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大宅門裡,有一位清朝的沒落貴族,無論什麼時候,總是強調自己是貝勒爺。其實在清朝的末期,貝勒這個爵位已經不值錢了,甚至到了爛大街的地步。但是在清朝初期,說起貝勒這可是赫赫有名的稱呼,甚至是皇子的代名詞。那麼,貝勒為何沒落了呢?
在後金建立之後,努爾哈赤的兒子們都被封為貝勒。當時後金還僅僅盤踞東北地區而已,努爾哈赤稱汗,自然不會有什麼親王和郡王。當時,皇太極、阿敏等四人被稱為四大貝勒。也就是說,連這群人的爵位也僅僅是貝勒。因此,在後金時期,甚至是清朝建立的初期,貝勒都是非常值錢的。
清朝入主中原之後,建立了完善的爵位制度。親王、郡王、貝勒等等,此時的貝勒還是很值錢的。按照清朝的規矩,皇帝的兒子可以封王。請注意,是按照道理可以封王。具體封不封,封親王還是封郡王,這都要看皇帝的態度。那些沒有封王的皇子,也僅僅是貝勒而已。
我們做一個簡單的比方,康熙那麼多兒子,有的封了親王,例如雍正皇帝登基前的爵位就是雍親王。還有的封了郡王,例如老大。但是還有沒有封王,就像老九和老十。他們二人沒有封王,所以朝臣們只能稱呼他們「九貝勒、十貝勒。」由此可見在清朝前期,貝勒有可能是皇子。
但是到了清朝的中期,皇帝的兒子普遍偏少,一般都是只有幾個兒子。兒子少,自然就顧及的過來。所以,從乾隆時期開始,皇帝的兒子一般都會封王,這逐步成了慣例。但清朝還有另一個規矩,除了那些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以外,其餘的王爺到了下一代自動降一級。
也就是說,如果一位普通親王去世以後,那他的兒子就是郡王,到了孫子輩,不好意思就僅僅是貝勒。因此,貝勒有點血統偏遠的味道。由於清朝皇室一直在開枝散葉,皇室成員越來越多。貝勒、貝子等等一抓一大把。在清朝末期,如果有貴族強調自己是貝勒。那就得看近支還是遠支了,如果是遠支,根本沒有把他當回事。
不要以為貝勒就一定光鮮亮麗,在清朝初期或許是這樣。但是到了清末,貝勒就那麼一點祿米,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因此,在清朝末期,沒落貴族出入當鋪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在清朝滅亡以後,連之前的王爺們也開始賣祖產,而且一個比一個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