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洮縣峽口鎮党家墩村是當地有名的養牛大村,目前全村存欄量達到2680頭。家墩村村民柏東河說,以前他家裡主要養耕地用的黃牛,在合作社的帶動下,他開始養肉牛。雖然村裡養牛的農戶多,但大家並不擔心銷路。他們和村裡的鵬程合作社籤下了訂單,肉牛的收購價比市場價還要高一點。峽口鎮黨委書記楊天秀介紹到:「党家墩村的肉牛養殖業之所以發展迅速,主要得益於『三位一體』的推進作用。」
近年來,臨洮縣積極探索推行農民專業合作、供銷合作、合作金融「三位一體」的農村產業發展綜合改革,有效破解了產業發展、農戶增收、鄉村治理等難題,走出一條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的路子,努力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夯實組織基礎。
完善組織體系築基礎
臨洮縣聚焦脫貧攻堅重點任務,從建強基層黨組織、做實集體經濟組織、創新治理方式等方面入手,進一步提升村級黨組織服務群眾、凝聚群眾的能力。
為了選好建強基層黨支部書記隊伍,該縣堅持按照「雙強四有」標準,從未就業大學生、農民專業協會(合作社)負責人、農村種養致富能手、轉業退伍軍人、回鄉創業人員等優秀黨員中選拔政治素質強、群眾基礎好、帶富能力強的擔任村黨支部書記。
時下正是葡萄成熟時節。在龍門鎮大寨子村姜維墩文化生態基地的葡萄採摘園裡,一串串晶瑩剔透、成熟飽滿的葡萄垂掛枝頭,吸引了不少市民和遊客前來採摘。遊走在葡萄園裡,空氣中瀰漫著甜甜的味道。遊客們穿梭在葡萄架下或採摘,或品嘗,或拍照,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姜維墩文化生態基地的葡萄採摘園佔地120畝,有夏黑、藍寶石、陽光玫瑰等8個品種,種類多,口感好,滿足了不同顧客的採摘需求。每年8月初到10月底,縣域內外的遊客紛紛慕名而來,高峰時每天接待60多人採摘。
據基地務工的村民何寶全介紹,他在基地入股了9畝多土地,一年下來能分紅五千多塊錢,平時還在基地負責技術管理,一年下來也能掙個四、五萬塊錢。再加上媳婦打工掙的兩萬多塊錢,兩口子保本能收入差不多七萬塊。
一個山區的貧困村能靠葡萄增收,與村黨支部書記何永錄的帶動是分不開的。
今年53歲的何永錄是龍門鎮大寨子村走出來的致富能人,他擔任該村黨支部書記後一直尋思著如何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2017年秋天,臨洮縣科技局一位幹部來大寨子村考察後提議:這裡可以試種葡萄。當時村裡有村民在自家院子裡種著一兩株葡萄,但也是出於美化庭院需要,並沒想著靠葡萄增收。
試試看,沒準能成!抱著這樣的心態,何永錄和龍門鎮黨委書記杜玲專門去西安等地考察,何永錄還把田裡的土壤拿到相關單位進行化驗。結果出來後,何永錄心裡有了底:這裡適宜種植葡萄。
看準了方向,就要蹚出路子來。沒有技術,不會搭架,不會剪枝,那就學!派出有文化基礎的村民去西安市大荔縣學習,請來技術專家到葡萄棚裡手把手授課。山頭沒水,那就建個蓄水池,把水引到山頭來……
在何永錄的帶動下,大寨子村建成集中連片雙模鋼架大棚100座,8000立方米的大型蓄水池1座,果蔬保鮮庫3座,發展以葡萄種植為主,兼採摘、品嘗、體驗、加工為一體的現代休閒農業。帶動5個貧困村增加集體經濟收入16.84萬元,帶動222戶貧困戶增加收入23.32萬元。通過土地流轉帶動90戶群眾增加收入2.31萬元,為當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25個,實現務工顧家兩不誤。
據了解,目前臨洮縣共推選249名村黨支部書記擔任富民產業合作社、供銷合作社、農金室負責人,構建以村黨支部書記為核心、農戶全覆蓋參加、生資企業及其他市場主體參與的組織體系。
在此基礎上,持續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依託村級農金室對農民信用實行積分式管理,將農民遵守村規民約、整治環境衛生、調處矛盾糾紛等行為細化量化、納入信用積分,通過積分超市兌換、集體經濟收益分紅、發放貸款、產業扶持獎補等項目化、實體化的方式,讓農民直接獲得信用收益。全縣已建成積分超市112個,有3655名群眾兌現3.2萬積分的生產生活用品、價值2.43萬元。
構建服務體系促發展
臨洮縣以培育富民產業為導向,構建「生產、供銷、金融」三大服務體系,形成政府、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聯繫的橋梁紐帶。
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變化,單一的種地收益有限,守著一畝三分地養家餬口難以為繼。峽口鎮普濟寺村種植大戶沈濤和妻子將種植的20畝蔬菜交給「聯合社」管理,夫妻倆則做起了蔬菜販運的生意,去年種菜收益14.5萬元,販運收入9.6萬元。「沒有聯合社,種菜都忙不過來,哪有時間販運蔬菜跑市場啊。」
沈濤口中的「聯合社」就是普濟寺村供銷聯合社。2017年11月,臨洮縣供銷聯社大膽創新,整合普濟寺村四家農業合作社資源資產,在全縣率先成立了村級供銷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幫助農戶種地8000畝,為每戶「騰出」了1-2個勞動力,像沈濤夫婦一樣被土地「解放」的農民都獲得了新收益。
近年來,臨洮縣堅持合作社帶動,在每個行政村成立富民產業合作社,由村黨組織書記兼任理事長,作為村集體經濟經營管理的主體,按照「一戶至少一人」的原則吸納群眾加入。充分發揮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按照「機械入股、統一派工、單機核算、定點維修」的發展思路,在各鄉鎮組建成立農機服務隊,由村黨支部書記兼任農機服務隊隊長,為群眾機耕機播農作物,釋放勞動力參與到其他多元領域經營,從而實現增收元。
與此同時,搶抓國家實施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機遇,組建縣級新供銷物流服務有限公司,在各鄉鎮組建供銷社有限公司,每個行政村組建村級供銷合作社,實現了供銷合作組織行政村全覆蓋,全力打造「縣供銷公司+供銷聯盟+村級供銷合作社」的供銷服務體系,為推進「三位一體」綜合改革搭建重要平臺。
搭建服務平臺強支撐
臨洮縣圍繞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建立線上社會化公共服務平臺,為群眾生產生活全過程開展線上、線下便捷高效服務,有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支付寶等新技術和國家政策導向,依託阿里巴巴釘釘系統搭建了數字臨洮2.0—線上社會化公共服務平臺,打造集農業生產、教育醫療、金融服務、基層組織、政務服務、法律諮詢等於一體的線上組織體系和農資配送、上門服務、金融授信等線下服務體系,切實讓群眾足不出戶能辦事、辦成事,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搭建了良好的技術平臺。
峽口鎮党家墩村村民師海彥在手機上下載使用這一平臺後,感覺十分便利:「以前我們買肥料、種子,需要開上三輪車去新添鎮,費時費事。現在好了,手機上點幾下,貨就送到家門口。」 党家墩村村民張富強說,他去年第一次通過手機買肥料,比市場價便宜,關鍵能確保是真貨。
今年以來,這一平臺更是幫了臨洮群眾的大忙——坐在家裡就能輕鬆下單,實現了疫情防控和春耕備耕兩不誤。
為了進一步拓展數字臨洮2.0—線上社會化公共服務平臺功能,該縣成功引入了阿里巴巴、雲天化集團、螞蟻金服、農商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等市場主體,為群眾提供農資直供、平價蔬菜配送、種養技術指導、融資貸款等「一站式」服務。精心錄製各類技術培訓、中小學課程、人文歷史當地風情等課程視頻,創新開展網上技能培訓,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小學優質視頻課資源,不斷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有效提升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
同時,在服務平臺上建立金融業務埠連結,搭建政府與地方商業銀行、網際網路金融機構合作機制,按照「一次核定、餘款控制、周轉使用、隨用隨貸」的原則,開展以「整體授信、農戶聯保」模式為主的「聯保貸」業務,著力破解了農民融資貸款難題,走出了一條平臺「牽線」、金融部門「搭臺」、群眾「唱戲」、促進鄉村振興的新路子。(王亞海 李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