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楚天金報
楚天金報訊 本報記者王芳 實習生萬鳴宇 通訊員李振宇
近一兩年,《甄嬛傳》、《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等網絡作品影視改編大獲成功,網絡作家也逐漸佔據作家富豪榜的半壁江山。網絡寫作這個低門檻的行業,成為無數年輕人夢想踐行之地。
無限風光的背後,也許是沉悶壓抑的勞作。此前,著名網絡作家南派三叔因病封筆事件,引起業內外譁然,「抱歉,我扛不住了。」儘管屢次登上作家富豪榜,但他感覺「被榨乾了,沒有幸福可言」……
網絡作家和作品數量居全國前列的湖北,也頻頻上演著草根作者逆襲文壇的神話,並形成了風格鮮明的網絡文學鄂軍,更湧現了「匪我思存」、「貓膩」等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大神級人物。那麼,網絡作家的真實生存狀態到底如何?他們的未來之路又會延展向何方?
工作狀態
寫作大量擠佔生活
一天碼3萬字 一個月難出門
五年前,劉萍還是一名普通的公司行政文員,每天打卡上班,奔波在漢口和武昌之間。2008年4月,她因懷孕辭掉了薪水並不高的工作。2011年,賦閒在家的劉萍,拾起了年少時的寫作夢想,開始用「愛尚萍」的網名在一家網站,發布自己的小說,一開始並沒有什麼關注度,此後掙扎在溫飽線上的劉萍,並沒有氣餒。繼續創作至去年,她的第三部小說《妃常攻略:誓不承君寵》,終於迎來了起色。幾百萬的點擊率,換來了多達七八千元的月收入。
代價是付出生活,每天早上9時開始到夜晚10時,長達十個多小時的時間,劉萍都在不停地寫作。兩年時間裡,她1個月難以出門一次,1年只拜訪過一兩次朋友。「幸好我做警察的老公特別支持我,很多事情都是他幫我打理好,」不過,這樣一天到晚宅在家裡,也讓劉萍有些擔心,她計劃著,以後每天到樓下走走。
劉萍說,網絡小說,最重要的就是每天更新,一兩天不更新,讀者就會流失。這也是作為網絡寫手最痛苦的事。最近,劉萍兩部同時上線的作品《至尊庶妃》、《庶女魔妃》,都獲得了不錯的點擊量。但這也給她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今年4月份,她一共交了35萬字的稿件,最多的一天寫了3萬多字。
劉萍的狀況在湖北的網絡作家圈中,屬於中上水平。而另一位在湖北的「匪我思存」早已獲封全國網絡作家「四大天后」之一。由於行事低調,匪我思存始終以網名示人。她本是經濟學專業出身,在漢從事財務工作。5年出版14本小說,兼職寫小說的匪我思存,堪稱網絡作家高產的典型代表。狀態最好時,她一天能寫1.2萬字,一般情況,創作速度是平均每小時1000字。匪我思存僅從一部小說獲得的收入就高達50萬,但她並沒有放棄原來的工作,「不是為了錢,而是不想和社會脫節。」儘管這樣,匪我思存幾乎所有的業餘時間,全部用於寫作。
收入水平
等級分明的金字塔
收入千萬級的全國僅50多人
2012年年底,「網絡作家富豪榜」讓一群網絡寫手浮出水面。榜單上,他們動輒上千萬元的收入,讓無數對網絡充滿夢想的人看到了網絡文學的燦爛「錢景」。該榜製作人吳懷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這兩年是網絡作家收入的爆發年。」這與讀者的網絡閱讀習慣發展是同步的,「最初的幾年能拿到的收入並不多,大家願意在網絡上付費閱讀是近三五年的事情。」
宜昌籍的「貓膩」也是圈內大有名氣的作者,去年一年的版稅高達230萬元。「貓膩」本名曉峰,1977年生,起點中文網當紅作者,其作品《朱雀記》曾獲得2007年新浪原創文學獎玄幻類金獎,《慶餘年》更是在2008年網絡小說中紅極一時,受眾多讀者追捧。
曉峰於2003年開始在網上發文,後來,趨勢漸火,完成《映秀十年事》後,正式啟用「貓膩」這個名字混江湖,開始有目的地進行商業化寫作。從《朱雀記》、《慶餘年》、《間客》一直到《將夜》,逐步成就了他的人氣積累和財富積累之路。
然而,網絡寫作並非人們想像中的人人都能賺大錢。據劉萍介紹,達到「大神級」收入千萬元的網絡作家,全國也就50多人。「大神」之下,則是數以百萬收入平平甚至慘澹的網絡寫手。
劉萍說,在網絡寫手中,共分為仙、神等9個級別。級別是按照收入來衡量的,千字15元的,可以算作小仙,20元是中仙,依此類推。「這是一個金字塔式,等級分明的體系,想要跨越和上升並非易事」,目前已成「大仙」的劉萍這樣告訴記者。
賺錢模式
讀者付費點擊閱讀
網站和作者再分帳
網絡文學始於2002年,最早只是愛好者們將自己的作品以發帖的形式發布在文學論壇上。隨後,國內原創文學網站起點中文網推行VIP制度,讀者讀小說的部分章節需要購買才能看到。這筆利潤由網站和作者分帳。自此,標誌網絡文學商業化模式開始。
2005年,以網絡作家「血紅」籤約「起點」為標誌,籤約作家制度正式開啟。網絡作家也正式成為一種職業。一般來說,網絡作家寫到10萬字,就可向網站申請籤約。當小說寫到20萬字,有20萬至30萬的讀者後,該書即可登上虛擬書架。網站會統計讀者對一本小說的收藏量給作者發錢。如果網絡作家的小說達不到收藏量,可向網站申請每月1300元的最低保障。「起點」一位工作人員介紹:「在網絡文學界,寫小說的人很多,可能真正籤約上架的作者並不多。大概只有20%的作者的書能上架銷售,10%的作者因收藏量不夠,只能申請網站低保。可是如果有的作者不幸幾個月收藏量都沒有提升的話,網站會停止給他們發工資。因此,他認識的一些剛進入圈子的網絡作家,每月的收入只夠交房租而已。
據了解,網絡作家們賺錢的來源不僅僅限於網絡用手機看書的讀者越來越多,文學網站和移動運營商合作,收取讀者手機看書的費用。這筆費用移動運營商分六成,其餘四成由網站和網絡作家平分。而有的網絡作品還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和網路遊戲,作家們也會收穫改編的版權費。
支持扶植
站在轉型路口
亟待誕生本土「孵化器」
2010年,湖北在全國率先成立網絡文化協會文學分會,網絡文學首次納入。湖北省作協也吸納網絡作家入會,從體制上肯定了網絡作家的地位。
記者從省作協了解到,根據目前的《湖北省作家協會入會條件細則》規定,在各大文學網站發表的文學作品中,獲獎(網絡獎)作品、精華帖或轉載帖達30萬字,開個人文學博客3年以上寫博字數在50萬字以上,或連續擔任文學版主3年以上,戶籍在湖北省者均可申請加入湖北省作協。省作協主席方方告訴記者,「相對於紙媒文學作品,網絡文學作品缺少把關的人,所以在總體質量上不高。在接納網絡文學作家時,省作協並不會因此降低標準,相反會進行嚴格的質量審核,確保優秀的作者加入。」
對此,文化評論專欄作者韓浩月認為,作協大門向網絡寫手敞開是大勢所趨,「『招安』不降標準體現了一種進步,是對網絡文學的認可,說明了傳統文學界與網絡文學界之間的隔閡正在逐漸縮小。」湖北大學教授劉川鄂表示,多年來,他始終努力將網絡文學的現象融入他的課堂教學中,正是基於他對網絡文學發展前景的看好。
「網絡文學要健康發展,離不開各方面的支持,湖北應該儘快為本地的網絡小說作者提供良好的發展平臺,使之真正形成產業」,湖北知名網絡小說家王曉英在談及湖北網絡文學生存現狀時這樣呼籲。王曉英說,「像新浪、起點這樣的網絡小說平臺,對網絡小說作品是一種孵化器。而書商、出版社、文化公司的慧眼識珠,對於網絡小說作家來講也是很大的刺激。和其他地方相比,湖北目前的主要問題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缺乏一流的文學網站,二是缺乏引領運營文化的策劃人才,三是缺乏出版、刊物對網絡作家的扶持。」
記者從省作協獲悉,今年湖北省已經進一步加大了扶持力度。在最近啟動的第五屆湖北網絡文化節暨網絡文學大賽中,主辦方設置了100萬元人民幣大獎,將以此迎接和鼓勵今年的最佳網絡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