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次年7月15日,唐玄宗逃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北二十三裡)。隨行將士處死宰相楊國忠,並強迫楊玉環自盡,史稱「馬嵬驛兵變」。
背景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藉口討伐楊國忠發動叛亂,是為安史之亂。叛軍一路信。玄宗又任命京兆尹魏方進為御史大夫兼置頓使,京兆少尹靈昌人崔光遠為京兆尹,兼西京留守,讓將軍邊令誠掌管宮殿的鑰匙。玄宗假稱劍南節度大使穎王李將要赴鎮,命令劍南道準備所用物資。當天,玄宗移居大明宮。天黑以後,玄宗命令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集合禁軍六軍,重賞他們金錢布帛,又挑選了閒廄中的駿馬九百餘匹,所做的這些事情外人都不知曉。
倉皇失措
玄宗一行經過便橋後,楊國忠派人放火燒橋,玄宗說:「官吏百高力士留下,讓他把大火撲滅後再來。玄宗派宦官王洛卿先行,告訴郡縣官作好準備。到吃飯的時候,抵達鹹陽縣望賢宮,而王洛卿與鹹陽縣令都已逃跑。宦官去徵召,官吏與民眾都沒有人來。已到了中午,玄宗還沒有吃飯,楊國忠就親自用錢買來胡餅獻給玄宗。於是百姓爭獻粗飯,並參雜有麥豆,皇孫們爭著用手抓吃,不一會兒就吃光了,還沒有吃飽。玄宗都按價給了他們金錢,並慰勞他們。眾人都涕泣流淚,玄宗也禁不住哭泣。
禁軍兵變
丙申(十四日),玄宗一行到了馬嵬驛,隨從的將士因為飢餓疲勞,心中怨恨憤怒。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認為天下大亂都是楊國忠一手造成的,想殺掉他,於是就讓東宮宦官李輔國轉告太子李亨,李亨猶豫不決。這時有吐蕃使節二十餘人攔住楊國忠的馬,向他訴說沒有吃的,楊國忠還沒有來得及回答,士卒們就喊道:「楊國忠與胡人謀反!」有人用箭射擊,射中了楊國忠坐騎的馬鞍。楊國忠急忙逃命,逃至馬嵬驛西門內,被士兵追上殺死,並肢解了他的屍體,把頭顱掛在矛上插於西門外示眾,然後殺了他的兒子戶部侍郎楊暄與韓國夫人、秦國夫人。御史大夫魏方進說:「你們虢國夫人與她的兒子裴徽都乘亂逃走,到了陳倉縣,被縣令薛景仙率領官吏抓獲殺掉。
影響
安祿山叛亂時,玄宗本想禪讓太子李亨。但此次兵變,太子李亨被認為是主謀,使玄宗大受打擊。玄宗與李亨於馬嵬驛分道,玄宗向南赴四川,李亨向北收拾殘兵敗將。此後不久,李亨就在靈武自行宣布即帝位,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遙尊玄宗為太上皇。
評價
白居易:九重城闕煙塵生,李商隱: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蔡東藩:國忠忌翰,促令陷賊,潼關不守,亟議幸蜀,陷翰猶可,陷天子可乎?惟國忠之意,以為都可棄,君可辱,而私怨不可不復,身命不可不保,兄弟姊妹,不可不安。自秦赴蜀,猶歸故鄉,庸詎知王思禮等之竊議其旁,陳玄禮等之加刃其後耶?楊玉環不顧廉恥,競尚驕奢,看似無關治亂,而實為亂階,盅君誤國,不死何待?
長恨歌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裡。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花開日 一作:花開夜;南內 一作:南苑)
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裡夢魂驚。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雲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淚闌幹,梨花一枝春帶雨。
(闌 通:欄;飄飄 一作:飄颻)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裡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譯文及注釋】
譯文唐明皇偏好美色,當上皇帝後多年來一直在尋找美女,卻都是一無所獲。楊家有個女兒剛剛長大,十分嬌豔,養在深閨中,外人不知她美麗絕倫。天生麗質、傾國傾城讓她很難埋沒世間,果然沒多久便成為了唐明皇身邊的一個妃嬪。她回眸一笑時,千姿百態、嬌媚橫生;六官妃嬪,一個個都黯然失色。春寒料峭時,皇上賜她到華清池沐浴,溫潤的泉水洗滌著凝脂一般的肌膚。侍女攙扶她,如出水芙蓉軟弱娉婷,由此開始得到皇帝恩寵。鬢髮如雲顏臉似花,頭戴著金步搖。溫暖的芙蓉帳裡,與皇上共度春宵。情深只恨春宵短,一覺睡到太陽高高升起。君王深戀兒女情溫柔鄉,從此再也不早朝。承受君歡侍君飲,忙得沒有閒暇。春日陪皇上一起出遊,晚上夜夜侍寢。後宮中妃嬪不下三千人,卻只有她獨享皇帝的恩寵。金屋中梳妝打扮,夜夜撒嬌不離君王;玉樓上酒酣宴罷,醉意更添幾許風韻。
兄弟姐妹都因她列土封侯,楊家門楣光耀令人羨慕。於是使得天下的父母都改變了心意,變成重女輕男。驪山上華清宮內玉宇瓊樓高聳入雲,清風過處仙樂飄向四面八方。輕歌曼舞多合拍,管弦旋律盡傳神,君王終日觀看,卻百看不厭。漁陽叛亂的戰鼓震耳欲聾,宮中停奏霓裳羽衣曲。九重宮殿霎時塵土飛揚,君王帶著大批臣工美眷向西南逃亡。車隊走走停停,西出長安才百餘裡。六軍停滯不前,要求賜死楊玉環。君王無可奈何,只得在馬嵬坡下縊殺楊玉環。貴妃頭上的飾品,拋撒滿地無人收拾。翠翹金雀玉搔頭,珍貴頭飾一根根。君王欲救不能,掩面而泣,回頭看貴妃慘死的場景,血淚止不住地流。秋風蕭索掃落葉,黃土塵埃已消遁,迴環曲折穿棧道,車隊踏上了劍閣古道。
峨眉山下行人稀少,旌旗無色,日月無光。蜀地山清水秀,引得君王相思情。行宮裡望月滿目悽然,雨夜聽曲聲聲帶悲。叛亂平息後,君王重返長安,路過馬嵬坡,睹物思人,徘徊不前。萋萋馬嵬坡下,荒涼黃冢中,佳人容顏再不見,唯有墳塋躺山間。君臣相顧,淚溼衣衫,東望京都心傷悲,信馬由韁歸朝堂。回來一看,池苑依舊,太液池邊芙蓉仍在,未央宮中垂柳未改。芙蓉開得像玉環的臉,柳葉兒好似她的眉,此情此景如何不心生悲戚?春風吹開桃李花,物是人非不勝悲;秋雨滴落梧桐葉,場面寂寞更慘悽。興慶官和甘露殿,處處蕭條,秋草叢生。宮內落葉滿臺階,長久不見有人掃。戲子頭已雪白,宮女紅顏盡褪。晚上宮殿中流螢飛舞,孤燈油盡君王仍難以入睡。
細數遲遲鐘鼓聲,愈數愈覺夜漫長。遙望耿耿星河天,直到東方吐曙光。鴛鴦瓦上霜花重生,冰冷的翡翠被裡誰與君王同眠?陰陽相隔已一年,為何你從未在我夢裡來過?臨邛道士正客居長安,據說他能以法術招來貴妃魂魄。君王思念貴妃的情意令他感動。他接受皇命,不敢怠慢,殷勤地尋找,八面御風。駕馭雲氣入空中,橫來直去如閃電,升天入地遍尋天堂地府,都毫無結果。忽然聽說海上有一座被白雲圍繞的仙山。玲瓏剔透樓臺閣,五彩祥雲承託起。天仙神女數之不盡,個個風姿綽約。當中有一人字太真,肌膚如雪貌似花,好像就是君王要找的楊貴妃。道士來到金闕西邊,叩響玉石雕做的院門輕聲呼喚,讓小玉叫侍女雙成去通報。太真聽說君王的使者到了,從帳中驚醒。穿上衣服推開枕頭出了睡帳。逐次地打開屏風放下珠簾。半梳著雲鬢剛剛睡醒,來不及梳妝就走下壇來,還歪戴著花冠。輕柔的仙風吹拂著衣袖微微飄動,就像霓裳羽衣的舞姿,嫋嫋婷婷。
寂寞憂愁顏,面上淚水長流,猶如春天帶雨的梨花。含情凝視天子使,託他深深謝君王。馬嵬坡上長別後,音訊顏容兩渺茫。昭陽殿裡的姻緣早已隔斷,蓬萊宮中的孤寂,時間還很漫長。回頭俯視人間,長安已隱,只剩塵霧。只有用當年的信物表達我的深情,鈿合金釵你帶去給君王做紀念。金釵留下一股,鈿盒留下一半,金釵劈開黃金,鈿盒分了寶鈿。但願我們相愛的心,就像黃金寶鈿一樣忠貞堅硬,天上人間總有機會再見。臨別殷勤託方士,寄語君王表情思,語中誓言只有君王與我知。當年七月七日長生殿中,夜半無人,我們共啟山盟海誓。在天願為比翼雙飛鳥,在地願為並生連理枝。即使是天長地久,也總會有盡頭,但這生死遺恨,卻永遠沒有盡期。
注釋(1)漢皇:原指漢武帝劉徹。此處借指唐玄宗李隆基。唐人文學創作常以漢稱唐。(2)重色:愛好女色。傾國:絕色女子。漢代李延年對漢武帝唱了一首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國與傾城,佳人難再得。」後來,「傾國傾城」就成為美女的代稱。(3)御宇:駕御宇內,即統治天下。漢賈誼《過秦論》:「振長策而御宇內」(4)楊家有女:蜀州司戶楊玄琰,有女楊玉環,自幼由叔父楊玄珪撫養,十七歲(開元二十三年)被冊封為玄宗之子壽王李瑁之妃。二十七歲被玄宗冊封為貴妃。白居易此謂「養在深閨人未識」,是作者有意為帝王避諱的說法。(5) 麗質:美麗的姿質。(6)六宮粉黛:指宮中所有嬪妃。古代皇帝設六宮,正寢(日常處理政務之地)一,燕寢(休息之地)五,合稱六宮。粉黛:粉黛本為女性化妝用品,粉以抹臉,黛以描眉。此代指六宮中的女性。無顏色:意謂相形之下,都失去了美好的姿容。(7)華清池:即華清池溫泉,在今西安市臨潼區南的驪山下。唐貞觀十八年(644)建湯泉宮,鹹亨二年(671)改名溫泉宮,天寶六載(747)擴建後改名華清宮。唐玄宗每年冬、春季都到此居住。
(8)凝脂:形容皮膚白嫩滋潤,猶如凝固的脂肪。《詩經·衛風·碩人》語「膚如凝脂」。(9)侍兒:宮女。(10)新承恩澤:剛得到皇帝的寵幸。(11)雲鬢:《木蘭詩》:「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形容女子鬢髮盛美如雲。金步搖:一種金首飾,用金銀絲盤成花之形狀,上面綴著垂珠之類,插於髮鬢,走路時搖曳生姿。(12)芙蓉帳:繡著蓮花的帳子。形容帳之精美。蕭綱《戲作謝惠連體十三韻》:珠繩翡翠帷,綺幕芙蓉帳。(13)春宵:新婚之夜。(14)佳麗三千:《後漢書·皇后紀》:自武元之後,世增淫費,乃至掖庭三千。言後宮女子之多。據《舊唐書·宦官傳》等記載,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大內、大明、興慶三宮,皇子十宅院,皇孫百孫院,東都大內、上陽兩宮,大率宮女四萬人。(15)金屋:《漢武故事》記載,武帝幼時,他姑媽將他抱在膝上,問他要不要她的女兒阿嬌作妻子。他笑著回答說:「若得阿嬌,當以金屋藏之。」(16)列土:分封土地。據《舊唐書·后妃傳》等記載,楊貴妃有姊三人,玄宗並封國夫人之號。長日大姨,封韓國夫人。三姨,封虢國夫人。八姨,封秦國夫人。妃父玄琰,累贈太尉、齊國公。母封涼國夫人。叔玄珪,為光祿卿。再從兄銛,為鴻臚卿。錡,為侍御史,尚武惠妃女太華公主。從祖兄國忠,為右丞相。姊妹,姐妹。
(17)可憐:可愛,值得羨慕。(18)不重生男重生女:陳鴻《長恨歌傳》雲,當時民謠有「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歡」,「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卻為門上楣」等。(19)驪宮:驪山華清宮。驪山在今陝西臨潼。(20)凝絲竹:指弦樂器和管樂器伴奏出舒緩的旋律。(21)漁陽:郡名,轄今北京市平谷縣和天津市的薊縣等地,當時屬於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史安祿山的轄區。天寶十四載(755)冬,安祿山在範陽起兵叛亂。鼙鼓:古代騎兵用的小鼓,此借指戰爭。(22)霓(ní)裳羽衣曲:舞曲名,據說為唐開元年間西涼節度使楊敬述所獻,經唐玄宗潤色並製作歌詞,改用此名。樂曲著意表現虛無縹緲的仙境和仙女形象。(23)九重城闕:九重門的京城,此指長安。煙塵生:指發生戰事。闕,,意為古代宮殿門前兩邊的樓,泛指宮殿或帝王的住所。《楚辭·九辯》:君之門以九重。(24)千乘萬騎西南行: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安祿山破潼關,逼近長安。玄宗帶領楊貴妃等出延秋門向西南方向逃走。當時隨行護衛並不多,「千乘萬騎」是誇大之詞。乘:一人一騎為一乘。(25)翠華兩句:李隆基西奔至距長安百餘裡的馬嵬驛(今陝西興平),扈從禁衛軍發難,不再前行,請誅楊國忠、楊玉環兄妹以平民怨。玄宗為保自身,只得照辦。翠華:用翠鳥羽毛裝飾的旗幟,皇帝儀仗隊用。司馬相如《上林賦》:建翠華之旗,樹靈鼉之鼓。百餘裡:指到了距長安一百多裡的馬嵬坡。
(26)六軍:指天子軍隊。《周禮·夏官·司馬》:王六軍。據新舊《唐書·玄宗紀》、《資治通鑑》等記載: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哥舒翰至潼關,為其帳下火拔歸仁執之降安祿山,潼關不守,京師大駭。玄宗謀幸蜀,乃下詔親徵,仗下後,士庶恐駭。乙未日凌晨,玄宗自延秋門出逃,扈從唯宰相楊國忠、韋見素,內侍高力士及太子、親王、妃主,皇孫已下多從之不及。丙辰日,次馬嵬驛(在興平縣北,今屬陝西),諸軍不進。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奏:逆胡指闕,以誅國忠為名,然中外群情,不無嫌怨。今國步艱阻,乘輿震蕩,陛下宜徇群情,為社稷大計,國忠之徒,可置之於法。會吐蕃使遮國忠告訴於驛門,眾呼曰:楊國忠連蕃人謀逆!兵士圍驛四合,及誅楊國忠、魏方進一族,兵猶未解。玄宗令高力士詰之,回奏曰:諸將既誅國忠,以貴妃在宮,人情恐懼。玄宗即命力士賜貴妃自盡。(27)宛轉:形容美人臨死前哀怨纏綿的樣子。蛾眉:古代美女的代稱,此指楊貴妃。《詩經·衛風·碩人》:螓首蛾眉。
(28)花鈿:用金翠珠寶等製成的花朵形首飾。委地:丟棄在地上。(29)翠翹:首飾,形如翡翠鳥尾。金雀:金雀釵,釵形似鳳(古稱朱雀)。玉搔頭:玉簪。《西京雜記》卷二: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30)雲棧:高入雲霄的棧道。縈紆(yíngyū):縈迴盤繞。劍閣:又稱劍門關,在今四川劍閣縣北,是由秦入蜀的要道。此地群山如劍,峭壁中斷處,兩山對峙如門。諸葛亮相蜀時,鑿石駕凌空棧道以通行。(3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玄宗奔蜀途中,並未經過峨眉山,這裡泛指蜀中高山。(32)行宮:皇帝離京出行在外的臨時住所。(33)夜雨聞鈴:《明皇雜錄·補遺》:「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涉旬,於棧道雨中聞鈴音與山相應。上既悼念貴妃,採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焉。」這裡暗指此事。後《雨霖鈴》成為宋詞詞牌名。
(34)天旋地轉:指時局好轉。肅宗至德二年(757),郭子儀軍收復長安。回龍馭:皇帝的車駕歸來。(35)不見玉顏空死處:據《舊唐書·后妃傳》載:玄宗自蜀還,令中使祭奠楊貴妃,密令改葬於他所。初瘞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內官以獻,上皇視之悽惋,乃令圖其形於別殿,朝夕視焉。(36)信馬:意思是無心鞭馬,任馬前進。(37)太液:漢宮中有太液池。未央:漢有未央宮。此皆借指唐長安皇宮。(38)西宮南苑:皇宮之內稱為大內。西宮即西內太極宮,南內為興慶宮。玄宗返京後,初居南內。上元元年(760),權宦李輔國假借肅宗名義,脅迫玄宗遷往西內,並流貶玄宗親信高力士、陳玄禮等人。(39)梨園弟子:指玄宗當年訓練的樂工舞女。梨園:據《新唐書·禮樂志》:唐玄宗時宮中教習音樂的機構,曾選"坐部伎"三百人教練歌舞,隨時應詔表演,號稱「皇帝梨園弟子」。(40)椒房:后妃居住之所,因以花椒和泥抹牆,故稱。阿監:宮中的侍從女官。青娥:年輕的宮女。據《新唐書·百官志》,內官宮正有阿監、副監,視七品。(41)孤燈挑盡:古時用油燈照明,為使燈火明亮,過了一會兒就要把浸在油中的燈草往前挑一點。挑盡,說明夜已深。按,唐時宮延夜間燃燭而不點油燈,此處旨在形容玄宗晚年生活環境的悽苦。
(42)遲遲:遲緩。報更鐘鼓聲起止原有定時,這裡用以形容玄宗長夜難明時的心情。(43)耿耿:微明的樣子。欲曙天:長夜將曉之時。(44)鴛鴦瓦:屋頂上俯仰相對合在一起的瓦。《三國志·魏書·方技傳》載:文帝夢殿屋兩瓦墮地,化為雙鴛鴦。房瓦一俯一仰相合,稱陰陽瓦,亦稱鴛鴦瓦。霜華:霜花。(45)翡翠衾:布面繡有翡翠鳥的被子。《楚辭·招魂》:翡翠珠被,爛齊光些。言其珍貴。誰與共:與誰共。(46)臨邛道士鴻都客:意謂有個從臨邛來長安的道士。臨邛:今四川邛崍縣。鴻都:東漢都城洛陽的宮門名,這裡借指長安。《後漢書·靈帝紀》:光和元年二月,始置鴻都門學士。(47)致魂魄:招來楊貴妃的亡魂。(48)方士:有法術的人。這裡指道士。殷勤:盡力。
(49)排空馭氣:即騰雲駕霧。(50)窮:窮盡,找遍。碧落:即天空。黃泉:指地下。(51)海上仙山:《史記·封禪書》:自威、宣、燕昭使人人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52)玲瓏:華美精巧。五云:五彩雲霞。(53)綽約:體態輕盈柔美。《莊子·逍遙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54)參差:仿佛,差不多。(55)金闕:《太平御覽》卷六六。引《大洞玉經》:上清宮門中有兩闕,左金闕,右玉闕。西廂:《爾雅·釋宮》:室有東西廂日廟。西廂在右。玉扃(jiong):玉門。即玉闕之變文。(56)轉教小玉報雙成:意謂仙府庭院重重,須經輾轉通報。小玉:吳王夫差女。雙成:傳說中西王母的侍女。這裡皆借指楊貴妃在仙山的侍女。(57)九華帳:繡飾華美的帳子。九華:重重花飾的圖案。言帳之精美。《宋書·后妃傳》:自漢氏昭陽之輪奐,魏室九華之照耀。(58)珠箔:珠簾。銀屏:飾銀的屏風。邐迤:接連不斷地。(59)新睡覺:剛睡醒。覺,醒。
(60)袂(mèi):衣袖。(61)玉容寂寞:此指神色黯淡悽楚。闌幹:縱橫交錯的樣子。這裡形容淚痕滿面。(62)凝睇(dì):凝視。(63)昭陽殿:漢成帝寵妃趙飛燕的寢宮。此借指楊貴妃住過的宮殿。(64)蓬萊宮:傳說中的海上仙山。這裡指貴妃在仙山的居所。(65)人寰(huán):人間。(66)舊物:指生前與玄宗定情的信物。(67)寄將去:託道士帶回。(68)釵留二句:把金釵、鈿盒分成兩半,自留一半。擘:分開。合分鈿:將鈿盒上的圖案分成兩部分。(69)重寄詞:貴妃在告別是重又託他捎話。(70)兩心知:只有玄宗、貴妃二人心裡明白。(71)長生殿:在驪山華清宮內,天寶元年(742年)造。按「七月」以下六句為作者虛擬之詞。陳寅恪在《元白詩箋證稿·長恨歌》中云:「長生殿七夕私誓之為後來增飾之物語,並非當時真確之事實」。「玄宗臨幸溫湯必在冬季、春初寒冷之時節。今詳檢兩唐書玄宗記無一次於夏日炎暑時幸驪山。」而所謂長生殿者,亦非華清宮之長生殿,而是長安皇宮寢殿之習稱。(72) 比翼鳥:傳說中的鳥名,據說只有一目一翼,雌雄並在一起才能飛。(73)連理枝:兩株樹木樹幹相抱。古人常用此二物比喻情侶相愛、永不分離。(74)恨:遺憾。綿綿:連綿不斷。
【作品鑑賞】
《長恨歌》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在這首長篇敘事詩裡,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結合的手法,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他們的愛情被自己釀成的叛亂斷送了,正在沒完沒了地吃著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楊貴妃都是歷史上的人物,詩人並不拘泥於歷史,而是借著歷史的一點影子,根據當時人們的傳說,街坊的歌唱,從中蛻化出一個迴旋曲折、宛轉動人的故事,用迴環往復、纏綿悱惻的藝術形式,描摹、歌詠出來。由於詩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藝術化的,是現實中人的複雜真實的再現,所以能夠在歷代讀者的心中漾起陣陣漣漪。
全篇分為三部分:開篇至「驚破霓裳羽衣曲」是第一部分,詩人用三十二句的篇幅來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生活,並講述了由此帶來的荒政亂國的情形及安史之亂的爆發;第二部分從「九重城闕煙塵生」到「魂魄不曾來入夢」,共四十二句,寫楊貴妃在馬嵬驛兵變中被殺,以及此後唐玄宗對她的思念; 「臨邛道士鴻都客」至結尾,是全詩的最後一部分,講道士幫唐玄宗到仙山尋找楊貴妃。
《長恨歌》暗示我們唐玄宗的迷色誤國,就是這一悲劇的根源詩人開篇即借「漢皇重色思傾國」一句,交代了唐朝禍亂的原因,揭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看來很尋常,好像故事原就應該從這裡寫起,不需要作者花什麼心思似的,事實上這七個字含量極大,是全篇綱領,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喚起和統領著全詩。後面之事皆由此而來。之後詩歌逐步展開,層層敘述:先講唐玄宗重色,百般求色之後,終將「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攬入懷中。
接著,對楊貴妃的美貌進行刻畫,寫出她如何的嫵媚,並因此得寵於後宮之中。「姊妹弟兄皆列土」,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楊家因楊貴妃而變得權勢逼人,不可一世。得到楊貴妃的唐玄宗,過上了縱慾、行樂的生活,終日沉迷於歌舞酒色之中,以至於「從此君王不早朝」。詩人對此進行了反覆地渲染,從而點明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這一部分是整個愛情悲劇的基礎,是「長恨」的內因之所在。「詩人通過這一段宮中生活的寫實,不無諷刺地向我們介紹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個重色輕國的帝王,一個嬌媚恃寵的妃子。還形象地暗示我們,唐玄宗的迷色誤國,就是這一悲劇的根源。
《長恨歌》把玄宗那種極不忍割愛但又欲救不能的內心矛盾和痛苦心情形象的表現出來在這齣愛情悲劇中,楊貴妃的死是個關鍵情節。詩人具體的描述了安史之亂發生後,皇帝兵馬倉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第二部分,特別是在這一動亂中唐玄宗和楊貴妃愛情的毀滅。這正是楊貴妃致死的原因所在。「六軍不發」,要求處死楊貴妃,說明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迷戀已經引起公憤。這裡,詩人用六句話對二人的生離死別進行了描寫:「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悲傷之情溢於言表。特別是「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詩人用細膩的筆觸,把玄宗那種極不忍割愛但又欲救不能的內心矛盾和痛苦心情形象的表現出來。
楊貴妃死後唐玄宗的相思之苦,詩人並未直接描寫,而是抓住人物精神世界裡揪心的「恨」,來抒發婉轉悽涼的相思之情。從「君臣相顧盡沾衣」至「魂魄不曾來人夢」:寫唐明皇在時局穩定後從蜀地回京城,路經馬嵬坡勾引傷心事。返京以後,更是觸景傷情,無法排遣朝思暮想的感傷情懷。回宮以後物是人非,白天睹物傷情,夜晚「孤燈挑盡」不「成眠」,日思夜想都不能了卻纏綿悱惻的相思,寄希望於夢境,一生一死分別了多少月:「魂魄不曾來人夢」。「長恨」之「恨」,動人心魄。
《長恨歌》詩人借歷史人物和傳說,創造了一個迴旋宛轉的動人故事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至詩的末尾,寫道士幫助唐玄宗尋找楊貴妃。詩人採用的是浪漫主義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人地,「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後來,在海上虛無縹緲的仙山上找到了楊貴妃,讓她以「玉容寂寞淚闌幹,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現,殷勤迎接漢家的使者,含情脈脈,託物寄詞,重申前誓,照應唐玄宗對她的思念,進一步深化、渲染「長恨」的主題。詩歌的末尾,用「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結筆,點明題旨,回應開頭,而且做到「清音有餘」,給讀者以聯想、回味的餘地。
《長恨歌》首先給我們藝術美的享受的是詩中那個宛轉動人的故事,是詩歌精巧獨特的藝術構思。全篇中心是歌「長恨」,但詩人卻從「重色」說起,並且予以極力鋪寫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專夜」、「看不足」等等,看來是樂到了極點,像是一幕喜劇,然而,極度的樂,正反襯出後面無窮無盡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製造者最後成為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過去許多人說《長恨歌》有諷喻意味,這首詩的諷喻意味就在這裡。馬嵬坡楊貴妃之死一場,詩人刻畫極其細膩,把唐玄宗那種不忍割愛但又欲救不得的內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了。
由於這「血淚相和流」的死別,才會有那沒完沒了的恨。隨後,詩人用許多筆墨從各個方面反覆渲染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思念。但詩歌的故事情節並沒有停止在一個感情點上,而是隨著人物內心世界的層層展示,感應他的景物的不斷變化,把時間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來開拓和推動情節的發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別之後,內心十分酸楚愁慘;還都路上,舊地重經,又勾起了傷心的回憶;回宮後,白天睹物傷情,夜晚輾轉難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於夢境,卻又是「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人夢」。詩至此,已經把「長恨」之「恨」寫得十分動人心魄,故事到此結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詩人筆鋒一折,別開境界,藉助想像的彩翼,構思了一個嫵媚動人的仙境,把悲劇故事的情節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迴環曲折,有起伏,有波瀾。這一轉折,既出人意料,又盡在情理之中。由於主觀願望和客觀現實不斷發生矛盾、碰撞,詩歌把人物千迴百轉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故事也因此而顯得更為宛轉動人。
《長恨歌》對後世諸多文學作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長恨歌》是一首抒情成分很濃的敘事詩,詩人在敘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採用了我國傳統詩歌擅長的抒寫手法,將敘事、寫景和抒情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形成詩歌抒情上迴環往復的特點。詩人時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來烘託人物的心境;時而抓住人物周圍富有特徵性的景物、事物,通過人物對它們的感受來表現內心的感情,層層渲染,恰如其分地表達人物蘊蓄在內心深處的難達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處是黃塵、棧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無光,秋景悽涼,這是以悲涼的秋景來烘託人物的悲思。
在蜀地,面對著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心的痛苦。這是透過美景來寫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層。行宮中的月色,雨夜裡的鈴聲,本來就很撩人意緒,詩人抓住這些尋常但是富有特徵性的事物,把人帶進傷心、斷腸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見一聞,一色一聲,互相交錯,在語言上、聲調上也表現出人物內心的愁苦悽清,這又是一層。還都路上,「天旋地轉」,本來是高興的事,但舊地重過,玉顏不見,不由傷心淚下。
敘事中,又增加了一層痛苦的回憶。回長安後,「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白日裡,由於環境和景物的觸發,從景物聯想到人,景物依舊,人卻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淚下,從太液池的美蓉花和未央宮的乖柳仿佛看到了楊貴妃的容貔。展示了人物極其複雜微妙的內心活動。「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從黃昏寫到黎明,集中地表現了夜間被情思縈繞久久不能人睡的情景。這種苦苦的思戀,「春風桃李花開日」是這樣,「秋雨梧桐葉落時」也是這樣。
及至看到當年的「梨園弟子」、「阿監青娥」都已白髮衰顏,更勾引起對往日歡娛的思念,自是黯然神傷。從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從行宮雨到奏凱回歸,從白日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處處觸物傷情,時時睹物思人,從各個方面反覆渲染詩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尋覓。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到夢中去找;夢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迴環,層層渲染,使人物感情迴旋上升,達到了高潮。詩人正是通過這樣的層層渲染,反覆抒情,迴環往復,讓人物的思想感情蘊蓄得更深邃豐富,使詩歌「肌理細膩」,更富有藝術的感染力。
《長恨歌》在創作中服從於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詩人的個性思想變化《長恨歌》一方面是一個重大的歷史題材和政治題材,另一方面又是一個來自民間的具有悠久傳統的人性題材、心理題材。白居易在創作中服從於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詩人的個性思想,即傳統模式與作者主觀能動作用同時並存,這固然是與詩人的生活經歷和人生觀是分不開的。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貶官江州司馬為界,經歷了由積極入世到消極出世兩個階段,實踐了他所信奉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白居易所謂「獨善」的基本內涵是樂天知命、知足保和,並由此而與釋、老相通,以隨緣任運、委順自然為應世態度。在他的整個思想體系中,「獨善」與「兼濟」並行不悖,「施之乃伊呂事業,蓄之則莊老道德」(《君子不器賦》),它們是一個完整人生觀的兩個側面。
還在遭貶以前,他努力為雲龍、為風鵬,並與元稹大力倡導新樂府運動。也正是因為他年輕時候的胸懷大志,頗有挽唐室於既衰,拯生民於水火的政治氣概,才使得他有足夠的氣魄處理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題材,並以「不惑」來總結唐明皇后半生的政治得失,寫就了《長恨歌》。這樣,在他心目中對唐明皇的一分為二,必然要在塑造形象中反映出來。正是因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輕國的唐明皇是對立統一體,所以,白居易把這個故事寫成一個好皇帝的悲劇。
好皇帝有所惑,終於造成了自己和百姓的悲哀。我們從作品中看到的唐明皇性格的塑造已排斥了理想化,乃是另一種理想化的結果。排斥的是封建統治階級為皇帝們頭上加足光圈使其上升為半神的理想化。而這排斥本身,就包含了城市居民的另一種理想在內,他們從現實生活中皇帝權威下降的土壤出發,把封建統治階級的頭子想像為和他們自己一樣的普通人,一個有愛欲、有苦惱、有錯誤、有缺點的人情味十足的痴情皇帝,和一般愛情故事中的主人公並無差別,他們從另一角度把皇帝理想化了,理想化的皇帝應該和百姓一樣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而白居易從民本思想出發,有條件、並有所揚棄地接受了城市居民的這種對唐明皇的理想化,這樣完成了對唐明皇形象的塑造。詩人被貶江州以後,「獨善」與「兼濟」的地位才發生了轉化,他的精神生活與仕宦生涯逐漸轉軌,終於以「獨善」消釋了「兼濟」,在精神自救的過程中,白居易逐漸從關注社會政治轉向關注個體生命,對於自由人格的鐘愛逐漸超越了對道德人格的執著。
《長恨歌》古典詩歌中抒情詩與敘事詩密切結合的典範之一:詩歌風格這篇詩是白居易最傑出的作品之一,也是祖國古典詩歌中抒情詩與敘事詩密切結合的典範之一。詩篇一開頭,對男女主人公是有所譴責的,但發展下去,詩人卻用自己的感情、想像豐富了這個故事,賦予了這個愛情悲劇以更普遍的意義,使得作者自己和廣大讀者都對之產生了高度的同情。在一定程度上已脫離了歷史原貌,成為一篇以詠嘆李、楊愛情為主,充滿感傷情調的「風情」詩了。玄宗早年勵精圖治,因此有開元治世;晚年荒淫無道,因此有天寶亂世。詩人面對這種具體現實,對這位天然尊長形成了矛盾而複雜的感情,有時頌美懷念,有時批評斥責,《長恨歌》則兼而有之。這是由詩人對歷史事件和社會生活的認識所決定的。
在創作中,作者打破了他寫諷喻詩所堅持的「其事核而實」、「不為文而作」的規則,在敘事過程中一再使用想像和虛構手法,情、景、理的完美結合結構,濃烈的抒情貫穿於敘事的全過程,語言方面,音節和諧,句式駢散結合,並採用主客問答的形式及其作用,使得全詩風情搖曳,生動流轉,極富藝術感染力。人的悲劇性命運及以莊禪思想為依託對這種命運的超越,對精神的自由和心靈的愉悅的追求 人物形象生動,語言和聲調優美,抒情寫景和敘事的水乳交融,也是《長恨歌》的藝術特色。
【名家輯評】張戒《歲寒堂詩話》:「首云:『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後云:「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又云:『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此固無禮之甚。『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此下云云,殆可掩耳也。『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此等語,乃樂天自以為得意處,然而亦淺陋甚。」「『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此尤可笑;南內雖悽涼,何至挑孤燈耶?」趙翼《甌北詩話》:「古來詩人,及身得名,未有如是之速且廣者。蓋其得名,在《長恨歌》一篇。其事本易傳,以易傳之事,為絕妙之詞,有聲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學士既嘆為不可及,婦人女子亦喜聞而樂誦之。是以不脛而走,傳遍天下。又有《琵琶行》一首助之。此即全無集,而二詩已自不朽,況又有三千八百四十首之工且多哉!」
王楙《野客叢書》:「詩人諷詠,自有主意,觀者不可泥其區區之詞。《聞見錄》曰:樂天《長恨歌》『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豈有興慶宮中夜不點燭,明皇自挑燈之理?《步裡客談》曰:陳無己《古墨行》謂『睿思殿裡春將半,燈火闌殘歌舞散。自書小字答邊臣,萬國風煙入長算。』『燈火闌殘歌舞散』,乃村鎮夜深景致,睿思殿不應如是。二說甚相類。僕謂二詞正所以狀宮中向夜蕭索之意,非以形容盛麗之為,固雖天上非人間比,使言高燒畫燭,貴則貴矣,豈復有此恨等意邪?觀者味其情旨斯可矣。」周紫芝《竹坡詩話》:「白樂天《長恨歌》云:『玉容寂寞淚闌幹,梨花一枝春帶雨。』人皆喜其工,而不知其氣韻之近俗也。東坡作送人小詞云:『故將別語調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雖用樂天語,而別有一種風味,非點鐵成黃金手,不能為此也。王國維《人間詞話》:「以長恨歌之壯採,而所隸之事,只『小玉雙成』四字,才有餘也。」
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