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515米,232個攤位沿街兩側擺開。每至夜色降臨,人聲鼎沸,充滿了江湖氣,還有煙火氣。
人行道上,露天小店,呼朋喚友,觥籌交錯,那份酣暢比任何時候都要過癮。濃縮了人生百態,傳遞著人與人之間最樸質的情感。
這樣的景象在貴陽市青雲路附近上演了近30年。
城市的發展必須向著更規範的方向行走。按照政府規劃,將有序引導臨時佔道的夜市攤區遷入室內經營。隨著陝西路夜市和紅邊門夜市等多個貴陽網紅夜市的停業,2020年9月1日,青雲路夜市也將正式和貴陽人告別。
8月31日,是青雲路夜市最後一天經營的日子。這一次,我們不觸碰傷感,只尋覓和記錄深夜裡那些最本真的人情味。
記者 李思瑾 吳蔚
9月1日,凌晨1點,青雲路夜市。
結完幾桌客人的帳單,「紅火火海鮮紅火火」的老闆陳逐波摘下廚師帽,用袖口拭去額頭上的汗,跟切菜師傅交代了幾句,又和抬頭看他的食客笑著打了聲招呼,開始沿著青雲路夜市散步。
這是陳逐波多年的習慣,每晚挑個稍微閒暇的時候,沿著這條路走走。同以往一樣,青雲路燈火通明,道路兩邊攤位連成長鏈,臭豆腐、烤魷魚味混雜在微涼的夜風中。
胖妞小豆腐、王記甜品、任姨媽牛肉粉、雞絲豆花面、留一手烤魚……沿著路一家家數,陳逐波有些哽咽,輕輕嘆了口氣:「20多年了。」
宵夜算是一個城市的靈魂。過了晚上10點,走到青雲路,才發現一個城市的真滋味
最早一批在夜市擺攤的商戶
對於陳逐波來說,這些商戶就像老街坊一樣。每天出來散散步,遇到熟悉的人,打個招呼、遞一根煙,或被邀去喝口茶,閒扯幾句話,「心裡很舒服。」
陳逐波是青雲路夜市一帶最早一批擺攤的商戶,「1998年,我家四口人,在興關路搭了一個簡易的棚,就開始做生意。」
每天下午,他迅速扒完兩碗飯菜,換上白色廚師服,掄起大鐵勺,迎接接下來近十小時與無數小龍蝦、花甲或大閘蟹的纏鬥。他將海鮮烹調成本地人的口味,很受這一帶老住戶的歡迎。
儘管「紅火火海鮮紅火火」去年就租了店鋪,但食客們還是喜歡坐在門口大排檔裡用餐
2010年,南明區新華路辦事處將興關路夜市遷入青雲路,為商戶們配置了統一的不鏽鋼餐車,並安裝了油煙淨化器和汙水處理設施。
陳逐波也藉機將生意規模進一步擴大。
漸漸地,陳逐波海鮮攤的生意愈發興隆,員工也增加到24名,生意好的時候,一晚上能有七、八十桌。還有不少外省遊客慕名而來,他們拖著行李箱,指著攤位招呼同伴:「這不是大眾點評推薦的紅火火麼,找到了!」
儘管招了那麼多服務員,但面對新來的客人,陳逐波還是會親自端去一盤菜,詢問他們對菜品的口感是否適應,並驕傲地跟他們說:「你們來青雲路算是來對了,去大酒店是沒有老貴陽的味道的。」
和老闆熟了,很多食客來吃海鮮都是自己動手撈
這份「老貴陽」的味道,不僅僅是食物的口味,還有大排檔的那種氛圍——炊煙繚繞,人聲鼎沸。
進入到被煙火燻得有些油膩的大棚,老闆匆匆收去上一桌客人留下的殘羹碗筷,熱情地招呼著客人點單。坐在這樣的地方用餐,食客們有時候聽不見同桌人說了什麼,有時候又能津津有味地「偷聽」隔壁桌客人的聊天。
有著老貴陽味道的夜市,炊煙繚繞,熙來攘往
而不少本地市民,正是在這樣的味道中長大,從讀書到工作,再到結婚生子。不少食客酒過三巡後,拉著老闆跟自己的孩子說:「我小時候就在這家吃宵夜,現在又帶你來吃。」
食客們和店家都成為了朋友。
陳逐波的微信裡,就有上百名老顧客。他形容,自己的海鮮大排檔跟老舍筆下的《茶館》很相似,夜市和茶館一樣,都是屬於普通人的,在這裡,你可以看到世間百態,可以看到喜怒哀樂;可以看到一個人的輝煌,也可以看到他落寞。
青雲路的保潔阿姨向記者說起自己的經歷
青雲路的故事都是發生在夜晚
清潔工黃阿姨也說,青雲路的故事都是發生在夜晚。
黃阿姨通常是值夜班,挨家收垃圾,她有一句沒一句地聽來一些瑣碎的故事,誰誰誰來貴陽開演唱會了,誰誰誰又分手了,誰誰誰是個畜生……高興的,不高興的,都裹挾麻辣味和菸酒氣。
沿著攤位一路打掃過去,剛剛掃完,運氣不好遇到醉酒的客人吐了滿地,黃阿姨會生氣,甚至會跟他們吵架。
「聽說明天這兒就取消佔道經營的攤位了,我也不用再這麼累了。」她雙手把掃帚像拐棍一樣拄著,眯著眼睛看向了遠處,隔了許久又補了一句,「不過這條街啊,以後就沒這麼熱鬧了。」
青雲路夜市管理委員會工作人員曾志偉和很多夜宵攤老闆是多年老朋友
一位把玩著蜜蠟串的中年男人路過,聽聞這話停下了腳步,操著一口濃濃的貴陽話:「不是我冒皮皮(吹牛),我們青雲路夜市是最受市民喜歡的。」
這位中年男人是青雲路夜市管委會工作人員曾志偉。曾志偉也曾是做海鮮生意的商戶,最開始加入管理夜市的志願隊伍,後來又成為了夜市管委會的專職管理人員。
「我看到有些商戶生意做失敗了離開,也見證更多的商戶從一個小攤做起,最後開成了大店鋪。」曾志偉說。
夜愈發深了,食客們用完夜宵出來陸續散去。出來散步的夜宵攤老闆越來越多了,他們邊走邊用手機拍下沿途的每一個攤位。
有些老闆已租到了新門面,正著手遷入室內,而有些還未找到性價比高的店鋪。談及此事,他們對未來有些焦慮,但更多的是對這兒的不舍。「或許以後我的生意、生活都會更好。但有關青雲路夜市的記憶,這輩子都不會忘。」
對他們來說,青雲路夜市,像老朋友,伴隨著自己發家致富;也像孩子,可以看著它一天天成長,設施不斷優化。
「如果讓我寫一篇文章,我的標題會叫《青雲路夜市:城市的回憶》。」陳逐波動情地對記者說,「在青雲路,是看不到天上星星的,因為夜市的霓虹燈太絢麗了。天亮以後,攤位就撤了,也會安靜很多。以後來這兒的市民抬頭會看見星星,但應該也會很想念曾經的燈火輝煌吧。」
編輯:吳蔚
編審:黃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