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出遠門旅遊,一大把時間都浪費在車子上了
木格措(攝影姜曦圖片由龍泳潔提供)
四姑娘山(攝影羅政圖片由龍泳潔提供)
受訪者龍泳潔的旅行記憶
40年前一縷春風,吹遍祖國各個角落;40年前一聲驚雷,傳遍祖國大江南北。改革開放40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咱老百姓收穫了滿滿的幸福感、喜悅感、獲得感。今起天府早報推出「慶祝改革開放40年」系列報導,通過市民視角,講述生活中的那些滄桑巨變帶來的便利,共同為改革開改 40 周年點讚。 讓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改革開放再出發!
■天府早報記者朱佳慧
剛剛過去的國慶黃金周期間,成都累計接待旅遊總人數1520.43萬人次,這一次又同比增長18.7%。實現旅遊總收入228.8億元,又同比增長27.1%。這些旅遊數據充分表明,改革開放40年來,成都作為重要的旅遊目的地,已經成為國內外遊客心目中的「詩和遠方」。
與此同時,大眾的旅遊方式也從上車睡覺、下車拍照,變為更為隨性的體驗式休閒旅遊;從出門十天七天在車上三天在景區,變為跨越萬水千山,也可朝去暮歸;從住旅館、招待所,變為如今可選擇乾淨整潔的星級酒店和各具特色的民宿。
可以說,40年來,改變不僅體現在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也體現在人們精神層面需求的不斷豐富上,這都得益於改革開放以來旅遊產業的迅猛發展。
資料顯示,1995年起雙休日政策開始執行,居民的周末生活進一步豐富,周末出遊成了不少人的選擇。
市民楊小軍說,那時候最愛和家人朋友去的地方就是都江堰和青城山,要去都江堰,需在成都西門車站坐客車。在他的印象中,一張車票約3元錢,一路走的是成灌路,約1小時20分鐘就到了。而要前往青城山,可以先坐到都江堰再轉去青城山的客車,或者在成都新南門車站坐直達客車,花2小時左右。「和現在比,以前去一次都江堰、青城山,算是很折騰人的,但也是最便捷的方式了。」楊小軍回憶說。
如今,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居民私家車的數量快速增加,以及成都交通路網建設不斷完善,自駕遊已成為成都人周邊旅遊的主要方式之一。「現在去都江堰、青城山這種近郊旅遊的地方,我們基本上都是自己開車去,成灌高速開通後開車是非常快的。相較於去車站坐客車,自駕在時間安排上更自由、更靈活,與家人朋友結伴出行,也能更真切地感受到當地的風土人情。」
得益於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及旅遊產業的迅猛發展,高速鐵路也在這40年中悄悄邁入我們的生活。楊小軍告訴記者,相比自駕,現在又更多地選擇坐更省事、省心、省力的高鐵,前往都江堰、城山,以及樂山、峨眉山等地旅遊。
事實上,長途旅遊也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已經不再是「出門玩十天七天在車上三天在景區」了,而是「跨越萬水千山,也可朝發夕至。」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旅遊還沒有走進千家萬戶,在像市民高磊一樣的很多人印象裡,當時的長途旅遊就是坐綠皮火車,然後到景區標誌性地點留下一張紀念照,如此「奢侈」的旅遊方式也足以令很多人羨慕。
在高磊印象中,1999年我國的第一個國慶黃金周誕生,也正因為此他開始了第一次北京旅遊。他回憶說,那時成都與北京之間航班少機票貴,而坐火車是最優之選。「我記得那時候的1364次還是非空調綠皮車,全程要40個小時左右。」高磊回憶,那時候別說電腦、平板等掌上設備,就連手機都很少,於是紙質小說成了旅途中大部分人唯一的消遣方式。「在街頭買的一本已經忘記名字的600來頁的武俠小說,在車上翻來覆去地看了兩三遍,終於才到了。」
高磊表示,那時候成都到北京也有T8次火車,需要32小時左右,上午從成都發車,第二天下午抵達北京。雖然後來提了幾次速,T8的運行時間慢慢縮短,但到目前為止也沒有突破24小時大關。「總之,出遠門旅遊,一大把時間都浪費在車子上了。」
2011年,京蓉動車開通,D318次列車成了除乘飛機外,成都人去北京旅遊最快、最高效的出行方式,在高先生心目中,「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這是成都與北京間往返的最佳車次。」
而去年,西成高鐵開通,坐高鐵去北方許多城市旅遊成為現實。「高鐵一坐,去西安最快3個多小時,還能當天打回來。到北京最快7個多小時,飛機更是『公交化』運作,真的打破了南北兩城的時空距離!」高磊感慨,與以前的出遊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交通出行越來越便捷,全域旅遊市場持續升溫,不僅成都人出得去,外地人也進得來。剛剛過去的國慶黃金周期間,成都累計接待旅遊總人數1520.43萬人次,這一次又同比增長18.7%,實現旅遊總收入228.8 億 元 ,又 同 比 增 長27.1%。這些旅遊數據充分表明,改革開放40年來,成都作為重要的旅遊目的地,已經成為國內外遊客心目中的「詩和遠方」。
現如今,旅遊消費結構正朝著個性化、品質化的方向升級。從事旅遊行業多年的西行驛站新媒體中心負責人龍泳潔告訴天府早報記者,隨著各地旅遊道路及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完善,自駕遊、自助遊客數量持續增加,「像一些熱門、方便的景點,自助遊佔比基本達到了80%左右,以年輕群體居多。而老人或是帶小孩出遊的,依然還是偏向於傳統的跟團遊。」
說到自助遊,現在龍泳潔也像很多人一樣,出門旅遊前,吃、住、行、娛用一部手機就能全部搞定,既方便還能撈到相因。「酒店在線預訂、酒店自助入住……這些在是多年以前,都是不敢想的。」
另外,龍泳潔認為,旅遊發展至今,「走馬觀花」式的旅遊時代已經是過去式,現在出遊的公眾更加注重體驗和休閒,快旅慢遊成為新的旅遊方式。「金秋時節,位於成都崇州的大坪村,山地間慢慢有了秋色,不少遊客選擇在周末自駕前往,再住上一至兩晚,留下來慢慢感受深山裡的自然生態之美。」她說,這部分人之所以選擇到大坪住兩天,或是因為平時工作壓力太大,想讓身心完全放鬆,這既是一種休閒旅遊方式,也是一種品質生活的體現。
總的來說,改革開放40年,旅遊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旅遊業態更加豐富,同時隨著產業迅速升級,其更實現了爆發式增長。龍泳潔告訴記者,這背後不僅是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也有人們對精神生活更高層次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