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完北嶽恆山之後,坐著大巴,兩個小時不到的時間,返回了大同。在東關客運站下車後,坐27路公交車,目的地:九龍壁。
慣例,先介紹一下大同九龍壁的大概情況:這塊九龍壁,建於明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 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邸前照壁,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壁高8米,厚2.02米,長45.5米。壁上均勻協調地分布著9條飛龍。兩側為日月圖案。廡殿式壁頂,正脊飾凸雕蓮花及遊龍,四角戧脊置走獸 ,壁面由426塊特製五彩琉璃構件拼砌而成。9條飛龍氣勢磅礴,飛騰之勢躍然壁上。
大同九龍壁,龍的間隙由山石、水草圖案填充,互相映照、烘託。壁頂覆蓋琉璃瓦,頂下由琉璃鬥拱支撐。壁底為須彌座,高2.09米,敦實富麗,上雕41組二龍戲珠圖案。腰部由75塊琉璃磚組成浮雕,有牛、馬、羊、狗、鹿、兔等多種動物形象,生動活潑,多彩多姿。
九龍壁其實就是照壁,又叫影壁,代王府沒了,這個景點其實很小,而這個景點對面,我去的時候,正在仿造代王府。
5年過去,我想現在代王府應該是完工了,也沒查過。
拍了下九龍壁,邊上還有些石碑,應該是當時的代王府留下來的,九龍壁整體看上去上面的每一條龍都栩栩如生,氣勢磅礴,由此可見當時作為朱元璋兒子的府邸代王府有多氣派了。
九龍壁觀看加拍照,總共用不了半小時,前去遊覽的遊客也不多,三三兩兩的。出了九龍壁,在附近的賓館訂了房,放下多餘的行李,輕裝上陣。出賓館後,往前走不到兩百米,來到了四牌樓附近。
四牌樓顧名思義是四座牌樓,名字分別為:和陽、永泰、清遠、武定。當然,真正的四牌樓已經被拆了,這是後仿的,我也就沒多大興趣進行贅述了。
在四牌樓公交車站牌上車,坐38路車,目標華嚴寺。
華嚴寺,位於大同古城內西南隅,始建於遼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據佛教經典《華嚴經》而命名。兼具遼國皇室宗廟性質,地位顯赫。後毀於戰爭,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華嚴寺坐西向東,山門、普光明殿、大雄寶殿、薄伽教藏殿、華嚴寶塔等30餘座單體建築分別排列在南北兩條主軸線上,布局嚴謹。
華嚴寺,佔地面積達66000平方米,是中國現存年代較早、保存較完整的一座遼金寺廟建築群,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被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從四牌樓到華嚴寺並不遠,下了車,先拍一下周圍的景色。
不得不說,現在我還很佩服五年前的我,那會體力真的是棒,上午爬完恆山,下午回來逛九龍壁華嚴寺。華嚴寺的面積可是非常大的,當時我雙腳膝蓋的酸痛,到現在還記憶猶新。我常常自嘲,自己的旅行不僅是窮遊,更是急行軍似的遊覽。
好了言歸正傳,華嚴寺門口的牌匾上題著「饒益眾生」四個字,大致意思是皈依佛法後,不能再產生惱害眾生的念頭。
進了山門後,左右兩邊有鐘樓鼓樓,左手邊是彌陀殿,右邊是藥師殿,居中的是普光明殿。
過普光明殿後,左手邊是普賢閣,右手邊是文殊閣,正居中的是大雄寶殿。
到寺廟裡都是有講究的,不管從信佛的角度,又或者從保護文物的角度來說,都是不允許給佛像拍照的,但是大雄寶殿內頂上的壁畫,確實美輪美奐,頗具皇家氣象。
大雄寶殿後,有千手觀音殿。又去逛了寺內的薄伽教藏殿,華嚴寶塔。
最後,在一身疲倦中結束了一天的行程……真的很累,換了現在的我,估計沒這體力撐下來。
大同之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