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南城縣潯溪鄉潯溪村村民擰開自來水龍頭,流出來的水渾濁不堪。村民們說,這水只能將就著用來洗衣服,做飯、燒開水仍要用壓水井裡的水。在部分村民看來,去年,該村在新農村建設中實施的「改水」工程虎頭蛇尾,「改」出的水根本不能飲用,修建的過濾水塘和化糞池也未達到相關要求。
水龍頭流出渾濁的自來水
面對記者對「改水」和「改廁」的詢問,村民們都搖頭。
「自來水是通了,但水根本沒過濾,就是山泉水從山上流到池塘裡,再從池塘裡流到我們家裡來。」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村民向記者透露。
另一名村民也證實了這種說法:「那水不能喝,雨季的時候山上流下來的都是渾濁的泥水,池塘就是一個中轉站,沒有任何過濾設備。」
記者在村民中走訪得到證實,由於接通的山泉水經常渾濁不堪,且沒有經過任何過濾處理,潯溪村大部分村民飲用的依舊是自家的井水。
潯溪鄉鄉長鄧一鳴承認,去年在新農村建設時只修了一口蓄水池,接到村民家中的自來水,的確沒經過淨化和過濾處理。
化糞池是沒出口的水泥坑
類似的問題也出現在「改廁」中。
「都建了化糞池,但我沒用,我還是用我家原來的。」說到為何不用政府建的化糞池時,一名村民說:「它沒有通向外面的管子,就是一個封閉的水泥坑,沒法用。」村幹部當場打開幾個修建的化糞池,均是沒出口的水泥坑,有的甚至連池子底部都沒用水泥「兜底」,任由糞水往地下滲漏。
「因為沒接管子,排不出去,所以我讓他們別封底,讓糞水自己慢慢向地下滲。如果封了底,糞水不久就會溢出來,很麻煩。」在該村民看來,雖然化糞池沒兜底是自己的意願,但也是因為化糞池的糞水不能通過管道往外排,才做出這般無奈之舉。
鄧一鳴解釋稱:「我們考慮到方便一些村民掏糞水澆菜的習慣,有的就沒有出水口,因為他自己會時不時掏掉,就不會溢出來。」
對於「新農改」文件中對於化糞池的具體要求和標準,鄧一鳴表示按常理是應該接管子,讓糞水外流,但文件中對此並沒有詳細要求。
省新農村建設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按常理,新改造的農村化糞池應是包含糞槽口和過糞口的,但不排除改造過程中尊重村民意見,將化糞池完全封閉,有助於村民澆菜使用。該村化糞池是否合乎標準需現場查看才能下結論。
鄉裡稱新農村建設資金緊張
「我們去年就完成了『改水』項目的建設,主要是方便村民生活用水,其實就是接水方便他們衝廁所。」據鄧一鳴介紹,潯溪村的絕大多數村民飲用水都是取地下水,不會去喝山泉水,該村新建的池塘也並非過濾池,改造後的自來水是方便村民的生活用水。
談及對自來水的理解時,鄧一鳴稱:「『改水』確實是要求通自來水,但沒說一定是要能喝的,生活用水也是『自來水』,而且新農村建設資金有限,如果要接通達到飲用標準的自來水,還要修淨水池和過濾池,錢根本不夠。」對於「改水」中「水」的具體達標要求,鄧一鳴表示自己也並不十分確定,需要到縣裡相關部門去了解。
鄧一鳴告訴記者,政府在潯溪村「改水」項目上花了4萬元左右,潯溪鄉所有村莊在去年底就基本完成了包括「改水」在內的「三清理六改造」的新農村建設,並於今年2月通過相關部門驗收,驗收時也沒出現問題。
潯溪鄉黨委書記徐國斌透露,新農村建設在實際推廣中存在特殊性和困難:「這次新農村建設和以往的一些政策相比有點不同,文件很明確,建設需要政府、社會、農村和農民共同投入,政府出資的比例就一半左右,需要發動社會和村民積極籌款,但實際上很難從村民身上籌到錢。」
縣裡稱改造只能一步步來
據悉,我省2006年就下發了相關文件,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了較細緻的要求。關於改水,文件要求:做到逐步飲用上衛生安全的自來水。根據不同地方的水源條件,50戶以上的村莊以自然村為單位,使用小型供水設備抽取地下水或引山泉水……基本實現自來水。自來水的水質要衛生安全,收費要規範,儘可能減輕農民負擔。
談到對「改水」工程中的「自來水」的理解,南城縣委農工部部長陳景平說:「目標當然是可以飲用的自來水。」得知潯溪村的相關情況後,陳景平表示:「南城此次新農村建設資金上確實存在缺口,在項目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只能逐步建設改造,畢竟我們很多農村原來條件比較差,在改造時不能一蹴而就,只能在現有資金條件下一步一步來。」
陳景平說,雖然南城縣大部分鄉鎮最近這一輪的「新農改」工作已經驗收結束,但依然會去各鄉鎮檢查工作成果,確保工程中專款得到專用,讓群眾滿意。 江西日報記者 杜金存 見習記者 卞 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