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永之役" 蒙古人為什麼敗於武士刀下

2020-12-24 騰訊網

原標題:日本「文永之役」「弘安之役」-蒙古人為什麼敗於武士刀下!

關於十三世紀元帝國兩次入侵日本的慘重失敗,當時從東亞到歐洲的許多史籍都有記載,不過最原始的紀錄來源不外三處:一為元帝國的記載;一為朝鮮的記載;一為日本的記載。這三種記載都有偏頗,相互矛盾處很多,所幸都不是孤證,又有考古發現作旁證,互相比較之後我們不難發現真相。

其中朝鮮人的地位接近局外人,跟戰爭沒有太多利害關係,因此他們的記錄更可信些。蒙古人對日本的進攻起因於日本不肯臣服於蒙古帝國。忽必烈多次派使者赴日本要求日本稱臣納貢,高麗國王也致書日本人要求他們向蒙古人屈服,但每次日本人都輕蔑地拒絕了忽必烈的要求。面對這樣的冒犯,君臨天下的蒙古大汗當然不能容忍,於是武裝攻日遂不可避免。需要說明的是,第一次進攻日本時,南宋尚未滅亡,忽必烈僅控制了北方中國,當時元帝國正集結重兵準備南徵,用以進攻日本的軍隊並不多,漢人也不是此次侵日的主力。

忽必烈執意要控制日本,除了顯示大可汗的權威外,還有許多更實際的考慮。蒙古大汗雖富甲四海,可因為蒙古貴族對奢侈品的旺盛需求,再加上蒙古人拙於理財,蒙古帝國的財政時常捉襟見肘。忽必烈之前的兩位大可汗貴由和蒙哥都以揮霍無度著稱,他們購買奢侈品主要以貴金屬支付,對部分拖欠的債務甚至以未來的戰利品做抵押。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為爭奪汗位激戰四年,這場蒙古人之間的內戰無利可言,自然使蒙古帝國的財政狀況進一步惡化。而日本在過去數百年來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銀產地和出口國,這個富裕的島國在急需硬通貨的蒙古貴族眼裡無疑是塊肥肉。

公元1274年,進攻日本的遠徵軍由朝鮮揚帆出海,駛往九州島,遠徵軍共兩萬五千人,其中蒙古人和高麗人大約各佔一半,還有部分女真人和少量漢人。遠徵軍的統帥為蒙古人忽敦,兩位副統帥為高麗人洪茶丘和漢人劉復亨。元軍航行至博多灣,首先攻佔並蹂躪了對馬島和壹歧島,然後分三處在九州登陸攻入內陸。三路入侵軍隊中,一路為主力,兩路為策應,主力部隊的登陸地點大約在長崎附近。

面對第一次「蒙古來襲」,日本鎌倉幕府調集部分正規軍迎戰,九州沿海各藩也緊急組織武士和民兵參戰。慘烈的戰鬥進行了二十多天,日本人戰術較為落後,在開始的戰鬥中蒙受巨大傷亡,但他們仍然成功地阻止了元軍的推進。在相持了幾天後,日本人漸漸適應了蒙古人的戰術,於是開始反擊。主要由武士組成的日本重騎兵隊尤為英勇,他們在弓箭手的支援下冒著箭雨列陣衝擊敵人,與敵軍貼身近戰,使蒙古人的弓箭優勢失效。劉復亨在激戰中陣亡,元軍折損大半後退回海灘依託回回炮防守。至此元軍傷亡慘重,進展無望,他們的敗局已不可避免,由於箭和給養都即將用盡,元軍無力繼續守住陣地,他們只得上船撤退。在返回朝鮮的路上,元軍的艦隊遭風暴襲擊,遭受了一些損失,不過大部分船隻安全回國。

此次戰役日本史稱「文永之役」,蒙古人在東亞第一次遇到了裝備訓練和勇氣都不遜於自己的對手。高麗人在戰鬥中主要負責近戰,他們因遭受日本人的正面衝擊而損失慘重。故而高麗人對日本軍人的戰鬥力,尤其是日本人的戰刀印象深刻,據說元軍普通士兵的刀劍與日本刀一碰即斷。相對來說,使用弓箭的蒙古人損失小一些,在他們看來,日本人的弓箭雖威力強大,但射程很短,不能跟蒙古角弓相比。

這裡再簡單介紹一下日本的戰刀:當時日本的冶煉和刀具製作技術世界一流,日本戰刀的性能只有北印度和西亞出產的大馬士革鋼刀可以媲美。古代最優良的鋼按性能排列依次為大馬士革鋼(鑄造花紋鋼),日本鋼(暗光花紋鋼),馬來鋼(焊接花紋鋼)。中國最好的鋼(鑌鐵)其實也是一種焊接花紋鋼,不過性能沒有馬來鋼那樣出色,中國最好的刀劍一般由進口的馬來鋼製造。大馬士革鋼為高級合金鋼,冶煉技術複雜,成本高昂,具體製造技術已失傳。在古代,大馬士革鋼刀一般只有貴族才能擁有。

最頂級的大馬士革鋼刀為烏茲鋼刀,產於印度,其次為斯切爾彎刀,產于波斯。斯切爾彎刀的做工和裝飾極盡精緻奢華,是蒙古貴族的愛物。相比之下,日本鋼其實並無太大特色,日本戰刀的優良性能主要來自其獨特的後期淬火工藝。大馬士革鋼刀性能固然卓越,但日本刀製造成本低廉,日本的普通民兵都可擁有一把好刀。

平心而論:若論吃苦耐勞,當時的蒙古戰士無人可敵,必要時他們可以靠吃生馬肉,喝馬血維持生命。蒙古人作戰時機動性第一,一般只帶很少的給養,士兵的吃穿問題主要通過掠奪戰爭地區的平民解決。可這次戰爭中蒙古人偏偏無法發揮自己的特長,他們一直未能突入內地居民區,自不可能有平民供他們掠奪。因此日本人的戰術可謂十分高明,當然這也需要日本軍隊的戰鬥力做後盾。

第一次侵日戰爭結束後,忽必烈認為日本人已領教了蒙古人的威力,遂再次派使者去日本要求臣服,但日本人很乾脆地將蒙古使者斬首。忽必烈自然不會忍氣吞聲,在統一中國之後,他便著手準備第二次海上入侵。軍隊由中國各地,蒙古和高麗招集至沿海地區接受登陸作戰訓練,遠徵軍的糧秣補給也源源不斷從全國各地徵集,同時高麗和中國東南沿海的造船廠也晝夜趕工,製造大小戰艦和運兵船。

如此大規模的遠徵準備自然無法保密,日本人嚴密偵視元帝國的動向,對即將到來的第二次「蒙古來襲」做了充足的戰爭準備。此時日本政局穩定,北條時宗對鎌倉幕府和日本各藩的控制遠勝以往,因此日本人能夠動用更多的人力物力抗擊入侵。幕府在九州徵用民夫於博多灣一帶敵人最有可能登陸的地區沿海灘構築了一道石牆,用以阻礙蒙古騎兵。當敵人進攻日期臨近時,北條宗盛和北條宗政分別率精銳武士軍開往本州和九州沿海地區布防,北條宗政的鎮西軍後來成為戰鬥的主力。同時九州各藩開始動員民兵,日本其他地區的武士也趕來參戰。

公元1281年,元帝國龐大的遠徵軍由江浙和朝鮮兩地同時出發。此次出徵的軍容十分壯觀,共有大小船舶近五千艘,軍隊約二十萬,其中蒙古人四萬五千,高麗人五萬多,漢人約十萬,其中漢人大半為新附軍(收編的南宋軍),遠徵軍中蒙古人自然是作戰的中堅。北方出海的艦隊於五月底如日本人所料抵達博多灣,在等待南方艦隊期間,蒙古人輕易攻佔了博多灣的幾個島嶼,島上的居民全部遭屠殺,島上的建築物也被盡被毀壞焚毀。六月上旬,南方艦隊抵達,兩支龐大艦隊在九州外海會合,之後元軍開始登陸作戰,登陸地點九龍山距上次戰爭主力部隊登陸的地點不遠。這次遠徵軍遇到了更頑強更有效的抵抗,日本軍隊以石牆為掩護,不斷擊退元軍的進攻,還伺機組織反衝鋒。日本人最成功的一次反擊擊潰了高麗軍主力,高麗軍統帥洪茶丘被俘殺,幾名蒙古高級指揮官也相繼陣亡。激烈的戰鬥持續了一個多月,遠徵軍的損失已超過三分之一,但依然不能突破石牆。到七月下旬,元軍的糧草和箭已基本告罄,此時無論蒙古人還是日本人大概都以為這次戰爭的結局將和上次相同,會以元軍的撤退收場。

八月一日,太平洋上突然颳起了猛烈的颶風,風暴持續四天,元軍南方艦隊的艦船基本被毀,北方艦隊的艦船也損失大半。北方艦隊剩餘的艦船搭載指揮官以及部分蒙古軍和高麗軍逃離戰場駛返高麗。南方軍的指揮官和部分高級官員眼看回天無術,也只得丟下大部隊,乘南方艦隊殘存的幾艘船逃離。此時九龍山的海灘上尚留有近十萬元軍,這些人失去了補給和退路,又無力突破日軍的防線,現在只得等死。三天後,日本人開始反攻,將殘存的元軍驅趕至一處名為八角島的狹窄地區,然後縱兵攻擊。元軍大部被殺,剩餘的兩萬多人作了俘虜。日本人按照蒙古人的標準把俘虜分四等,前三等,即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高麗人和北方漢人全部被處死,四等的唐人(南方漢人)免死後成為部民(賤民)。今天的博多灣還有一座名為「元冠冢」的小山,據說是當年元軍將士的集體墓地

在這次慘敗中,南方軍只有三名士兵逃脫,他們拼湊了一艘小船,幸運地漂回中國。忽必烈透過這三位倖存者終於知道了戰敗的真相,此次戰爭的副統帥范文虎被斬首,其他官員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處罰。

日本史稱第二次蒙古入侵為「弘安之役」,此次戰爭日本人投入的軍隊論質量和數量都遠勝過「文永之役」,蒙古人在戰術上沒有絲毫的優勢。按照日本人的說法,蒙古人的戰鬥力並不像想像的那樣強大,日本武士在各方面都勝過他們,尤其在裝備和戰技方面。日本人裝備的優勢不僅在於戰刀,也在於武士的鐵甲,據說只要距離稍遠,蒙古弓箭就無力穿透武士的盔甲。日本武士完全脫產,自小開始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他們的戰技勝過蒙古人毫不奇怪。蒙古人的記載稱日本人擅長單打獨鬥,這可以和日本人的說法相印證。日本人對元軍中的漢人評價最低,在他們看來,漢軍貪生怕死,士氣低落,是標準的魚腩部隊。不過漢人打仗不行,做奴隸倒合適,因此日本人最後赦免了部分漢人。

♞若您對刀劍感興趣也可加龍泉鑄劍師陳師傅的私人微信號:LQCHENSF☜長按左邊字母複製

♞若您想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可鎖定我們的微信公眾號:LBQYJS ☜長按左邊字母複製

相關焦點

  • 「對馬之魂」文永·弘安之役:兩次虎頭蛇尾的戰爭帶來了什麼?
    ·文永之役:雙方輪流輕敵,不到半月結束公元1274年上半年,忽必烈召集大量的高麗勞力修造運兵船,基本完成了東徵日本的戰鬥準備。同年十月,忽必烈以鳳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等人為將,命其率「千料舟、拔都魯輕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載士卒一萬五千」進攻日本;1274年日本使用的年號為「文永」,因此日本方面將這次戰爭成為「文永之役」。
  • 《對馬島之鬼》背後的血與火
    他夢想「讓青天之下皆成蒙古人之牧場」,而城市和高密度人口只會成為草場的阻礙,所以蒙古帝國的擴張總是伴隨著數不清的屠殺,所過之處生靈塗炭。 這樣極速擴張的帝國,內部結構很難穩定。秦始皇滅六國,結果他夢想中永固的江山到秦二世就亡了。馬其頓的亞歷山大也是建立起了龐大的帝國,但死後帝國旋即分裂。
  • 日本對馬市開設專題旅遊網站,期待《對馬島之魂》玩家聖地巡禮
    借著遊戲發售的時機,最近,日本長崎縣對馬市和《對馬島之魂》合作開設了一個名叫「關於對馬島」的觀光網站。在這個網站裡,你可以了解到對馬島的著名景點,和遊戲故事背景中蒙古東徵日本的部分相關歷史。對馬島地理位置作為一個面積不到700平方公裡的島嶼,對馬島在日本最有名的旅遊勝地中排不上號。但由於距離朝鮮半島和日本九州非常近,對馬島自古便是軍事要地。
  • 從遠交近攻到全軍覆沒:元朝東徵日本始末
    「文永之役」:第一次東徵遣使通好被幕府無視,忽必烈選擇了用武力去徵服日本。至元十一年(1274 年)三月,忽必烈「遣木速塔八、撒木合持詔使高麗籤軍五千六百人助徵日本」,「命鳳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以千料舟、拔都魯輕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載士卒一萬五千,期以七月徵日本」.
  • 忽必烈徵伐日本失敗後的鬧劇,竟然是日本神和蒙古神之間的對決
    元朝至元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274年,忽必烈派遣了三萬多人,乘坐九百艘戰船,開始了蒙元軍隊對日本的第一次遠徵。因為當時日本天皇的年號為 「文永」,所以這場戰爭在歷史上也被稱為「文永之役」。因為惡劣天氣等因素的影響,「文永之役」以蒙古軍隊的失敗而告終。
  • 忽必烈東徵日本為何慘敗,是不幸遭遇「神風」,還是另有他因
    忽必烈氣不過,就派軍和日本幹了一仗,雙方也都掛了彩,皇帝心說,這下你知道我的厲害了吧,於是第七次派出使者,繼續「致書通好」。  1275年2月,以禮部侍郎杜世忠、兵部侍郎何文著等為首的元朝使團奉命出訪,當年9月,五位元使竟被日本鎌倉幕府斬首示眾。
  • 軍力裝備甩日本八條街,《對馬之魂》背後的蒙古軍隊為何這樣菜?
    對於其背後的歷史——文永之役,即元朝第一次入侵日本的歷史,想必大家也很有興趣,我們就來說道說道。 《元史·劉通傳》就記載「與倭兵十萬遇,戰敗之」。然而日本當時是否可能調集十萬大軍呢?參與文永之役的武家領袖有少貳景資、大友賴泰、菊池武房、島津久經、竹崎季長等人,即南九州的島津氏也參與出兵,鎌倉幕府對於九州島進行了充分的動員當無疑問。但由於船隻不足,本州及四國的兵力並不能有效投送於對抗元軍。事實上哪怕到弘安之役時,西國(本州西部)的兵力都很可能未能參加戰鬥。
  • 世祖忽必烈兩次攻打日本,只為讓日本入朝進貢,就是這麼豪橫
    世祖忽必烈於至元十一年(1274年)和至元十八年(1281年),先後兩次發動了東徵日本的戰爭。因為第一次東徵發生在日本後龜山天皇文永十一年,故日本史稱「文永之役」,第二次東徵發生在日本後宇多天皇弘安四年,故日本史稱「弘安之役」,兩次東徵被日本合稱為「蒙古襲來」或「元寇」。
  • 對馬島之魂,一個辱華遊戲憑什麼能成為年度最佳黑馬?
    遊戲中,玩家要扮演日本武士境井仁,抵抗入侵的蒙古大軍。遊戲一經發售,就好評如潮。這個遊戲最大的優點就是沒有任何顯著的缺點,無論是戰鬥還是可玩性,都令玩家沉浸其中,再加上並不膚淺的劇情以及對各個角色的刻畫,都讓玩家眼前一亮,並且由於題材是日本,所以也沒有摻雜什麼ZZ正確因素,可以說是玩家終極福音了。
  • 為什麼沒有雙倍役滿?帶你解讀日本麻將大賽的役滿規則
    在日本麻將中有幾種特殊的役滿牌型,因為形狀特殊而在部分日本麻將規則中被設定為雙倍役滿,能夠取得極高的點數。然而在《天才麻將少女》中,作者小林立有意在漫畫比較前期就定下了"沒有雙倍役滿"的規矩。直到後來許多激烈的比賽中,都在討論這一局能否達成《天才麻將少女》系列首個雙倍役滿。然而漫畫中,僅有的一次雙倍役滿自摸的牌型卻因為特殊原因棄和了,引起了巨大的討論。除此之外,還有同時滿足多種役滿牌型的複合役滿。比如在《潛行吧!
  • 下呂溫泉,日本古代三名泉之一
    下呂自古就有溫泉湧出,因為溫泉可以治病,吸引了很多人前來泡湯。鎌倉幕府時期的文永2年(1265年),溫泉突然不噴了,當地人都感到很鬱悶。 第二年,一隻白鷺落在了飛驒河邊,被人們發現後,就往中根山上飛,在山腰處一棵松樹下停了下來,追隨白鷺的人發現,樹下有一尊發光的藥師如來像,隨後溫泉就重又噴出了。
  • 忽必烈東徵日本始末|元朝|元軍_網易訂閱
    兵力大損的元軍不得不退回本土,日本才逃過這一劫。日本將那次戰役稱為「文水之役」。第二次的東徵,依然是相同的原因,元軍在最後關頭功虧一簣。  後世研究者根據打撈上來的蒙古戰艦的殘骸研究發現,這些戰艦做工粗糙,質量十分低劣。很多戰艦上的鉚釘過於密集,這就說明這些材料是反覆利用過的,需要加固才不至於碎裂。
  • 當蒙古鐵騎對上日本武士,讓鎌倉幕府顫抖的力量
    其中的元朝並沒有停止其徵服的步伐,先是徵服高麗,隨後又準備以高麗半島為跳板,遠徵大海另一邊的日本。元文永十一年(公圓1274年),蒙古最高統帥新都帶領一支強大的軍隊從高麗半島出發,遠徵日本。他們先是來到了對馬島上,遭遇了這裡的日本武士,戰爭一觸即發。當時的日本早已聽聞了蒙古人的強大,連宋朝和金國都被蒙古人先後徵服。
  • 日本被元朝入侵歷史背景,《對馬島之魂》對標只狼能成麼?
    自2018年在E3上展出後,PS獨佔大作《對馬島之魂》(《Ghost of Tsushima》)可謂是吸引了不少玩家的眼球。楓葉樹下,刀光劍影,俘獲了不少玩家的心(和錢包)。
  • 忽必烈第一次侵日,日本人是怎樣被蒙古軍蹂躪的?
    元世祖忽必烈在徵服高麗後,從高麗人那裡得知還有一個日本國,於是忽必烈迫不及待的派遣高麗人趙彝去日本宣諭,要求日本國也像高麗國一樣臣服於蒙古,並年年納貢。其實日本並不是輕視蒙古,相反,他們對於蒙古使者的到來非常的緊張,他們正在積極的商量對策,並寫好了國書準備回復蒙古。但是國書最後被當時血氣方剛的鎌倉幕府年僅18歲的執政——北條時宗截住,他沒有充分意識到蒙古人的強悍,也正是他的強硬態度,導致了後來的蒙古徵日。第一次出使日本的結果使忽必烈非常的惱怒,但蒙古當時還在和南線戰場的宋國激戰,高麗國也在發生三別抄之亂。
  • 蒙古人兩次東徵日本,近現代日本人為何那麼喜愛蒙古呢?
    十三世紀,元世祖忽必烈為了懲罰不聽使喚的日本,兩次組織大軍攻打日本,蒙古人和日本人這時候就有了親密接觸,接觸的結果是都鎩羽而歸,此後不了了之,也正是因為兩次蒙古人的失敗,此後日本人又對東亞大陸恢復信心。
  • 為什麼稱中國人和東亞人為蒙古人種,而不是漢族人種?漲知識了
    為什麼稱中國人和東亞人為蒙古人種,而不是漢族人種?漲知識了說到咱們中國人,在人種上來說我們被人類學家稱為蒙古人種。為什麼我們中國人卻被稱為蒙古人種呢?蒙古族的民族名為什麼卻成為了一個人種的名稱呢?因此便不再考慮用中國人來代表黃種人,而另外一個因素使得這位人類學家將命名的方向轉到了蒙古人身上。因為早在鐵木真所領導的蒙古帝國橫行亞歐大陸時,蒙古人的鐵騎曾經給歐洲帶來了很大的災難。一方面蒙古人的軍事力量無人可敵,另一方面在蒙古人進行徵戰統治之後的歐洲,曾一度出現過大量的黑死病,導致歐洲人口有一段時間是急劇下降的。
  • 大東北為什麼這麼多蒙古人?
    那麼,為什麼大東北會有這麼強烈的蒙古色彩呢?01 蒙古的回歸如果論世界徵服者成吉思汗是哪裡人,那麼終極答案一定不是今天的外蒙。因為成吉思汗的祖先蒙兀室韋來自於望建河(黑龍江上段)下遊的深山中,最早的蒙古部落很可能就是早期生活在大興安嶺東麓深山中的一支半遊牧、半漁獵的部落。
  • 大小金川之役背景 大小金川之役結果
    關於這次戰役的相關內容在大小金川之役簡介中有著一些記載,那麼大小金川之役簡介中是如何介紹這次戰爭的呢?在戰爭剛開始的時候大小金川之役背景並不容樂觀,這也是引起戰爭的一大根源,那麼大小金川之役背景是怎樣的呢?大小金川之役背景可以從兩方面來說,首先當時那個地區實行的是土司制度,也就是說將大小金川的政權交給了這個地區的首領全權掌握,土司也就相當於這個地區的領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