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作為一名九零後,我是很佩服鹿晗的,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顏值、努力與機遇一樣都少不了,長得好是天生的,雖然很多男性同胞都會表達對當今小鮮肉流量的不滿,但是就長相來說,鹿晗的顏值的確是在線的。
當然,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努力也是分不開,儘管張愛玲曾經說過「成名要趁早」,實際上她的外曾祖父李鴻章卻是在人到中年後才發光發熱,沒有足夠的鋪墊,想成名還是很苦難的,人人都看到鹿晗光鮮的一面,卻不知他在出道前的汗水和勤勞。
當然,在演藝圈裡面從來就不缺乏努力的顏值達人,鹿晗能夠火透半邊天,主要還是遇到了人生最大的機遇,鹿晗出道並不是很早,2012年以主唱、領舞、門面擔當出道於韓國的男子組合EXO而走紅,僅僅兩年就成為現象級人物,鹿晗也成為流量明星,小鮮肉的代名詞。
在當時文化哈韓的時候,韓星經常到國內來撈金,然而這兩年與韓國關係轉淡,基本阻斷了韓國小鮮肉到內地撈金的可能。
這無異於給曾在韓國鍍金,出道的鹿晗等人一個絕佳的「鮮肉真空」時期,大概也在這段時間,鹿晗的名氣逐漸大了起來,在2014年,鹿晗在一條微博中,公布了自己是曼聯球迷,詞條微博以上千萬的評論數,創造了金氏世界紀錄,可見鹿晗有多火。
鹿晗在唱跳方面的實力有目共睹,但是作為一名頂級流量,如果不能變現,那麼等到鮮肉變鮮肉,遲早會被淘汰,所以,在2014年開始,鹿晗就不斷衝擊影視劇,並且希望能夠在大屏幕上做出成績。
2015年與楊子姍、陳柏霖主演了青春奇幻喜劇《重返20歲》,表現中規中矩,鹿晗卻因此獲得第22界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受歡迎男演員獎,一部低成本的片子,由於鹿晗的加入,票房與口碑齊飛,票房高達3.6億,也讓人們看到了鹿晗的票房號召力。
隨後參演《我是證人》《長城》等電影,也算是積攢口碑,一點點試水,在2016年的電影版《盜墓筆記》中,飾演吳邪一角,在井柏然、馬思純等一眾鮮肉花旦的努力下,《盜墓筆記》雖然口碑撲街,但是票房卻高達十億,總算安穩著陸了。
在連續兩年試水大屏幕後,以積攢下的口碑,2017年殺入大型玄幻網劇《擇天記》,劇情本身很狗血,而作為挑大梁的鹿晗,發揮也實在差勁,關於鹿晗不會演戲的質疑一直不絕於網上。
當然,在這段時間裡,也是流量最爆炸的時期,當時鹿晗參與錄製《跑男》,影響力十分巨大,巡迴演唱,上綜藝,忙得簡直不可開交,有的平臺還給鹿晗頒發了「亞洲全能藝人」的獎項,真是人要火了,比哪吒的三位真火都厲害。
雖然給人一種不斷向上發展的勢頭,實際上難掩鹿晗現在遇到的困境,作為一名「小鮮肉」,「頂級流量」,如果不能及早的轉型實力派,最後被淘汰也是遲早的事,流量明星很多,但是能夠轉型成功的沒有幾個,馬上三十的鹿晗,確實也在這個檔口上。
只不過在2019年,在科幻元年只要是部科幻片都能有票房的時候,鹿晗的一部《上海堡壘》,直接把直接的轉型之路毀了。
以前,人們還相信,小鮮肉能夠帶來流量,現在卻成了「鹿晗=爛片」,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轉型自然是相當困難了。
我倒是認為,沒有幾個人天生就會演戲,很多演員都是導演培養起來的,在《上海堡壘》遭遇差評時,導演曾表示,自己從技術上講對鹿晗沒有任何的意見,但忽略了演員類型的差別。他認為不是鹿晗不好,而是在自己沒有拍攝科幻電影的經驗的前提下,「是不是能讓鹿晗這樣的偶像去演,當時沒判斷好」。
這其實就是導演甩鍋,作為一部電影,口碑撲街,最大的責任永遠都是導演!
相比於鹿晗,我認為吳亦凡的大屏幕之路,走得倒是很順暢,幾乎有著跟鹿晗同等經歷的吳亦凡,在鹿晗演電影的時候,吳亦凡出演的確是徐靜蕾導演的小清新電影《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票房雖然不如《重返20歲》,但是卻憑此獲得第3屆倫敦國際華語電影節最佳新銳男演員獎。
2015年跟馮小剛一塊主演了電影《老炮兒》,而廣受關注,其實我說實話,他演的這個角色,並不是說太好,只不過讓人感覺,他這樣的流量明星,還能用心去演,實在是不容易。
在2016年主演電影《原來你還在這裡》《夏有喬木》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2017年主演徐克執導,周星馳監製的《西遊伏妖篇》中的唐三藏一角,無論是票房還是口碑,都得到了觀眾的認可。
從合作的導演就可以看出,吳亦凡合作的都是我們熟悉的,即使你不會演,演得再爛,導演會教你,會給你兜底,不會出現口碑撲街的問題。
我認為,鹿晗在大屏幕上經過《上海堡壘》的折戟沉沙,以後在接片的時候一定會注意,希望以後我們看到鹿晗的標籤,不是小鮮肉,而是實力派,像劉德華一樣,成為演藝圈的常青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