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爆料、投稿QQ:34177318
◎商業合作電話:0312-7355318
◎淶源信息網唯一網址 www.lyx58.com
從北京出發乘火車到淶源縣,玩白石山、瞻仰王二小雕像、尋訪拒馬河源頭;從淶源到空中草原、飛狐峪,到蔚縣,觀蔚縣古城,遊覽小五臺金河景區;去逐鹿縣,瞻仰黃帝城……大致上就是先從東到西,再從南向北,最後從西北向東南回京,走了一個封閉的形狀。
晚上乘火車到達淶源縣城,在火車站對面的旅館住下,這就是淶源火車站。
淶源縣位於太行山、燕山、恆山三山交匯處,太行山北端。是拒馬源、淶水源、易水源三源發祥地。名稱取淶水源頭之意。淶源東鄰淶水、易縣,南接唐縣、順平、阜平,西界山西省靈丘縣,北與河北蔚縣相連,屬全山區縣。境內群山起伏,溝谷縱橫,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78座,1500米以上的山峰32座,2000米以上的山峰5座,尤其是位於縣中南部的白石山,最高峰雲都峰海拔2096米,最為雄偉壯觀。 我們此行的第一個景點就是白石山。 2006年9月18日淶源白石山、淶水野三坡與北京房山聯合申報世界地質公園,順利通過世界地質公園評審委員會的評審。白石山現在是中國房山世界地質公園的一部分。
這是景區的東門
我們先看一下導覽圖,了解一下路線。很艱巨啊,下面的行程足有七八公裡,而且必須步行,而且還有爬坡!
可以從東門上山,除了要攀登2096米高的雲都峰佛光頂外,還要步行到飛雲口才有下山的索道。最後從西門出山,僱個小車到西門接我們。不這樣安排你走到中途就要折返,但這樣對老年人的體力是非常嚴峻的考驗。
進入山門,迎面是一尊太行老祖青銅雕像。相傳商末有姓陸的道人在雲盤洞修煉並在碾盤窪築壇祭天,歷代道人隱士不斷,清末邊老道能夠掐草為藥。白石山相傳為古代三十六洞天福地之一,是神仙們的居所。因此,太行老祖成為這些神仙的化身。只見老祖赤腳蹲騎在山石上,左手握杯,杯口向下傾斜,下方是一尊蟾蜍,昂首張口,好像在接老祖賜予的食物(具體象徵著什麼,答案在下面的賦中有解)。整組塑像氣勢雄渾,北面石壁上刻有《太行老祖賦》。這老祖既是神仙,也即太行山的化身!!!
《太行老祖賦》
辭五嶽,別三臺。峻石疊疊,嬌雲漫漫。
夏日塗霞光成七色,冬時落瑞雪積九灣。
瓊府仙闋,真宇蕊珠。
伴夜雨醉涼城,聞寒林奏蕭聲。
聚乾坤之紫氣,集日月之精靈。
展老祖戲術,化氣成祿。
示蟾蜍演變,涎液成金。
大象有形傲太行之影,小音有聲嘯燕山之冥。
談經入玄,能使青巒輯首。
修易成虛,可令白石回頭。
導引元息,謂道家之證業。
印映貞一,屬仙途之睿行。
四靈並伏,三物懼升。
終歸秒法有形,總言奧義無窮。
恭吸真氣,撫其手,其君必福。
念存本心,摸其足,其後必昌。
投一幣,落蟾唇,富貴將至。
善一舉,慰凡心,壽安相從。
開卷有益,神品降祥。
秋漸微冷,氣象高廣。
慮思慎密,位忌疏狂。
而今聖體不移,自此仙氣不散。
偷眼木靈芝遍野,竊喜何首烏滿山。
國土驚異處,地質醒夢園。
又有佛光罩頂,無量機緣呈現。
白石山雄踞八百裡太行山最北端,山體高大,有「三頂、六臺、九穀、八十一峰」,主脊線長7000餘米,最高峰2096米,是華北平原西北隆起之龍首。
壯哉!巍巍太行。
淶源電視臺的發射塔
有人說,從白石山名稱上看,它應該是白石頭的山。其實不盡然。古人說,白石山,山多白石,秀列若屏,常有晴雲遊曳其上。白石山因山體由灰白色大理巖構成,而且北麓盛產漢白玉、草白玉,所以被命名為白石山。白石山擁有我國唯一的大理巖峰林地貌,核心的大理巖峰林處於原始自然狀態。
白石山上部的白雲巖蓋層形成於10億年前的海洋環境;地殼運動使這塊白雲質大理巖產生了兩組以上的垂直節理,在後來億萬年漫長的歲月裡,風化作用使垂直裂隙不斷擴大,巖層變成了根根柱立的奇峰;而且,這些柱立如林的奇峰又正好佇立在穩固的花崗巖基座上,使得這些又奇又險的峰林在不斷的地質運動中能夠被保留下來。
沿著開鑿於懸崖絕壁上的臺階路拾級而上,遠處的山峰上有亭子,據導覽圖,那應該是望雲亭吧。
白石山海拔高,坡度陡,懸崖絕壁,,峰林造型獨特,千姿百態。夏季,山中多雲霧,雲海佛光頻現,整個景區可以用雄、奇、險、幻四個字來概括。 不少專家認為白石山是一個集「黃山之奇,華山之險、張家界之秀」的旅遊勝地。 所以白石山上並非只有白石頭,它為一極具觀賞性的集合體。
白石山核心地區呈現典型的雙層結構,穩固的花崗巖底座頂舉著巨大的白雲質大理巖蓋層,形成巨型「頂盤懸掛體」。以兩組宏大的共軛剪切節理為主導,經過億萬年的風雨剝蝕,重力垮塌,大自然用神功偉力,將白石山雕琢成了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白雲巖
10億年前,華北地區海水中的沉積物以白雲質為主,沉積物經過沉積壓實作用形成的堅硬巖石,被稱為白雲巖。白石山的白石是巖漿侵入運動時,炙熱的巖漿燒烤白雲巖,使用白雲巖發生重結晶等熱變質,變成了晶粒均勻的潔白的大理石。但白石山頂部因距巖漿較遠,火候不夠,雖了發生了熱變質,但未形成純大理巖,仍為層層疊疊的白雲巖貌。
巨角礫東斷層
斷層是指巖層發生錯動,沿錯動面發生明顯位移的現象。巨角礫東斷層為巨角礫的東界,斷層以西為巨角礫巖,以東為10億年前形成的含瀝青質白雲巖。斷層和巨角礫巖都是10億年前的古地震遺蹟。
底下是一個深深的峽谷,應該是飛狐峽。相傳殷湯之末,千年靈狐食萬年松果得日月之精華羽化成仙,幻化為妙齡少女、老嫗、老翁三種形象,常顯神聖,救苦救難。因這裡是相傳飛狐出現最多的地方,故取名為飛狐峽。
來到一個名叫小洞天的地方。在小洞天的斜上方有一股清泉一直流淌,好像「水簾洞」再現。
穿過65米「小洞天」隧道,就進入白石山的精華地帶了。
我們走過一段路,回望小洞天的出口。
這個小山峰挺有意思,是叫海豚出水嗎?
於絕壁中開闢出長廊,既汲取了巴蜀古棧道營造法,又結合現代鋼筋砼施工之先進工藝,大氣壯觀更加體現出白石山的「險」。
繼續前行,左側的山景一直陪伴著我們。
看看底下的棧道,大概是聯通飛狐峽的棧道吧。
波痕
留在石頭上的水波痕,這是遠古時期曾經為滄海的痕跡。如果把峰林看作是白石山的宏篇巨著,那麼遍布園區的疊層石、泥裂、波痕、巨角礫巖等多種沉積構造和熱液交代型的各種礦物,則向人們揭示了這片古老地層的奧秘與神奇。
白石山在不到三平方公裡的區域內,山脊山谷峰多成叢、成簇。壁峭:直上直下,有稜有角,陡直壁立,如刀削斧劈。形異:如柱、如帆、如筍、如劍、如人、如獸、如神仙鬼怪。勢險:有的上大下小,有的傾倒而不倒,有的狀如壘塊。
白石晴雲
來到一處景點,上刻有字「白石晴雲」。
「白石晴雲「是淶源古十二美景之首,意思是說即使是晴天,白石山巔也會有雲盤繞,白石山多雲霧是由白石山特殊的地質結構決定的。白石山的雲霧勝境當屬雨後初霽:溝谷之中生出煙雲,成團成片,接著迅速瀰漫,如萬床棉絮,將谷壑填平,巨巖似浮島,奇峰若仙山。
秀若列屏
這是白石山最重要的地質遺蹟之一。白石山的大理巖構造峰林,是一種地質景觀的新類型。它高差大,密度大,直上直下,如刀削斧劈,造型奇異。有的通天拔地,如擎天玉柱,有的勢如壘卵,仿佛輕輕一震就會塌落,有的似排軍布陣的士兵,成列成行。那些如帆、如筍、如劍、如人、如獸的奇峰怪石舉目皆是,展示了白石山的鮮明個性,異常壯美。
真沒想到,離北京這麼近的地方,還有這麼美的風景,想想也是醉了!
錦繡江山啊!
眼前一座高峰突兀,大概就是白石山的頂峰佛光頂了。
雲盤谷
因常有白雲聚集盤踞而得名,是白石山最大的峽谷之一,長4000米,谷中峰崖林立,岔溝如枝。距佛光頂2000米,雲盤谷右側山脊有一斷崖,高約200米,陡立如壁,潔白光滑,非常壯觀。
這樣的山崖讓人望而生畏。
這像不像一隻龜?
這塊巨石又像是什麼呢?
爬的這麼高了,離佛光頂不遠了。
巍巍太行,北起拒馬河谷,南達黃河之濱。宋代大詞人蘇軾任定州太守時曾作《詠雪浪石》,開頭四句描述了太行山的氣勢,「太行西來萬馬屯,勢與岱嶽爭雄尊。飛狐上黨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黃昏。」 白石山雄踞八百裡太行山最北端,自古被稱為太行之首,太行第一屏。
唐山籍書法家楊再春書寫的「太行之首」石碑,立於平臺東側白玉欄杆旁。
由峰頂環顧四周,白石山美景盡收眼底。讓人震憾動容的是「滄山託翠屏,西嶺捲菸霞」,數列巨峰呼拉拉撲面而來,太行莽莽,「壯觀」二字馬上會充溢你的胸襟,那種感受無以用語言來表達。
特有的白色大理石地貌,點綴著翠綠色植被,重疊的山巒在雲霧中或濃或淡。
什麼叫「一覽眾山小」,大概就是這樣吧!
白石山在戰國時期,一山分燕趙,在宋遼對峙時期,一山分兩國。如今登上白石山巔,可東瞰狼牙,西望五臺,南攬群峰,北俯田疇,似置身天外仙境。
爬過那麼多的大山,沒有在白石山頂看到的那種開闊、那種壯觀、那種那種……
俯瞰雲盤谷,「無限風光」啊!
站在太行山上,背靠雲盤谷,我們的心情無法形容。
圖文摘自網絡,版權歸原創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