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巖葬
小時候上山放牛的時候,常常會見到在高聳的山間,那些放置在巖層下面的棺材。那時候不解,指著山腰上問大人們:棺材不應該是埋在墳地裡嗎?為什麼要放在巖石下面呢?大人們都說,放在那裡是為了讓棺材淋不到雨。埋在地下也淋不到啊,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直到長大以後才知道,原來這也是喪葬的一種方式。電影《霸王卸甲》裡說,山腰上有好穴,把先人的棺材葬在此處,後人必然會升官發財。其實這都是一些風水迷信,但這種巖葬的文化卻傳承了千年之久,在我國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仍然在使用。
現在的人,把懸棺作為了一種未解之謎來看待,在大多數眼裡,把人葬在土裡是入土為安,超度亡魂,可把人放在山腰間,不經意間就有飛蟲猛獸,如果屍體被這些外在因素所打擾,豈不是對先人的不敬?
巖葬來源
人們認為,巖葬主要流行在我國的彝族和壯族等少數民俗,在漢族喪葬文化中,一般選擇土葬,不過這種巖葬在我國的分布十分地廣闊,北方一些地區也會使用巖葬。所謂巖葬,顧名思義就是把人葬在巖石中,由於人們對巖葬的理解不同所以各個民族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根據史料記載,巖葬最早在東漢就已經出現,古代的人把遺體放在棺材內,然後推入巖洞裡,一般終生不會再去管理。現在我們看到很多地區高聳陡峭的山峰上都一個小洞,多數是古代的巖葬地點,被人稱為「空中墓」。
從東漢到明清時期,這種巖葬發生了各種形式上的變化,而且巖葬的方式也有很多種,現在我們在南方多數地區看到的巖葬文化都是傳承了明清時期的特點。古人認為,人類的祖先最早是生活在巖洞裡,所以巖葬是為了讓其和祖先相會。
巖葬分類
巖洞葬
其中這種巖洞葬和我們現在的墓穴有很大相似,只不過其是把棺材放在洞裡,遮蔽風寒。這種巖洞葬在葬禮之前一般都派人把裡面清掃乾淨,而且裡面放置上陪葬品,然後加上木頭護欄,以免外人打擾。
巖層葬
這種喪葬方式最為常見,也最為普及。通常是在巖層下面找一處風水寶地,然後把棺材橫著放在巖層下面,讓其防水就可以了。這種方式最為方便,也最為安全。喪葬結束後在棺材的當面都釘上木樁,用來固定。
懸棺葬
這種喪葬方式非常複雜而且危險,在古代,這種懸棺往往是先在半山腰鑿孔,然後插入巨大的木樁。葬人的時候,通過繩索從山頂慢慢把棺材放下,直到落在兩個木樁上。這就成了我們見到的懸棺。要知道,棺材的重量再加上屍體的重量會有幾百斤,稍有不慎就會跌入懸崖,非常危險。
骨灰葬
在彝族的一些地區,通常會把人的骨灰放在陶瓷罐子裡,然後把棺材放在巖洞裡,最後在巖洞的洞口用石頭壘上,把洞口封死。這種喪葬方式最為方便,畢竟不用棺材就可以了,也不怕屍體被野獸破壞。
特殊的「崖葬」
在諸多巖葬中,還有一種奇特的巖葬方式,被人稱為「崖葬」,崖就是懸崖的意思。相傳在三國時期,在吳國福建一帶,人們以竹木建築為生,一般房子的下面都是架空的,出門時有樓梯。當地人認為,這樣做是為了避開地上的溼氣,而且可以防止野獸的攻擊。
所以在當地,當人去世以後,人們認為把遺體掛在懸崖之上,就可以避免地上的溼氣,也可以防止野獸破壞屍體,所以比起懸棺,這種崖葬更加的危險。他們專門尋找極其陡峭的山峰,而且周圍沒有植被,空曠的只有巖石,遠遠望去,極其的單調而神秘。
三國時期的官員沈瑩在《臨海水土志》中寫道:父母死亡,乃懸著高山巖石間,不埋土中作冢槨也。直到吳國滅亡以後,這些居民慢慢南遷,據說是遷移到了臺灣一帶,至今無處考證。
如何放置棺材
如今,巖葬文化在眾多人眼中變成了撲朔迷離的神奇現象,諸多學者也紛紛加入了研究巖葬文化的隊伍中。這種巖葬的具體的形式就被分為了三十幾種,可見巖葬的文化確實有諸多神秘之處等待人們去探索。
而最讓人不解的,是古人如何把棺材放在了那麼高聳的懸崖邊上,至今專家都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如果單純的只是靠繩子,顯然是不可能的,懸崖最低的地方距離山頭也有500米,如果用滑輪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這種說法被大多數學者否決。
還有一種說法是古代放置棺材的時候,是在河流邊上,那時候水位線剛剛在棺木處,多年以後水位下降,就成了「懸棺」,但是這個說法也得不到證實。也有專家說是古代先修了棧道,等放好了棺材,再把棧道破壞掉,如果是這樣,那一場葬禮的代價是不是太大了?
現代的「巖葬」
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以及火葬的普及,這種巖葬已經少之又少。只有在福建和浙江的一些少數民族依然會採用這樣喪葬方式,用來傳承先人的習俗。
實際上,巖葬雖然有自己特殊的文化特徵,但是和我國諸多喪葬方式的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讓死者有個歸宿。比如講究入土為安的土葬,還有用風化處理的風葬,用鳥處理的天葬,用人處理的腹葬,用火處理的火葬,用水處理的水葬等等,都是為了讓死者安息。
不管如何,當我們是仰望那壁立千仞的古代懸棺,就會不禁感嘆古代人們的高超技藝,這些懸棺歷經千年飽經風霜,依然不會脫落,其神秘之處絕非一點。千年懸棺,猶如那萬千不解之謎一般,等待著世人慢慢去探索與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