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民居

2020-12-25 古建家園

蒙古族,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遊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以東胡為族源的部落所使用的名稱,後來逐漸吸收和融合了聚居於漠北地區的森林狩獵和草原遊牧部落,發展成為這些部落的共同名稱。

「蒙古」意為「永恆之火」。在古代蒙古語中,「蒙古」是「質樸」的意思。也有人認為「蒙古」的原意是「天族」。「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

作為遊牧民族智慧的結晶,蒙古包不僅是一種建築形式,也是牧人的歸屬,深深鐫刻進了遊牧民族的文化模式裡,伴隨著草原上的世世代代走過了漫長的年代。千百年來,其作為人類建築史上的一種獨特形式,以其不可替代的觀賞、實用性得以延續和保留。

蒙古包整體呈圓形,圓在蒙古族人民的觀念中,代表的是完滿、完美、完整的意義。有大有小,大者,可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長約3.2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後搭上毛氈,用毛繩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戶了。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氈,擺上家具,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一些家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哈納摺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傳統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氈、鬃繩三個部分組成。架木包括陶腦、烏尼、哈那、門檻。蒙古包下面的部分稱作哈那,它是一個呈柵欄稜形狀的牆壁,通常將其分割成若干片,然後再圍成圓形。哈那是蒙古包的支架。蒙古包的上面部分稱作陶腦(頂窗),連接哈那和天窗的部分稱作烏尼。門可以製作成木製結構的,也可以製作成氈制的,冬天可以做木門和氈門兩層門。架木部分有支撐和調節大小的功能。

苫氈部分主要由頂氈、圍氈、外罩、氈門、氈門頭、牆根、氈幕等組成,有保暖的作用。鬃繩部分主要起固定和縫合作用。鬃繩一般用羊毛、駝毛、馬鬃馬尾製成,把馬鬃馬尾搓成六細股,三股左三股右搓成繩子,包括扎帶、圍繩、壓繩、墜繩,只有固定哈那的部分必須用皮繩。圍繩分為內圍繩和外圍繩,用外圍繩將哈那固定好以後,其它處用內圍繩。圍繩忌諱打死結。因為以前的蒙古族總在不斷的遷徙,並且經常面臨徵戰,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撤離。

一個蒙古包一般只供一夫一妻及其子女居住。新婚夫婦要建包房,有的是新娘父母陪送。家庭經濟條件好的或眷屬多的,一家有幾個蒙古包。最重要的帳篷通常最大,裡面設施最齊全,類似於客廳,打開門低頭進去,正中央是一個取暖用的開水爐,煙筒直通天窗,門口直對的帳篷盡頭位置,是各式各樣的柜子,用來存放衣物,柜子上面有個類似於神臺的平臺,用來供奉神靈或者成吉思汗。凡有兩個以上蒙古包的家庭,都是長者居最西側的蒙古包。一般廚房呢?則是在帳篷外頭附近壘個土灶,燒牛糞。

蒙古包具有興旺的象徵含義,其四面軒插出來的烏尼杆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陽一樣。蒙古包的門是朝著日出的方向,這也跟崇拜太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在北方草原上颳風的時候,大多數風是從西北方向刮來的,所以門是不允許朝西北方向開的。蒙古包是白色的,因為蒙古族一向崇尚白色,認為白色是最聖潔、最純淨、最美好的顏色。

古建家園-- 古建中國,以古建築傳統優秀文化為核心的文化建築網際網路創新平臺!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築+網際網路+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有文化,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於現代建築行業,倡導將優良的傳統文化走入大眾的衣食住行。

相關焦點

  • 肅北:做足「特」字文章 加強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
    近年來,肅北縣緊緊圍繞「發展民族特色產業、建設民族特色村鎮、弘揚民族特色文化」發展理念,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工作作為全縣加快民族經濟發展、維護民族團結、改善提高民生的有力抓手,努力打造民居有特色、基礎設施全、服務功能強、生態環境好的民族新村。
  • 中國少數民族-布依族的民居建築特色
    布依族,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貴州、雲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貴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佔全國布依族人口的97%。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順市、貴陽市、六盤水市,其餘各市、州、地均有散居,一小部分居住在越南。
  • 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具有哪些特點?
    2009年,財政部會同國家民委以促進貧困民族地區經濟開發與民族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協調發展為目的開展了「保護與建設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試點工作,主要圍繞「特色產業培育、特色民居保護、特色文化發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這四個方面推進「少數民族特色試點村」的產業與文化融合發展。
  • 蒙古包:遊牧民族流動的家
    「潔白的蒙古包,我一生的驕傲,我要做那雄鷹飛得遠又高;美麗的蒙古包,我思念的座標……」蒙古包,古稱「穹廬」,又稱「氈包、氈帳、旃帳」,是蒙古族牧民的傳統民居,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包營造技藝在有關部門和傳承人的不斷堅持與努力下,正在逐步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 赤峰市6個地區入選「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近日,國家民委公布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名單,我市喀喇沁旗十家滿族鄉十家村、翁牛特旗紫城街道德日蘇嘎查、巴林右旗索博日嘎鎮索博日嘎嘎查、巴林右旗幸福之路蘇木關乃英格嘎查、巴林右旗幸福之路蘇木床金嘎查、巴林右旗查幹沐淪蘇木沙巴爾臺嘎查六個地區入選
  • 中國少數民族-畲族的特色傳統民居建築
    1956年中國國務院正式公布確認畲族是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單一的少數民族。從此,畲族成為法定的族稱。1985年4月22日,即畲族傳統的三月三節,中國首個畲族自治縣——景寧畲族自治縣成立,也是中國唯一的畲族自治縣,有「中國畲鄉」之稱。他們自稱山哈,意為山裡的客人,這與他們的居住環境與大山有關。長期以來,畲族先輩以遊耕為主要生計方式,歷盡艱險,不斷遷徙最終形成今天的分布格局。
  • 羅城大勒洞屯獲命名「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羅城大勒洞屯獲命名「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羅城訊 日前,國家民委發布《關於命名第二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通知》,全國共有717個村寨被命名為第二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小長安鎮龍騰村大勒洞屯榜上有名。
  • 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橫縣榃僧村獲命名
    橫縣縣委宣傳部供圖廣西新聞網橫縣4月28日訊(通訊員 蘇寒梅)近日,橫縣校椅鎮青桐村委榃僧村榮獲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掛牌儀式在榃僧村舉行。榃僧村是2019年12月榮獲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也是橫縣首個榮獲此項榮譽的村屯。
  • 向恩明到龍山縣調研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
    4月16日,省民宗委黨組書記、主任向恩明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苗兒灘鎮、裡耶鎮等鄉鎮調研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建設情況。龍山縣委書記劉冬生,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蔡龍,縣委常委、縣委政法委書記、縣委統戰部部長黃勇參加調研。
  • 走進「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安圖石門鎮茶條村
    「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安圖縣石門鎮茶條村(央廣網記者劉源源 攝)  央廣網安圖9月8日消息(記者劉源源)初秋時節,記者來到「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安圖縣石門鎮茶條村,感受當地濃鬱的朝鮮族風情。
  • 中澳學者共談少數民族文化經歷:當澳大利亞原住民「遇見」中國蒙古...
    中澳學者共談少數民族文化經歷:當澳大利亞原住民「遇見」中國蒙古族 2017-06-24 18:38:1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孫靜波
  • 師宗:飛塘村榮獲「雲南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稱號
    掌上曲靖訊 6月12日,曲靖市民宗委、師宗縣民宗局聯合到龍慶鄉為飛塘村進行「雲南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授牌。飛塘村是一個典型的純壯族村落,境內南盤江穿境而過,民風淳樸,環境優美,尤以飛塘瀑布最為勝名。此次榮獲「雲南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稱號,將進一步提升當地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品質和知名度,更好地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發揮示範輻射作用。該村將以民族特色村建設為契機,進一步鞏固提升創建成果,深入挖掘當地少數民族文化,抓住亮點特色,突出示範引領,努力把民族村寨打造成民居特色鮮明、人居環境優美、產業支撐有力、民族文化濃鬱、民族關係和諧的美麗特色村。
  • 曲靖又一村寨入選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12月19日國家民委公示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擬命名名單雲南有93個擬入選!2019年,國家民委組織開展了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申報和評審工作。民族文化資料圖 李秋明 攝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擬命名名單(雲南)昆明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金所街道草海子社區額秧村
  • 密雲區古北口鎮河西村獲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命名
    近日,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公布了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名單,密雲區古北口鎮河西村榜上有名。據了解,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少數民族人口相對聚居,且比例較高,生產生活功能較為完備,少數民族文化特徵及其聚落特徵明顯的自然村或建制村。
  • 到2022年 三亞創建5個海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到2022年三亞創建5個海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11月24日,記者從市政府常務會議上獲悉,三亞將在全市少數民族村範圍內,按照地理位置、環境資源等分批次、分級別規劃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發展資源優勢村寨,帶動周邊村寨,形成聯動發展。
  • 什麼是中國傳統民居?
    從南到北、由東到西,我們的祖祖輩輩居住在中國的大地上。由於地域廣袤,各地各不相同的自然條件、氣候環境,帶來文化風俗、民族習慣的差異,民居建築呈現出「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的樣態。現在,遺留至今的民居建築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民居類型呈現出顯著的地方性,大體上可以分為漢族特色民居和少數民族特色民居。
  • 秤架英明村入選首批 廣東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南方日報訊 (記者/段燦 通訊員/黃國斌)日前,廣東省民族宗教委命名了全省28個村寨為第一批「廣東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其中,陽山縣秤架瑤族鄉秤架村委會英明村榜上有名。建設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將促進民族文化與旅遊發展深度融合,帶動當地旅遊產業更好更快發展,從而可以讓更多村民和貧困戶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幫助群眾持續增收和可持續發展,也是建立脫貧長效機制、促進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舉措。
  • 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福建3村寨榜上有名
    中國網3月28日訊 記者從福建相關部門獲悉,日前,國家民委發布《關於命名第二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通知》,全國共有717個村寨被作為本次「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予以命名掛牌,三明市大田縣桃源鎮東坂村、永安市青水畲族鄉青水村、寧化縣中沙鄉下沙村三個民族村入選。
  • 第3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擬命名名單公示
    日前,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網站發布了《關於對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擬命名名單進行公示的通知》。公示原文如下:2019年,國家民委組織開展了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申報和評審工作。聯繫人及電話:萬曉璐 010—66508917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擬命名名單其中黑龍江這8個地方入選
  • 石獅永寧鎮郭坑村入選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名單
    東南網4月4日訊(石獅日報記者 許小雄 通訊員 王文欽)第二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名單日前公布,我市永寧鎮郭坑村榜上有名。  據悉,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掛牌工作是國家民委為進一步推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擴大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品牌影響力輻射力,發揮典型示範作用,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全國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