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布魯塞爾爆炸暴露安保大軟肋
▲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發生恐怖爆炸事件的馬埃勒貝克地鐵站外,警方調查人員正在取證。 新華社發
比利時警方調查人員從封鎖現場內走出。新華社發
安保專家認為,布魯塞爾機場遇襲再次凸顯航空安全一大「軟肋」,那就是人們進入機場出入境大廳時通常無需安檢便可暢通無阻。
專家建議,一方面,掃除這一安保「死角」需要加大反恐情報搜集力度和安保力量投入,另一方面,隨機抽檢等出其不意的安保措施也有助於打亂恐怖分子「節奏」,讓其無的放矢。
□分析
出入境大廳曾多次發生恐襲
布魯塞爾機場候機樓大致分為出發層和抵達層,出發層在地上,開車可直接抵達,然後進入出入境大廳辦手續。抵達層位於地下,直接通往停車場。
依據媒體報導,這次爆炸的一處地點位於機場出入境大廳值機櫃檯。一般來說,人們進入這一區域不需要任何安檢,只有在辦理完登機手續進入候機大廳時,才需接受嚴格安檢。出入境大廳區域雖然時有安全人員巡邏,但主要是在維持秩序。
美聯社說,綜觀過去發生的機場恐襲事件,恐怖分子選在出入境大廳區域作案的不在少數。1983年,來自亞美尼亞的恐怖分子在巴黎奧利機場內的土耳其航空公司值機櫃檯前引爆炸彈,造成7死55傷;2002年,美國洛杉磯國際機場內的以色列航空公司票務櫃檯遇襲,導致兩人死亡、4人受傷;2011年,俄羅斯莫斯科多莫傑多沃機場入境大廳鄰近行李提取區的區域發生爆炸,造成200多人死傷。
「我們忽視了(這一區域),」以色列航空公司前安全部門主管、如今自營安全諮詢公司的伊薩克·葉非特談及布魯塞爾機場爆炸案時說,「是我們不夠小心。」
公共區域需更多隨機臨檢
在一些安保專家看來,機場出入境大廳與地鐵站、購物中心等大型公共區域類似,安保工作很難做到「百密而無一疏」。目前來看,強化情報搜集和不斷變換安保措施是頗為有效的反恐手段。
「(如果)等到他們(恐怖分子)進入機場,遊戲就已經結束了,」美國西北航空公司前安全部門主管道格拉斯·萊爾德說,「(因為)你無法在所有地點都部署警力。」
美國綜合軍事研究機構蘭德公司高級安全分析師布賴恩·詹金斯認為,隨機實施的安保措施總能收到好效果,「(因為)恐怖分子不喜歡他們無法預料到的事情」。
此外,詹金斯說,在機場出入境大廳增加安保力量部署可以有效震懾恐怖分子,一旦發生襲擊,應對也能更為迅速。
揚基福克斯特羅特安全諮詢公司負責人彼得·哈裡斯說,布魯塞爾機場爆炸案為全球所有機場都敲響了警鐘。他建議,安保人員今後應當在機場出入境大廳實施更多隨機臨檢、部署更多嗅爆犬並主動與進入大廳的可疑人員攀談,以降低恐怖分子混入其中的可能性。
□反思
歐洲三大安保漏洞值得反思
>>漏洞一「外松內緊」安全政策未有效運轉
專家認為,恐怖襲擊發生的時間距警方在布魯塞爾逮捕巴黎恐怖襲擊嫌疑人薩拉赫·阿卜杜勒-薩拉姆及同夥僅3天,儘管尚不能認定兩者有關聯,但人們不禁懷疑,在布魯塞爾長期維持高度警戒的情況下,為何還能出現如此慘劇?尤其是當前,歐洲受難民危機影響,多個國家已採取對內部邊界都加強管制。歐洲所謂「外松內緊」的安全政策真正有效運轉了嗎?
布魯塞爾有「歐洲心臟」之稱。這裡地鐵和鐵路運營常年沒有安檢,布魯塞爾機場的出境和入境大廳也不設安檢,任何人可自由出入。在布魯塞爾機場,乘坐申根區內飛機的旅客,僅憑護照就可暢通無阻,這意味著非法居留者甚至可在申根區內自由流動。種種現狀和當前安全局勢很不相稱。
歐洲議會義大利力量黨代表團主席伊莉莎白·加爾迪尼則批評安全情報部門在保護民眾方面做得不夠,甚至讓民眾越發恐慌。
>>漏洞二歐盟內外部邊界管控仍有漏洞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民航乘客信息仍無法實現在歐盟成員國內部共享。早在2010年,就有政界人士提議推行「乘客姓名登記」系統,授權航空公司留存歐盟境內外航班乘客的信息,以便政府打擊恐怖主義和犯罪行為,但這一提議於2013年因隱私和人權等原因被否決。
去年底,在巴黎恐怖襲擊後,這一動議終於在歐洲議會內部達成共識,按計劃將在今年提交歐洲議會全會投票。
「我們需要對出入歐盟的旅客加強登記和檢查,因為在申根區內,人員甚至可以自由流動。但是歐洲議會一些右翼勢力傾向於宣揚人道主義保護和隱私,而忽視了恐怖分子將藉此鑽空子。」加爾迪尼說。
分析人士認為,歐盟外部邊界必須嚴加管控,尤其在難民危機背景下,大量經地中海前往歐洲的難民和移民選擇在希臘和義大利登陸。這給恐怖分子假借難民身份混入歐洲提供了可乘之機。
>>漏洞三非法槍枝泛濫為恐襲創造條件
回溯去年8月,荷蘭至法國的國際高速列車槍擊案的嫌犯就是曾被多國情報部門列為「關聯恐怖威脅」的人物,事發時竟然堂而皇之地攜帶AK47步槍搭乘火車。
比利時於2006年開始實施新武器法,相關報告顯示,迄今仍有超過33萬支槍枝不知所終,既沒有進行登記也沒有上交當局,這些非法槍枝的泛濫也給恐怖活動創造了條件。
「我們需要在歐洲國家內部加強對小型犯罪的打擊,正是內部治安事件為恐怖分子提供了庇護和滋生的溫床。」加爾迪尼說。
歐洲議會環境和食品安全委員會主席喬瓦尼·拉維亞表示:「歐洲必須拿出強有力的行動,解決安全問題不能再拖了。」
□影響
難民入歐政策再陷危機
分析人士認為,比利時連環爆炸恐襲除了讓人們再次關注國際恐怖主義威脅和歐洲最近頻發恐怖襲擊的原因之外,還可能產生多重外溢效應。
使歐洲難民政策承壓
布魯塞爾這一「歐洲心臟」遭襲,震動歐洲各國。世界問題研究中心歐洲問題專家沈孝泉認為,這次襲擊為長久以來飽受詬病的歐洲難民政策增添不小壓力。
自從中東和北非地區陷入動亂以來,大批難民湧入歐洲。聯合國難民署和國際移民組織統計顯示,2015年,逾百萬難民和非法移民進入歐洲尋求庇護。
沈孝泉指出,難民與恐怖主義活動是困擾歐洲的兩大議題,兩者相互聯繫。恐怖活動越猖獗,反對難民入歐的聲音就越大。去年1月法國《查理周刊》編輯部遇襲和去年11月巴黎連環恐怖襲擊事件已經對歐洲的難民政策形成嚴峻考驗,這次布魯塞爾恐襲為反對現行難民政策的人提供了更多理由。
成美總統競選話題
布魯塞爾恐襲事件後,美國共和黨熱門總統競選人唐納·川普立即作出反應。他通過多個媒體發表談話,聲稱應對美國穆斯林社區加強監視,呼籲關閉邊界禁止穆斯林入境,甚至主張對被逮捕的極端分子進行折磨以迫使他們招供。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布魯塞爾恐襲事件可能為川普再添人氣,因為川普在先前選戰中一直被認為對穆斯林移民「態度苛刻」,曾提議美國必須「全面禁止」穆斯林入境,迎合了共和黨保守派近年來日益抬頭的極右思潮。這次恐襲事件的發生,可能會再度刺激一些偏於保守的選民支持川普。
推動俄美反恐合作
美國國務卿克裡將於23日訪俄。其間,他將與俄總統普京、外長拉夫羅夫會面。據俄羅斯媒體報導,布魯塞爾恐襲將成為克裡此行的重要議題之一。分析人士認為,此次恐襲事件有可能再次使雙方認識到反恐的緊迫性,有助於進一步推進國際反恐合作。
世界問題研究中心俄羅斯問題專家萬成才認為,俄美目前在反恐問題上有合作,但並不充分。此次布魯塞爾恐襲事件有助於俄美兩國在反恐問題上找到新的合作契機。俄方始終強調,反恐符合俄美兩國的共同利益,是目前俄美兩國合作的優先方向。
加速敘利亞和談進程
分析人士認為,敘利亞亂局已經被極端勢力所利用,成為他們發展壯大的良機和溫床。只有儘快結束危機,使敘利亞早日恢復穩定,實現和平,才有利於國際社會繼續開展反恐鬥爭。而布魯塞爾爆炸事件有可能促使各方進一步認識到解決敘利亞危機的緊迫性。
聯合國秘書長敘利亞問題特使德米斯圖拉22日談到布魯塞爾爆炸事件時,把恐怖主義稱為「真正的危險」。他說:「布魯塞爾襲擊事件所傳達出的信息是:需要撲滅敘利亞戰火。我們應該儘快找到敘利亞問題的解決方案,以便使所有人都能夠集中精力對付威脅歐洲、世界和敘利亞的真正危險。」
據新華社
(責編:劉佳、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