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新加坡吧,直奔小販中心

2021-02-28 尋味星球

尋味星球第 134 條推送

歡迎回到Gary哥帶領的7人小隊新加坡吃吃吃吃尋味現場

戳我回顧上篇

再次奉上不完整行程表做參考

無論哪個國家、哪個城市,不去吃一趟路邊攤、大排檔似乎就不能接觸到當地真正的靈魂。

經驗豐富如Gary哥,問他新加坡當地人最常去的餐館,他的第一反應也是家附近的小販中心以及餐室

@RF淡水海邊JM

史上最便宜的米其林一星、米其林指南百年來第一次給小販授星……了凡油雞飯·面打破了美食家們對小攤販的偏見。

深愛市井味的阿球一進小販中心就邁不開腿。

@RF淡水海邊JM

相當一部分的新加坡人會選擇在小販中心解決一日三餐。

按Gary哥的話來說「一碗麵只要三塊,配一杯飲料,五塊就能解決一餐」

而且那家麵攤還有米其林做背書

個人私心,闢個段落來講一下

我第二愛的新加坡印象

滿街的7-11是行走異國的底氣


下班後逛超市是阿球最愛的解壓方式

阿球一直覺得想看到一個城市最真的面貌,就得在晚上出去。

結束一天工作,每個人都卸下包袱,在美食美酒面前更是真實地一塌糊塗。

來之前從沒想到韓國餐廳在新加坡也很受歡迎

日料店、韓餐館、娘惹餐館「擠」在一條街上

想吃火鍋也不是沒有可能

阿球入住的酒店,附近接連幾條街都是美食街,一家家飯店比肩而立,燈火通明。

韓餐居多,中間混著幾家日料店和本土美食店。貌似走錯片場的兩家婚紗店讓人印象深刻。


天還大亮,但街邊小酌已經開始了

下午五點就有人在小酒吧門口落座,莫名暈開的氛圍讓阿球總是充滿好奇。

所以雖然被Gary哥「嫌棄」,阿球還是每天晚上都要換條街道晃悠,收穫了許多攻略之外的驚喜。


比如看阿球拍照隔空舉杯的金髮碧眼小姐姐;

以及突然抱在一起,立誓用狗糧餵飽我的親密情侶;

或者是擦肩而過,突然回過頭字正腔圓跟我說「你好」的老人。


這裡的夜晚是用美食與美酒堆出來的。


年輕人把自己扔進酒吧、KTV,老一輩的人則會找個本土餐館,吃點菜喝點酒聊個天。

不捨得睡去的獨居人士點一杯奶茶獨自坐著刷手機,並不覺得孤單。

隔音並不太好的Pub,經過門口都能感受到裡面快要炸出來的能量。

街邊的戶外餐桌是消遣時的最佳選擇,人們寧願端著酒飲站著聊天,也不想進去室內離別晚風。

如果一定要坐進去,一整面牆的透明玻璃一定得安排上。

路過的大叔被叫住名字停下,半強制地坐下分享啤酒,背包都顧不上摘,就抄起酒瓶倒酒。

馬路對面的小販中心開始進入打烊時間,譁啦啦的清洗餐具聲和小酒館的高談闊論混成一片,在此刻明白生活的美好。

可恨的是阿球白天吃的太飽,胃裡沒有一點空間,只能看個熱鬧。

在酒店酒吧喝了杯雞尾酒🍓🍍,也算是品嘗了一下世界聞名的新加坡雞尾酒

小販中心和茶室是當地人的根據地

在這裡消磨一天只是日常而已


小販中心、茶室、餐室是當地人的根據地。

一天無論在不在飯點,都有許多人在這裡填飽肚子、消磨時間。

去之前,阿球曾以為小販中心是單純吃飯的地方。直到看見一對在餐桌上下象棋的老人,才驚覺這裡對新加坡人的重要意義。

至於佐一杯奶茶看報紙的老人,

打開筆記本電腦辦公的上班族,

餵來餵去的情侶,

分頭排隊然後吃一桌的高中生,

……

都成了不足為奇的生活碎片。

檔口面積都很小,小到兩個人就塞得滿滿,可以一目了然看清整個構造,看到美食誕生的全過程。

從業的大多都是老年人。不講究擺盤,一種食物一做就是幾十年

歲月在他們身上沉澱下了說不出的魅力,素不相識的遊客看一眼也會覺得極為親切,對待美食也是還沒吃就迷了三分。

/一些有趣的飲食文化/


「chope」,新加坡式英語。意為用紙巾、雨傘等物品佔座

甚至還有專門的鑰匙鏈可以購買

有限的座位和不斷湧入的人流,讓走進小販中心的新加坡人默認桌上放著雨傘、紙巾,就是已經有人佔位。

如果你不想要太多人,記得避開飯點。

不過因為經營檔口的大都是老人家,精力體力等限制一天可能只會限量賣固定的份額。

售罄就收攤,所以看中熱門檔口最好還是早上去比較穩妥。


晚餐時間建議選在下午六七點。阿球的親身經歷是晚上10點11點絕大多數檔口都已經關門了

周末會是小販中心一個比較清閒的時段。周圍寫字樓休息,也就沒有上班族來增加競爭率。

TMI.周日則是小酒館比較清閒的日子,大家都為了第二天上班養精蓄銳。

廈門街美食中心


米其林必比登美食推介名單的四位常客,阿球成功打卡2家~

📍

桐記牛肉粿條



哥哥和妹妹合作撐起的檔口,沒有菜單,菜品就是牛肉/牛雜粿條。可以做幹的也可以做湯的,粿條還可以替換成面。




現點現做,阿姨手法超快超嫻熟,以至於每一張抓拍手部都是糊的。

牛肉現燙,6塊的那一檔是牛雜+牛肉,量給得超多~

但可惜的是,報導說孩子們都不會接手這門手藝,或將後繼無人。

📍

和記肉粽


這個粽子超好吃!!!阿球本來因為超級飽,想要拒絕它,但想著吃一口嘗嘗味道,然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不愧是米其林必比登推介。

店裡只有四種粽子:慄子肉粽、鹹蛋黃慄子肉粽、冬菇慄子肉粽、三合一肉粽。買了以後,店主會幫你剝開切塊,也可以打包帶走。

阿球買了鹹蛋黃的,一點也不會噎,每粒糯米都油潤的剛剛好。料給得超級大方,完全不會吃到大口的純糯米。

糯米控買它就對了!

營業時間:周一到周六09:00~17:00


📍

a noodle story超好面


相對比較少見的年輕人的檔口

午休時間,阿叔在店外處理面,每一團都要稱重

Gary哥特地帶過去的店,因為這是相對少有的年輕人檔口。是小販文化能夠長久延續的力量。

店裡只賣一種面——新加坡拉麵,是創新料理,結合了不同國家、地域的麵食特色。

@sg_foodlovers

豬骨湯+港式雲吞麵條+特製叉燒+日式溫泉蛋+馬鈴薯絲炸蝦,據說一天限量200碗。

不過因為撞上了午休時間,阿球沒能吃上

營業時間:周一到周五11:00~14:30,15:30~19:00 ; 周六:10:30~13:30

tips:大多數檔口周日都會休息

美食中心地址:National Development Building, Annex B, Telok Ayer Street


黃金坊熟食中心

📍

Like Pudding 來口布丁


一家可選種類超級多的甜品鋪。

只是看到招牌上的圖片和名字,就讓吃得飽飽飽的阿球又憑空生出一個胃來。

不全點單一覽

阿球一行7人把招牌頭部的強推(?)幾乎都點了一遍,美味程度就是每個人都光了碗。

想喝點冰品,店對面就有一家全興茶室。阿球的小夥伴買了杯凍咖啡,味道也不錯。

📍

崇正辣椒麵·肉骨蝦麵·叻沙


避開飯點去的阿球很慶幸地趕上了這家名店比較清閒的時間段,雖然還是有食客來點單,但最起碼沒有排長隊。

攤位上張貼的報導說這是全島唯一一家辣椒麵。雖然名為辣椒麵,但其實是甜辣。


加肉骨、加蝦的最豪華套餐也只要5元。

超大顆的蝦吃起來超Q彈,肉骨則半點也不會柴,最愛的脆骨當然要嚼得嘎嘣響。

但這家店印象最深刻的絕對是店主。雖然中文不太好,但努力地表達自己的友善。會講閩南語的朋友到這裡,店主應該會很開心。

因為當時比較清閒,店主奶奶還主動拿著自製的辣椒醬過來,跟我們說多澆點醬好吃。


搭配的飲品,是隔壁檔口的仙草粿,手工製作,順滑有彈性~

熟食中心地址:505 Beach Road, Singapore 199583


芽籠士乃巴剎


其實在這裡阿球並沒有吃多少,只是在Gary哥帶領下, 嘗了一下傳統小吃嘟嘟糕

然後就出去參加素食街頭探索活動了。

不過在等人期間,阿球還順帶逛了一下連接著的菜市場,所以對這裡印象還是挺好的

外圈有許多水果店,現剖的水果很容易就勾起購物慾。

pps.芽籠還有專門的榴槤一條街,榴槤季已經到來,是時候放開肚皮了~

📍

Traditional Haig Road Putu Piring

嘟嘟糕據說是新加坡人的童年回憶,後來因為工序多利潤少,售賣嘟嘟糕的檔口越來越少。

現存較有名氣的就是芽籠的這家了。

全開放的製作過程讓你可以見證這塊糕點的誕生。

米糕中間填充棕色椰糖,蒸製完成,上面還要蓋一層椰絲,加入新加坡特色的班蘭葉。

甜度蠻高,建議先買一份品嘗。

巴剎地址:1 Geylang Serai, #01-210 S(402001)


麥士威熟食中心


麥士威熟食中心在遊客攻略裡是最常出鏡的地方之一。不過因為這裡是阿球自己晚上逛的,沒有Gary哥領路,大多數檔口也已經關門,所以純做介紹。天天海南雞飯、老伴豆花、金峰魚片米粉、真真粥品、濱海南美食等都是較有名氣的檔口。冰鎮的甘蔗水是夏季續命良品。酒店定在附近的朋友可以自行探索。熟食中心地址:1, Kadayanallur Street最後囉嗦一句,如果你喜歡榴槤,如果你喜歡泡芙,如果你在T3,樟宜機場這家店的榴槤泡芙不要錯過。
阿球只買了一盒,想著嘗嘗味道,沒想到好吃程度超乎想像,求而不得差點在候機室痛哭出聲。
至於人人都說好吃的班蘭蛋糕,阿球沒吃到所以沒所謂(強顏歡笑。

今日話題

新加坡還有什麼必須要打卡的美食嗎

來告訴已經開始計劃下一次出行的阿球吧

除標註圖片外,所有圖片均來自BIU BIU拍攝,保留一切權力

相關焦點

  • 小販中心,新加坡人的社區餐廳
    【環球時報記者 李田博】近日,新加坡的小販文化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去過新加坡的人一定對當地的小販中心不陌生,其實小販文化就是以小販中心發展起來的飲食文化。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稱小販中心為新加坡的「社區餐廳」,甚至稱之為文化機構。
  • 去新加坡玩,解饞就去小販中心
    無論哪個國家、哪個城市,不去吃一趟路邊攤、大排檔似乎就不能接觸到當地真正的靈魂。經驗豐富如Gary哥,問他新加坡當地人最常去的餐館,他的第一反應也是家附近的小販中心以及餐室。史上最便宜的米其林一星、米其林指南百年來第一次給小販授星……了凡油雞飯·面打破了美食家們對小攤販的偏見。深愛市井味的阿球一進小販中心就邁不開腿。相當一部分的新加坡人會選擇在小販中心解決一日三餐。
  • 新加坡「小販文化」
    與小販中心類似,由企業經營、提供空調的食閣,組屋樓下常見的咖啡店,都是新加坡人解決三餐的好地方。但是,只有小販中心才是承載新加坡人記憶的場所。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曾被媒體報導在紅山市場小販中心的炸雞翅攤位前排隊半個小時,但其實他去過的攤位可不止這一個。媒體常登載他和家人在小販中心聚餐的圖片,那場景和新加坡成千上萬的尋常百姓並無二致。
  • 南洋真滋味:新加坡小販中心大起底
    要真正感受他們對吃的熱愛,一定要去小販中心(Hawker Center)。在這個經常被票選為世界最昂貴的城市裡,小販中心裡3塊錢(約15元人民幣)的美食比比皆是,那是新加坡普通百姓的救命稻草。正如香港的茶餐廳、臺北的夜市,新加坡的小販中心代表了一種庶民飲食文化,毫不造作,服務粗糙,美食也不講究擺盤,距高大上十萬八千裡,但卻更接近真實的生活。
  • 終於,新加坡小販中心入選世界文化遺產,是時候了解一下
    不論大家是喝美祿、鴛鴦咖啡還是玫瑰奶茶(bandung),都一起舉杯歡慶這時刻吧!順道帶個話題 #感謝小販被疫情搞砸的2020年,這應該是新加坡今年最開心的新聞之一。為了這一刻,新加坡等了2年!我們拭目以待吧……全世界必到的打卡站在新加坡,小販中心的功能不只有廉價的美食,更是個「酒吧」。
  • 小販中心,新加坡人的社區餐廳
    【環球時報記者 李田博】近日,新加坡的小販文化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去過新加坡的人一定對當地的小販中心不陌生,其實小販文化就是以小販中心發展起來的飲食文化。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稱小販中心為新加坡的「社區餐廳」,甚至稱之為文化機構。
  • 小販的天堂,國民的食堂,「販者有其攤」的新加坡小販中心模式
    在新加坡的「Food center」也叫「熟食中心」,或「小販中心」,每處面積都不小,裡面匯聚了幾十家上百家小攤販,各種各樣的美食都有,特點是實惠。第一個去的是在中峇魯附近大型商場裡面,進去時以為就是個美食廣場,心想這樣的地方國內大把,完全沒有期待。
  • 飲食文化觀:從不在家吃飯的新加坡人,小販中心成為了全民聚集地
    今天我們來看新加坡的飲食文化,雖然可能我們無法通過一篇文章去將新加坡飲食文化的林林總總詳細敘述出來,但是有一點我們必須要說明,而且也是新加坡與中國在思想上完全不兼容的一面,那就是新加坡人民從來不在家裡吃飯,這倒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
  • 新加坡小販文化成功申遺
    12月17日,食客在新加坡雅柏小販中心購買食品。16日,新加坡的小販文化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新華社發(鄧智煒攝)12月17日,食客在新加坡竹腳小販中心購買食品。16日,新加坡的小販文化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新加坡小販文化申遺成功
    當地時間12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召開第15屆會議,宣布新加坡小販文化等42個申遺項目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自2015年新加坡植物園成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後,該國第二次申遺成功。
  • 弘揚小販文化 新加坡小販中心將進谷歌地圖
    經濟日報新加坡訊 記者蔡本田報導:為了弘揚小販文化,新加坡國家文物局、國家環境局和全國聯商總會與谷歌公司開展合作,將在明年初把全國114間小販中心街景和內部實景添加到谷歌地圖國際版中,將方便當地居民和外國遊客體驗新加坡獨特的小販文化。
  • ​新加坡小販文化申遺成功
    當地時間12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召開第15屆會議,宣布新加坡小販文化等42個申遺項目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自2015年新加坡植物園成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後,該國第二次申遺成功。
  • 新加坡「小販中心」是怎麼成為一「景」的
    新加坡的「小販中心」,不但讓這兩個願望盡數實現,其中透露出來的城市管理經驗也可供我們參考。  如今的小販中心已成為新加坡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景」,體現著一種城市的秩序,甚至被列為「每一個人有生之年必須到訪的一千個地方之一」。  也曾有隨意擺攤之擾  早在建國初期,新加坡也面對著小商小販隨意擺攤所帶來的困擾。
  • 新加坡小販文化申遺成功
    這個老字號攤位第三代傳人李秀琴(47歲)與本地眾多小販一樣,是新加坡小販文化成功申遺背後的長期耕耘者之一。之前當會計員的李秀琴和丈夫約11年前接手攤位,一直堅持祖傳全手工製作釀豆腐的傳統。「當小販並不輕鬆,但小販美食是我國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我希望申遺成功能鼓勵更多年輕人入行,將小販文化傳承下去。」
  • 新加坡「小販文化」申遺成功,李顯龍感謝經營者
    新加坡小販擺攤的飲食文化始於殖民地時期,距今已有百餘年歷史。小本經營的草根階層通過辛勞與汗水極大促進了該國多民族的飲食文化融合,共同打造了「舌尖上的新加坡」。對許多新加坡人來說,小販中心是一個方便的社區餐飲空間,讓各行各業的人都能享受到價格低廉的多元文化食品。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亦對該國數代經營者表達感謝,稱他們「滿足國人口腹之樂,豐潤國家精神滋養」。據新加坡國家文物局官方網站顯示,早在19世紀,新加坡的小販們就在街頭巷尾擺路邊攤。
  • 新加坡最好吃的小販中心盤點第一彈!
    2020年末,新加坡的小販中心終於申遺成功了!16日,新加坡的小販文化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小販中心因其物美價廉、種類繁多的菜品,成為很多在新加坡生活的食客最愛去的地方。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吐血整理了全島口碑最好、排名最高的幾家小販中心,沒有去過的你們難道不想去試一下嗎?芳林巴剎與熟食中心(Hong Lim Market & Food Centre)是新加坡最早建成的幾個小販中心之一。這是一個藏在牛車水的美食天堂,雖然不為大眾所熟知,但卻是一眾新加坡人心目中的「大眾食堂」。
  • 終於,新加坡小販中心入選世界文化遺產,是時候了解一下
    不論大家是喝美祿、鴛鴦咖啡還是玫瑰奶茶(bandung),都一起舉杯歡慶這時刻吧!順道帶個話題 #感謝小販被疫情搞砸的2020年,這應該是新加坡今年最開心的新聞之一。為了這一刻,新加坡等了2年!我們拭目以待吧……全世界必到的打卡站在新加坡,小販中心的功能不只有廉價的美食,更是個「酒吧」。
  • 新加坡小販文化申遺成功!一日三餐都在「非遺」解決
    對於新加坡人來說,小販中心不僅僅是一個吃飯的地方,更是多種族群聚文化大融合的載體,這也是新加坡小販文化的特別之處。小販中心,又稱熟食中心,英文名叫「Hawker centre」。20個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開始興起,當初政府興建小販中心,也是為了解決街頭無牌熟食小販的管理問題。從最初因衛生情況惡劣而臭名昭著,到後來經過政府的集中整治,加強衛生治理,領牌營業。
  • 新加坡小販文化:租金高昂、青黃不接,文化承傳路漫漫
    該播客也提到了小販行業所面對的困境,其中一項是租金。 新加坡的小販租金分為兩大類,投標制以及在1970年代興建熟食中心時,為了吸引人們當小販而推出的津貼制。前者就造成了少數攤位以月租五位數的價格被拿下。後者出現的時候,適逢新加坡邁向發達國家的時刻。一切經營攤位的成本,包括水、電和煤氣,比起現在來得更低廉。這也讓當時的消費者更願意在熟食中心消費。
  • 新加坡「小販文化」
    與小販中心類似,由企業經營、提供空調的食閣,組屋樓下常見的咖啡店,都是新加坡人解決三餐的好地方。但是,只有小販中心才是承載新加坡人記憶的場所。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曾被媒體報導在紅山市場小販中心的炸雞翅攤位前排隊半個小時,但其實他去過的攤位可不止這一個。媒體常登載他和家人在小販中心聚餐的圖片,那場景和新加坡成千上萬的尋常百姓並無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