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樂途侶行,一起分享自駕路上的美景與人文歷史。
龍虎山,一山盤曲如蟠龍,一山背臥如伏虎,龍蹯虎距,相依相偎。相傳東漢中葉,道教創始人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在此煉丹,「丹成而龍虎現,山因得名」,因而龍虎山也成為中國道教發源地。
龍虎山雖沒有雄奇險峻,卻也是山峰林立,秀美多姿,一座座的赤壁丹崖綿延數十裡,似龍盤虎踞,若大若小,或擁簇或孤立,與蜿蜒流淌的瀘溪河水交相輝映,一山一水、一陰一陽,把道家的太極哲學演繹到極致,讓你忍不住為大自然的造化慨然喟嘆。
高空棧道。棧道入口處就是浴仙池,隨池面蜿蜒數百米後,或沿崖壁而上,或穿行在崖壁縫隙之中,恰似一條飛龍蜿蜒纏繞在懸崖峭壁之上,彎彎曲曲,異常壯觀。儘管山勢陡峭峻險,但棧道較平緩,錯落起伏不大,走在棧道上如履平地,讓人不覺得有多累。
棧道的出口象鼻山,那栩栩如生的巨型石象,左側山體似象身,高大雄偉;右側山體如象鼻,惟妙惟肖,被譽為天下第一神象。
瀘溪河,似一條青綠色的絲帶,在兩山之間迤邐穿行。這裡的山並不高,高的百餘米,有的只有幾十米,但群山連綿起伏、千姿百態,這裡的水卻是溫婉靈秀、明澈澄碧、潺湲流淌。
在這丹山碧水中最愜意的就是乘一葉扁舟行於瀘溪河上,人隨水流而轉折,顧盼轉首、言談笑語之間,便可將兩岸的水光山色盡收眼底。
仙水巖。鑲嵌在仙水巖一帶懸崖峭壁之上的懸棺數以百計,那一面面赤色絕壁上高低錯落的崖墓群星羅棋布,星星點點,或高或低,或大或小,舉世罕見。
龍虎山的崖墓懸棺群距今已有2600餘年的歷史,崖墓葬是古越人特有的一種喪葬形式,也是最古老、最特別的一種喪葬形式。這種獨特而奇罕的殉葬文化至今仍是一個不解之謎。
龍虎山的崖壁懸棺現已是旅遊觀光的一個表演項目,利用滑輪把棺木升空,接近洞穴時,由洞穴裡的年輕人牽引接應,上下合力把棺木送進洞穴。當然這種方法是人們猜測的,實際上棺木是如何放入的無從考證。
上清古鎮。一個有上千年歷史的古鎮,是第一代天師張道陵最初修道煉丹的地方。
古鎮中木質建築現雖已破舊,但用瀘溪中鵝卵石鋪就的古街路面,經千百年路人的步履磨礪,依舊光亮可鑑。古街上的重簷、彤壁、丹楹無不寫滿了斑斑駁駁的歲月印痕,散溢著濃釅的道學氣息。
天師府:是歷代天師起居之處,也是一處依山傍水的風水寶地。
道教天師在這裡承襲了63代,歷1900年。也是龍虎山眾多道教建築中唯一保存至今的一座。整個院落古木參天,靜謐清幽,殿堂雕梁畫棟,綠樹紅牆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大上清宮。是歷代天師供祀神仙之所,故有「仙靈都會」、「百神受職之所」之稱。這裡被認為是中國道教發源地。
它自北宋開基設壇以來,歷經宋、元、明、清,是歷代正一道天師闡宗演法、降妖除魔的宗教場所,為中國道教正一教祖庭,康熙帝曾為其親手御書匾額「大上清宮 」。
龍虎山建有91座道宮,81座道觀,50座道院、二十四殿、三十六院。這些宮、觀、院多已不存,但規模宏大的上清宮部分建築和歷代天師起居之所的「嗣漢天師府」至今尚存。
道教的厚重傳承、千古未解的崖墓之謎與山清水秀、奇峰突兀的自然風光完美融合,在歲月輕晃,不經意的行走間,引人遐想。
喜歡山水自駕,喜歡歷史文化,歡迎關注樂途侶行,一起分享美景美食與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