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詳細劃分了宗室爵位,共分為12個等級,自上而下為親王、郡王、貝勒等等,其中只有親王和郡王有資格被稱為「王爺」。親王和郡王,雖然只有一個字的差異,而且都是王爺,但他們的待遇和地位卻大不相同。
清朝的統治者參考明朝滅亡的原因後,親自將各皇親貴族「鎖」在京城內,封他們為王,但這些名字沒有任何用處。像明朝的皇子一樣,一封不能就是正鎮的形式。清朝「俘虜」了這些貴族。親王的待遇一年一萬兩,他的長子一年也超過六千兩,但郡王一年只有五千兩,連別人兒子的水平都達不到。
另外,郡王一般不會有上朝協商政事的權力,親王則不同。清朝末期,孔親王革新、盧順親王赫、第二代純親王在陵、慶親王赫都在朝堂上活動。軍事助理官、外交官,甚至一些親王將軍工廠,都有自己的名字,權力並不大。
此外,我們有時會在一些電視劇和小說中聽到「一字並肩王」的稱呼,這又是什麼等級的國王呢?顧名思義,與一個字並駕齊驅的國王是具有與皇帝並駕齊驅地位的王子。但事實上,所謂的「一日並肩之王」其實是一日之王。「並肩」兩個字是電視劇和小說為了突出人物地位而胡亂添加的。歷史上,如果哪個王子的地位與皇帝平起平坐,往往只有兩個結果:要麼皇帝滅亡,要麼王爺滅亡,一座山容不下兩隻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