一個成語,卻流傳至今家喻戶曉!
    這其中包括奸臣的鼻祖——秦朝趙高;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李林甫;還有害死嶽飛的奸臣頭目——秦檜;以及宋朝的掘墓人——賈似道。他們不僅僅是奸臣,而且壞出了水平,壞出了新高度,他們每個人的一生都可以用一個成語來概括。
  • 古代歷史上的四大奸臣,每個人留下了一個成語,而今家喻戶曉
    而在眾多的奸臣當中總有那麼幾個人比較突出,讓人們把他們的事跡編寫成了各種成語,讓後人以此為戒。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因這四大奸臣所發生的故事而流傳下來的成語是哪四個。趙高—指鹿為馬趙高算是一個比較厲害的人物了,憑藉一人之力搞垮了一個朝代。把秦國幾代人努力打拼得來的天下,一步步推向毀滅。趙高原本是一個小太監,因為行事機敏,懂得察言觀色而受到秦始皇的青睞,成為了始皇帝身邊的大紅人。而且在秦始皇去世之時,趙高也在身旁貼身伺候。
  • 一生至少貢獻3個成語的李林甫真的只是個奸臣嗎?
    在一般人眼裡,或者說在一般的文學作品裡,李林甫是個奸臣,《新唐書》也直接把他列入《奸臣傳》,那他只是個簡單的「奸臣」嗎?如果他僅只是一個奸臣,那麼,他為什麼能在大唐宰相位上一呆就是19年呢?唐玄宗眼瞎了嗎?
  • 中國一座城市:百姓為奸臣建宗祠,還嚴禁說其壞話
    秦有趙高,呂不韋,漢有董卓,唐有李林甫,在"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王朝,也有一個叫嚴嵩的大奸臣。哪怕是大奸臣,仕途也不是一片坦途要說嚴嵩此人可不簡單,其他的被稱為奸臣的人,遺臭萬年,子孫後代抬不起頭都是輕的,而他呢?作為奸臣,被很多人罵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可是你見過被後世人建宗祠,歌功頌德的奸臣嗎?他就是,而且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 中國古代三個大奸臣,每人都留下了一個著名的成語
    奸臣不管在哪個時代都是讓人痛恨的一個群體,他們對上阿諛奉承,欺君罔上。對下結黨營私、擅權專恣,仗著皇帝的寵信和被賦予的權力作威作福,巧取豪奪。不但嚴重影響社會秩序,還危害到了百姓們的日常生活。更有甚者,一些奸臣在面對權勢的誘惑時還會選擇篡位。在我國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也體現了奸臣會帶來的危險。
  • 大奸臣蔡京被稱為六賊之首,李清照與他是什麼關係?
    其間,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的李清照,開創了一代詞風,成為「婉約派」詞人的領頭雁。可是,誰能相信這樣一位宋詞大咖會與臭名昭著的大漢奸為親呢?而且還是奸臣的小姨子,真不敢相信!1、李清照的外公是當朝的宰相王珪公元1042年春,安徽舒州(今潛山縣)有志青年王珪時年23歲,學業有成,進京趕考,一舉奪得榜眼,出任揚州通判(常務副市長)一職,歷經數年打拼,一路扶搖直上。至1083年,被封為郇國公。宋哲宗即位後,又被封為岐國公。
  • 古代最強勢的家族,歷代子孫壟斷了宰相職位,歷史僅此一例
    在中國歷史上,宰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官職,從地位上講可以說是皇帝之下,百官之上。根據史料記載,中國遠在先秦時代就已經出現宰相職位,直到明太祖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而廢除宰相制度,宰相的歷史長達兩千多年,不過宰相在歷朝歷代的名稱都不盡相同,有過國相、丞相、大司馬、尚書令等等稱呼,不過他們的主要工作都相同,就是輔助一國之君處理政務,擁有實權,現代社會的首相大概就相當於古代中國的宰相。
  • 歷史上最值錢的棺材,重達1500斤,價值兩個億,竟然是奸臣的
    言歸正傳,帝王死了,他們的陵墓豪華無比,而且棺材也是用貴重物品製作,陪葬品不僅有珠寶還有活人,幸虧這種活人殉葬被明英宗廢除了,但又被皇太極撿起來了,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就被迫為丈夫努爾哈赤殉葬了!嗷嗷,該說歷史上最值錢棺材了!
  • 靈臺牛人 |如何從小吏躋身宰相之位?
    牛仙客,涇州鶉觚人(今甘肅靈臺),是唐朝玄宗年間的宰相。生於公元675年,卒於公元742年。在《史記》、《資治通鑑》等史書中,均有記載牛仙客簡介。牛仙客出生貧寒,早年間,牛仙客曾在家鄉鶉觚縣的府衙裡擔任小吏。當時鶉觚縣縣令付文靜非常器重牛仙客,認為牛仙客是一位可塑之才。  等到付文靜擔任隴右營田使時,他便提拔牛仙客為佐立。
  • 此人是朱棣欽定的奸臣,為何卻被百姓當成神靈,至今仍被供奉?
    自古以來,奸臣都是一個特殊的存在。雖然中國曆朝歷代都褒忠斥奸,但卻幾乎每個朝代都有那麼幾個奸臣的存在。南宋時甚至出了個巨奸秦檜,民間為了表達對他的痛恨,特意將秦檜夫婦做成跪像,長久跪在嶽王廟前。但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奸臣」卻有一點特殊,他是明朝皇帝欽定的奸臣,不過民間的百姓卻偷偷把他當做神靈供奉。此人是朱棣欽定的奸臣,為何卻被百姓當成神靈,至今仍被供奉?這個人就是鐵鉉。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發動靖難之役。所謂清君側,就是說皇帝身邊有奸臣誤導皇帝,必須把他們清理掉。
  • 我國古代臭名昭著的3大奸臣,一人留下一個成語,如今無人不曉
    我國數千年歷史上,湧現出過很多風雲人物,期間有著叱吒風雲,梟雄,匡扶朝政,殫精竭慮的忠臣,自然也免不了禍亂朝綱,結黨營私的奸臣,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就有三個臭名昭著的奸臣,一人留下了一個成語,如今無人不曉,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 中國古代臭名遠揚的3大奸臣,一人留下一個成語,如今人人都知道
    有句話叫做「英雄造時勢」,古代歷史的變革,雖然有著大局所趨的走向,然而各個單獨的人物個體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一個王朝來說,有好的影響,自然就有壞的影響,歷史上就有三個臭名遠揚的奸臣,一人留下一個成語,如今人人都知道。
  • 現在常用的三個成語的來歷你知道麼,來自三位奸臣,是他們留下的
    歷朝歷代都一直出現奸臣,他們在朝廷上不斷地蠱惑皇帝,還有的權力大的更是呼風喚雨,甚至連皇帝都不放在眼裡,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壓榨著普通的老百姓,他們就是嚴重阻礙天下太平的反賊。使得百姓們苦不堪言,讓皇帝也變得昏庸殘暴,導致下面很多的人都因不滿發動起義,爆發戰爭,這些奸臣都沒有什麼好的評價,即使做了好事也會有很少的人記起,他們的過大於功,一直接受著譴責。但古代中有這麼三個奸臣給我們留下了三個成語,很常見也很常用,經常可以聽到。
  • 他把奸臣二字發揮到了極致,完美詮釋了小人該怎樣不動聲色害人
    古來朝中最是不乏一些奸臣小人,這些人的手段之高明,對下嚴苛對上諂媚,一般的賢臣還真玩不過他們。小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懂得包裝自己,讓自己在帝王面前看起來更加賢惠,比賢臣更賢。唐朝唐德宗李适時期就出來這麼一個奸臣——盧杞,光是以手段來說,他能在古來大奸臣中排的上名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