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士道精神的沒落,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堂吉訶德》

2020-12-12 延鳳日記

堂吉訶德在他的僕人桑丘陪伴下出遊,而這一設定無疑是充滿趣味的。此前還不曾有文學作品有過這樣的設定。

堂吉訶德無疑是理想主義者的代表,他覺得世界的拯救不容自己遲疑耽擱。

書中寫道:「那麼多的冤屈需要申雪,那麼多不義需要匡正、那麼多強暴需要剷除。」

牛津詞典對「堂吉訶德」這個詞語的解釋是:一個堂吉訶德式的人物,熱情而又充滿幻想,有著崇高狹義卻有虛妄縹緲的追求。

桑丘無疑是實用主義者的代表。桑丘甘願跟隨東家出行是為了日後能吃遍美味佳餚,享盡榮華富貴。

堂吉訶德和桑丘

堂吉訶德的匡扶正義、行俠四方的理想崇高而美好,然而騎士精神早已被時代拋棄。

《我,堂吉訶德》歌中唱到:「你這人間已病入膏肓,放眼望儘是墮落癲狂。」

在堂吉訶德所處的十五世紀,新興資產階級崛起,西班牙封建統治根基遭受動搖,騎士階級的地位長驅直下。

資本主義的迅速擴張,金錢至上被奉為圭臬,追求物慾成為熾熱理想。人們好像成了「腐爛的人」。貴族沉溺享樂紙醉金迷,而窮人基本生活難以為繼。在過去,「正義保存著自己的本色,尚未收到私情和厲害的公然幹擾和褻瀆。」

堂吉訶德有崇高的道德理想,可他所處的時代,道德已被荒棄。

堂吉訶德有深切的人文主義關懷,可他所處的時代,平民的生命不值一提!

渴望懲惡揚善、行俠仗義的浪漫騎士精神只在遙遠的過去被傳說。

那個時代,不再需要騎士。

騎士道精神的沒落,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註定了堂吉訶德是悲劇的。他難以認清社會發展的趨勢,一個五十歲的老頭,卻還做著二十歲的熱血青年才做的夢——行俠仗義,揚名立萬。

相關焦點

  • 《堂吉訶德》現實諷刺,蹩腳的騎士,卻帶給了我們騎士該有的一切
    於是瘦削麵帶愁容的堂吉訶德決定時候恢復騎士之道,於是他每天都沉浸在扮演騎士的角色中,手持生了鏽的長矛,戴著破爛不堪的鋼盔帽,騎著一頭馬,是騎士當然要有自己守護的公主,於是他把鄰村擠奶的姑娘當成自己守護的女主人並起名叫做杜爾西內雅,並且僱傭了一個農民桑丘作為自己的隨從,有了這些還不夠,作為騎士還要有一個封號。
  • 《堂吉訶德》:忠於理想的瘋子最終還是被現實所喚醒
    要知道當時西班牙剛剛依靠數量龐大的騎士隊伍取得勝利,使得戰爭結束。因此在戰後文學作品層出不窮時,騎士精神常常是以正面形象出現在文學作品中,風靡當時。塞萬提斯卻反其道而行,創作出了《堂吉訶德》,一個與人們心中的騎士截然不同的形象,堂吉訶德他不是英勇無畏的騎士,而是一個瘦小沒有能力的普通鄉紳。他喜歡騎士小說,為了踐行所謂的「騎士道」,他計劃去做一個行俠仗義的騎士,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弱者。
  • 歐洲騎士精神:人類消亡的個人英雄幻想,堂吉訶德式的破滅江湖
    而這也正是歐洲騎士們孜孜不倦追求的東西,也是支撐著歐洲騎士精神的內在支柱,倘若我們下以定論說歐洲騎士是個人英雄主義的終極發展,那麼我們勢必難以為他們在十字軍東徵中犯下的罪惡辯白。那場在教皇的號召下「為上帝而戰」的聖戰除了說是中世紀天主教對騎士們的信仰塑造,其最深處的最深處是騎士們對榮譽感的追逐,這是騎士精神的現實需求。
  • 一個浪漫騎士的不死傳奇——《堂吉訶德》和堂吉訶德
    悲劇不是悲傷,而是一種崇高,現實生活中沒有悲劇,正如辭典裡沒有詩和文章,採石場裡沒有雕塑作品一樣——因此,現實生活中也沒有堂吉訶德,他是人類精神、品性、嚮往的一種凝聚;是超越其時代的大智大慧、大愚大勇、大隨大意、大執迷大醒悟、大悲傷大歡喜,讓一切社會的成規在人性面前都顯得蒼白無力。
  • 《堂吉訶德》理想與現實往往很矛盾
    《唐·吉訶德》(又譯作《堂吉訶德》《堂·吉訶德》等)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於1605年和1615年分兩部分岀版的長篇反騎士小說。作者創作《堂吉訶德》的動機是為了反對當時在歐洲盛行的騎士小說,塞萬提斯認為騎士小說對讀者來說是精神鴉片,會讓人落入不切實際的幻想,因此,他創作《堂吉訶德》,塑造堂吉訶德這樣一個讀騎士小說入迷而做了許多蠢事的人物,目的就是為了批評騎士小說。
  • 詠梅:《堂吉訶德》是寫人性的,是現實跟理想的鬥爭
    部分文字實錄《堂吉訶德》這本書是寫人性的,是現實跟理想的鬥爭。最早拿起的時候,我覺得它太艱澀難讀了,所以就幾次拿起它看了幾頁就放下了。直到我拿到這一版,我才一下子覺得我終於可以把這本書看完了,所以要特別推薦這一本,它是按照中國古典小說的章回體翻譯,通俗,活潑有趣。
  • 《堂吉訶德》四百年
    「無敵艦隊」的覆沒猶如騎士文化的消退,對塞萬提斯及大多數西班牙沒落貴族來說,都是個沉重的打擊。帝國的輝煌迅速暗淡,它許諾給廣大臣民的希望也隨之遠去。而同時崛起的是一個並不公平合理、清濁分明的市民社會。  總之,龐大的封建帝國和新興的市民社會(早期資本主義)在16世紀西班牙得以充滿矛盾地並存。作為時代的反映,西班牙文壇思潮奔湧。
  • 原來人人都是堂吉訶德
    ◎楊青 塞萬提斯寫小說《堂吉訶德》本意是要給西班牙漸趨沒落的「騎士小說」來個總清算。但作品一旦脫離作者之手,就有了獨立的生命,塞萬提斯估計無論如何沒有想到他塑造的瘋騎士「堂吉訶德」從誕生之初就擁有了龐大的粉絲群,他給全世界的「理想主義」立了一面高揚的flag,跨越國界、穿越時空,在舞臺上歷久不衰。那個為理想顛狂而不被世人理解的堂吉訶德,更成了歷代失意者的替身。
  • 帶你走進——堂吉訶德與桑丘
    可他的內心是火熱的,義無反顧的,雖然顯得滑稽,但堂吉訶德並不虛偽,他只是相信自己的崇高而已。作者塞萬提斯既對這個滑稽可笑的人物行徑投下了輕蔑的一瞥,卻又對這個荒誕軀殼下那偉岸的精神而深深地鞠躬,讓讀者感受到其背後的心理特徵和人性的純潔。主要描寫西班牙窮鄉紳吉哈達,讀騎士小說入了迷,想效仿騎士的遊俠冒險生活。
  • 《堂吉訶德》:矛盾的統一體:瘋子騎士,可笑亦可愛
    堂吉訶德耽溺在自己幻想的騎士世界中,讓人不禁感嘆其可笑滑稽。而更可笑心酸的是,沒有人願意相信堂吉訶德的理想,即使善良老實、忠誠本分的桑丘一路跟隨堂吉訶德去冒險,可作為實用主義者的桑丘,始終無法理解堂吉訶德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理想。在堂吉訶德的旅途中,他始終是孤獨的信仰者。
  • 「愁容騎士」郭濤帶領《堂吉訶德》亮相大劇院
    前晚國家大劇院戲劇場裡,念出最後一段「理想與現實」箴言的「愁容騎士」郭濤,以定格似的回望,結束了《堂吉訶德》這部現代小說開山之作在中國舞臺的首次話劇講述。  脫胎自孟京輝「先鋒團隊」的「標籤式表演」與獨撐舞臺的郭濤那大段大段的獨白似乎將《堂吉訶德》一分為二:群景式的戲謔狂歡屬於孟京輝;對騎士精神無限執著的動人理想屬於塞萬提斯。
  • 堂吉訶德的長矛刺向何方?
    [摘要]堂吉訶德的理想正是具體的西班牙帝國的理想。「堂吉訶德所傳遞的意義,在於把那些打了勝仗之後就貪圖安逸生活的西班牙人從睡夢中搖醒。」 堂吉訶德是一個不尋常的勵志英雄,集喜劇性與悲劇性於一身。他的長矛指向的,僅僅是風車巨人這樣的荒誕目標嗎?如果我們把它升華一下,可以說,堂吉訶德挑戰的是封建專制,是壓迫個性的現實世界,是人的命運的局限性……當阿隆索·吉哈諾先生把自己關在書齋裡沉迷於騎士小說時,他還是中世紀的人;當他自命為「堂吉訶德」,走出書齋披掛上馬、踏上前途未知的徵程時,他就是一個現代人了。
  • 塞萬提斯《堂吉訶德》中的人物形象及反映現實的意義。
    評論家們稱他的小說《堂吉訶德》是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代小說,同時也是世界文學的瑰寶之一。《堂吉訶德》的突出成就是塑造了堂吉訶德這個獨一無二的性格複雜而矛盾的人物形象。第一,他耽於幻想,一切從主觀出發。行為荒唐、魯莽,不會吸取教訓。如把風車想像成巨人,被風車摔打在地,卻說中了魔法師的詭計。
  • 他們把堂吉訶德請到中國來
    中國學術界由此而形成了對堂吉訶德比較一致的評價趨向,強調這部作品通過堂吉訶德這個形象而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強調他堅持社會正義和高尚理想,也指出他理想中所包含的人文主義傾向及其同現實的距離。在藝術上,這個形象被認為其中所包含的美學上兩個對立概念因奇特的結合而產生強烈審美效果。
  • 為什麼說《堂吉訶德》是騎士小說的終結?
    騎士小說興起於西班牙、繁盛於西班牙,也終結於西班牙。而許多文學家都認為,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是騎士小說的終結,這種說法有何根據呢?讀完《堂吉訶德》這本書,你一定會發現,作者寫這本書正是為了打擊、諷刺那些胡編亂造、情節離奇的騎士小說的。
  • 讀書筆記:塞萬提斯《堂吉訶德》
    《堂吉訶德》是塞萬提斯對人性的批判、對現實的諷刺、對正義的渴望、對美好未來的幻想!故事起因是由於小鄉紳阿隆索·吉哈諾因酷愛閱讀武俠騎士小說並沉迷其中,甚至痴迷到變賣家產用來購買騎士小說這類書籍,幻想有一天自己也成為除暴安良、見義勇為的英勇騎士。
  • 堂吉訶德:一個生活在虛妄幻想之中的人註定了他的悲劇人生
    他是生活在拉曼卻村的一個窮鄉紳,由於讀騎士小說入了迷,決心恢復騎士道,於是模仿古代騎士去週遊天下,打抱不平,於是戲劇性的故事接連發生,直到臨終前,他才清醒地認識到騎士小說的危害。讀完作品使人發笑,但那是一種令人流淚的笑犯了時代錯誤的堂吉訶德要在現實生活中恢復過了時的騎士精神,因而使得他成了一個誇張的滑稽的喜劇性的角色,但是他卻是一個有著崇高精神境界的「瘋子」。
  • 漫域說丨暑期聊經典動畫之《堂吉訶德》義無反顧衝向風車的執著騎士
    不過,有一位仿古的騎士曾經多年前經由動畫片包裝走進過我們的視野。他出身不俗卻對騎士文學著魔,他骨瘦如柴卻要行俠仗義,他騎士一般般卻敢於向著堅固的風車發起衝擊。這位騎士就是著名的「堂吉訶德」,而他的事跡曾經真實的被拍攝成動畫片並被引進過中國。動畫片《堂吉訶德》是由西班牙導演Cruz Delgado在1978年拍攝的長達39集的動畫片。
  • 《我,堂吉訶德》北上加場開票 夢幻騎士歸來
    2015年,由七幕人生音樂劇引進版權並製作的百老匯殿堂級音樂劇《我,堂吉訶德》中文版在上海人民大舞臺震撼首演,連演18場。在這個創下低溫紀錄的凜凜寒冬,「夢幻騎士」感動了無數觀眾。  一個偉大的故事 一曲理想主義的頌歌  享譽全球的百老匯音樂劇《我,堂吉訶德》(Man of La Mancha) 取材於西班牙文豪塞萬提斯的傳世巨著《堂吉訶德》,但又將原作中的劇情做了延伸和展開,採用「戲中戲」的形式,巧妙地將堂吉訶德的冒險經歷與塞萬提斯的思想歷程相結合。
  • 堂吉訶德:不是瘋癲可笑的殉道者,而是跪在現實面前的逐夢人
    堂吉訶德是人類早期價值追尋的縮影 堂吉訶德「身材瘦削,面貌清癯」,愛讀騎士小說,滿腦子儘是些魔術、比武、打仗、戀愛等荒誕無稽的故事,但他認為書上所寫的都是千真萬確的,在這樣的理想信念驅使下堂吉訶德決定去做個遊俠騎士,這是堂吉訶德活了大半輩子後覺醒的價值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