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遊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以東胡為族源的部落所使用的名稱,後來逐漸吸收和融合了聚居於漠北地區的森林狩獵和草原遊牧部落,發展成為這些部落的共同名稱。
「蒙古」意為「永恆之火」。在古代蒙古語中,「蒙古」是「質樸」的意思。也有人認為「蒙古」的原意是「天族」。「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
作為遊牧民族智慧的結晶,蒙古包不僅是一種建築形式,也是牧人的歸屬,深深鐫刻進了遊牧民族的文化模式裡,伴隨著草原上的世世代代走過了漫長的年代。千百年來,其作為人類建築史上的一種獨特形式,以其不可替代的觀賞、實用性得以延續和保留。
蒙古包整體呈圓形,圓在蒙古族人民的觀念中,代表的是完滿、完美、完整的意義。有大有小,大者,可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長約3.2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後搭上毛氈,用毛繩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戶了。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氈,擺上家具,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一些家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哈納摺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傳統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氈、鬃繩三個部分組成。架木包括陶腦、烏尼、哈那、門檻。蒙古包下面的部分稱作哈那,它是一個呈柵欄稜形狀的牆壁,通常將其分割成若干片,然後再圍成圓形。哈那是蒙古包的支架。蒙古包的上面部分稱作陶腦(頂窗),連接哈那和天窗的部分稱作烏尼。門可以製作成木製結構的,也可以製作成氈制的,冬天可以做木門和氈門兩層門。架木部分有支撐和調節大小的功能。
苫氈部分主要由頂氈、圍氈、外罩、氈門、氈門頭、牆根、氈幕等組成,有保暖的作用。鬃繩部分主要起固定和縫合作用。鬃繩一般用羊毛、駝毛、馬鬃馬尾製成,把馬鬃馬尾搓成六細股,三股左三股右搓成繩子,包括扎帶、圍繩、壓繩、墜繩,只有固定哈那的部分必須用皮繩。圍繩分為內圍繩和外圍繩,用外圍繩將哈那固定好以後,其它處用內圍繩。圍繩忌諱打死結。因為以前的蒙古族總在不斷的遷徙,並且經常面臨徵戰,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撤離。
一個蒙古包一般只供一夫一妻及其子女居住。新婚夫婦要建包房,有的是新娘父母陪送。家庭經濟條件好的或眷屬多的,一家有幾個蒙古包。最重要的帳篷通常最大,裡面設施最齊全,類似於客廳,打開門低頭進去,正中央是一個取暖用的開水爐,煙筒直通天窗,門口直對的帳篷盡頭位置,是各式各樣的柜子,用來存放衣物,柜子上面有個類似於神臺的平臺,用來供奉神靈或者成吉思汗。凡有兩個以上蒙古包的家庭,都是長者居最西側的蒙古包。一般廚房呢?則是在帳篷外頭附近壘個土灶,燒牛糞。
蒙古包具有興旺的象徵含義,其四面軒插出來的烏尼杆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陽一樣。蒙古包的門是朝著日出的方向,這也跟崇拜太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在北方草原上颳風的時候,大多數風是從西北方向刮來的,所以門是不允許朝西北方向開的。蒙古包是白色的,因為蒙古族一向崇尚白色,認為白色是最聖潔、最純淨、最美好的顏色。
古建家園-- 古建中國,以古建築傳統優秀文化為核心的文化建築網際網路創新平臺!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築+網際網路+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有文化,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於現代建築行業,倡導將優良的傳統文化走入大眾的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