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小說《使者》啟發「私小說」寫作

2020-12-18 騰訊網

[摘要]人非草木,更不是鐵板一塊,理智上的邏輯無法欺騙情感,正如漱石的精神無法騙過他的胃。漱石沒有成功的地方倒是啟發了日後的「私小說」寫作,「私小說」正是從張揚「私我」、擺脫禁錮中起航的。

夏目漱石小說《使者》

夏目漱石的《使者》(日文名《行人》,1912-1913 年連載於《朝日新聞》,單行本出版於 1914 年)中譯本於近 30 年後重印,我多少有點感慨。記憶中念大學時曾在校圖書館中瞄到過上下兩本的《夏目漱石小說選》(1985,湖南人民出版社),但實在記不清當中是否有這本《使者》,後來通過網絡搜索,才確認收錄了這部小說。儘管如此,勿說今天,就是當年,這套書也已置於一人多高的書架上堆灰很久了。彼時大家開始迷戀村上春樹,只是沒有像現在這樣對他抱以那麼大的熱情(每年諾獎他必是話題),不久以太宰治為代表的「無賴派」作家也被從故紙堆中挖了出來,一書多版,風光無限。

事實上,漱石對日本「私小說」影響很大。「無賴派」自不必說,村上這樣看似劍走偏鋒(當然現在成了熱門)的作家,也多少有點「私小說」的痕跡。漱石的影響在於,他寫的不是「私小說」,而是「反私小說」,或者「去私小說」,這類小說,不是他的前期創作(如《我是貓》、《哥兒》等),而是「後期三部曲」《春風以後》、《使者》和《心》。當年初露萌芽的「私小說」,經由他的「反」與「去」,頓時像打了雞血似的成長起來,而蔚成文壇一大潮流。

漱石是日本最早受惠於明治維新的一代知識分子,同時,也是對維新及其成果——發展嚴重失衡的國家和社會——批判最為激烈的作家之一。漱石前期作品專務針砭時事,風格灑脫不羈、詼諧辛辣,後期思想突變,從外部的社會批判,而轉至內心的省察,風格漸趨沉鬱、苦悶。漱石思想易幟的分水嶺為 1910 年「修善寺大患」,漱石因胃潰瘍至伊豆修善寺療養。逗留期間,他意識到想要獲得人生幸福,關鍵不在社會批判,而在於改造人的靈魂,「順乎天道,捨棄自我」。漱石去世前提出「則天去私」,即是這種觀念的結果。

後來的文學史家,多把漱石這次轉型,解讀為「精神臻於化境」,國內的《辭海》等書,則乾脆用「消極」、「局限」來評價漱石轉型之後的作品。這裡需要說明,漱石常年受胃病困擾,稍有醫學常識的人都知道,慢性腸胃病與人的精神大有關係,暴躁、焦慮、憂鬱、猜忌等等,都會不同程度地加重病情。所以醫生總要提醒,養胃(腸)即是養心,凡事想開看開,即是最好的藥物。漱石脾氣暴躁焦慮,他想必親身體驗到了何謂「病由心生」,因而,他信奉「去私」,恐怕還有拯救肉體的迫切需要。漱石最終死於胃潰瘍(1916),看來心病難治,「去私」、「忘我」、「滅己」亦更難踐行。個別學者從漱石後期作品(如《使者》)中讀出「禪機」,我總覺得他們搞錯重點,漱石的確心繫於此,但又從未參透,「禪機」之說,不提也罷。

《使者》創作於1912-1913年,夏目漱石於1916年死於胃潰瘍。

《使者》昭示了「去私」的破產。小說講述中產人家的長男懷疑妻子與弟弟有染,他出了個餿主意,讓弟弟試探嫂子的貞潔,結果造成了持久的誤會、傷害和隔閡。長男深諳疑神疑鬼的害處,通過各種方法排解,終於失敗,而沉陷萬劫不復的精神苦悶中。書中的弟弟儼然《哥兒》中那個粗野直率的「江戶兒」,而作為知識分子的哥哥則明顯是漱石本人的寫照。值得注意的是,小說以弟弟「我」的口吻講述,顯見漱石欲拉開距離、通過弟弟的眼光來觀照自身。不幸的是,作為旁觀者的弟弟,卻不知不覺捲入了哥哥的煩惱。漱石原本寄望通過他來診察哥哥的毛病,結果一併連弟弟都感染了。小說結尾弟弟的精神狀況堪虞,無奈之下,漱石以另一位「使者」H 君的書信,代替了弟弟的觀察。

漱石後期作品,常以婚戀、家庭為主題,題材格局雖小,卻能做出大文章,《使者》也不例外。懷疑妻子與弟弟通姦,放到別的作家那裡,可能就是個狗血故事,但漱石寫出了境界。原因就在於,漱石將個體的精神,置於時代與社會背景中考量,所以他的作品看似刻畫細膩的心理小說,實為更具廣泛意義的社會小說、時代小說。《使者》中的家庭,就是一個典型的、三代同堂的東方家庭。之所以強調地域,蓋因西方的人倫關係,遠沒有東方世故複雜。後者著眼於調和個人與群體,而非個人與個人的關係,並且個人的幸福常常湮滅在集體利益的大旗之下。小說中,哥哥懷疑妻子,妹妹忌憚嫂嫂,弟弟對哥哥既敬又怕,父母擔憂一家老小,私下裡大家你找我我找你議論家中怪狀,一到檯面上又裝沒事人,淨說些天真無邪的話,但又沒有一張臉「看上去是真正天真無邪的」。

漱石揭示,這種扭曲的人倫道德是多麼殘忍地支配人的生活,扼殺人的天性。經此,我們可以理解哥哥與嫂子何以在人前人後近乎脫胎換骨般地判若兩人。嫂子與「我」出遊,因海嘯滯留旅館,黑燈瞎火中,一向矜持的她又是換浴衣,又是抹淡妝,還說男人一到關鍵時刻就是膽小鬼;哥哥痴迷「心靈感應」和精神病患者,因為後者從來都會直白地表露心跡而非矯飾欺瞞。「我」、嫂子、哥哥之間的微妙關係,在旅行歸來後「我」向哥哥匯報的那一刻,達到頂峰。「我站起來時瞥了嫂子一眼」,「嫂子同我眼光相遇時綻出一個酒窩笑了笑」——這一瞥,究竟是超然淡定,還是蓄意共謀的一瞥?這一笑,究竟是悽涼悲傷,還是對共謀有所應承的一笑?兩人之間的情愫從未說破,這瞥與笑又不經意為母親捕捉,母親也從未說破。而人的不幸,正從這看似默契的不言中,潛滋暗長。

正是因為無法破除這由道德和人情編織的假面,才使漱石想到「則天去私」。既然痛苦來自「私我」的禁錮與表達的無望,那麼,「去私」就能無痛。小說中的哥哥的確作了一番努力,他壓抑對女兒的愛、藏起對妻子的醋意,甚至用達爾文學說「自然的愛」比社會契約(婚姻)規範的愛更偉大來慰藉和開解自己。但他終究還是失敗了。人畢竟不是草木和浮雲,更不是鐵板一塊,理智上的邏輯無法欺騙情感,正如漱石一樣,他的精神無法騙過他的胃。有意思的是,作為一種意外,漱石沒有成功的地方倒是啟發了日後的「私小說」寫作,「私小說」正是從張揚「私我」、擺脫禁錮中起航的。

相關焦點

  • 私小說的代表作家,有哪些?
    私小說的代表作家,有哪些?作者以第一人稱的手法來敘述故事的,均稱為私小說。私小說出現以後,幾乎所有自然主義派和現實主義派的作家都寫過這種小說。下面讓我們來看看私小說的代表作家都有哪些人吧!其實當年二人一起投入夏目漱石門下時,久米比芥川更得老師器重。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以來首屈一指的文豪,被稱為「天下一品的作家」。漱石門下十一弟子皆出類拔萃,各領風騷數十年,成績有目共睹。久米正雄即為其中之一。宇野浩二代表作《出租孩子的店鋪》《枯木風景》本名格次郎。生於福岡市一教員家庭。1911年入早稻田大學英國文學系預科,中途退學。
  • 透過文字審視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以小說聞名於世,但我覺得研究他的隨筆與小品其實更容易了解到他的內心世界,如若再結合上創作時間與當時先生的生平,我們便能在他的隨筆、小品中清晰地感知出他在行文風格及在文學觀上的微妙變化。《玻璃門內》一書中收錄了漱石先生的四部小品,在時間上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雖然這四部小品在內容上、主題上大相逕庭,卻無一不凝聚了作家在那段創作時期的思考,因此再與同時期的小說比照、參詳,便愈發會覺得回味無窮了。
  • 夏目漱石:曾印在日幣上的人物
    夏目漱石,可能國內很多人並不是很了解,但他的頭像,竟然也曾會印在日元上。現在來看,日元上的人物統共也就這麼幾個:夏目漱石、福澤諭吉、樋口一葉、新渡戶稻造、野口英世。說明夏目漱石的地位究竟如何了!當然,2014年新版1000元日幣,他的頭像換為了野口英世。
  • 青山七惠:我在日本從未被當成「私小說作家」
    對話— 幾年前,青山七惠從一家旅遊公司辭職,專事寫作的她現在更多地將精力放在長篇小說上,試圖嘗試不同的寫作風格。 我已從虛浮中畢業 羊城晚報:23歲就獲得芥川獎,在日本你有沒有因為年齡小而受到質疑?之後你又陸續獲得了那麼多獎項,會覺得自己很幸運嗎?
  • 今夜月色很好,邂逅夏目漱石《虞美人草》
    夏目漱石(1867年2月9日-1916年12月9日),日本作家、評論家、英文學者。生於江戶的牛迂馬場下橫町(今東京都新宿區喜久井町)一個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23歲進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系(現東京大學),1889年就學期間因受好友正岡子規等人影響而開始寫作。
  • 夏目漱石作品精選,《我是貓》評分高達8.8
    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1867-1916),本名夏目金之助,筆名漱石,取自「漱石枕流」(《晉書》孫楚語),日本近代作家,生於江戶的牛迂馬場下橫町(今東京都新宿區喜久井町)一個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稱為「國民大作家」。
  • 從夏目漱石到太宰治,日本經典文學之作來了!
    1905年,38歲的夏目漱石在雜誌上連載的小說《我是貓》,令他一舉成名,也為他確立了在日本文壇的地位。夏目漱石(1867-1916)夏目漱石是第一個在小說中致力於呈現「人」這一複雜多面體的日本作家。這位被印在日本千元大鈔上的水瓶座文豪,理智、道德潔癖、毒舌,同時又善感、多疑,擅長自我折磨。可以說,日本近代文學的誕生,就始於夏目漱石。
  • 日本作家夏目漱石:不止「今晚月色真美」
    夏目漱石:不止「今晚月色真美」夏目漱石在日本可以說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作家,在國內也頗負盛名。很多人聽說過他的名字想必是因為一句話:「今晚月色真美」。網上流傳這句話是夏目漱石對於「我愛你」的委婉表達。不過夏目漱石本人的作品風格,卻和這句話相去甚遠。1.「今晚月色真美」出自夏目漱石之口?
  • 【夏目漱石逝世百年】他何以成為日本的「國民作家」
    不過,即便是在中日兩國都收穫了諸多好評,中國日本文學學會會員李光貞在《夏目漱石小說研究》一文中仍認為:在日本,夏目漱石研究早已成為顯學,而中國國內對於他的文學創作中最重要的小說部分的整體研究,顯然關注不夠、數量偏少。譯者林少華曾翻譯過夏目漱石的小說《心》,對這一情況也發表過看法。「魯迅研究,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日本都屬於顯學。一相比之下,夏目漱石在中國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 把「我愛你」翻譯成「今晚月亮真美」,是你看了假的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稱為「國民大作家」。他對東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詣,既是英文學者,又精擅俳句、漢詩和書法。寫小說時他擅長運用對句、迭句、幽默的語言和新穎的形式。他對個人心理的描寫精確細微,開啟了後世私小說的風氣之先。他的門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龍之介也曾受他提攜。
  • 夏目漱石精華語錄20句,句句戳心坎,醒生活!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影響深遠的知識分子,他既是文學家,也是思想家。因為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所以被稱為「國民大作家」。代表作有《我是貓》、《春分之後》等。夏目漱石對東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詣,既是英文學者,又精通俳句、漢詩和書法。寫小說時他擅長運用對句、迭句、幽默的語言和新穎的形式。他對個人心理的描寫精確細微,開啟了後世私小說的風氣之先。
  • 【文人墨客】 日本近代「第一文豪」——夏目漱石
    當時,剛剛開始文學創作的魯迅正在系統閱讀夏目漱石的作品,他來小店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吃糰子,而是坐在夏目漱石曾經坐過的小桌前思考文學的社會功用。1908年2月,魯迅與二弟周作人以及好友許壽裳、朱謀宣、錢家治,租下西片町十番地呂字七號院。因為五人合住,魯迅為這座「規模宏大,房間整潔美麗,庭園廣大;花木之繁,尤為可愛」的大宅取名「伍舍」。他在這裡完成了第一部譯作《域外小說集》後,便回國投身「新文化運動」。
  • 夏目漱石誕辰150周年|世紀末的夏目漱石
    【編者按】1867年2月9日,夏目漱石出生於江戶。他本名夏目金之助,筆名漱石,代表作品有小說《我是貓》《哥兒》《行人》《心》《草枕》《三四郎》等和文學理論專著《文學論》。對於現代文學的開啟,夏目漱石之於日本,就像魯迅之於中國。
  • 日本稿酬怎麼樣:明治時代可以靠寫作維生嗎
    井原的小說以青樓色慾遍歷為題材,迎合了溫飽思淫慾的元祿時代市民趣味,《好色一代男》、《好色一大女》等小說銷路可觀。在井原創作生涯高峰期,「版元屋」(出版商)以每冊銀300文目的價格(相當於今天50萬日元)向他約稿,這幾乎等同如今日本企業中層幹部的月薪。但嚴格說來,井原西鶴並不是職業作家,他家有恆產,悠遊自在,寫作只是趣味所在的「餘技」,並不以此為生。
  • 日本湘南文化之旅:從三島由紀夫到夏目漱石,淺談鎌倉文學的蛻變
    《豐饒之海》常被認為是解謎三島死因之書,四部經典由一位小說人物「本多繁邦」作為共同主角,依序從本多的青年時期寫至老年,歷經日俄戰爭後的日本,核心圍繞著本多探尋一生的輪迴學說及最終自我拆解後回歸的唯識哲學,可謂三島奮力寫作之果。
  • 夏目漱石的作品中名言名句
    23歲進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系(現東京大學),1889年就學期間因受好友正岡子規等人影響而開始寫作。代表作品《我是貓》、《明暗》、《過了春分時節》等,1916年,因胃潰瘍去世。夏目死後,家屬將他的腦和胃捐贈給東京帝大的醫學部。他的腦至今仍保存在東京大學。1984年他的頭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紙幣上。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稱為「國民大作家」。
  • 夏目漱石如山中百合
    3夏目漱石為家中末子,生後不久被送養。養母家庭不睦,十歲後重回自家。但與父兄不和,十五歲時母親去世,在欠缺溫情的環境下獨立成長,夏目漱石的作品始終熱衷探討人之情感,對難以實現的真摯愛情報以濃厚的同情。夏目漱石入東京大學英文系就讀,後任英文教師,與貴族院書記長官女兒中根鏡子結婚,然夫妻都患有嚴重神經衰弱,鏡子婚後三年曾投河自殺,夏目漱石也因此深受打擊。
  • 「國民大作家」夏目漱石值得讓人尊敬
    前段時間網上一直有一個很火的段子,寫的就是夏目漱石的故事,這是他去當教員的時候他所教的學生翻譯我愛你,夏目漱石聽後卻微笑著說『一句今夜月色真美就足夠了』。很多人也許聽過夏目漱石最多的是他寫的《我是貓》,在這之後夏目漱石寫出了系列三部曲《春分之後》,《行人》,《心》,這三部書看似都在寫愛情,三本愛情系列的三部曲,但是在書中夏目漱石展現給人們的不僅僅是知識分子的戀愛,在他的書中寫到了明治時代的利己主義,個人主義和很多人都有的功利主義紛紛寫在紙上暴露在人們面前,讓人們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