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親王和郡王只有一字之差,地位待遇差別可不是一般大啊!

2021-01-09 愛歷史的小李

清朝詳細劃分了宗室爵位,共分為12個等級,自上而下為親王、郡王、貝勒等等,其中只有親王和郡王有資格被稱為「王爺」。親王和郡王,雖然只有一個字的差異,而且都是王爺,但他們的待遇和地位卻大不相同。

清朝的統治者參考明朝滅亡的原因後,親自將各皇親貴族「鎖」在京城內,封他們為王,但這些名字沒有任何用處。像明朝的皇子一樣,一封不能就是正鎮的形式。清朝「俘虜」了這些貴族。親王的待遇一年一萬兩,他的長子一年也超過六千兩,但郡王一年只有五千兩,連別人兒子的水平都達不到。

另外,郡王一般不會有上朝協商政事的權力,親王則不同。清朝末期,孔親王革新、盧順親王赫、第二代純親王在陵、慶親王赫都在朝堂上活動。軍事助理官、外交官,甚至一些親王將軍工廠,都有自己的名字,權力並不大。

此外,我們有時會在一些電視劇和小說中聽到「一字並肩王」的稱呼,這又是什麼等級的國王呢?顧名思義,與一個字並駕齊驅的國王是具有與皇帝並駕齊驅地位的王子。但事實上,所謂的「一日並肩之王」其實是一日之王。「並肩」兩個字是電視劇和小說為了突出人物地位而胡亂添加的。歷史上,如果哪個王子的地位與皇帝平起平坐,往往只有兩個結果:要麼皇帝滅亡,要麼王爺滅亡,一座山容不下兩隻老虎。

相關焦點

  • 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有何區別
    清朝爵位主要分為三個系統: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都屬於宗室爵位。宗室爵位只授予愛新覺羅氏族人,也就說皇室宗親。宗室爵位分為十二等,每等若干級。其中,最大的就是和碩親王(簡稱親王),親王一般是皇帝的兄弟或者皇子,其他人一般是得不到這種殊榮的。和碩親王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世子歲俸銀6千兩,祿米6千斛,待遇是非常優厚的。
  • 同樣是康熙的兒子,為何雍正和敦親王是親王,果郡王和慎貝勒不是
    甚至同為皇帝的兒子,貝勒最後竟然不算是王爺,只有親王和郡王,有資格被稱為「王爺」。而且親王郡王一字之差,地位待遇也不同。比如俸祿,親王每年能拿到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而郡王每年只能拿到親王的一半俸祿,一般是俸銀5千兩,祿米5千斛。同是皇帝的兒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
  • 親王、郡王和太子,三者誰的地位最高,每個朝代又都有哪些區別?
    《舊唐書》載:「皇兄弟、皇子,皆封國為親王;皇太子子,為郡王;親王之子,承嫡者為嗣王,諸子為郡公,以恩進者封郡王」。唐代皇帝的兄弟、皇帝的兒子,皆封親王;東宮太子的兒子,皆封郡王;親王的兒子,若皇帝特旨加恩,也可封郡王。唐代,親王為正一品,郡王為從一品,親王是皇帝的兄弟或兒子,而郡王則是皇帝的孫子或侄子。
  • 清朝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待遇相差甚遠
    雖然晚清時期的清兵不堪一擊,但是在清朝前中期,清兵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厲害的一支軍隊。不知道大家在史料記載中有沒有發現清朝士兵的衣服並不是完全一樣的,有些士兵穿著寫有「兵」字的衣服,而有些士兵則穿著寫有「勇」字的衣服。不過,清朝軍服的「兵」和「勇」,雖然僅有一字之差,但穿這兩種衣服的士兵所享受的待遇和地位卻大不同,簡直是有天壤之別。
  • 親王和郡王的區別,除了出身有親疏之外,還在於一個世襲罔替
    親王和郡王的區別,除了出身有親疏之外,還在於一個世襲罔替親王和郡王的爵位與稱呼,因清宮劇的泛濫而為人們所熟知,作為清朝宗室中的高等爵位,兩者共同構築了滿清皇室的宗親勳貴,但是兩者之間也有較大的區別,不但體現在爵位的規格上,更體現在授予的條件乃至繼承的安排上。
  • 清朝末年有多少親王,養這些親王每年需要多少錢?
    在清朝規定的爵位中,親王是第一等的爵位,享有朝廷最優等俸祿,以及最高待遇。既然如此特殊,就不是尋常人可以獲得分封。清朝的時候,得到親王爵位的途徑極少。乾隆年間曾定下明確規定,宗室中親王的分封,只有兩個來源。一種是憑著功勞獲得親王爵位的,被稱為「功封」。
  • 清代親王嫡福晉和皇帝的妃、嬪、貴人比較,誰的地位更高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將封建等級制度發展到了一個全新境界,除了前朝的君臣有別、爵位劃分、官員品秩制定;和男性相對應的還有女性的諸多等級制度劃分。對於清朝統治階層而言,皇族女性的等級制度劃分更為嚴苛。除了皇帝所對應的皇后、妃嬪等,皇族爵位中的親王、郡王、貝勒等依次對應親王妃、郡王妃、貝勒夫人等。
  • 清朝王爺表面風光消遣,為什麼內心悲涼?這不是想要的生活
    為了避免明代宗室爵位泛濫的現象,清代制定降襲制度,也就是說,親王去世後,只有一個兒子可以繼承爵位,但在等級上要下降一級。 同時,清朝還為降襲設置了底限,比如親王爵位(一級)降到奉恩鎮國公(五級)後就不再降襲,郡王爵位(二級)降到奉恩輔國公(十二級)後就不再降襲。而最低級的奉恩將軍爵位在承襲三次之後就自動取消。
  • 清朝士兵服裝上的「兵」和「勇」,只一字之差,地位是天壤之別
    但沒人知道在清朝初期的時候,滿清就憑藉著手裡上百萬的大軍穩住了大清前中期的太平盛世,說是全世界最強的軍隊都沒問題。而且在滿清統治下的中國,也是有史以來國土面積最大的朝代,只不過後面敗給了自己的驕傲自大。我們通過一些清朝宮廷劇會發現,雖然從整體上來看,清軍衣服都差不多,但其實他們衣服上的字並不一樣。
  • 清朝的「從一品」和 「正二品」只差半級,可他們的待遇可差遠了
    正一品下面是從一品,和正一品只差半級,頂戴也都是紅的。再往下就是二品官了,二品也分正和從,高一點的是正二品。正二品和從一品只差半級,但是可別小看這笑笑的半級,這兩個級別的官員待遇可是差遠了。一般來說清朝的官員要想在一個部門擔任一項職位,必須嚴格按照品級來任用。不同的品級都有相應的服裝和禮節。比如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員衣服上才能佩戴寶石作為裝飾。而一品官的頂珠是紅寶石,但是二品只能用珊瑚。如果有人違反這種規定,那就是僭越,說嚴重了就是有謀反之心,是要受到嚴厲的處分的。
  • 清朝的「貝勒」究竟是什麼地位?從清初到清末,由高貴到平庸
    說到清朝的皇室宗親,相信大家不由得會想到幾種稱謂:親王、郡王以及貝勒。由於清朝是一個由滿族統治的朝代,所以在管理上,自然要與漢族有很大的不同,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沿著本民族的文化和傳統進行的。提及貝勒爺,相信大家首先會想到皇室宗親。
  • 「郵輪」和「遊輪」就一字之差,卻有本質上的差別,可不要丟人了
    現在旅遊的方式和目的地越來越多了,我們都可以選擇自己想要去的地方或者旅遊方式,在這些旅遊目的地或者旅遊方式當中,郵輪和遊輪也是很受到人們歡迎的,不少人也是去過的,我們可以看到郵輪和遊輪就只有一字之差,讀起來也是一樣,有些人就會以為郵輪和遊輪是一樣的,可是卻有著本質上的差別,可不要丟人了
  • 清朝的「公主」和「格格」,有何區別?都是皇族女兒,差別卻很大
    後金政權創立之初,「草創闊略,宮闈未有位號」,同時漢王的女兒們也未有明確的爵位封號,一般以「格格」相稱,大體相當於漢族的「小姐」稱呼。皇太極建立清朝以後,將後宮制度予以了完善,「五宮並建,位號既明,等威漸辨」,同時仿明朝制度,對皇族女兒的稱呼予以區別和明確。
  • 明朝的藩王都享受什麼待遇呢,為什麼到了後來迅速腐化了呢?
    意思是明朝的藩王分封但是沒有封地,有王爵但不能管理當地的政治民生大權,享受待遇而不用管事,還不可以參合進入士農工商這些行業,最重要的是世襲罔替啊!世襲罔替簡單來說就是,皇帝的兒子封親王,然後親王的嫡長子可以世襲親王爵位,其他兒子降一等成為郡王,郡王的嫡長子繼承郡王爵位,來世襲郡王爵位。
  • 清朝太子是什麼地位?為何整個清代300年只有一位正式的太子?
    但是清朝不一樣,清朝自始至終只有一位太子,即使雍正帝很看好乾隆帝,即使乾隆帝與富察皇后的兩位兒子永璉和永琮,即使乾隆帝也很看好五阿哥,即使嘉慶帝很看好道光帝,但是他們都沒有被立為太子
  • 清朝的王爺是如何消遣時間的?
    與明朝用地方「卷養」宗室親王的方式不同,清朝規定王爺不得離京,所以,處在在皇帝眼皮底下的「看守」,皇帝對王爺並沒有那麼忌憚,回看整個清朝,你可以發現,清朝並沒有發生宗室對皇權產生威脅的亂象,這一點可能與康熙設南書房、雍正設軍機處,皇權高度集中有關。
  • 她10歲嫁給乾隆,成為唯一享有帝王待遇的皇后,是清朝絕無僅有的
    雍正的原配皇后孝敬憲皇后是清朝所有皇后中,唯一一名享有帝王待遇的皇后 孝敬憲皇后(1681年6月28日-1731年10月29日),烏喇那拉氏
  • 清朝正一品最高嗎?錯,有9種爵位比正一品還高
    首先,是皇族宗親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這6種爵位,他們都屬於超品,高於正一品官員。此外,皇族宗親還有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這4種爵位,他們不屬於超品。其次,是非皇族宗親的公爵、侯爵和伯爵這3種爵位,他們也屬於超品,高於正一品官員。至於子爵、男爵等,分別屬於正一品和正二品。
  • 清朝王爺一年多少錢?你的工資是什麼級別
    其中又分為親王和郡王。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後來就多用於分封節度使等武臣,當然文官也有受封郡王的。親王是中國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為什麼一個虛銜的王爺會受到這麼高級別的待遇呢?大概因為每個親王都曾經離皇位只有一步之遙,可能放在誰身上都會不甘。下面咱們就來詳細說說他們的俸祿。咱們就以清朝為例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