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也很「中」

2021-02-13 文化淅川

淅川也很「中」

◎吳元成

 

岵山下丹、鸛交匯處

「中」是天地之中、中國之中,亦是丹淅之中,更是中和、中庸之中。

河南宛西之地,向為先楚披荊斬棘處。自鎮平縣以西,今日之內鄉、西峽、淅川三縣本系一體,歷史上多有交叉疊置。

內鄉之名何來?今內鄉縣西南與淅川縣東北有東西向一山脈,號稱中條山(非山西省之中條山),猶如屏障式的分水嶺,把湍河、刁河、丹江、老鸛河流域予以分割。故,與內鄉相對,淅川歷史上又曾設南鄉郡、南鄉縣、中鄉縣。

關於南鄉郡,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纂修的《淅川縣誌》記載:

「建安中,割南陽右壤,淅川為南鄉郡。三國與魏因之。晉改南鄉為順陽縣……後魏置丹川郡,又置淅川縣,屬南鄉郡。」 

關於南鄉縣,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纂修的《淅川縣誌》記載:

……隋文帝開皇初,廢南鄉郡為南鄉縣。」

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丹水》篇寫到:

「丹水又東,南鄉縣北。興寧末,太守王靡之改築今城。城北半據在水中,左右夾澗深長。及春夏水漲,望若孤洲矣。城前有晉順陽太守丁穆碑,郡民範寧(《後漢書》作者、南朝宋淅川人範曄的祖父,曾任臨淮太守、豫章太守,為東晉經學大家,著有《春秋榖梁傳集解》——作者注)立之。丹水流兩縣之間,歷於中之北,所謂商於者也。故張儀說楚絕齊,許以商於之地六百裡,謂以此矣。又南合均水,謂之析口。」

清鹹豐七年(1857年)纂修的《淅川廳志》在轉述了《水經注》關於「商於之地」的記載後,又註明:

「明《一統志》,商於城在內鄉縣商於城保。秦張儀詐楚商於之地六百裡,即此。按:明成化以前,在內鄉為商於城保。成化六年分入淅川縣(自金、元至1470年,淅川曾歸內鄉縣管轄——作者注)即今城(淅川老縣城——作者注)西南於村。」

至於「商於之地」,「商」為鄀國故城商密、秦漢丹水縣之故址,在今淅川縣大石橋鄉柳家泉村一帶之商密遺址。即秦楚之「商於邑」,《水經注》之於中、商於,明代商於城保,清代於村,在今淅川縣盛灣鎮馬川村古城崗一帶。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纂修的《淅川縣誌》記載,「縣西南古城崗有遺址,秦張儀詐許楚商於之地應即此。」

紅線圈住的三戶城附近即於中所在地

關於中鄉縣,清鹹豐七年(1857年)纂修的《淅川廳志》記載:

「秦二十六年,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於穰縣(今屬鄧州——作者注)西置中鄉縣,屬南陽郡,即故淅地……北周改內鄉縣為中鄉縣,復秦舊名……隋煬帝大業初,仍置淅陽郡,復改中鄉為內鄉……」

此中鄉縣之「中」,當指內鄉、南鄉之中。

但「中」與淅川還有一解。

商於之「同於,文言嘆詞,如:於乎、於戲,同「嗚呼」。

淅川之應同於今文之「淤」。「淤」的本意有:淤積,淤積起來的,淤積的泥沙。淅川之「於中可讀為「淤中」,當系丹江流經之地丹陽川上淤積的河灘地、沙洲之類。

歷史上的丹江在其北岸岵山和南岸四峰山脈之間穿行,在南岸盛灣鎮境內,與黃水河交匯,形成小型衝積扇(古城崗),才能有「於中」之謂。

 

淅川盛灣古城崗附近丹江口庫面

1963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今寶雞市陳倉區)的何尊,內底鑄有銘文122字,其中「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此處的「中國」指代成周(今河南洛陽)一帶。

2008年收入清華大學的戰國時期清華簡,有《保訓》篇,其中云:

「昔微假中於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微無害,乃歸中於河。」

李學勤先生在其《初識清華簡》(中西書局,2013年版)中分析說,簡文之「中」與《論語》「允執其中」和《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一脈相承,屬於哲學的範疇。

楚自中原有熊氏之墟封於丹陽,必與中原道統文化有緊密聯繫。尤其是公元前516年,東周召伯盈逆敬王而逐王子朝,致王子朝奉周之典籍奔楚,給楚人帶來了王室典籍。從另一種意義上說,楚人發憤圖強,意欲問鼎中原,也是在向中原文化、「中」文化致敬。

楚人用「中」命名地名也有文獻可考。

楚國早在秦二十六年於淅川設置中鄉縣之前,就設置有龍城縣和中陽縣

據湖北出土的包山簡文中記載(參見陳穎飛所著《楚官制與世族探研》,中西書局,2016年版),楚國在中陽縣設立有司法長官「中陽司敗」和下屬官吏「中陽之杅(單立人旁+於)門人」。

此中陽之地,很可能就是上述的於中和中鄉縣之所在。

因此可以說,淅川也很「中」!

(2020年9月22日,時在庚子秋分,記於鄭東三者堂)

作者簡介:吳元成,河南淅川人,幼曾居湖北荊門,現居鄭州,著有詩文集多種,曾獲杜甫文學獎等。

 

相關焦點

  • 《後漢書》作者範曄的墓地,在淅川丹江口水庫的碧波中
    丹江是淅川的主要河流,在馬蹬與淅水匯合後正南而下,開成了下遊的順陽川地。埠口處在丹水之東半華裡處。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利方便,自古就是糧倉之地。丹江水庫建成蓄水後,埠口成了淹沒區。如今,範曄墓也在庫區之中。《淅川廳志》卷一載,範家冢:城東南九十裡,淅江東岸,程寬埠口,大冢九處,小冢百餘,相傳為範寧家冢墓,而碑石皆失久矣。
  • 淅川一高記 || 吳元成
    淅川一高記◎吳元成有淅川諸賢者,心系文教,雅好樹人,孜孜以求,終成淅川一高之盛。乃言於小子,為政之要在興教,為學之旨在教化,囑吾作文以紀之。淅川者,東望宛鄧,西襟秦巴,北接河洛,南控荊襄,兩水帶三川,一渠連京津,誠沃土也。其人文之古,肇始於洪荒。如下王崗、溝灣者,皆仰韶、龍山文化遺存,重器時現丹淅之濱。堯之世,丹朱遭舜放逐,降蛟龍以利稼穡,制圍棋以分黑白,百姓祀之,四時不絕。迨成王新立,熊繹封於丹陽,率先民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奠八百年之基。
  • 2019北京淅川企業商會年會在北京舉行
    :30:35來源:中國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丁寶秀 2018年12月20日 10:30 來源:中國網南陽駐京辦主任高峰、淅川縣工商聯書記舒新國、淅川縣政府對口協作辦主任溫應奎在講話中分別表達了對北京淅川企業商會工作肯定和支持,並對2019年工作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淅川縣範蠡研究會會長王耀傑做了當代範蠡商業文化對淅川的價值的主題報告;淅川縣電商產業協會張鵬會長介紹了淅川縣電商產業協會和電商產業園的發展,希望通過與全國各地的淅川企業商會對接,帶動淅川電商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 河南淅川:在綠水青山中走向生態富民路
    據了解,丹江孔雀谷景區可帶動竹園等9個移民村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年增加收入2000萬元以上,為淅川經濟和旅遊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如今,淅川重點打造的「淅有山川」區域公用品牌知名度進一步提高,軟籽石榴、杏李、大閘蟹、小龍蝦等眾多生態農產品走向全國市場。旅遊從業人員超過30000人,農家樂和特色民宿500多家,輻射帶動1600多戶貧困戶增收致富。
  • 淅川石榴別樣紅
    9月24日至25日,淅川縣委宣傳部組織縣攝影家協會會員、新媒體人員、抖音達人等共20餘人,深入老城、九重、馬蹬等地,開展採風創作活動,共同感受金秋時節的美好,見證全縣生態產業取得的豐碩成果。 淅川石榴別樣紅,一路歡歌一路景。採風團成員邊走邊看,邊攝邊議,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 打卡詩畫淅川「抖」動南陽文旅
    本報訊(全媒體記者 呂東)7月25日,第二屆全球文旅創作(淅川站)詩畫淅川抖音挑戰賽啟動活動在丹江大觀苑舉辦,數百名文旅達人齊聚丹江湖畔,共話文旅融合發展新思路。 活動由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南陽市人民政府主辦,淅川縣人民政府、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承辦,丹江大觀苑協辦。 詩畫淅川抖音挑戰賽至2020年9月25日結束。
  • 淅川的神仙涼粉,「神仙」在哪裡?
    今天,大薈師帶大家走進淅川,當地有一種「神仙涼粉」,它之所以有這樣的稱呼,一是它的起源導致,二是它的味道,簡直是人間美味呀。淅川古稱丹陽,是河南省南陽市下轄縣,其地勢險要,古戰亂時期易守難攻到了當地,你會發現,境內岡巒起伏,縱橫交錯,河流交織,如此的自然地理賦予了淅川豐厚的旅遊資源
  • 香嚴寺藏在河南淅川,如此美麗動人
    劉軒源日常訊 小夥伴們大街對河南恐怕不會陌生,因為河南是我們國家人口的第一大省,但是對於河南的美景,大家除了家喻戶曉的洛陽,開封,鄭州這些城市的景點之外,大家還知道有多少呢,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河南的香嚴寺,有著美麗的風景,就藏在淅川
  • 淅川:杏李花開幸福來
    成立淅川縣綠化委員會、軟籽石榴產業協會等,發揮其誠信、自律、橋梁和紐帶作用,提高組織化程度,形成市場競爭合力,吸引河南仁和康源、豫淅紅、丹聖源等60餘家專業公司落戶淅川。    加強科技協作    拓寬銷售渠道    通過舉辦賞花節、農產品採摘、美食品鑑等具有淅川特色的活動,提升淅川農業品牌知名度,擴寬產品銷路。藉助京淅對口協作機遇,與北京市有關部門溝通聯繫,拓展合作領域,為淅川生態產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政策紅利和廣闊市場。
  • 飲水思源:展魅力淅川美景,品秀麗渠首風情
    「千裡一水牽,許淅心相連」,許昌和淅川,因南水北調而相連,因結對幫扶而相親。8月20日至21日,許昌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組織文廣旅系統新媒體宣傳聯盟開展集中採訪宣傳,充分發揮新媒體宣傳聯盟的影響力,對淅川縣旅遊資源進行集中採訪宣傳,加大淅川旅遊宣傳力度,提高客源輸送能力。
  • 兩岸媒體赴淅川拍攝專題片《大陸尋奇》
    本報訊(通訊員王超呂少婭記者曹怡然)魅力淅川山水如畫,調水源頭大愛無疆。淅川是本次拍攝活動的第二個拍攝點。    為期兩天的時間裡,攝製組一行6人先後深入淅川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丹江小三峽、八仙洞、香嚴寺和荊紫關古鎮進行拍攝。拍攝間隙還對祖籍淅川的臺灣著名現代詩人周夢蝶的故裡進行了探訪。在渠首,臺灣媒體被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壯觀所震驚,為淅川人民支持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和保護水質的感人事跡深深感動。
  • ——南陽淅川八仙洞!
    八仙洞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馬蹬鎮境內,地處淅川丹江口水庫東岸。八仙洞是一處喀斯特地貌,距今大概有兩億多年的歷史。相傳有八位仙人曾在此修煉而得名。八仙洞的地質地貌兼中國北方溶洞和南方溶洞的特點於一身,既有北方溶洞的神秀的特點,又有南方溶洞高達之特點。
  • 淅川作家熊君平:金石楚韻的迴響!
    金石楚韻的迴響——熊君平1我佇立在煙波茫茫的丹江湖西岸,佇立在淅川香嚴下寺碼頭。縱目北望,幾條裸露的赭色土嶺,長龍吸水般向丹江湖深處伸去。碧水茫茫,細波輕語。船笛聲聲,在江天迴蕩。恍惚間,一幕楚國貴族的恢宏葬禮,在鐘磬齊鳴中蕩然眼前。
  • 南陽淅川丹江孔雀谷旅遊示範園
    中國.淅川丹江孔雀谷鄉村旅遊示範園,由河南省商聖農林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淅川丹江孔雀谷歡迎您!(鋼鐵悍馬/南陽視點/編輯)
  • 100年前在淅川開店,你可以自己印錢
    我市收藏家、唐王府博物館館長崔鑑平收藏有一張紙幣,紙幣票幅縱84mm、橫136mm,正面額橫書「德懋昌」三個隸書大字,兩側橫書「淅川、東街」,中間豎書「銅元壹串文」(當100個10文銅元),下橫書「憑票即付」,左右豎書「民國□□年[德懋昌]票、「字第□□號」,四角有大寫的「壹」字;背面額橫書「淅川大東街德懋昌」,底書「過細驗明謹防假票」,框外下橫書小字「漢口大夾街景星義○記圖書館代印」。
  • 香嚴寺藏在河南淅川,景色宜人,值得一遊
    劉軒源每日訊今天,在大街上的小夥伴們恐怕對河南並不陌生,因為河南是我國人口第一大省,但對於河南的美景,除了家喻戶曉的洛陽、開封、鄭州這些城市的名勝,還有多少人知道呢,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河南的香嚴寺,這裡風景秀麗,藏於淅川之中。現在講的是河南省淅川香嚴寺。
  • 您對淅川的馬蹬了解多少?在丹江和淅水的記憶裡,馬蹬應是淅川立縣最早的地方
    因此懸在念中的東西,總讓我耿耿於懷,像是欠了一筆舊帳。作為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的丹江口水庫,水位又要上漲,又一批移民將再次遷移,許多發生在這裡的歷史事件和文化印跡,將再次因江水衝刷,成為後人的遺憾。江水攆人,數次遷徙,一個處在丹江、淅水交匯之地的千年城池,已在滄海桑田中湮滅,像童話般撲朔迷離,越去越遠。
  • 河南淅川:科技引領生態扶貧路
    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河南淅川縣圍繞山綠、水清、民富總目標,大力推進產業扶貧,生態扶貧,並以科技扶貧為抓手,充分發揮科技人才在生態扶貧中的作用,著力科技幫扶、精準施策,為脫貧攻堅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整合優化資源,強化智力幫扶。
  • 弘揚「移民精神」,淅川在鄭創業者這樣回報家鄉和社會
    活動中,著名朗誦家肖月聲情並茂的朗誦詩歌《深情》,讓現場的人們再次重溫了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湧現的一個個感人的移民故事。  從1958年丹江口水庫開工建設以來,淅川縣幾十萬移民群眾為了庫區建設和水質保護,義無反顧地捨去祖祖輩輩繁衍生息的故鄉,移民異鄉、無怨無悔,在實踐中形成了「大愛報國、忠誠擔當、無私奉獻、眾志成城」的淅川移民精神。  「生長於南水北調中線源頭,我們深受移民精神的浸潤。在今後幹事創業的過程中,我們一定不忘初心,弘揚移民精神,多為家鄉人民和困難的移民群眾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 河南淅川40萬人因南水北調背井離鄉:不能渴著北京人
    按照這個總體規劃,南水北調工程分為西、中、東三條線路,分別從長江流域上、中、下遊調水。其中,中線工程的水源地位於丹江湖水庫。二2005年9月26日,隨著丹江湖水庫的控制性工程——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正式動工,標誌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