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餾酒是將穀物、水果等原材料進行發酵後,將發酵液進行多次蒸餾而形成的酒。
還有在生活裡我們常見的二鍋頭也是蒸餾酒。是在蒸酒時通常有三個鍋,第一鍋和第三鍋冷卻的酒味比較雜,裡面有多種低沸點成分,所以酒廠掐頭去尾,只要第二鍋,故名「二鍋頭」。
古人所說的「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其實喝的都不是蒸餾酒。《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李逵、武松一次就喝上八大碗,其實那些酒的度數都不高,一般為酒麴自然發酵的酒。
酒與醫藥的關係特別密切,藥酒用於治病、保健,在我國由來已久。
早在西周時,就有了專門管理釀酒的部門及官員,酒已被列入醫療保健的範疇。
唐代孫思邈《千金翼方•諸酒》篇是我國現存醫學典籍中,最早的藥酒專題綜述,孫思邈對藥酒的服用方法還提出了具體、明確的要求。
孫思邈說:「凡服藥酒,欲使酒氣相接,不得斷絕,絕則不達藥力。多少皆以和為度,不可令醉,及吐,則大損人也。」意思是說:喝藥酒要堅持,不能間斷,間斷之後藥效不好,並且喝多少都要適量,不能喝醉嘔吐,否則會傷害身體。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藥酒方200多首,如,五加皮酒、仙靈脾酒(也就是淫羊藿酒)、人參酒、當歸酒、枸杞酒、地黃酒、蝮蛇酒,還有鹿茸酒。在我國民間,也有很多自製藥酒的風俗。如新年的屠蘇酒、端午的雄黃酒、中秋的桂花酒、重陽的菊花酒,這些都是傳統節令的藥酒。但是,有些酒是給人喝的,有的則是用來驅蟲的。例如端午節用的雄黃酒。端午節時,人們用雄黃酒灑在屋裡犄角旮旯,起到避蚊蟲、驅五毒的作用。俗話說「酒為百藥之長」,酒是中藥炮製重要的輔料之一,許多常用藥都需要用酒炮製。
炮製用酒,一般是黃酒。《本草綱目》指出:「東陽酒,無毒,用制諸藥良」。這裡說的東陽酒,就是黃酒。東陽酒是浙江的東陽老字號。
黃酒是我們國家的特產,是以大米、黍米為原料,屬於釀造酒,乙醇的含量在14%-20%之間。
酒的藥性純陽,辛甘大熱,能升能散,可以宣散藥力、通行經絡。
有些藥物用酒炮製後,能改變其苦寒之性,並使其藥性上行,如酒大黃。而當歸、桑枝等用酒炮製後,活血通絡藥作用會增加很多。
酒從出現那天起,便是有爭議的一味藥。
關於酒的功與過,李時珍也有過精闢的論述:「酒,天之美祿也。面曲之酒,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禦寒,消愁遣興。痛飲則傷神耗血,損胃亡精,生痰動火。」
春節將近,作為飯桌上的調劑品,小酒怡情,活躍氣氛,但是面對他人的敬酒,不勝酒量的你,是不是無法拒絕?
不要急,飲酒前10分鐘服用2片止酒令,可以起到解酒護胃保肝的作用,服用之後30~60分鐘,肝部胃部以及相應的不適感開始減輕,第二天大腦處於清醒狀態。
協合研究院技術轉化企業中合泰克生產的「中合泰克·止酒令」突破技術瓶頸,其核心有效成分能激活乙醛脫氫酶的活性,加快乙醛分解代謝;並且可與酒精的代謝產物乙醛結合,使其失活、加速排出體外,減少了乙醛對肝細胞膜及線粒體膜損害,保護肝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