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訶德在他的僕人桑丘陪伴下出遊,而這一設定無疑是充滿趣味的。此前還不曾有文學作品有過這樣的設定。
堂吉訶德無疑是理想主義者的代表,他覺得世界的拯救不容自己遲疑耽擱。
書中寫道:「那麼多的冤屈需要申雪,那麼多不義需要匡正、那麼多強暴需要剷除。」
牛津詞典對「堂吉訶德」這個詞語的解釋是:一個堂吉訶德式的人物,熱情而又充滿幻想,有著崇高狹義卻有虛妄縹緲的追求。
桑丘無疑是實用主義者的代表。桑丘甘願跟隨東家出行是為了日後能吃遍美味佳餚,享盡榮華富貴。
堂吉訶德和桑丘
堂吉訶德的匡扶正義、行俠四方的理想崇高而美好,然而騎士精神早已被時代拋棄。
《我,堂吉訶德》歌中唱到:「你這人間已病入膏肓,放眼望儘是墮落癲狂。」
在堂吉訶德所處的十五世紀,新興資產階級崛起,西班牙封建統治根基遭受動搖,騎士階級的地位長驅直下。
資本主義的迅速擴張,金錢至上被奉為圭臬,追求物慾成為熾熱理想。人們好像成了「腐爛的人」。貴族沉溺享樂紙醉金迷,而窮人基本生活難以為繼。在過去,「正義保存著自己的本色,尚未收到私情和厲害的公然幹擾和褻瀆。」
堂吉訶德有崇高的道德理想,可他所處的時代,道德已被荒棄。
堂吉訶德有深切的人文主義關懷,可他所處的時代,平民的生命不值一提!
渴望懲惡揚善、行俠仗義的浪漫騎士精神只在遙遠的過去被傳說。
那個時代,不再需要騎士。
騎士道精神的沒落,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註定了堂吉訶德是悲劇的。他難以認清社會發展的趨勢,一個五十歲的老頭,卻還做著二十歲的熱血青年才做的夢——行俠仗義,揚名立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