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時代財經 劉沐軒 編輯:梁勵
繼阿聯、巴林和蘇丹之後,摩洛哥也在美國的撮合下與以色列正式建交。
當地時間12月10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與摩洛哥國王穆罕默德六世相繼表示,兩國將迅速重建外交關係,並擴大經濟文化合作以促進地區穩定。
與此同時,美國總統高級顧問庫什納還在記者會上透露,摩洛哥與以色列將分別在特拉維夫和拉巴特重設聯絡處、互設使館,兩國還將互相允許對方航班飛越各自領空並開通直航。
到此為止,這些消息還算得上是中東和平進程的進步,但美國總統川普接下來的表態卻突然讓西撒哈拉成為了犧牲品。
西撒哈拉的原住民們揮舞國旗反對摩洛哥的佔領。(圖源:socialist-alliance.org)
川普發推表示,「摩洛哥是1776年第一個承認美國獨立的國家,因此美國應該承認他們對西撒哈拉的主權。」
對於歷史的重演,昔日的國土再度被別國所「安排」,西撒哈拉獨立組織波利薩裡奧陣線駐聯合國代表奧馬爾發推表示,西撒哈拉的法律地位由國際法和聯合國決議決定,而摩洛哥的行為證明了「該政權願意出賣自己的靈魂來維持對西撒哈拉部分地區的非法佔據。」
被瓜分的西撒哈拉
1942年的經典電影《卡薩布蘭卡》(又稱《北非諜影》)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但許多人卻並不了解這個美麗城市背後的國家——摩洛哥,以及它的鄰居西撒哈拉。
位於非洲西北海岸的摩洛哥曾經被法國和西班牙瓜分,最終在1956年獨立。憑藉著儲量佔全球75%的磷酸鹽礦資源,摩洛哥建國後發展得較為順利。
達爾貝達(舊稱卡薩布蘭卡)是摩洛哥的經濟中心。(圖源:摩洛哥旅遊部官網)
而夾在摩洛哥、茅利塔尼亞和阿爾及利亞中間的西撒哈拉同樣曾被西班牙殖民。
與人們對「撒哈拉」的刻板印象不同的是,臨海的西撒哈拉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雖然國內大部分地區都是沙漠,但憑藉著放牧和漁業不至於出現饑荒。在由阿爾及利亞支持的波利薩裡奧陣線的努力下,西班牙最終在1975年撤離了西撒哈拉。
但西班牙並沒有「乾乾淨淨」地離開,而是與摩洛哥和茅利塔尼亞籤訂了《馬德裡條約》,讓這兩個國家瓜分西撒哈拉。因此,剛剛成立的「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只能再次奮起反抗侵略。但遺憾的是,最終西撒哈拉不敵摩洛哥,就連茅利塔尼亞也拱手讓出了自己的佔領區,導致西撒哈拉全境四分之三以上的領土被摩洛哥奪走。
在聯合國維和行動的介入下,波利薩裡奧陣線與摩洛哥的戰爭在1991年停火。但由於雙方的分歧,聯合國未能成功發動西撒哈拉居民為自己的國別進行公投。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在佔領的土地上站穩腳跟,摩洛哥從戰爭開始就鼓勵其公民在西撒哈拉佔領區定居,並向公務員提供獎金、補貼和免稅政策,試圖使佔領區融入摩洛哥,讓土著人口邊緣化。時至今日,大量的摩洛哥移民已經改變了這片地區的人口構成。
普通的世界地圖(上)與摩洛哥自己的地圖(下)。(圖源:半島電視臺)
在目前市面上不同版本的世界地圖上,有的將西撒哈拉視為國家,有的則將其視為非自治地區,而摩洛哥地圖則更是直接將西撒哈拉全境劃入自己的版圖。
美國支持摩洛哥恐帶來戰火
雖然目前極少有國家將西撒哈拉當做主權國家看待,但截至2019年,國土所剩無幾的「撒哈拉阿拉伯民主共和國」仍然得到了53個聯合國成員國的認可。
對於川普的表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的發言人杜賈裡克在第一時間發推強調,儘管美國表示承認摩洛哥對西撒哈拉的主權,但聯合國在西撒哈拉問題上的立場沒有改變。「在主權問題上,秘書長的立場沒有改變。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仍然可以在安理會決議的基礎上找到。」
他表示,古特雷斯給雙方的建議是「避免任何可能進一步加劇緊張局勢的行動」。
三個國家領導人一商量,西撒哈拉的命運又被「安排」了。(圖源:kogonuso.com)
就在今年9月,波利薩裡奧陣線與摩洛哥脆弱的停火協議正式被撕毀。據半島電視臺報導,波利薩裡奧陣線警告稱,「整個地區將開始一場新的戰爭,任何摩洛哥政府或個人進入停火緩衝區的行為都將被視為一種「明目張胆的侵略。」
此後,波利薩裡奧陣線還進入由摩洛哥控制的西撒哈拉地區,並封鎖了與茅利塔尼亞接壤區域的貨物運輸。
而對此,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1月13日報導,摩洛哥政府聲明將在全面遵守國際法的基礎之上對西撒哈拉緩衝區採取行動。
事實上,西撒哈拉地區也有著豐富的磷酸鹽礦資源,曾有外國企業前來設廠投資,但最終都因地區不安定因素而被迫撤出。
法國道達爾公司在2004年以「商業原因」宣布退出西撒哈拉的油氣勘探業務。而挪威物探公司TGS-NOPEC公司也在同一年表示,在西撒哈拉問題政治解決前,不會參與西撒新的項目。
在此之後,歐洲法院也在2015年取消了歐盟與摩洛哥有關農產品和漁產品的自由貿易協定,理由是協議涉及西撒哈拉的主權問題。
對此,聯合國法律事務辦公室曾發表聲明:「如果僅限勘探尚不違反法律,但如果不顧西撒哈拉人民的利益和願望,對該地區進一步開發,便違反了國際法關於非自治領土礦產資源的相關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