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首現青藏高原木俑

2020-12-14 中國西藏網

  一項最新考古研究表明,西藏阿里桑達隆果墓地出土大量遺物,其中首現青藏高原木俑。這一墓地的考古發現,為探索西藏西部早期社會結構、生活模式,以及西藏與喜馬拉雅山脈南麓、新疆、中原等的交往提供了新材料。

 
桑達隆果墓地全景圖(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副研究員何偉指出,桑達隆果墓地位於阿里地區札達縣,桑達隆果即藏語「桑達溝口」。這一墓地墓葬分布密集,出土遺物包括陶器、銅器、扣器、石器、紡織物、料珠、木棺等,其中「出土的木俑是青藏高原首次發現,其形制特徵與新疆吐魯番一帶墓葬出土的木俑形制相同。」

  2017年12月,札達縣實施基礎建設工程期間,首次發現這一墓地。隨後,桑達隆果墓地考古發掘被國家文物局納入「考古中國」項目,並予以重點文物保護專項資金支持。經過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札達縣文物局四個年度(2017-2020)考古發掘,目前該項目已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

 
桑達隆果墓地出土的面飾(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據介紹,從2017年至2020年間,桑達隆果墓地3座墓葬中累計出土7份(6件)金、銀面飾,面飾形制與其臨近的曲踏墓地、古如甲墓地,以及印度西北部馬拉裡墓地、尼泊爾北部桑宗墓地出土的金、銀面飾形制相同或相近。此外,出土的兩件青銅無足匜,則與四川、湖北一帶形制相似。出土的單耳鴨嘴流寰底壺,與西藏中部拉薩曲貢遺址的陶器形制相似。

 
桑達隆果墓地出土的金項飾、瑪瑙等(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何偉說:「從約公元前300餘年開始,人群在此地出現大規模聚集,期間經歷了政治實體萌芽,生產生活大力發展,來自其周圍包括新疆、尼泊爾北部、印度北部、西藏拉薩、山南腹地以及漢地的文化在這裡交融匯合。公元600年以後,桑達隆果墓地不再被使用,結束了人群在此地的活動。」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阿里,青藏高原的明珠!
    阿里地區位於中國西南邊陲西藏自治區西部、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北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即便在西藏自治區內部阿里也依然屬於遙遠的遠方其行政公署駐地獅泉河鎮與拉薩直線距離長達1100千米比從北京到哈爾濱還要遠這也從側面說明了西藏的遼闊1阿里地區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
  • 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擁有亞熱帶森林
    你們能想像素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之稱的青藏高原在幾千萬年前竟然擁有過茂密的森林、豐美的水草?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該成果於北京時間8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班戈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西藏阿里現藏羚羊大規模遷徙現象
    西藏阿里現藏羚羊大規模遷徙現象 2019-05-24 21:0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左盛丹   中新社拉薩5月24日電 (江飛波)24日,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森林公安局局長強巴次仁向中新社記者透露
  • 考古發現青藏高原首個史前人類洞穴
    我們知道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高寒缺氧、自然氣候環境條件複雜多變。那麼,遠古人類最早是如何來到青藏高原生存繁衍的,他們住在什麼地方、依靠什麼生活?這也是西藏聯合考古的重要內容。前不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的考古團隊,公布了他們在西藏多年持續展開舊石器考古調查與發掘的最新成果:特別是在阿里地區獅泉河源頭革吉縣,發現了距今五千到三千年之間的梅龍達普洞穴遺址,這也是在青藏高原腹地發現的首個史前人類洞穴遺址。
  • 世界屋脊之屋脊——天上阿里丨尋找青藏高原的昆蟲丨青藏科考
    阿里地區位於中國西南邊陲、西藏自治區西部、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西南和西部靠喜馬拉雅山脈西段,與尼泊爾、印度、克什米爾接壤,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被稱為「世界屋脊之屋脊」、「世界第三極」、「生命之禁區」。這次科學考察我們選擇普蘭縣、札達縣、日土縣為考察的重點區域。
  •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取得重要成果:探究高原奧秘建設美麗西藏
    圖為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西藏珠峰科考隊赴珠峰地區全面開展綜合科學考察。深情暖高原,囑託催奮進。從阿里高原到三江流域,從萬裡羌塘到雅魯藏布,處處體現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切關懷,時時感受著社會主義大家庭的無比溫暖。
  • 青藏高原發現首個史前洞穴 距今4000年的洞裡都有啥
    青藏高原發現首個史前洞穴 距今4000年的洞裡都有啥 原標題:   梅龍達普洞內的紅色巖畫  百科探秘  本報記者 張景陽  日前,考古學家在西藏阿里發現了青藏高原科學考古迄今為止發掘的首個史前洞穴遺址——梅龍達普洞穴遺址,遺址位於阿里地區革吉縣,海拔約4600米,由一字排開的兩個獨立洞穴組成
  • 最美西藏之—阿里
    阿里地處青藏高原北部羌塘無人區的核心地帶,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含氧量極低。獅泉河——梅龍達普洞穴遺址 2019年1月,考古學家在西藏阿里發現了青藏高原科學考古迄今為止發掘的首個史前洞穴遺址 遺址內發掘出新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類已經掌握使用的人造細石工具,距今五千到三千年之間,這是青藏高原腹地發現的首個史前人類洞穴遺址。與周口店「北京人」等中原考古相比,這處遺址年代雖晚得多,但是對於青藏高原的考古來說,仍是意義非凡。
  • 西藏以西最西藏,沒有阿里的西藏不算完整
    阿里藏北高原的一顆明珠被人們稱作「西藏中的西藏」常有不到阿里等於沒到過西藏一說>阿里境內自北向南平行排列著東西走向的崑崙山、喀喇崑崙山,岡底斯山和喜瑪拉雅這些氣勢磅礴蓋世無雙的巨大山脈因此,阿里地區是整個青藏高原海拔最高的地區平均海拔在4500—5100
  • 西藏阿里,濃縮了雪域高原最極致的風光!
    加入我們的隊伍 最美風景永遠在路上 回歸旅行本質 |西藏| |新疆| |川西| |寮國| |泰國| 額濟納| 西藏,有著中國最極致的風光 而阿里,有著西藏最極致的風景
  • 西伯利亞和青藏高原哪個環境更惡劣?
    西伯利亞和青藏高原哪個環境更惡劣?漢人的水長江黃河湄公河瀾滄江都是從青藏高原流下去的。青藏高原,除了南北極撒哈拉沙漠,地球上自然條件最惡劣的地區。西伯利亞南部很多地方冬季暖和,可開發大面積優質耕地和牧場,人口可以裝幾億都沒問題。
  • 西藏的西藏,阿里!
    阿里中線無人區它隱匿在青藏高原西南一隅的雪峰環峙中平均海拔4500米號稱"千山之巔、萬川之源"、"世界屋脊之屋脊"岡仁波齊峰是中國岡底斯山脈主峰它綿延於中、印、尼三國邊境,素有「阿里之巔」的譽稱。岡仁波齊是藏傳佛數、西藏苯教、印度教和印度耆那教共同公認的世界中心,並被譽為「神山之王」。
  • 西藏自治區資訊|來自青藏高原的美味,西藏特色飲料酥油茶,還有一段...
    西藏自治區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來自青藏高原的美味,西藏特色飲料酥油茶,還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想必不少朋友在去西藏旅遊時都嘗過當地的特色飲料——酥油茶吧,聽這個名字感覺有點像西安特產油茶,是一種將小麥麵粉在鍋中炒熟,炒到發黃,其中還放上各種芝麻
  • 地理知識:青藏高原的六大區域有哪些?
    大家都知道,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是亞洲內陸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北至崑崙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北緣,西部為帕米爾高原和喀喇崑崙山脈,東及東北部與秦嶺山脈西段和黃土高原相接。
  • 古生物化石告訴你青藏高原演化史
    他以「演化千萬載,生命逐山高」為題,講述了青藏高原和生物共同演化的故事。印度與亞洲的碰撞,是約5500萬年以來地球歷史上發生的最重要的造山事件, 由此導致的青藏高原隆升,對東亞乃至全球的環境產生了重要影響。青藏高原也因此成為生物多樣性發展的重要演化樞紐。西藏始攀鱸化石。
  • 西藏阿里大環線,去高原以上的高原探秘荒原戈壁,人生必走一次
    還有擁有七百年歷史的古格王國遺址▼阿里是西藏的西藏獨家制定15日深度遊「阿里南北大環線」活動,去感受高原上的高原,探秘不為人知的西藏阿里。瑪旁雍措依偎著神山岡仁波齊,是西藏三大聖湖之首關於高反:保持樂觀情緒,如有心理負擔會加重高原反應,延緩人體適應高原氣候。進入高原每個人都會感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一般來說過1—2天後,以上症狀都會逐步減輕或消失;5.藥品:感冒藥、治拉肚子的藥、高效消炎藥、抗高原反應藥一定要帶足。
  • 為什麼青藏高原不能沒有犛牛?
    在漫長的高原冬季,其特有的體形具有充分防寒保暖的能力,能耐受高原-30℃~-40℃的嚴寒。在夏季能爬上海拔6400米的地方,活動於高山雪線邊緣。圖為西藏阿里羌塘高原的金絲野犛牛(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野犛牛對高寒地區環境條件有超強的適應性。
  • 青藏高原的腹地,是那個叫羌東門梅龍東的地方
    同年電視劇《天路》劇組邀請張千一為其作曲,在看完影像資料和劇本後,張千一沉浸在那片神秘的雪域高原,並且每天揣摩藏族藝術家的歌曲,期望從中找到藏式音樂之魂。終於《青藏高原》誕生了,結尾甩腔的片段李娜在錄製完這首歌曲後,讓在場的工作人員無一不感到震驚。
  • 走進「西藏江南」丨尋找青藏高原的昆蟲丨青藏科考
    編者按:這次中科院動物所的科研人員去野外科學考察,主要目的是對青藏高原農牧區昆蟲資源進行調查,全程15600多公裡,歷時75天。在此,我們邀請科考隊員將親身經歷分四期,給大家講述科考的內容和所見所聞。每年有那麼多科考隊伍進藏,涉及方方面面,而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涉及範圍相當寬廣,如果每個隊伍能抽出半天的時間給孩子們講講,那這批成長起來的孩子必將不一樣。墨脫科考小結:主要收穫:採集樣本約6880號,以膜翅目傳粉昆蟲為主。
  • 化石證明:北極狐500萬年前起源於青藏高原
    活躍於整個北極範圍、可在零下50℃冰原上生活的北極狐,竟也曾出沒於我國青藏高原。昨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客座研究員王曉鳴的研究團隊歷經15年的野外科考,最終通過化石證明:北極狐500萬年前起源於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