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堤村:鑄造小村實現華麗轉身
10月12日,邯鄲縣河沙鎮小堤村村民在棗林遊園賞景。記者 胡曉華 攝
昔日的小堤村以鑄造為業,創造了輝煌;今日的小堤村,全方位多維度地提升農村面貌,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再創奇蹟。
今年以來,邯鄲縣河沙鎮小堤村本著創建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鄉村思路,以「棗林人家,白牆黛瓦,琴棋書畫,城郊生活慢節奏」為主題,因地制宜,因地勢導,多措並舉有序推進面貌提升工作,使全村實現華麗轉身,成為邯鄲縣一顆璀璨的明珠。
重彩繪畫卷,風景拂面來
走進小堤村,一幅舒展飄逸的圖畫拂面而來,仿佛進入一個千年古村落,又仿佛漫步於一個現代化花園。
硬化的路面,一塵不染。保潔隊每天打掃大街小巷,垃圾送往指定填埋場。每戶村民不僅打掃乾淨自己的庭院,而且自覺維護街巷衛生。
村中街道兩旁,各式各樣的植物,盛開著五彩斑駁的花朵,如同兩條玉帶系在大街上。每隔3至5米,就有一棵樹,龍爪槐、柏樹、槐花樹、棗樹等千姿萬態。
美化、綠化,連村中犄角旮旯也毫不馬虎。沿街的牆壁,設計成仿古圖案,顯得十分雍容典雅,古色古香。平漢戰役紀念館、農家小院餐廳在農舍建起,在古韻中別有風味。村中多處百年老屋,經過裝修改造又成一景。
雕刻出精品,風韻文化園
文化建設是小堤村靈魂和氣質的體現。為了提升小堤村的品位,村裡把廢棄的村翻砂廠進行改造利用,建起了鑄鐵藝園館、圖書館、閱覽室、鄉俗文化活動展示館。
走進村西部的鑄鐵藝園館所在小院,院中花卉叢散布著一些舊式鑄鐵產品,鏽跡斑斑,寫滿了昔日的繁榮。鐵藝館裡工人鑄鐵的雕塑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地再現了鑄造時的場景。
在鑄鐵藝園館東面是平漢戰役紀念館和農家小院,館中設有當年戰鬥時的迫擊炮、機關槍、手榴彈等模型,還有楊得志將軍的雕像。農家小院外幾串辣椒、一嘟嚕玉米穗成為標識,引發人們對往昔農舍的無限回憶。
在鐵藝館南面,村裡建有圖書館和閱覽室,藏書20多萬冊……
棗園綻新姿,富民好產業
小堤村位於漳河故道,先民們岸堤落戶,發展成村,村名由此而來。在上世紀60年代困難時期,許多地方缺糧,浮腫病流行,小堤村村民因有豐產的棗子,渡過災難。村北、村西南有成片的古棗樹群,有棗樹566株,樹幹粗壯,枝葉開展,在這裡守候了500多年。
初夏時節,林蔭遍布,棗花飄香,整個村莊籠罩在香氣之中。秋天的棗樹,一嘟嚕、一串串的紅棗點綴其間。
小堤村的棗樹果實個大,果肉豐厚,形狀近圓球形,鮮棗口感脆甜,肉細無渣,核內無仁,曬乾後棗肉筋實,入藥效果較好,制幹率可達50—60%。正是由於棗樹的品質較好,所以才得以一代又一代人細心呵護。
為做大做活棗產業,使之成為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小堤村今年引進各類棗樹品種,利用現代農業技術,力爭實現四季有棗花、四季有棗果。同時,通過深加工和建設棗樹博物園,打造「小堤千年古棗」名片。 (邯鄲日報 記者陳雁通訊員梁國劍)
>>付東村:村容村貌美起來錢袋子充盈起來
青龍公園
沿著邱縣縣城驅車向東,來到邯臨公路與106國道交匯處的一個小村莊——付東村。這裡空氣新鮮,泥土芬芳,村道兩旁的棉田掀起層層白浪,碧綠的蔥葉染綠村莊。
村幹部向我們介紹,近年來,付東村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全村大蔥種植面積達800畝、蘆筍種植面積達600畝,農民的錢袋子也充盈起來。
廢棄坑塘變公園
村子東南、邯臨路北側,曾經是一個廢棄坑塘,如今已建成冀南平原第一座農村公園——青龍公園。隨著縣域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對文化、精神生活的渴望越來越強烈。青龍公園作為付東村一景,提升了農村規劃建設品位,成為群眾散步觀光的休閒娛樂場所。
青龍公園內保存有修建於明代的古蹟七星井。今年春季,村裡對青龍公園進行了重新整修,村民自願捐獻出自家留存的老甕,按照七星井的位置進行擺放,在甕中栽植了一串紅、矮牽牛、孔雀花等植物,將歷史文化和現代園藝完美結合起來,實現了文化的傳承和歷史的穿越。
秋季的傍晚,暮靄沉沉,站在公園的小橋上遠眺,微微亮光在湖面上閃耀,晚風徐來,吹拂著湖面粼粼波紋,也蕩漾著人們山水畫般濃濃的詩意情懷。
文化創建氛圍濃
邱縣是「十星級文明戶」創建活動的發源地。上個世紀90年代,這裡農村廣泛開展過評星創星活動,群眾素質和鄉風文明程度得到較大提升,付東村先後被評為市級文明村、省級文明村。
今年以來,在全縣的推進下,付東村深入開展「星級文明戶」評選創建活動,群眾積極參與,踴躍報名,通過自薦和推薦相結合的方式,將尊老愛幼、愛護環境、帶頭致富、勤儉節約等一批典型選拔出來,用他們自身的正能量帶動全村精神面貌的提升。
為進一步教育引導群眾講文明、樹新風,結合村情實際和民俗傳統,村幹部和群眾代表圍繞家庭和諧、鄰裡和睦、愛護環境等方面內容,制定了村規民約,並將其作為全村村民日常行為的基本要求,大家共同遵守。
現在,村裡亂倒垃圾的少了,門口堆放的柴草也不見了,花草樹木遭到亂啃亂拽的現象沒有了,村容村貌變了樣。
漫畫文化潤人心 邱縣是農民漫畫之鄉,付東村有一批手握鋤把頭的漫畫愛好者,他們圍繞廉政建設、「三嚴三實」、「善行河北」等活動,自己動手繪製了40幅通俗易懂、主題鮮明的漫畫,打造成付東村的漫畫一條街,以文化教育人,引導村民向善向美。
如今,付東村群眾的生活環境好了,心情也變得愉快起來,村民的文明素質也在不斷提升。
採訪中,一位村民告訴記者:「你看我們的青龍公園,還有休閒廣場,白天老人去那兒下棋喝茶,晚上大家去跳跳舞,可高興了。」 (邯鄲日報 記者陳雁通訊員張一帥 )
>>蔡東村:一街一特色文化潤新風
蔡東村文化牆
蔡東村位於漳河沿岸,去年被列為魏縣農村面貌改造提升重點村。今年,經過6個多月的建設,村莊發生蝶變。
蔡東村有1200多口人,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種植村。以往,村內道路坑窪不平、雜草叢生,生活垃圾隨處堆放。村兩委班子基本處於半癱瘓狀態。今年1月,野胡拐鄉黨委、政府經徵求群眾意見,得知致富能人杜合印、段慶鋒有回村建設新農村的意願。經多次溝通,通過公開選舉,杜合印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段慶鋒當選為村主任。3月份,魏縣財政局幫扶工作組進村,掀起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熱潮。
「村莊要變樣,就得從環境整治入手。」村黨支部書記杜合印說,針對環境衛生狀況差、群眾衛生意識不強、環境衛生設施落後等現象,在駐村工作組的幫助下,村裡制定了農村面貌改造提升實施方案,共清運垃圾3000多立方米,一舉消除了衛生死角;為做到衛生整潔常態化,在村內5條街道建設垃圾池26個,聘請2名保潔員,每天打掃,每三天進行集中清運,並對村外道路分段「三包」。
為進一步改善群眾居住環境,杜合印和段慶鋒克服建設資金難題,自掏腰包近100萬元,通過駐村工作組積極聯繫協調縣直涉農部門進行資金幫扶,集中力量實施硬化、亮化、美化等民心工程。經過3個多月的攻堅,村裡投資200餘萬元,先後硬化道路2600餘平方米,建設綠化池360個,修建排水溝3400米,種植綠化大葉女貞、冬青、月季等20000餘株,建設文化廣場2處2200平方米,牆壁粉刷1.8萬平方米,安裝路燈68盞,改廁188戶。
為打造文化村莊,該村按照「一街一特色、一牆一風景」原則,村內5條街道分別描繪出不同內容的文化牆。如,以「新二十四孝」、古代「二十四孝道故事」為主題的孝賢街「文化牆」、以廉政文化教育為內容的廉政街「文化牆」、以科學技術普及和教育為主的科技街「文化牆」、以勤儉作風、節約養成為教育內容的勤儉街「文化牆」、以辛勤勞動、團結奉獻、創造美好生活為願景的中國夢街「文化牆」,繪製文化牆面積達6800平方米。
「農閒之餘,我們幾個老哥們走到街上,一邊看文化牆內容,一邊聊天,收穫可不小。」村民杜振峰笑呵呵地說,有時帶著小孫子、小孫女逛街,給他們講講文化牆上的故事。
「美麗鄉村的『文化牆』成了群眾了解歷史文化、接受道德教育、感受文明薰陶、學習科技法規的新課堂,成為群眾接受文化教育牆和傳統美德傳播牆。」魏縣文明辦負責人張合華介紹說,結合全縣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他們制定了新的文化牆實施意見,打造出更多像蔡東村這樣的文化牆,引領農村的新風尚。
杜合印滿懷信心地說:「計劃利用『村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中藥材和樹苗產業,讓群眾的腰包鼓起來,日子越過越紅火!」(邯鄲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