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訶德》:用喜劇方式體現悲劇精神

2020-12-12 中國青年網

「歷史上出版次數最多的作品」

《堂吉訶德》:用喜劇方式體現悲劇精神

陳眾議

塞萬提斯和莎士比亞一樣,是西方文藝復興運動鼎盛時期的標誌性人物。

然而,在很長時間裡,塞萬提斯被定格為一個通俗作家,甚至是一個不入流的通俗作家,同時代的人瞧不起他,說他寫的東西不倫不類,說沒有比《堂吉訶德》更可笑的作品。西班牙曾流行這樣的說法:誰在那邊笑得直不起腰來,誰肯定在看《堂吉訶德》。這一方面說明了《堂吉訶德》的流行程度,同時也使得塞萬提斯始終處在文壇邊緣,沒有地位。

要過了幾個世紀之後,他才被尊為發明了虛構小說的人,而《堂吉訶德》也被確認為第一本現代小說。中信出版社新近引進出版了《發明小說的人》,以此為契機,我們希望和讀者一起重新打開《堂吉訶德》,發現塞萬提斯。事實上,《堂吉訶德》最大的特點,就是用喜劇的方式體現悲劇的精神,正如塞萬提斯以騎士文學的形式,嘲諷了低俗化的騎士文學。

——編者

 《阿Q正傳》中的很多喜劇因素,正是魯迅模仿《堂吉訶德》的結果

魯迅先生酷愛《堂吉訶德》,他早年認為林紓翻譯的《魔俠傳》不好,應該好好翻譯幾種「可讀的《堂吉訶德》」,因此他從日本買了若干個日譯本帶回來,還買了俄語本、英語本、德語本,邀請朋友來翻譯。他創作的《阿Q正傳》中有很多喜劇因素,其中多少模仿了《堂吉訶德》。堂吉訶德名字的第一個字母就是Q(Quijote)。我們看「阿Q」通常會心地笑、酸楚地笑,拍電影也會請喜劇演員(譬如嚴順開)來演阿Q。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與堂吉訶德精神非常相似。堂吉訶德每次敗下陣來,都會對他的隨從說:唉呀桑丘,你不懂!我不是敗給了風車,這明明是一個巨人,是魔法師將他變成了風車。你看不見,你俗眼凡胎怎麼看得出來?所以你不要嘲笑我,我不是同風車作戰,而是同一個巨人作戰。他正是通過不斷地安慰自己,才一次次重振旗鼓、重新出發的。阿Q也是這樣,用精神勝利法,給自己找一個臺階下。這裡的喜劇因素,同《堂吉訶德》一脈相承。用魯迅的話說,這種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粉碎給人看,讓人看了心碎。

同時,《堂吉訶德》體現了塞萬提斯對同時代市民文化的深刻了解。而這顯然和他的出身及人生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塞萬提斯出生在馬德裡附近小鎮上的一個沒落的小貴族家庭,當時馬德裡還不是西班牙的首都。有研究發現,他祖輩的貴族頭銜,也可能是曾祖父用錢買來的。即便如此,那也是最低等級一個頭銜,相當於鄉紳。而即使是這個最低的頭銜,他們都沒能保住。到了他父親這一輩,塞萬提斯家就徹底沒落了。由於家道中落,塞萬提斯的父親沒能讀完大學就出去工作了。又因為沒錢經營一家診所,因此他成了遊方郎中,全家人跟著他到處遷移,在不同的城市、鄉鎮給人治病。

塞萬提斯跟著父親到處遊蕩,幾乎是靠勤奮自學成才的。二十歲左右,他給一位紅衣主教當侍從,後來又在那不勒斯從軍了,幾次戰役下來身負重傷,還失去了左臂,只好退伍,準備從義大利返回西班牙。但他在回來的途中被土耳其海盜俘獲,並輾轉賣到阿爾及爾做奴隸。幾年之後,等他好不容易回到西班牙,早已失去了尋找體面工作的機會。

十六、十七世紀的西班牙異常強盛。當時的西班牙把日益崛起的英國作為假想敵,並組建起了「無敵艦隊」,準備一舉殲滅英國,及其所代表的新教勢力。但西班牙出師不利,幾萬水兵在上船不久後就開始上吐下瀉,快到英吉利海峽時又遭遇颶風,還未同英國人交戰就已經潰敗了。英國人乘勝追擊,「無敵艦隊」幾乎全軍覆滅。那時,塞萬提斯在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地方做軍需官。隨著無敵艦隊的敗北,他很快失去了這個工作,接著他又被人告發侵吞糧餉,被關了將近一年的禁閉。出來後,他好不容易混了個稅務官的工作,卻被派到最偏遠山區,每天跑很多山路,去收一點人家小作坊的稅金。

熬了兩年,塞萬提斯存稅金的錢莊老闆又捲款逃之夭夭,錢莊倒閉。他再次被抓了起來,一關就是半年。後來,他還因私生女要出嫁拿不出嫁妝等幾件莫名其妙的事,吃過好幾次無頭官司。因此,世態炎涼在他心裡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那時的西班牙,社會兩級分化極其嚴重,一部分人錢多得花不完,大量購買島嶼,投入商業。更多的是像塞萬提斯這樣貧窮的人,無權無勢只好隨波逐流。這也是為什麼塞萬提斯生活的那個年代,西班牙開始出現流浪漢小說的原因。寫無家可歸的人,是西班牙文學的獨創性貢獻。而這一切,正是塞萬提斯批判精神的源頭。

塞萬提斯對當時的市民文化非常了解,因為他本身就是從那裡摸爬滾打過來的,所以他非常了解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狀態。他既寫城市也寫鄉村,堂吉訶德的遊歷中,既有大城市,也有小城市,還有鄉鎮和偏僻的村寨,這是一般作家駕馭不了的,沒有親身經歷的人很難寫好這些。因為鄉村文化同城市文化很不一樣,比如穿著打扮,那時候城裡稍微有一點地位的人,領子都是打褶皺的,像圍脖一樣高高豎起,穿的也都是長衫、長袍,面料自然很講究;但在鄉村就不一樣了,天熱的時候可能人們就光著膀子、穿一條短褲衩,冬天的時候隨便加一件棉襖。塞萬提斯的作品裡面多的是這樣細節畢露的描寫。

朱光潛為什麼說堂吉訶德屬於過去,桑丘·潘沙卻屬於未來?

與此同時,要讀懂《堂吉訶德》,還必須要了解它誕生的歷史文化背景。我們只有把作家和作品放到特定歷史語境當中,才能知道它的特殊性,才能夠更好地理解一個作家對人類文化的貢獻,並更好地理解他的個性和風格。

《堂吉訶德》的精神源頭,似乎要回到長達千年的中世紀去尋找。當時的西方是一個什麼狀況呢?那是一個幾乎忘卻了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光輝燦爛的文化,甚至逐漸失去文字,重新回到了口口相傳的時代。與此同時,阿拉伯世界卻在與中國的交流中,通過絲綢之路,將源自於中國的造紙術和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廣泛傳播。同時,他們一方面把東方的經典傳播到西方,另一方面把被西方忘卻的古希臘羅馬經典又重新翻譯印製出來,從而為文藝復興運動埋下了基石。

中華文明通過阿拉伯人對西方文藝復興運動、對西方文明做出過如此重要的貢獻,這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是被西方有意忽略的。現在西方有少數學者開始正視這個事實,並研究兩者之間的關係。我們甚至可以說,當西方還是一片蠻荒,還沒有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之時,東方的兩河流域、印度河和恆河流域、長江和黃河流域,就曾以不同方式,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而作為「中世紀的最後一個作家」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第一個作家」,但丁的《神曲》既是西方基督教傳統的集大成者,又是人文主義道路上的偉大先驅。但丁時期及其之後,被馬克思和恩格斯稱為「文藝復興運動巨人」的那些作家、藝術家,給人類文化樹立了豐碑,同時他們也為資本主義的崛起奠定了思想基礎。在這過程中,喜劇通過驚人的狂歡方式影響人們的情感,幽默諷刺和玩世不恭的調笑很快充斥了15世紀的歐洲文壇。而資本的出現和發展又必然帶來信仰的淪落,塞萬提斯通過否定之否定,用《堂吉訶德》展示了騎士精神和理想主義的全盤潰散。

儘管在生前被認為是不入流的通俗作家,但塞萬提斯身後卻聲名日隆。數個世紀以來,堂吉訶德身上所融合的滑稽與崇高,是塞萬提斯以喜寫悲的具體體現,而他充滿同情地揭示了堂吉訶德在市民社會的不可避免的悲劇命運,又使《堂吉訶德》足以位列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人文主義作品之林。

小說中堂吉訶德大戰風車的片段歷來被人傳頌,成為彰顯主人公性格的點睛之筆。堂吉訶德和侍從桑丘在一片荒野中看見一排風車,堂吉訶德固執地認為風車是一個個巨人,不聽桑丘的勸告,橫槍躍馬衝殺上去,結果被風車所傷翻滾在地、動彈不得。堂吉訶德性格上的高度分裂由此可見一斑:一方面癲狂可笑,另一方面又有著無畏的英雄主義情懷。《堂吉訶德》塑造的堂吉訶德和桑丘這兩個文學形象是非常獨特的,這可能是人類文學史上第一次出現這樣的搭配,它特別像我們的小品或者相聲,一個捧、一個逗,一個極端出世、一個極端入世,二者配合得天衣無縫。堂吉訶德不食人間煙火,整天為天下打抱不平,是精神高於一切的騎士。而桑丘作為反襯堂吉訶德的形象被創造出來,和堂吉訶德形成對比,從側面凸顯騎士精神可愛與可笑。堂吉訶德充滿幻想,桑丘只顧眼前之利;堂吉訶德學識豐富,桑丘則是一個十足的文盲和享樂主義者。朱光潛先生曾評價:「他們一個是可笑的理想主義者,一個是可笑的實用主義者。但堂吉訶德屬於過去,桑丘·潘沙卻屬於未來。」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學部委員,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

 塞萬提斯:發明小說的人

1605年的冬天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世界最強帝國的心臟地區,此時經濟衰退,政治停滯,消息傳開了,偏偏是關於一本書。經銷商很快就賣斷了貨。能讀書的人,手裡傳閱的書眼看越來越破。那些不能讀書的人,開始成群結隊地聚在客棧裡,聚在村裡的廣場上,聚在酒館裡,聽別人大聲朗讀那本書。

爐火閃爍,火光映在酒館這群人的面龐上,依然是急切傾聽的表情。然而,酒館老闆大聲叫起來,要關店了,這群人放下空空的酒杯,走向大門,還在嘮叨剛才的故事,計劃著明天晚上再來,不要錯過接下來的故事,此時,他們身上已經發生了變化,他們覺察不到的變化。這是第一天晚上,這群人習慣於滑稽搞笑;諷刺語言,他們運用自如。聽著《堂吉訶德》這本書,他們在學習一種新的語言。今天,我們稱這種語言為虛構小說。

什麼是虛構小說?我們中大多數人可能會認為是不真實的故事,讀來消遣的,我們非常清楚它是假的。當然,這樣說也沒錯。但是,當我們的目光落在書中的文字上,或者是看到我們喜歡的節目,其中的人物開始互動的時候,究竟發生了什麼呢?F·斯科特·菲茨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有令人難忘的一幕,尼克·卡拉韋在公寓裡縱情酒色,他的思緒飄蕩開來,「一個站在漆黑街道上的閒人,隨意張望,在他看來,我們這排黃色的窗戶在這城市的高空,肯定也是人世秘密的一部分。我也看見他了,一邊仰頭張望,一邊在想。我在其中,也在其外,人生無窮無盡的多樣性,在同一時刻既讓我著迷,又讓我厭煩」。

就像尼克一樣,面對虛構的作品,我們既在其中,又在其外;我們既是我們自己,有著自己對世界獨有的觀點,同時,我們又是別人,甚至是與我們迥異的人,感受他或者她如何在一個迥異世界生活。就像尼克一樣,通過眼前的書本或是屏幕,我們可以因為人生無窮無盡的多樣性感到著迷,同時也感到厭煩。能夠去感受不同的,有時甚至是相反的現實,而它們還不會互相排斥,這就是我們如此喜歡各種形式虛構小說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的文化花上了千年的時間,有了各種技巧和思想上的發展,虛構小說這一形式才得以精進到今天的模樣。這一過程當然還將繼續下去。但是,虛構小說的本質是在大約四百年前就有了如今的形態,因為這一本質,我們得以感受它產生的各種不同世界和視角,仿佛就是我們自己的世界和視角,而且還不用放棄自我的身份。有一個人,在他之前,當然有很多的作家和思想家留下了數個世紀的智慧和技巧,他無疑是從中受益的,但是,進行了創新、把這些技巧融合在一起、創造了今天虛構小說的人,不是別人,就是他。文藝復興模式下的學者有貴族的支持,衣食無憂,可以一生專注於學問,他不是這樣的學者。他是一名士兵、冒險家、囚犯,而且還是債務人。他有過無數次嘗試,有過多少次嘗試,就有多少次失敗,到了人生的盡頭,他寫下了這本書,這本書成為後世所有虛構小說的範式。

這個人就是米格爾·德·塞萬提斯·薩維德拉。他於1605年出版的那本書叫做《拉曼查機敏的堂吉訶德傳》。到了今天,《堂吉訶德》得到了廣泛的承認,成為第一本現代小說,也是古往今來最重要的、最有影響力的文學作品之一。

塞萬提斯創造出了讓人感覺真實的人物,其才華一部分是源於他豐富的描寫,以及他對不同語氣的關注。但是,奠定他所有人物的基礎是他的一種痴迷,他痴迷於了解人們對同一情況會有如何不同的感受,因為這種感受,從大笑到絕望,會有什麼樣的真實情感。堂吉訶德狂熱地迷戀他在書中了解到的理念,他被蒙蔽了,不能區分幻想和真實。同樣的,塞萬提斯筆下所有的人物都清晰明確,就是因為他們各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都有特質,都有不同,都有激情,都有感情。他們的激情讓他們與認知的世界緊密相連,他們的情感來源於自己是否能夠跨過這些分歧。

我們有證據表明,他成為有史以來作品為人所讀最多的作家,他寫作的方式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影響了他們如何寫故事,如何論證,影響了他們認知自我、認知別人的方式。他在文學和藝術上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除此之外,他甚至還影響了思想家,而這些思想家的作品奠定了政治學、經濟學和科學發展的基石。生活在風雲巨變的時代,塞萬提斯一生漂浮不定,他發明了虛構小說,幫助自己消化理解自己的世界,而虛構小說反過來又促進了我們世界的誕生。

出版了《堂吉訶德》,塞萬提斯創造了一本暢銷書,成為世界上首批一炮走紅的世界級暢銷書之一。從1605年初第一次出版到現在,《堂吉訶德》是歷史上出版次數最多的作品。挪威諾貝爾協會曾讓一百位著名的虛構小說家投票,要選出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一部文學作品,超過一半的作家都提名《堂吉訶德》,遠遠領先於其他任何作家的作品。1997年,《生活》雜誌宣布,《堂吉訶德》的出版是千年以來最重要的百件大事之一。

(摘編整理自《發明小說的人:塞萬提斯和他的時代》,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

(來源:文匯報)

相關焦點

  • 堂吉訶德:一個生活在虛妄幻想之中的人註定了他的悲劇人生
    一、《堂吉訶德》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堂吉訶德》是一部諷刺已滅亡的騎士制度的長篇小說,小說主人公叫堂吉訶德,是一個受到嘲笑、遭到打擊的理想主義者的悲劇典型。為了追求自己的正義理想而致自身危險與不顧,願為社會而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從這個角度看他又是一個帶有悲劇因素的人物,他令人可笑,可嘆,可悲,又可敬。作者通過喜劇形式把堂吉訶德性格中悲劇性的實質揭露出來。
  • 是喜劇也是悲劇的《堂吉訶德》:做著荒誕的夢的騎士和忠實的僕人
    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曾被哈佛等名校教授列為世界上的偉大小說,並榮登榜首地位。那個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滑稽到讓人發笑的堂吉訶德,做著荒誕的夢,碰過荒唐的事。而作者塞萬提斯的經歷也是波折不斷,坐過牢,打過工,負過重傷,當過侍從,也曾流浪街頭,也曾被海盜俘走,最後因為《堂吉訶德》而被稱為「現代小說之父」。由於從小跟著父親輾轉於不同的城鄉,自學成才的塞萬提斯對當時社會文化的了解比他人更為深刻而獨到,這也讓他更容易駕馭多場面的細節描寫。
  • 解讀經典:《堂吉訶德》可笑荒唐的背後,是令人心酸的悲劇
    那麼堂吉訶德的一系列荒唐行為,用一生去證明一件事的錯誤,到底是愚蠢,還是執著呢?唐代詩人韓愈說過,「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塞萬提斯把自己對生活和理想的渴望,連同自己被壓制的熱情,全部塞進小說裡,用這種看似瘋狂的騎士小說模式,讓堂吉訶德成為自己感受的代言人。
  • 《堂吉訶德》:它越是令人發笑,則越使人感到難過
    但丁之後,伊塔大司鐸在《真愛之書》中賦予金錢無所不能的強大力量,薄伽丘則用異於常人的機敏創作《十日談》,展現人與欲望之間的複雜關係,而拉伯雷將狂歡化的語言充進巨人的皮囊,將教會醜惡與偽善的面紗無情揭下。喜劇通過驚人的狂歡勢能釋放人們的情感,幽默諷刺和玩世不恭的調笑很快便充斥了15世紀的歐洲文壇。
  • 讀《堂吉訶德》,荒誕可笑卻又令人深思的西方俠客
    堂吉訶德封面畫第一次讀《堂吉訶德》,還是在初中的時候,那時候,從諸多的中學生課外必讀中,看到《堂吉訶德》這本書的封面是個拿著長矛的騎士,還以為是一部關於騎士的冒險傳說故事,但讀過之後才發現是的,他荒誕的行為舉止,確實如同一個瘋子,可他荒誕的舉止中,卻不無體現著西方世界所崇尚的「騎士道」精神,他正直善良,英勇公正,不畏強權,鋤強扶弱,甘願為了大眾的幸福而犧牲個人的幸福,甚至是他那荒謬的愛情,都從另外一面告訴著世人什麼叫忠貞。
  • 《堂吉訶德》,一個時代的悲歌
    儘管騎士的八大精神:謙卑、誠實、憐憫、英勇、公正、犧牲、榮譽和靈魂不會死去,但正如失卻皮囊的靈魂一般,最終只能魂飛魄散,儘管美德還是美德,但已經失卻了適合的容器。《堂吉訶德》是一部終結中世紀,或試圖終結中世紀影響的著作。
  • 讀世界名著《堂吉訶德》我們有時嘲笑別人,其實恰恰是在嘲笑自己
    文:餅子[主編專欄]每次談到堂吉訶德,我都會不自然的想到魯迅筆下的阿Q,其實兩者完全沒有可比性,也許在我潛意識中,與兩者相連的是魯迅那句關於悲劇與喜劇的話吧,魯迅曾經說過:悲劇就是把人間最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人看(大意
  • 堂吉訶德真的可笑嗎?讓人發笑的是其行為,讓人敬佩的是其品質
    這一種小說泛濫,讓塞萬提斯非常不滿,於是就塑造了「堂吉訶德」這樣一個受到當時那些荒誕不經的騎士小說影響下的普通人這一個形象,用以說明「騎士小說」對人精神世界的荼毒。也就是說,塞萬提斯用他創作的「騎士小說」來終結了「騎士小說」這一種文學作品,被稱為給「騎士文學」敲響了喪鐘。
  • 新民晚報數字報-《堂吉訶德》足尖上的愛情喜劇
    經典芭蕾,荒誕喜劇  《堂吉訶德》舞劇取材自西班牙文豪塞萬提斯的同名小說,是「古典芭蕾之父
  • 騎士道精神的沒落,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堂吉訶德》
    堂吉訶德在他的僕人桑丘陪伴下出遊,而這一設定無疑是充滿趣味的。此前還不曾有文學作品有過這樣的設定。堂吉訶德無疑是理想主義者的代表,他覺得世界的拯救不容自己遲疑耽擱。牛津詞典對「堂吉訶德」這個詞語的解釋是:一個堂吉訶德式的人物,熱情而又充滿幻想,有著崇高狹義卻有虛妄縹緲的追求。桑丘無疑是實用主義者的代表。桑丘甘願跟隨東家出行是為了日後能吃遍美味佳餚,享盡榮華富貴。
  • 耳朵裡的名著之《堂吉訶德》-別樣人生
    作者塞萬提斯是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的最重要作家,主要作品:悲劇《努曼西亞》,長篇小說《堂吉訶德》短篇小說集《警世典範小說集》,貫穿著人文主義與現實主義者精神。
  • 堂吉訶德究竟是一個偉大的人物還是可笑的人物?
    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寫出了《堂吉訶德》這樣一部作品,是發表於文藝復興時期反映現實主義的文學巨著。小說描繪了男主角堂吉訶德懷著扶助正義的理想,遊走天下,行俠仗義,每天幻想著自己就是一位騎士,可是最終還是回歸現實,在家鄉死去的故事。整部作品,塑造出堂吉訶德這樣一個兼具偉大和渺小、喜劇與悲劇的經典人物形象。
  • 《大贏家》:堂吉訶德式的英雄,一部架空劇的「理想主義關懷」
    本片在黑色喜劇外囊下,探討了一個人類社會最深刻的矛盾,即現實與理想的矛盾。片中主角如堂吉訶德般的理想主義,在撞到了現實南牆後,是否仍能堅守內心準則?而當我們面對「嚴謹」這樣一位堂吉訶德式的人物,我們是該理解認同,還是報之以嘲諷輕視?
  • 《堂吉訶德》:忠於理想的瘋子最終還是被現實所喚醒
    堂吉訶德就這樣一步步地踐行著自己的騎士精神,直到臨終前他才幡然醒悟,立下自己的遺囑,不允許自己的繼承人也就是她的侄女嫁給騎士。塞萬提斯的筆下的堂吉訶德,在我們看來他是可笑的,也是可悲的。堂吉訶德就像是一個瘋子,做事情不計後果,但他是忠於自己的理想與信仰的。
  • 堂吉訶德的長矛刺向何方?
    在傳統的解讀中,堂吉訶德一向被認為代表了歐洲文藝復興的精神。但是西班牙人說,不,恰好相反,「吉訶德精神正是中世紀對抗文藝復興的最為絕望的鬥爭」。在昆德拉看來,堂吉訶德把風車看成是巨人,把客棧看成是城堡,正是現代精神的體現:沒有什麼東西是絕對的了,每一種事物都可以有多元的觀照和解釋的方式,而現代小說就是要呈現和探索這複雜的、一片模糊的世界,作家不應像中世紀神甫那樣向世人灌輸絕對真理,而應當致力於展現一堆相對的互為對立的真理。讓我們再回到馬德裡西班牙廣場。
  • 莎士比亞四大喜劇四大悲劇
    這兩個劇本體現了作者的人文主義理想,認為通過道德改善可以產生開明國王,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和諧的社會關係與理想的社會制度。閃耀著人文主義理想的光芒,充滿著樂觀精神和愛國熱情。恩格斯對莎士比亞的喜劇的評價很高,在一八七三年十二月十日致馬克思的信中指出:「單是《風流娘兒們》的第一幕就比全部德國文學包含著更多的生活氣息和現實性。單是那個蘭斯和他的狗克萊勃就比全部德國喜劇加在一起更具有價值。莎士比亞往往採取大刀闊斧的手法來急速收場,從而減少實際上相當無聊但又不可避免的廢話。」寫在這一時期的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1595)有喜劇的氣氛。
  • 《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的喜劇精神——嬉笑怒罵背後的深刻
    「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對於悲劇,人們常常是唏噓不已,久久不能忘懷。那麼對於喜劇,人們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在戲謔和滑稽的背後,喜劇用其特殊的方式向觀眾傳達著深刻的內涵。喜劇精神,是對黑暗現實的叛逆和搖滾。《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部影片作為印度電影的代表作之一,將教育作為主題,講述了法罕、蘭加和蘭徹三個人在大學發生的故事。
  • 一個浪漫騎士的不死傳奇——《堂吉訶德》和堂吉訶德
    這種詩化的精神吐納方式要求在如風如歌的人生詠嘆中保留著一種更深層的慰藉——脫離塵世的喧囂,更專注於心靈的傾聽和訴說。  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卻把這種失落當作一個大大的玩笑,在種種嬉笑怒罵中他讓我們看到人類精神的深處。有一位法國詩人說過:只有平庸的心靈,才會產生平庸的痛苦。
  • 堂吉訶德與阿Q形象比較
    但不管怎樣,它總算是一種心靈的慰藉,我們謂之「精神勝利法」。在世界各國文學史上總不乏其人,在此,我以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中的主人公堂吉訶德和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中的主人公阿Q這兩個典型的精神勝利法的代表者作如下的比較:名字的由來:堂吉訶德堂吉訶德的真正名字在小說中有所提及,原名應為「哈羅那」,另一處叫「吉哈諾」
  • 一部笑中帶淚的悲劇——談老舍《茶館》的悲劇藝術
    老舍將把這些角色都集中在一個茶館中,用他們的變化來映襯社會的發展變化,老舍通過茶館的變化及發展的悲劇,將社會的變遷的悲劇完美體現。《茶館》不同於一般的悲劇,它是通過描寫茶館中一些具有正面形象的人物,在當時黑暗社會裡遭受的厄運以及他們的精神毀滅,來顯示它的悲劇性。人與舊時代的外部衝突,匯合人物精神的內部衝突 ,是《茶館》的悲劇特色之一。它的悲劇可以歸納為兩類:內部衝突和外部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