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有何區別

2021-01-09 寂寞的紅酒

文/寂寞的紅酒

在清宮劇中,人們經常接觸到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等爵位。很多人對此一直傻傻分不清,始終搞不清他們的關係,不知道誰的官大。那麼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到底有何區別?

我們先來說說清朝的爵位設置。清朝爵位主要分為三個系統: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都屬於宗室爵位。宗室爵位只授予愛新覺羅氏族人,也就說皇室宗親。宗室爵位分為十二等,每等若干級。其中,最大的就是和碩親王(簡稱親王),親王一般是皇帝的兄弟或者皇子,其他人一般是得不到這種殊榮的。和碩親王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世子歲俸銀6千兩,祿米6千斛,待遇是非常優厚的。

親王下面是多羅郡王(簡稱郡王),郡王一般是親王的子侄。由於清朝的王爵不是世襲罔替,親王的嫡子只能被封為郡王,再下一代是貝勒(多羅貝勒),貝勒的下一代是貝子(固山貝子),然後一級一級降,直到降到最低一級的奉恩將軍(相當於四品武官)為止不再下降。至於奉恩將軍再往下,也就是低於奉恩將軍的稱作閒散宗室,視四品官待遇。親王如果想保持他親王的位置給兒子,除非他立下大功,或者他兒子立下大功,否則就給你一級一級的降。至於待遇自然也跟著一級一級的降。清朝多羅貝勒的歲俸銀還有2500兩、祿米有2500斛,但到了奉恩將軍就只有歲俸銀110兩、祿米110斛了。

當然,清朝有十二個鐵帽子王,是可以世襲罔替的,其中八個是開國之初就有立國之功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八大鐵帽子王」。八大鐵帽子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另外四位鐵帽子王屬於恩封,他們分別是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其中,怡親王胤祥最厲害。胤祥是雍正的十三弟,因為雍正太愛這個弟弟,而且胤祥有大功,所以雍正給了他世襲罔替的特權。十三爺不僅自己是鐵帽子王的待遇,他的兒子一個承襲了他的鐵帽子王爵位,一個額外被封為郡王,相當於一家享受一個鐵帽子王和一個普通親王兩個爵位的待遇。這十二家鐵帽子王的爵位是世襲罔替的,其他親王是沒有這個資格的。

當然,也有一些情況例外。比如有些親王比較受寵,他們的兒子經常會襲封為親王,再往後才降封郡王、貝勒等。比如定親王永璜的兒子、孫子襲封的都是親王。而有些不受待見甚至是得罪過皇帝的親王,兒子往往連郡王都襲封不到,比如恭親王常寧,他的兒子襲封貝勒。此外,那些不是嫡子或者不得寵,得不到恩封和襲封的宗室子弟,可以通過考試或者立下戰功獲得爵位,也就說所謂的「考封」和「功封」。「考封」和「功封」也是宗室子弟獲得爵位的一種重要方式。只要有能力,你就可以襲封王爵。由此可見,你就是皇室宗親,也得有真本事或者得寵,否則你同樣會越混越差。當然,混得再差,也是皇親國戚,日子過得也非常滋潤。

相關焦點

  • 貝子、貝勒、郡王、親王、鐵帽子王,到底哪一個才是最幸福的爵位
    清代的「鐵帽子王」中有「親王」爵位,亦有「郡王」爵位,除了承襲方式不同外,其餘待遇大致相同。只不過,念在這些王爵的先輩都是清朝建國初期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後世會對他們高看一眼,更為敬重而已。但是,清朝的「鐵帽子王」乃係「名鐵命不鐵」的所在,能被皇帝所容已屬不易,更別提幸福了!那麼,在貝子、貝勒、郡王、親王這四等最常見、最為我們熟知的爵位中,哪一級爵位才是最幸福的所在呢?
  • 清朝的鐵帽子王、親王、郡王有什麼區別
    在清朝時期,最高等級的爵位為親王(第一等爵)和郡王(第二等爵)。而且這兩個爵位只有清朝宗室和高等級蒙古貴族才有資格獲封。但我們在關於清朝的影視劇中經常會聽到鐵帽子王的稱號,這個鐵帽子王又是什麼來歷呢?鐵帽子王就是指爵位可以世襲罔替,這是一項早在魏晉時代就有的爵位制度,只不過到了清朝換了個更酷的名字罷了。中國古代的爵位繼承制度是每一次被繼承都會降一個等級,以清朝為例:某位親王死後,他的兒子(一般為嫡子)繼承他的爵位就會被降到郡王,到孫子繼承的時候會被降到貝勒,曾孫繼承會被降到貝子,以此類推。
  • 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都有什麼區別?
    在清朝的電視劇中,我們經常會聽到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這些稱呼,那麼他們到底有什麼區別呢?實際上,這些稱呼都是屬於清朝宗室和蒙古貴族特有的爵位,即只有愛新覺羅氏族人和高等級蒙古貴族才能被授予這些爵位。清朝宗室爵位共分為十二級,它們依次分別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蒙古爵位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臺吉、額駙。和碩親王(簡稱親王),清朝宗室和蒙古外藩中內扎薩克蒙古爵位的第一等爵。宗室唯皇子、皇兄弟可以獲得此爵位。
  • 親王和郡王的區別,除了出身有親疏之外,還在於一個世襲罔替
    親王和郡王的區別,除了出身有親疏之外,還在於一個世襲罔替親王和郡王的爵位與稱呼,因清宮劇的泛濫而為人們所熟知,作為清朝宗室中的高等爵位,兩者共同構築了滿清皇室的宗親勳貴,但是兩者之間也有較大的區別,不但體現在爵位的規格上,更體現在授予的條件乃至繼承的安排上。
  • 親王和郡王的區別,除了出身有親疏之外,還在於一個世襲罔替
    親王和郡王的區別,除了出身有親疏之外,還在於一個世襲罔替親王和郡王的爵位與稱呼,因清宮劇的泛濫而為人們所熟知,作為清朝宗室中的高等爵位,兩者共同構築了滿清皇室的宗親勳貴,但是兩者之間也有較大的區別,不但體現在爵位的規格上
  • 鐵帽子王在清朝有幾個,是不是真的免死?
    從清朝入關到清帝退位,一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這個稱呼直到乾隆皇帝時才出現,最早是指滿清入關定鼎天下立下卓越功勳的八位皇室宗親。除此之外,在清中後期又陸續分封了四位「鐵帽子王」,所以清朝的「鐵帽子王」共12位。
  • 王中之王!清朝「鐵帽子王」到底是什麼官銜?權力有多大?
    清朝兩百多年歷史,一共誕生了12頂鐵帽子王。其中前期8位鐵帽子王,是在清朝開國過程中立下卓絕功勳的皇族,因功封賞。而後來的4位鐵帽子王,則是由歷代皇帝恩封的。 什麼是「鐵帽子王」? 正式名叫「大清世襲罔替親王」,俗稱「鐵帽子王」。
  • 曾經赫赫有名的貝勒,在清朝末期,為何到了爛大街的地步?
    在電視劇大宅門裡,有一位清朝的沒落貴族,無論什麼時候,總是強調自己是貝勒爺。其實在清朝的末期,貝勒這個爵位已經不值錢了,甚至到了爛大街的地步。但是在清朝初期,說起貝勒這可是赫赫有名的稱呼,甚至是皇子的代名詞。那麼,貝勒為何沒落了呢?在後金建立之後,努爾哈赤的兒子們都被封為貝勒。
  • 古代的王爵分為親王和郡王,那麼作為一等爵位,兩者有什麼區別?
    ,這些爵位就是郡王,而兩者之間最顯著的區別就是字數的差異,簡單的說就是一字王是親王,二字王是郡王,所以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小說或者演義上才會出現「一字並肩王」的說法。清朝的親王和郡王之間的差別是最被大家熟悉的,看過清宮戲的人都知道,《雍正王朝》中胤禛因為江南賑災而被冊封為雍郡王,後面才晉封為雍親王,八阿哥是廉親王,十三阿哥胤祥在康熙朝僅僅是一個貝子的身份,知道雍正繼位之後,才將他立刻提升為怡親王,更是成為清朝第九個「鐵帽子王」,在這裡我們能夠明顯看到爵位的不同,當然不同的爵位能夠得到的待遇也是不同的,其實古代王朝清朝是一個最特殊的王爵
  •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
    代善,為八大鐵帽子王之首,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稱帝崇德元年,封和碩禮親王,順治五年64歲的代善病卒,追諡「烈」。 第2位:愛新覺羅?多爾袞,亦是努爾哈赤之子,崇德元年封和碩睿親王,順治七年墜馬受傷而亡,年三十八,追諡「忠」。 第3位:愛新覺羅?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第六子,崇德元年封和碩鄭親王。
  • 清太祖嫡子代善:清朝鐵帽子王之首,八大鐵帽子王他家佔三個
    一般情況下,恩封的爵位屬於世襲遞降,降到輔國將軍為止,而功封的爵位則屬於世襲罔替,意思就是不會逐層往下降級,而且從字面上我們也能看出其中功封的爵位是最有實權、最有地位的,因此這個爵位的王爵也被稱為「鐵帽子王」,但這個「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意思,又有哪些人獲得呢?
  • 清朝的鐵帽子王都是什麼來頭,號稱「硬核王爺」的他們結局如何
    清朝 鐵帽子王 與明朝相比,清朝對自己的宗室實在有點狠: 明朝的宗室一般都離開京都,分封為藩,初期有權有錢,後來即使權力縮減,也都是大富大貴。
  • 此人名氣不及多爾袞,卻是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首,一家坐擁三名額
    眾所周知,清朝王爵分為兩個等級,分別為和碩親王和多羅郡王,從名稱和待遇上來說,親王的爵位等級要比郡王高。不過在一些清宮電視劇或者小說中,往往會看到所謂的「鐵帽子王」,這個「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意思,又有哪些人獲得呢?
  • 清朝的鐵帽子王為何叫「懶王」?每年掙多少工資?真鐵嗎?
    我們在清宮戲中經常可以聽到「鐵帽子王」的稱呼,那究竟什麼是鐵帽子王?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
  • 清朝十二位鐵帽子王,他們結局如何,又各自傳了幾世
    清朝有一種世襲罔替的王爵,就是我們俗稱的「鐵帽子王」。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的待遇和特權還要優厚,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其一,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其二,俸祿優厚,歲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其三,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稱鐵帽子王府。
  • 八大鐵帽子王聲名顯赫,多爾袞也是其中之一,但首位卻是他!
    八大鐵帽子王聲名顯赫,多爾袞也是其中之一,但首位卻是他!想必大家在看清朝的歷史劇時,都會常常聽到一個名詞,那就是鐵帽子王,那往往都代表著非常強大的地位與實力,那麼鐵帽子王到底代表著什麼樣的身份與地位呢?咱們接著往下看。
  • 通過官服上的幾個細節,我們可以輕鬆識別清代的親王、郡王、貝勒
    清代的王公貴族包括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和民公、候、伯、子、男、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以及固倫額駙、郡主額駙等。這些人雖然不在清朝文、武官員之列,但又擁有高於品官的爵位,享受著朝廷給予的俸祿和待遇,即便他們不在朝中擔任職務,但在官制服飾中也會為其留有特權。
  • 明朝朱元璋的兒子全是王爺,為何清朝王爺鐵帽子王只有九位?
    在清朝統治時代,經常會出現一個詞語,那就是鐵帽子王。那麼什麼是鐵帽子王,鐵帽子王是一種鬥勁通俗的說法,其實就是清朝最高級別的爵位。一樣平常來說,皇帝的兒子都是王爺,可是清朝並不是如許。那麼,在清朝統治時代,若是想成為一名鐵帽子王,必要滿足哪些前提呢。
  • 大清「鐵帽子王」,如何從實權派淪落為一個榮耀的虛名!
    「開國諸王」,亦稱「軍功勳舊諸王」,是指清初統軍徵戰、建國創業的「宗室王爺」,計有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碩塞初封和碩承澤親王,其子 博果鐸襲爵 時,改號莊親王)、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饒餘郡王阿巴泰、謙郡王瓦克達、端重親王博洛、敬謹親王尼堪、英親王阿濟格等。
  •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
    代善,為八大鐵帽子王之首,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稱帝崇德元年,封和碩禮親王,順治五年64歲的代善病卒,追諡「烈」。 第2位:愛新覺羅?多爾袞,亦是努爾哈赤之子,崇德元年封和碩睿親王,順治七年墜馬受傷而亡,年三十八,追諡「忠」。 第3位:愛新覺羅?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第六子,崇德元年封和碩鄭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