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看「百縣千村行」更多報導。
關鍵詞·五小庭院經濟
四川在線記者 袁城霖 吳曉鈴 樊邦平
8月7日,萬源市鐵礦鎮泥溪溝村4社,村民張仕明家的西瓜地裡,前來收購西瓜的批發商不斷。
2014年,張仕明家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他當時因病致貧,加上比較懶散,不做活路。」村支書張華仁說。
改變,從2017年萬源市扶持發展「五小庭院經濟」開始。
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萬源市出臺每戶不超過3000元的產業發展獎補政策,鼓勵貧困群眾以家庭為單位,因地制宜發展小畜牧、小種植、小果林、小加工、小商貿等「五小庭院經濟」。
利用自家土地,張仕明種植李子3畝,飼養土雞四五十隻。「每株李子樹補貼10元,每隻雞補貼15元,這兩項補貼每年就有3000元,賣李子、賣雞總共有四五萬元收入。」
嘗到甜頭,張仕明變得勤快起來。他利用周邊居民的撂荒地,種植藥材近1畝、西瓜四五畝,成了村裡有名的「張西瓜」。
泥溪溝村2社村民殷合強,養中蜂30群、生豬2頭、牛1頭、雞五六十隻,按政策享受補貼3000元。目前,他一年僅賣蜂蜜的收入就有4萬餘元。
「村民的積極性帶動起來了,家家戶戶養雞種樹。」張華仁說。
「萬源是高山地區,連片發展產業難度較大。」萬源市相關負責人介紹,「五小庭院經濟」降低了貧困戶發展產業的補助準入門檻,大大提高群眾積極性。
據介紹,2017年至2019年,萬源市共投入資金3000餘萬元,帶動群眾養殖小家禽43萬餘只、中蜂11萬群、生豬3萬頭、牛羊1.4萬餘頭、水產300畝,種植小果木14萬株,建成蔬菜籬笆園24萬餘米,惠及1.56萬戶貧困戶,實現戶均年增收2000餘元,成功探索出一條適合貧困山區農戶就地就近脫貧奔康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