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省文化和旅遊廳、省體育局、團省委主辦的貴州省2020年「重走長徵路·聚力奔小康」——尋找最美紅色故事徒步體驗活動在遵義市播州區舉行,活動儀式上,發布了貴州省首批10個「最美紅軍村落」。
這10個「最美紅軍村落」分別是:貴陽市修文縣大木村、遵義市播州區苟壩村、遵義市匯川區婁山關社區、安順市鎮寧自治縣弄染村、畢節市黔西縣丘林村、畢節市納雍縣槍桿巖村、銅仁市石阡縣樓上村、黔東南州黎平縣少寨村、黔南州甕安縣下司社區、黔西南州興義市發哈村。
貴陽市修文縣大木村
距貴陽市區35公裡,交通便利。1935年4月3日,中央紅軍長徵從開陽白馬洞翻山穿過馬頸子進入六屯境內,駐宿格都堡(今都堡村)、長田、大木寨一線。大木寨是布依族聚居村寨,紅軍一到,便來寨中進行革命宣傳,書寫大幅標語。其中「紅軍是乾人的軍隊」一條標語寫在寨中間農戶李忠良的房屋山牆上。歷經近一個世紀,這幅標語依然清晰醒目。
遵義市播州區苟壩村
苟壩是位於貴州北部遵義市播州區的一個小山村。1935年3月,中央紅軍長徵經過這裡,並召開苟壩會議,撤銷進攻打鼓新場的計劃,使紅軍免遭一次重大挫折。目前,依靠紅色文化發展鄉村旅遊,苟壩村已建起十餘家民宿。
義市匯川區婁山關社區
婁山關社區因紅軍長徵時打響的婁山關戰役而得名。婁山關戰役是紅軍長徵以來取得的首次大捷,婁山關大捷激發了紅軍的戰鬥熱情,堅定了紅軍取得戰略轉移勝利的信心,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做出了重要貢獻,毛主席策馬駐足寫下了《憶秦娥婁山關》的豪邁詩篇。婁山關社區擁有婁山關戰鬥遺址為主的長徵文化體系和生態文化景觀,以發展紅色旅遊、鄉村避暑、休閒度假為主。
安順市鎮寧自治縣弄染村
安順市鎮寧自治縣弄染村擁有厚重的紅色基因,1935年4月16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三軍團長徵路經鎮寧沙子溝弄染寨時,軍團長彭德懷、政委楊尚昆便與當地布依族首領陸瑞光籤訂了「反蔣協議」,後被稱之為「弄染結盟」,紅軍還留下了12名傷員請陸瑞光照料。1937年初,陸瑞光被槍殺在貴陽八角巖,1989年3月31日,省人民政府追認陸瑞光為革命烈士。這是紅軍途經貴州民族地區成功實踐「爭取少數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範例,是紅軍長徵史上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之一。
畢節市黔西縣丘林村
丘林村是1936年2月,紅軍二、六軍團長徵強渡進佔畢節,建立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滇川黔革命委員會人民政權的第一站。如今丘林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每年春天十裡桃花盛開,丘林村都會組織召開桃李花節;入夏,臨河的燒烤區、露營區、苗寨廣場、沿河棧道上遊人如織。
畢節市納雍縣槍桿巖村
槍桿巖村旅遊景區位於納雍縣化作苗族彝族鄉,這裡曾經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團戰鬥、休整過的地方。這裡具有神奇壯美的喀斯特巖溶地貌、悠久厚重的紅色歷史文化、豐富多姿的苗族民間風情,每年6月底至7月初,當地瑪瑙紅櫻桃成熟上市時,景區內遊人如織,還可以體驗採摘櫻桃的樂趣。
銅仁市石阡縣樓上村
紅軍曾修整並開展革命宣傳、發展紅軍等活動的樓上村,是一個古建築群保存完整、文化民俗豐富、環境優美的傳統村落。耕讀並重、以詩書繼世、以禮樂傳家的耕讀文化在村裡代代相傳。作為春節之前最重要的活動,整個樓上村在除夕這一天,無論老少都要一起寫春聯,傳統文化也在一次次的對聯教學中延續。
黔東南州黎平縣少寨村
少寨村最有名的就是一座木橋,這座橋全長70米,走一趟不到100步,它是用木板鋪成的,兩邊沒有圍欄,走在上面顫顫巍巍的,一到下雨天更是溼滑。當年紅軍經過這裡的時候,幫助當地村民重修了這座橋,所以當地人後來就稱這座橋叫紅軍橋。
黔南州甕安縣下司社區
下司社區位於猴場鎮政府西面約1公裡,這裡凝聚了厚重的土司文化、紅色文化、龍獅文化、辭賦文化,是甕安縣「一城四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草塘千年古邑旅遊區的核心部分坐落在這裡,包括猴場會議會址。1934年12月31日下午至1935年1月1日凌晨,中共中央在猴場召開了政治局會議(史稱「猴場會議」)。會議做出了《中共中央政治局關於渡江後新的行動方針的決定》。基本結束了「左」傾領導者的軍事指揮權,確定了紅軍的戰略方向,轉變了紅軍的作戰方針,恢復了紅軍的三大優良傳統。
黔西南州興義市發哈村
發哈村是1935年4月中央紅軍長徵西出貴州的途經之地,村寨內有賀子珍威舍負傷地遺址、紅軍臨時電臺指揮部舊址、豬場紅軍標語、紅軍洞紅軍避敵舊址4處紅軍戰鬥遺蹟。(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陳問菩)
編輯:朱永娣
統籌:汪東偉
編審:幹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