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葬:傳承了千年的懸棺文化,卻成了現在的未解之謎

2020-12-06 深耕文化

關於巖葬

小時候上山放牛的時候,常常會見到在高聳的山間,那些放置在巖層下面的棺材。那時候不解,指著山腰上問大人們:棺材不應該是埋在墳地裡嗎?為什麼要放在巖石下面呢?大人們都說,放在那裡是為了讓棺材淋不到雨。埋在地下也淋不到啊,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直到長大以後才知道,原來這也是喪葬的一種方式。電影《霸王卸甲》裡說,山腰上有好穴,把先人的棺材葬在此處,後人必然會升官發財。其實這都是一些風水迷信,但這種巖葬的文化卻傳承了千年之久,在我國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仍然在使用。

現在的人,把懸棺作為了一種未解之謎來看待,在大多數眼裡,把人葬在土裡是入土為安,超度亡魂,可把人放在山腰間,不經意間就有飛蟲猛獸,如果屍體被這些外在因素所打擾,豈不是對先人的不敬?

巖葬來源

人們認為,巖葬主要流行在我國的彝族和壯族等少數民俗,在漢族喪葬文化中,一般選擇土葬,不過這種巖葬在我國的分布十分地廣闊,北方一些地區也會使用巖葬。所謂巖葬,顧名思義就是把人葬在巖石中,由於人們對巖葬的理解不同所以各個民族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根據史料記載,巖葬最早在東漢就已經出現,古代的人把遺體放在棺材內,然後推入巖洞裡,一般終生不會再去管理。現在我們看到很多地區高聳陡峭的山峰上都一個小洞,多數是古代的巖葬地點,被人稱為「空中墓」。

從東漢到明清時期,這種巖葬發生了各種形式上的變化,而且巖葬的方式也有很多種,現在我們在南方多數地區看到的巖葬文化都是傳承了明清時期的特點。古人認為,人類的祖先最早是生活在巖洞裡,所以巖葬是為了讓其和祖先相會。

巖葬分類

巖洞葬

其中這種巖洞葬和我們現在的墓穴有很大相似,只不過其是把棺材放在洞裡,遮蔽風寒。這種巖洞葬在葬禮之前一般都派人把裡面清掃乾淨,而且裡面放置上陪葬品,然後加上木頭護欄,以免外人打擾。

巖層葬

這種喪葬方式最為常見,也最為普及。通常是在巖層下面找一處風水寶地,然後把棺材橫著放在巖層下面,讓其防水就可以了。這種方式最為方便,也最為安全。喪葬結束後在棺材的當面都釘上木樁,用來固定。

懸棺葬

這種喪葬方式非常複雜而且危險,在古代,這種懸棺往往是先在半山腰鑿孔,然後插入巨大的木樁。葬人的時候,通過繩索從山頂慢慢把棺材放下,直到落在兩個木樁上。這就成了我們見到的懸棺。要知道,棺材的重量再加上屍體的重量會有幾百斤,稍有不慎就會跌入懸崖,非常危險。

骨灰葬

在彝族的一些地區,通常會把人的骨灰放在陶瓷罐子裡,然後把棺材放在巖洞裡,最後在巖洞的洞口用石頭壘上,把洞口封死。這種喪葬方式最為方便,畢竟不用棺材就可以了,也不怕屍體被野獸破壞。

特殊的「崖葬」

在諸多巖葬中,還有一種奇特的巖葬方式,被人稱為「崖葬」,崖就是懸崖的意思。相傳在三國時期,在吳國福建一帶,人們以竹木建築為生,一般房子的下面都是架空的,出門時有樓梯。當地人認為,這樣做是為了避開地上的溼氣,而且可以防止野獸的攻擊。

所以在當地,當人去世以後,人們認為把遺體掛在懸崖之上,就可以避免地上的溼氣,也可以防止野獸破壞屍體,所以比起懸棺,這種崖葬更加的危險。他們專門尋找極其陡峭的山峰,而且周圍沒有植被,空曠的只有巖石,遠遠望去,極其的單調而神秘。

三國時期的官員沈瑩在《臨海水土志》中寫道:父母死亡,乃懸著高山巖石間,不埋土中作冢槨也。直到吳國滅亡以後,這些居民慢慢南遷,據說是遷移到了臺灣一帶,至今無處考證。

如何放置棺材

如今,巖葬文化在眾多人眼中變成了撲朔迷離的神奇現象,諸多學者也紛紛加入了研究巖葬文化的隊伍中。這種巖葬的具體的形式就被分為了三十幾種,可見巖葬的文化確實有諸多神秘之處等待人們去探索。

而最讓人不解的,是古人如何把棺材放在了那麼高聳的懸崖邊上,至今專家都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如果單純的只是靠繩子,顯然是不可能的,懸崖最低的地方距離山頭也有500米,如果用滑輪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這種說法被大多數學者否決。

還有一種說法是古代放置棺材的時候,是在河流邊上,那時候水位線剛剛在棺木處,多年以後水位下降,就成了「懸棺」,但是這個說法也得不到證實。也有專家說是古代先修了棧道,等放好了棺材,再把棧道破壞掉,如果是這樣,那一場葬禮的代價是不是太大了?

現代的「巖葬」

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以及火葬的普及,這種巖葬已經少之又少。只有在福建和浙江的一些少數民族依然會採用這樣喪葬方式,用來傳承先人的習俗。

實際上,巖葬雖然有自己特殊的文化特徵,但是和我國諸多喪葬方式的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讓死者有個歸宿。比如講究入土為安的土葬,還有用風化處理的風葬,用鳥處理的天葬,用人處理的腹葬,用火處理的火葬,用水處理的水葬等等,都是為了讓死者安息。

不管如何,當我們是仰望那壁立千仞的古代懸棺,就會不禁感嘆古代人們的高超技藝,這些懸棺歷經千年飽經風霜,依然不會脫落,其神秘之處絕非一點。千年懸棺,猶如那萬千不解之謎一般,等待著世人慢慢去探索與發現。

相關焦點

  • 巖葬:傳承了千年的懸棺文化,卻成了現在的未解之謎
    其實這都是一些風水迷信,但這種巖葬的文化卻傳承了千年之久,在我國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仍然在使用。現在的人,把懸棺作為了一種未解之謎來看待,在大多數眼裡,把人葬在土裡是入土為安,超度亡魂,可把人放在山腰間,不經意間就有飛蟲猛獸,如果屍體被這些外在因素所打擾,豈不是對先人的不敬?
  • 懸棺背後的未解之謎:可以遺存千年,墓主身體不朽
    我國古代的墓葬方式千奇百怪,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了解一種最詭異的一種,那就是在我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的懸棺,這是一種古老而神奇的墓葬形式,將去世的人的棺材放在江河沿岸的懸崖峭壁之上,而人們站在懸崖之下,便可以十分清楚的看到在懸崖上高高懸掛著的棺木,這種古老的墓葬方式在現在看來的確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這種懸棺的墓葬方式在我國的南部地區比較的常見,在我國北方的山西寧武地區也有部分的懸棺
  • 來探訪千年懸棺之謎
    這種富有深厚文化涵養的懸棺葬式,存在著許多令今人無法解釋的困惑之處。比如,遠古時代的人們到底是用什麼辦法把裝有屍體和隨葬物品、重達數百公斤的棺木送進高高的崖洞裡去的,就是一個令人「難以捉摸」的問題。在湖南郴州的飛天山就有被發現兩座千年懸棺,在懸崖峭壁上有三個石穴,裡面擺著兩副棺槨,距離水面近百米,按照當地文物部門的說法,懸崖洞內的棺槨距今至少有1200年。很難想像在一千二百年前,古人是如何把棺槨運送到懸崖峭壁之內,所以這一直是一個謎題。
  • 千年懸棺之謎,有新解!
    由於存在大量未解之謎,這種古老而奇特的喪葬習俗包裹著一層厚厚的神秘色彩。長期以來,懸棺葬文化一直受到考古學界的廣泛關注。不久前,國際權威期刊《細胞》(Cell)子刊iScience發表的我國科學家一項研究,為人們揭曉謎底開闢了新的視角。
  • 探秘千古之謎 · 昭通僰人懸棺!
    2003年4月,美國DIS -COVER 頻道出資,日本索尼公司贊助,英國方慶子影視攝製公司到昭通鹽津、威信拍攝懸棺考古發掘現場,再現僰人懸棺之謎。4月1日,雲南省考古研究所、昆明民族文化與自然保護中心、澳大利亞的安全員等經昭通到達鹽津豆沙關懸棺現場作考古發掘的準備工作。
  • 千古之謎 · 昭通(鎮雄)僰人懸棺!
    2003年4月,美國DIS -COVER 頻道出資,日本索尼公司贊助,英國方慶子影視攝製公司到昭通鹽津、威信拍攝懸棺考古發掘現場,再現僰人懸棺之謎。4月1日,雲南省考古研究所、昆明民族文化與自然保護中心、澳大利亞的安全員等經昭通到達鹽津豆沙關懸棺現場作考古發掘的準備工作。
  • 江西龍虎山,中國道教第一仙境,千古懸棺之謎至今未解
    龍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譽為道教第一仙境。從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始,歷代天師華居此地,坐天師府、上清宮等道宮修身養性、傳道授業、演教布化。道教所推崇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形成了中國文化史上傳承世襲「南張北孔(夫子)」兩大世家。
  • 道教的聖地龍虎山,曾經懸賞百萬破解「千年懸棺之謎」,至今無解
    來到龍虎山,最重要的是參觀道觀,了解道教文化,龍虎山共有99座山峰,山間有一條清澈的仙水溪蜿蜒而過,溪水兩岸的千尺崖壁上,有大大小小數百個洞窟,由於這些山洞位於距水面20至100米不等的懸崖上,高不可攀,所以人們無法到山洞中去探尋。
  • 江西龍虎山千古之謎,2500年前的懸棺古人如何放上去的?至今未解
    據專家考證這些崖墓懸棺大多是2500多年前春秋時期古越人的棺木,據說他們堅信:"彌高者以為至孝,高葬者必有好報",所以把祖先的棺木放置在懸崖的巖洞中。在山西、四川、重慶等地都有發現懸棺。但是龍虎山景區的懸崖與水面幾乎垂直,很多懸棺距離河面幾十上百米,古人是如何把棺木放進巖洞的呢?這成了至今未解的一個千古之謎,有專家給出了這樣的一種假設解釋。這種解釋叫仿古吊裝法,他們假設古人先從懸崖峭壁另一邊的緩坡爬到山頂,安置軲轆(定滑輪),垂下幾根繩子到水面,其中一兩個人先沿繩下滑進入巖洞,山頂上的人再把棺木從河面拉至巖洞處,裡面的人再把棺木拉進去。
  • 小三峽懸棺峭壁一夢千年(圖)
    如此安然靜躺在山崖與河道平行的天然巖石層理縫隙中、任腳下河水潺潺而過的,就是被稱為世界文化史上一大奇觀的小三峽懸棺,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 「昔人騎鶴上天去,不向人間有蛻蟬。千載玉棺飛不動,空江斜月照寒煙。」宋人王文卿對大寧河小三峽懸棺不住感嘆;宋代理學家朱熹也曾發出疑問:「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幾何年?」 懸棺所葬何人?究竟幾千年來何人安眠於此?
  • 千年懸棺之謎,有新解
    由於存在大量未解之謎,這種古老而奇特的喪葬習俗包裹著一層厚厚的神秘色彩。長期以來,懸棺葬文化一直受到考古學界的廣泛關注。不久前,國際權威期刊《細胞》(Cell)子刊iScience發表的我國科學家一項研究,為人們揭曉謎底開闢了新的視角。
  • 中國歷史上的七大懸棺之謎
    1、江西龍虎山懸棺懸棺遺址便位於仙水巖一帶。龍虎山仙水巖,有成片的千古崖墓群,絕壁之上,玉棺懸空,神秘莫測,被稱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觀。墓葬距今2600餘年,為春秋戰國時期古代越人所為,數量之多,位置之險,造型之奇特舉世罕見。
  • 神秘千年懸棺下的抬頭仰望,不要問懸棺之謎
    我就一直在那江風中凜冽千年,凍得跟傻逼一樣。於是,跑過去問景區人員能烤個火不……景區人員說,現在可沒什麼人來風景區玩,而且、飛天山風景這個季節來都是一片蕭條、景色可沒旺季的時候好、更宜人;你這來得不湊巧啊,而且在你來這坐船有一伙人已經坐船去看了,沒趕上啊,早來一步就好了;或者你要不直接坐快艇,200就送你一個,本來平時快艇都要2人才開的。
  • 小三峽懸棺峭壁一夢千年(圖)
    如此安然靜躺在山崖與河道平行的天然巖石層理縫隙中、任腳下河水潺潺而過的,就是被稱為世界文化史上一大奇觀的小三峽懸棺,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 「昔人騎鶴上天去,不向人間有蛻蟬。千載玉棺飛不動,空江斜月照寒煙。」宋人王文卿對大寧河小三峽懸棺不住感嘆;宋代理學家朱熹也曾發出疑問:「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幾何年?」 懸棺所葬何人?究竟幾千年來何人安眠於此?
  • 巴人三峽懸棺之謎
    一個個三峽懸棺之謎等待著我們去尋找答案。陶靈/重慶萬州區三峽懸棺分布狀況三峽懸棺,是古代巴人一種比較奇特的安葬方式。古代巴人去世後,選擇江河沿岸懸崖峭壁的半腰位置,一般離地面和崖頂都在幾十至100米左右,利用懸崖上本身的天然洞穴,或者專門鑿打崖洞,將棺材置放、懸置於洞內,或擱置在嵌入孔洞的木樁上。這些棺材因做成船的形狀,並放置於懸崖,也稱船棺、巖棺。
  • 自駕遊巫山小三峽,從千年製鹽古鎮到巴人懸棺,探訪千年不解之謎
    我國許多民俗學家和考古學家,對其中一些地理位置奇特的懸棺地點進行了很多年的研究(例如,江西龍虎山懸棺),但對它們的形成以及建築過程,至今幾乎還是未解之謎。我們此行裡來到巫山小三峽,同樣遇到了懸棺之謎。船上的嚮導說,這片水域在沒有達到標準蓄水水位(175米)之前,還可以看到灘地、半島,但現在我們能夠感覺到的,只是一片規模更大的湖區,可能比北京的著名皇家園林頤和園還要大很多。
  • 道教祖庭龍虎山「千年懸棺之謎」,曾懸賞百萬,至今無人破解
    傳說中丹藥成、龍虎現,這座山也因此而得名。來龍虎山旅遊除了參觀道觀、了解道教文化之外最重要的當然是遊山玩水了。龍虎山內總共有99座山峰,在群山之中有一條清澈的仙水溪蜿蜒流淌。而在溪水兩側的千尺崖壁上密布著大大小小數以百計的洞穴。因為這些洞穴位於距離水面20到100米不等的懸崖峭壁上、高不可攀,所以人們無法到洞穴中一探究竟。
  • 碧水丹山中,訪千年古鎮,探懸棺之謎,尋道教祖庭,遊江西龍虎山
    鑲嵌在仙水巖一帶懸崖峭壁之上的懸棺數以百計,那一面面赤色絕壁上高低錯落的崖墓群星羅棋布,星星點點,或高或低,或大或小,舉世罕見。龍虎山的崖墓懸棺群距今已有2600餘年的歷史,崖墓葬是古越人特有的一種喪葬形式,也是最古老、最特別的一種喪葬形式。這種獨特而奇罕的殉葬文化至今仍是一個不解之謎。
  • 中國古代奇特的葬式 揭秘千年懸棺之謎
    山之廣大兮地厚無疆,以為宅兆兮永此潛藏。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萬歲兮無厲無殃」。敬鬼神而遠之。  2.懸棺分布  在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和四川巫山大寧河小三峽懸崖峭壁之上,有無數具懸棺,有單棺,有群棺,有的似木船,有的似風箱.。過去,這裡流傳著:「三峽大寧河,巖上有棺材,金銀千千萬,捨命難得來!」棺材內到底有沒有金銀, 棺木是怎樣擱置上去的,無人知曉,成為千古之謎。
  • 重慶三峽懸棺之謎:誰放的?為啥?怎麼放的?
    又因為有的懸棺或崖葬處在離水面60至100米的絕壁或絕壁的洞中,就使人們不禁要問,它們是怎樣被放置進去的?至今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三峽流域懸棺出現的時間小三峽位於重慶市巫山縣境內,是長江支流大寧河風光最秀美的一段。這裡也散布著許多懸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