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區帶寶寶玩耍,經常會和寶媽聊天。發現有好多今年九月份要上小班的寶寶,言談中,能感覺到媽媽們的擔憂。
小星的媽媽就是其中的一位。她說這段時間她為了讓孩子有要上幼兒園的意識,經常會問孩子:「想不想上幼兒園?」。小星的回答永遠都是:「我不要上幼兒園,我要跟媽媽在家裡玩。」
因為知道我是多年的幼兒老師,所以他們詢問我有什麼好辦法能讓孩子接受幼兒園,順利渡過入園焦慮。正好我去年帶的小班新生,所以給大家說說這方面的事。
每年的入園季,幼兒園門口就要上演一場場「生離死別」的情感大戲。一邊是孩子哭著喊著苦苦哀求媽媽不要走,一邊是媽媽們既心疼,又不得不走的無奈。
這其實就是入園分離焦慮。
幼兒第一次離開熟悉的家,熟悉的親人,自己獨自在陌生的環境生活。這是孩子們人生最為重要的裡程碑。這標誌著他們第一次邁向社會。孩子出現焦慮、緊張、不安、對陌生環境的恐懼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只是個體差異,經歷的時間長短不同而已。少則三四天,多則一兩個月,甚至半年更久。
孩子入園分離焦慮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反抗階段,孩子往往通過哭鬧與破壞行為試圖阻止與依戀對象的分離。這時父母要做的是包容、理解孩子的情緒,而不是訓斥孩子。
第二失望階段,當孩子經歷了第一階段,明白依戀對象不會因為自己的行為而妥協,所以表現的很失望。
第三超越階段,孩子逐漸接受了自己與依戀對象的分離,也習慣了新的環境。能夠接受新環境中的人。
既然孩子的分離焦慮是避免不了的,那我們要做的就是儘量減少孩子的入園分離焦慮。讓孩子順利的渡過這個時期。我結合自己帶的孩子和我自己孩子入園時的種種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如何讓孩子順利渡過入園分離焦慮?
第一首先父母不要焦慮。
去年,我帶的小班開學第一天,爸爸媽媽們帶著寶寶們入園。其實大部分寶寶因為新鮮,教室裡還有好多玩具,都比較興奮。這裡看看,那裡摸摸。
其實爸爸媽媽可以這時儘快跟寶寶道別。可是明顯是他們不捨得說再見,一拖再拖,拖到寶寶反應過來。拉著媽媽不要離開。好多媽媽哭得比寶寶還兇。
入園焦慮,焦慮的不僅僅是孩子,父母也會焦慮。而這種來自父母的焦慮反過來會加重孩子的恐懼和不安。他們會覺的爸爸媽媽都在哭,那這個地方一定不好玩,一定不安全,我不要待在這裡。
父母首先要調整好心態,不要過度擔心焦慮。這樣寶寶才能夠感到一種從容。
記得當時第一天送我家孩子上學,她還是很抗拒的,但是我送進去跟她熟悉了一下環境,給她介紹了老師。然後我就說媽媽要走了,下午來接你。雖然她哭得很厲害,但我還是沒有回頭的走了。
現在想想可能有些「絕「」,但是正是因為這種「絕」才讓孩子儘快明白了上幼兒園這件事是沒法更改的事情。媽媽不會因為她的哭鬧而改變主意。
第二提前帶寶寶熟悉幼兒園環境,了解幼兒園一日流程,鍛鍊自理能力。
在正式入園之前,父母可以帶寶寶參觀幼兒園,讓孩子有心理準備。尤其幼兒園戶外都有很多大型玩具,滑滑梯之類的。這對孩子來說絕對是一個非常大的誘惑。
另外爸爸媽媽要提前了解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作息,在入園前三個月左右就要慢慢培養孩子朝這個作息靠攏,並且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如:自己吃飯,自己如廁,自己穿脫衣服等等。這樣孩子入園會適應的非常快。
第三做好心理建設。
可以通過和孩子一起親子閱讀的方式,讓孩子有入園的心理準備。可以找一些上幼兒園之類繪本和寶寶一起閱讀,增進他對幼兒園的好感。繪本對於孩子來說絕對是魔法的存在。這個年齡段,好多事情我們說教孩子第一是聽不太懂,第二他們也不願意大人說教。
繪本就不一樣了,繪本的主人公是和他們一樣的孩子,視角也是孩子的視角。在讀繪本裡的故事,他們就會有很強的代入感,能夠感同身受主人公的心情。我家孩子當時入園,我給他選的兩套繪本有《魔法親親》和《我愛幼兒園》。
記得當時每天早晨送她到教室門口,她都會讓我給她一個「魔法親親」,我會親她一下額頭,她就心滿意足自己走進教室了。這個親親在孩子心裡就是有魔法的,有了這個親親,媽媽就一直陪在她身邊。
《我愛幼兒園》這套在我家孩子上幼兒園前兩個月幾乎每天都會看看,開始是我有意識的給她讀,但是過了幾天每天都是她主動從書架上找出來讓我給她讀。這套書是圍繞小主人公米勒展開的。書中的米勒不是一個完美的形象,他會煩惱,有時會膽小,有時也會跟小朋友玩耍時大發脾氣......
恰恰正是這個不太完美的小孩讓孩子找到了共鳴,仿佛從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從而跟隨米勒一次一次的戰勝困難。那段時間她一直跟我說我要像米勒那樣,就是她的精神支柱一樣。
正是有了這些繪本的加持,我家孩子在入園第三天就能夠自己鎮定自若的走進教室,平靜的和我道別,順利渡過了入園焦慮。
現在距離9月份開學就剩三四個月了,可以著手和孩子讀起來了,讓孩子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希望9月份即將入園的小朋友們都能順順利利的渡過分離焦慮!能夠儘快的愛上幼兒園!
正如龍應臺所說: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