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下,由索尼公司發行的遊戲《對馬之魂》可謂人氣火爆,雖然其在盔甲還原上招致了不少吐槽,比如冷兵器研究所的《讓日本人懵逼,讓忽必烈要掀棺材板,遊戲大作《對馬島之鬼》有多穿越?》一文,但卻不妨礙玩家們對此趨之若鶩。對於其背後的歷史——文永之役,即元朝第一次入侵日本的歷史,想必大家也很有興趣,我們就來說道說道。
▲對馬之魂
通說一般認為是日軍聚集了十萬大軍,而元朝僅僅調集了3萬左右兵力(蒙、漢、女真軍1.5-2萬,高麗軍萬餘),寡不敵眾,因此被擊退,而後因颱風損失慘重。《元史·劉通傳》就記載「與倭兵十萬遇,戰敗之」。然而日本當時是否可能調集十萬大軍呢?參與文永之役的武家領袖有少貳景資、大友賴泰、菊池武房、島津久經、竹崎季長等人,即南九州的島津氏也參與出兵,鎌倉幕府對於九州島進行了充分的動員當無疑問。但由於船隻不足,本州及四國的兵力並不能有效投送於對抗元軍。事實上哪怕到弘安之役時,西國(本州西部)的兵力都很可能未能參加戰鬥。
鎌倉時期的日本人口,按勸進上人淨光的《言上狀》,裡面有「大日本國記稱,水陸三千裡、國六十六、島二島、郡五百七十八、鄉三千七百七十二、男女四十五億八萬九千六百五十九人(這裡的『億』相當於『十萬』) 」,那麼大概是四百五十九萬人。即便在元日戰爭後又過了200年,即15世紀後期的應仁之亂前後,日本人口也只有700萬。
我們考慮到日本三大平原——關東平原、濃尾平原、大阪平原均位於本州島上,九州島地狹土薄,僅有西部海灣沿岸有較大平地,鎌倉時代的九州島人口應該只有數十萬,全面動員也只可得5萬左右兵力,較元軍並沒有多少兵力優勢。
▲日本九州島地形
而當時日本的軍事體系極為簡陋,完全靠少量武士引導農兵進行衝鋒,農兵缺乏訓練,可以說遠遠落後於大陸。實力遠在日本之上的元軍,看起來沒有進攻失敗的道理。那麼,為什麼文永之役中元軍無法打開局面呢,我們得注意觀察元軍的登陸位置——博多灣。
博多灣位於九州島西北方向,西面是系島半島,南面是今福岡市,由福岡向東南方向,即可抵達鎌倉幕府在九州島的統治核心太宰府,並可溝通南面的九州西部沿海平原。顯然日方兵力大都是通過這條谷道先北上到太宰府,再前往沿海地區抵禦元軍的。
元軍從朝鮮出發,攻陷對馬島和壹岐島,渡過日本海峽之後,主要在早良郡的博多、箱崎、百道原等地登陸,登陸面是非常逼仄的。東徵軍的主力運兵船是「千料舟」,就算百道原等地的海水較深,也無法直抵灘頭,還是要靠那300艘「拔都魯輕疾舟」穿梭於大船和灘頭之間,輸送部隊搶灘登陸。成功登陸的元軍,可能只有萬人左右,顯然博多灣並非一個太好的進攻位置,但元軍顯然希望由此攻陷太宰府,對日本在九州地區的統治實施斬首行動。(《大汗之怒:元朝徵伐日本小史》一書認為只有3000-4000元軍成功登陸,這個估計又顯得過少,畢竟時至今日,福岡仍是日本的深水良港)
不過,元軍上陸的都是最精銳的部隊,三大主帥——忻都、洪茶丘、劉復亨,都在其中。日軍總指揮是鎮西奉行少貳資能,不過其子少貳景資才是元日戰爭中兩次拯救日本的英雄人物。我們之前推測日軍總動員可得5萬兵力,那麼是否都能投送到前線呢?由於當時有日軍期待援軍的說法,筆者以為以當時日本的兵員調集和補給能力,很難一次性將所有部隊投送到前線,前線的兵力當在2萬左右,是登陸元軍的2倍,但武士較多(文永之役中南九州的島津氏並未參與實戰,應當是作為預備隊使用)。
在《日本流鏑馬哪裡神奇?騎著驢一樣的馬,《帝國時代3》對抗龍騎兵》一文中,我們已經提到日本騎馬武士以優異的單兵作戰能力給元軍造成很大壓力。《元史·趙良弼傳》也記載,趙良弼出使日本後對忽必烈說「臣居日本歲餘,睹其民俗,狠勇嗜殺」。當時日本民風頗為尚武,雖然缺乏訓練,但農兵也並非全無戰鬥力。
忻都登陸後,領部屬進至今津、佐屬等地,分別在赤坂和百道原擊敗日軍菊池康成和少貳資能所部。但在激戰少貳氏時,日軍主帥少貳資能之子少貳景資一箭射傷身披赤甲的元軍副將劉復亨,令其墜落馬下,傷勢不輕。元軍雖然仍保持強勁勢頭,在郊外松林中大破大友康賴所部,卻與重新聚集起來的菊池氏兵馬遭遇,菊池氏家督菊池武房指揮兵馬力戰,元軍在祖原山前受阻無法推進。而少貳資能則率軍前往水城固守以休整,等待援軍。顯然元軍未能成建制地有效殲滅任何一支日軍部隊,而日軍打得非常頑強,敗退之後也能重新聚集。
按照《八幡愚童記》和《太平記》記載,上陸的這批元朝東徵軍打得很有章法,戰術體系遠遠超過日軍。大將卓立高處指揮,全軍聞鼓而進,聞金而退,排列成隊,步騎相資,配合嫻熟:「彼甲輕,善乘馬,力強而不惜命,豪勢勇猛,進退自如。」陣中則排列長楯,近者刺以矛,遠者射以箭,日本人形容是「射如雨降」。鎌倉武士尚未衝到陣前,就被破甲箭矢殺傷眾多。據說箭矢上還塗了毒藥,中箭者過不了多久,就傷口劇痛,倒地哀號不止。東徵軍還時不時拋出紙或鐵包裹的「炸彈」(鐵砲或てっぽう)。爆炸之後,火光四散,煙氣瀰漫,聲如雷震,令敵人肝膽俱裂,頭暈目眩,驚慌失措。一旦有零星的日本武士突入,東徵軍則「左右回圍之,協力合擊,無一人得脫者」。
然而,劉復亨的中箭,仍然使元軍主帥忻都心生撤兵之念。由於攻打日本是元世祖忽必烈一意孤行的決定,元軍諸將本來就鬥志不高,而日軍瘋狂的抵抗顯然也使得元軍士氣沮喪。另外,博多灣沿海地區山巒起伏的複雜地形,以及當初白江口之戰後防禦唐軍的石牆遺址,也限制了元軍的行動。周遭的平原開闊程度有限,也使得元軍無法通過擄掠獲得足夠的物資。
而且當時九州居民民風彪悍,擄掠也並非那麼容易。日方資料記載經過一日的戰鬥後,日軍俘獲了元軍120人,這更可能大多是四出擄掠物資的元軍因寡不敵眾,被對元人仇視之極的日本鄉民所俘獲的,因為元史也記載元軍「惟擄掠四境而歸」。總之失去戰意,軍隊箭矢也消耗殆盡的忻都選擇上船休整,甚至沒有在沿海建立任何灘頭堡壘,我們無法知道他是否還有第二天再反撲的計劃,因為當晚就颳起了颱風,使得元軍損失慘重,不得不班師。滯留在志賀島的一艘元軍戰船遭到日軍圍攻,其士兵被全殲。文永之役中被俘的120名元軍也都被處死。
隨後,鎌倉幕府在博多灣一線,以之前的石牆遺址為基礎,構築了元寇防壘,在隨後的弘安之役中更加有效地阻擋了多達十萬的元軍登陸。
事實上,如果元軍選擇從九州島西部,佐賀、熊本所在的沿海平原登陸,無疑可以獲得更多登陸點,也能從較開闊的平原上獲得更多補給和更寬闊的戰場,或許便能打開局面,乃至佔領整個九州島。然而九州島西部海灣海況複雜,卻是元軍不願意去偵察和冒險的,於是第二次進攻的元軍雖然準備了更加充足的補給,卻再次選擇進攻博多灣,一頭撞在元寇防壘上,優勢兵力無從發揮出,登陸部隊在石壘前方數十米的海灘上進退不得,洪茶丘作戰不利幾乎被俘獲,元軍終於在颱風襲來後遭遇第二次慘敗。在弘安之役中,日軍主帥少貳資能戰死,但其子少貳景資在平戶島、鷹島兩戰中殲滅、俘虜了數萬失去鬥志的元軍。
元日戰爭,元軍的裝備、士兵素質,都要遠遠勝過當時還組織非常落後的日軍,在弘安之役中兵力也獲得了優勢。然而日軍仍然擊敗了元軍,這不僅僅是依靠颱風助陣,也有戰略得當,上下一心拼死奮戰的結果,體現了古典民族主義的效力。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azaz7391,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