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貴州省體育局、共青團貴州省委主辦,遵義市文體旅遊局、遵義市播州區人民政府承辦的貴州省2020年「重走長徵路·聚力奔小康」——尋找最美紅色故事徒步體驗活動在播州區苟壩紅色旅遊景區舉行。活動儀式上,發布了貴州省首批10個「最美紅軍村落」。
這10個「最美紅軍村落」分別在哪裡,紅軍留下了哪些紅色印記,小編為您進行了梳理。
貴陽市修文縣大木村
大木村紅軍廣場
大木村位於修文縣六屯鎮,現村內保存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大木紅軍標語。1935年4月3日,中央紅軍長徵從開陽白馬洞翻山穿過馬頸子進入六屯境內,駐宿格都堡(今都堡村)、長田、大木寨一線。大木寨是布依族聚居村寨,紅軍一到,便來寨中進行革命宣傳,書寫大幅標語。其中「紅軍是乾人的軍隊」一條標語寫在寨中間農戶李忠良的房屋山牆上。歷經近一個世紀,這幅標語依然清晰醒目。2017年,在大木村修建大木紅軍文化廣場並投入使用,對弘揚長徵精神、傳承革命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大木村現已成為開展革命教育、黨建活動的現場教學基地。
遵義市播州區苟壩村
苟壩會議會址
苟壩,是毛澤東用馬燈點亮中國的地方,是習近平總書記點讚鄉愁的地方。這裡紅色文化與鄉愁文化交相輝映,革命聖地與青山綠水一脈相承。這裡有光耀史冊的苟壩會議會址、紅九軍團駐地舊址、蘇維埃銀行舊址、紅軍醫院舊址、大小龍井、夢回1935光影秀、柳溪營盤汽車露營基地等景點。
近年來,苟壩結合國家長徵文化公園主題,豐富景區業態,完善基礎配套,打造紅色旅遊目的地,陸續獲得了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中國最美紅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旅遊景區等榮譽,並進入中國100個紅色經典景區名錄。
遵義市匯川區婁山關社區
婁山關紅軍烈士紀念碑
婁山關社區因紅軍長徵時打響的婁山關戰役而得名。婁山關戰役是紅軍長徵以來取得的首次大捷,婁山關大捷激發了紅軍的戰鬥熱情,堅定了紅軍取得戰略轉移勝利的信心,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做出了重要貢獻,毛主席策馬駐足寫下了《憶秦娥婁山關》的豪邁詩篇。婁山關社區擁有婁山關戰鬥遺址為主的長徵文化體系和生態文化景觀,以發展紅色旅遊、鄉村避暑、休閒度假為主。
安順市鎮寧縣弄染村
弄染村陸瑞光故居
弄染村是革命烈士陸瑞光的故鄉,是紅軍三、五軍團首長(彭德懷、楊尚昆、李富春)長徵的宿營地,是紅軍首長和烈士陸瑞光結盟訂立反蔣協定、播下革命火種的聖地。
1935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一、三、五軍團和軍委縱隊長徵途經鎮寧。陸瑞光支持革命,接濟紅軍物資,收容12名紅軍傷病員,為紅軍順利過境作出重要貢獻。更為突出的是,陸瑞光毅然與紅三軍團彭德懷、楊尚昆、李富春籤訂「反蔣作戰協定」,成為紅軍途經民族地區成功實踐「爭取少數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重大事件。
弄染村的陸瑞光烈士革命活動遺蹟是一處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進行革命教育的重要場所,是研究當地新民主主義革命戰爭史的重要實物證據,是當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徵途中加強統一戰線、爭取地方武裝、開展反蔣反軍閥的史跡。
畢節市黔西縣丘林村
紅軍搶佔鴨池河天險步道
丘林村位於烏江中遊(鴨池河)西岸,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有紅軍強渡鴨池河紀念碑、紅軍強渡鴨池河戰鬥遺址、紅軍搶佔鴨池河天險步道等紅色遺蹟。這些紅色遺蹟和周邊區域的旅遊資源,如烏江百裡畫廊、八仙洞景區、鴨池河溫泉、大關古鹽道等形成紅色文化遊線產品,方便遊客的集中遊覽和對紅色文化的體驗。
畢節市納雍縣槍桿巖村
槍桿巖村
納雍縣槍桿巖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就位於槍桿巖村,因境內一柱擎天的槍桿巖獨峰而得名,同時也含有毛主席「槍桿子裡出政權」的含義。
槍桿巖紅色文化教育基地是紅九軍團經貓場戰役後撤離休整之地。1935年4月15日,中央紅軍第九軍團在軍團長羅炳輝、政委何長工的率領下,為掩護主力紅軍北上,在今大方縣貓場鎮遭遇攔截阻擊,展開激戰,損失較大,後向梯子巖撤退,在梯子巖頂成功架設機槍向敵人開火,大部隊得以順利通過梯子巖,沿手扒巖而下,來到槍桿巖苗寨休整後經納雍取道雲南。梯子巖突圍是紅九軍團勝利北上的轉折點。在休整期間,軍民共同擔水拾柴,洗衣做飯,結下了深厚的魚水情誼。
銅仁市石阡縣樓上村
鳥瞰樓上村
樓上村位於國榮鄉南部,1934年10月初,擔負中央紅軍長徵先遣隊任務的紅六軍團,在中央代表、軍政會主席任弼時、軍團長蕭克、政委王震等率領下,一路徵戰。10月7日,紅六軍團9000餘紅軍進入甘溪,先頭部隊與敵遭遇,陷入重圍。紅軍戰士英勇頑強,與敵激戰。最後在紅51 團、紅52團的掩護下,紅六軍團先頭部隊和主力部隊在10月中旬先後突破了敵人的包圍圈,勝利實現與紅二軍團的會師,完成了作為中央紅軍長徵先遣的戰略目標,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讚歌。五十二團在完成掩護紅六軍團主力突圍任務後,朝紅軍主力撤離的相反方向撤退,繼續牽引敵軍,遂自甘溪集鎮渡河,衝破敵軍在牛皮溝一帶的防線,往國榮樓上方向撤退,部分紅軍便在樓上村修整並開展革命宣傳、發展紅軍等活動。
黔東南州黎平縣少寨村
少寨紅軍橋
1934年12月,中央紅軍在黎平召開長徵途中第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黎平會議,採納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繼續西進貴州,挺進以遵義為中心的黔西北地區,在北上經過少寨村時,看到破爛不堪的木橋,嚴重影響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紅軍立即派出部分指戰員,整修橫跨於八舟河上的這座木板橋。當地群眾後來特將此橋稱為「紅軍橋」,以紀念紅軍的愛民恩情和義舉。
黔南州甕安縣下司社區
猴場會議會址
下司社區位於猴場鎮東北面,1934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在猴場召開擴大會議,史稱猴場會議。紅軍在猴場期間,大力開展政治宣傳、打富濟貧和擴軍活動,深受當地群眾歡迎,留下了眾多的歷史烙印和紅色故事。村內保存有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猴場會議舊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毛澤東行居、紅軍幹部團休養連駐地舊址等紅色革命文物。猴場會議作為偉大歷史轉折的前奏,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在思想上、政治上、軍事上、時間上作了直接的準備,成為連接黎平會議與遵義會議的重要紐帶,改寫了黨和紅軍的前途和命運,架起了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金色橋梁。
黔西南州興義市發哈村
發哈村紅軍臨時電臺指揮部舊址
發哈村是1935年4月中央紅軍長徵西出貴州的途經之地,村寨內有賀子珍威舍負傷地遺址、紅軍臨時電臺指揮部舊址、豬場紅軍標語、紅軍洞紅軍避敵舊址4處紅軍戰鬥遺蹟。
這4處遺蹟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興義威舍紅軍戰鬥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興義市重點打造的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核心組成部分,是研究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和中國革命史不可多得的紅色文化資源。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楊倩
編輯 陳景雄
編審 趙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