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警惕,新冠病毒攜帶者可能無臨床症狀

2020-12-13 網易新聞

童蘭

研究顯示,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所引起的症狀似乎與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SARS)類似,並且可能存在人際傳播及跨城市傳播。

關於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臨床症狀和傳播的更多科學原理正在被揭示。頂尖醫學雜誌《柳葉刀》(The Lancet)1月24日在線發表有關2019新型冠狀病毒研究的論文。研究顯示,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所引起的症狀似乎與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SARS)類似,並且可能存在人際傳播及跨城市傳播。

大多數感染者為健康人

這是《柳葉刀》首次在線發表的兩項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原創性研究。來自中國武漢的初步數據表明,首批41例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和SARS之間存在部分相似症狀。同時發表的另一項研究顯示,新型冠狀病毒在中國的一個七口之家中的六位家庭成員中存在人傳人和跨城市傳播,研究人員強調需要採取嚴密的防控制措施以應對疫情。

文章作者表示,這些早期發現十分重要,雖然僅涉及少數患者,但是仍然需要通過仔細監測,對密切接觸者追蹤,並對儘快進行動物宿主溯源和探究從動物宿主到人類的傳播途徑,以最大程度地遏制2019-nCoV疫情持續擴散的可能。

此外,儘管多數病例與中國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有關,但感染的最初來源目前仍然不明。已經有研究表明,2019-nCoV很可能與中國馬蹄蝠攜帶的冠狀病毒密切相關。目前,已知有六種冠狀病毒(包括2019-nCoV在內則有七種)能夠導致人類呼吸系統疾病,但迄今為止,僅有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導致了大規模爆發且死亡率高(分別為10%、37%)。目前,尚無特異性抗冠狀病毒藥物或疫苗被證實對人類有效。

在《柳葉刀》的第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將臨床特徵、實驗室檢驗和影像學結果與流行病學數據相結合,分析了2019年12月16日至2020年1月2日期間在武漢市入院的首批41例確診感染2019-nCoV的病例。截至2020年1月22日,納入研究的41名患者已有28名(68%)出院。

研究結果顯示,25-49歲、50-64歲患者佔比分別為49%、34%,患者中位年齡49歲,多數去過華南海鮮市場(66%,27例),以男性為主(73%,30例)。

與SARS一樣,大多數感染者為健康人,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病例合併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20%,8例),高血壓(15%,6例)和心血管疾病(15%,6例)。

相似的,2019-nCoV感染患者也表現出較多臨床症狀。入院的所有患者均患有肺炎,大多數患者臨床表現有發熱(98%,40例),咳嗽(76%,31例)和疲勞(44%,18例)。超過一半的患者還出現呼吸困難(55%,22例),但頭痛和腹瀉少見。

大約三分之一的患者出現了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29%,12例)或接受了重症監護(32%,13例),其中6人死亡。研究人員表示,在危重病人中可見細胞因子風暴發生,但是,需要更多研究來闡明2019-nCoV如何影響人類免疫系統。

本研究的通訊作者,中日友好醫院及首都醫科大學的曹彬教授解釋:「雖然有些症狀與SARS相似(例如發熱、乾咳、呼吸困難),但是還有一些重要的區別,比如2019-nCoV感染患者不存在上呼吸道症狀(例如流涕、打噴嚏、喉嚨疼痛)和腸道症狀(例如腹瀉,見於20-25%SARS患者)」。

「目前還很難準確掌握與這種新型病毒相關的死亡率,因為往往在疫情流行的初始階段更容易關注到那些危重病例,而可能忽略了較輕或無症狀的病例」,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的共同作者任麗麗博士解釋說。

研究人員同時指出該研究的一些局限性,包括由於病例數有限,難以確切評估與疾病嚴重性和死亡率相關的危險因素,他們呼籲在門診和社區中進行更大規模的研究以確認2019-nCoV感染患者的完整疾病譜。

病毒攜帶者可能無臨床症狀

第二篇論文是首篇遺傳分析研究,研究人員調查了因不明原因肺炎就診的一個七口之家,證明了2019-nCoV已經出現了四代傳播的案例。其中,在最近去過武漢的5人中發現2019-nCoV,同時在另一個並未同行的家庭成員中也發現了同樣的病毒,只有一個孩子未被感染。重要的是,另一名感染2019-nCoV的孩子並未表現出臨床症狀,這提示攜帶者可能在不知道自己被感染狀態的情況下在社區內傳播疾病。

作者們強調:「在該疫情的早期階段就需要採取嚴格的防控措施」。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僅簡單反映了一個家庭集群,這種病毒的傳播能力仍然未知。

世衛組織總幹事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表示,雖然目前尚未發現病毒有顯著的變異,但是人們仍然應該非常謹慎,密切關注病毒的變化。世衛組織同時稱,目前還無法判斷新型冠狀病毒是否能持續進行第三代和第四代人際間傳播的證據。

1月24日,法國首次報導了兩名新型冠狀病毒病例,這也是2019-nCoV病毒首次被傳播到歐洲。第一財經記者採訪了日內瓦大學全球衛生研究所所長Antoine Flahault教授。Flahault向第一財經記者強調隔離感染者以及潛在感染者的重要性,不過他同時表示,由於一些感染者的表徵不完全,甚至無症狀,這也加大了病毒在全球傳播的擔憂。

Flahault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已經從2003年的SARS病毒的防控中吸取了教訓,在兩周之內就檢測出了病毒的基因組,並與世界衛生組織分享,這是很大的進步。」考慮到這個因素,Flahault教授認為此次的疫情可能相比2003年的SARS能夠得到更好的控制,感染人數和死亡率可能會低於SARS,他表示目前無法預測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是否會像SARS那樣持續大半年。

「2019-nCoV和SARS是同一種病毒家族,同一個地區發生的疫情,同樣的傳播途徑,同樣的病原,但從初步的數據來看,2019-nCoV的死亡率要比SARS低很多(3% vs 11%),不過這仍然有待確認。」Flahault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Flahault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把感染病例隔離的本身並不是一種警示,但這反過來說明了要把疫情完全控制在一個地方,在這個人口高度流動的世界幾乎是不可能的。」

(原標題:《柳葉刀》揭示新冠病毒感染症狀,警惕無症狀病例)

(責任編輯:王鳳枝_NT2541)

相關焦點

  • 澳大利亞:完全阻止新冠病毒攜帶者入境不可能
    來源:金融界網站金融界美股訊 澳大利亞首席醫療官布蘭登·墨菲(Brendan Murphy)周一表示,隨著新冠病毒疫情在韓國和日本急劇擴散,想要完全阻止新冠病毒攜帶者進入澳大利亞已不可能。墨菲表示:「完全阻止新的病例進入已不可能。」 此前一天澳大利亞報告了首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墨菲說:「我們對日本和韓國感到擔憂。他們正在努力控制疫情,但我們仍然擔心這些國家和其他高風險國家的人可能會受到感染。」墨菲這一言論是在澳大利亞公布第30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之際發表的。
  • 新冠病毒感染者中,為什麼會有無症狀的攜帶者?醫生給您講明白!
    大家好,我是龍醫生,目前國內的新冠疫情基本控制,大家可以心情輕鬆一點,今天給大家科普一下無症狀感染者的問題。 在國家衛健委發布的多個版本的「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中,提到新冠肺炎的傳染源時,說」目前所見傳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而」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
  • HIV攜帶者不易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率約為普通患者的五分之一
    西班牙科學家上周四發表在《柳葉刀》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在馬德裡,感染新冠病毒(Sars-CoV-2)的HIV攜帶者不太可能死於COVID-19(新冠肺炎),死亡率大約為非HIV攜帶者的五分之一。照此來說,HIV攜帶者感染COVID-19後應該更容易受到攻擊。但新研究結果卻顛覆了我們的認知。而中國的一項早期臨床觀察也支持了西班牙的研究結果。根據《南華早報》報導,在中國一些接受愛滋病治療的患者幾乎完全沒有感染COVID-19。科學家們認為,發現這一原因可以提高對Sars-CoV-2的了解,並有助於開發相關藥物和疫苗,從而遏制Sars-CoV-2在全球的傳播。
  • 新冠病毒可能危害大腦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綜合編譯 蔡夢吟據美國「科學新聞」網站報導,英國科學家6月25日發表在英國《柳葉刀-精神病學》雜誌上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新冠病毒可能對大腦造成諸多負面影響,甚至可能導致中風或精神疾病
  • 達摩斯之劍仍然高懸,新冠仍可能捲土重來?
    目前確實是要重點防控「輸入型病例」,但二次疫情復發仍然可能由以下4類國內患者引發:1.治癒患者病毒轉陽2.假陰性病人3.無症狀病毒攜帶者4.全新的新冠病毒患者科技日報報導中國的防疫專家鍾南山院士與張文宏醫生更是對二次傳染敲響警鐘
  • 秋冬季,警惕第二波新冠疫情
    昨日,第二波新冠疫情登上了微博熱搜。 近期,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指出,根據新冠病毒目前蔓延的趨勢,它已經成為了「常駐病毒」。張文宏表示:第二波是必然的。
  • 淋巴癌的早期症狀 三大症狀需警惕
    但是淋巴癌並非只是青睞於名人,據統計我國淋巴癌的每年新發病例,高達四點五萬人之多。這是一種可以致人死亡的疾病,死亡率高達50%,因此不容小覷。因此,我們要時刻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定期體檢,若有發現相似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醫治療。那麼,淋巴癌早期症狀有哪些呢?今天就跟著39健康網的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 《柳葉刀》首次評估旅行限制對疫情影響
    原標題:《柳葉刀》首次評估旅行限制對疫情影響國際戰「疫」行動英國《柳葉刀·公共衛生》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首次評估旅行限制措施對疫情的全球性影響,結果表明:只有在有針對性地落實國際旅行限制措施時,才能夠有效控制新冠病毒傳播。
  • 《柳葉刀》新論文:新冠可能最早在印度次大陸傳播
    國際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的預印本平臺ssrn.com近日發表一篇論文,指出印度次大陸可能是新冠病毒最早發生人與人之間傳播的地點。國際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的預印本平臺ssrn.com近日發表一篇論文,指出印度次大陸可能是新冠病毒最早發生人與人之間傳播的地點。香港《南華早報》稱,這項研究的一部分經過了同行評審,並發表在《分子系統發育與進化》雜誌上。印度政府學者否定該論文的準確性,但沒有給出詳細解釋。
  • TOTO日本合作售後服務人員確診新冠肺炎,曾上門服務
    日本TOTO在官網發布公告,表示與其合作的一家售後服務公司的員工確診新冠肺炎,另有3名密切接觸者已被隔離。此外,最近一個圍繞新冠病毒傳播途徑的新發現——新冠病毒可能存在通過淋浴器或排氣管傳播,也值得所有人警惕。
  • 看似普通的病症,卻可能是淋巴癌!提醒:出現這些症狀提高警惕!
    過去20年間,其發病率增加了7成多,每年新發患者近10萬。 但它又是很會「偽裝」的病,看似普通的病症,卻可能是淋巴癌,以至於不少患者確診時已屬於晚期! 出現這些症狀提高警惕!
  • 北京新發地市場已有45人有此症狀
    13日凌晨2點,北京新發地市場董事長張玉璽出現公眾面前,對媒體表示,為確保食品安全,新發地市場從凌晨3點起暫停營業,市場所有商戶、員工都將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檢測人數達1萬多名。6月13日,北京召開第114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發布會。
  • 「達摩斯之劍」仍然高懸:中國新冠疫情二次爆發將是大概率事件!
    3)無症狀病毒攜帶者:已經證實新冠病毒的攜帶者有不發病,沒有任何高燒、肺炎等臨床症狀的,這些人不排除可能存在。4)全新的新冠病毒患者:由於目前的病毒溯源工作還沒有定論,由於沒有找到新冠病毒的起源、中間宿主,理論上不排除再次形成新的病毒攜帶人或人群。
  • 警惕!一無症狀感染者曾途經河北5站!行蹤公布!
    警惕!一無症狀感染者曾途經河北5站!行蹤公布!10月23日該男子返回濮陽,繼續實行集中醫學隔離觀察,10月27日結果顯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10月28日凌晨被判定為無症狀感染者。目前張某某在濮陽市傳染病醫院進行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已追蹤到的密切接觸者已全部實行集中隔離醫學觀察並進行核酸檢測,涉及的車輛和場所等已全部進行消毒,並進行環境監測。
  • 多人確診,警惕第二波新冠疫情
    至於國內的疫情防控情況,曾光表示,對於零散病例的發生,我們要警惕起來, 要「內防反彈、外防輸入」,對境外尤其是對流行新冠病毒的國家來的人,都要嚴格隔離和核酸檢測,一點也不能鬆懈。像此次青島疫情,隱藏在人群中的新冠病毒攜帶者猶如火種,任何一個病例都可能成為導致感染人數迅速蔓延擴大,在經濟恢復、旅遊回暖的情況下出現疫情更要提高警惕,遏制病原的傳播。10月12日,央視《新聞1+1》欄目連線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姜慶五。
  • 高度警惕!四川新增9例確診、12例無症狀感染者!詳情公布……
    2020年9月15日在當地接受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9月16日乘坐ET900次航班自奈及利亞拉各斯飛往衣索比亞阿迪斯阿貝巴,次日轉乘ET636次航班抵蓉。入境時體溫正常,無異常症狀,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陰性,轉送至集中隔離點接受醫學觀察。9月25日因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胸部CT檢查結果異常,診斷為確診病例,現已轉至定點醫院隔離治療。
  • 俄防疫官員:俄新冠肺炎「零號病人」出現在3月1日
    中新網12月14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俄羅斯聯邦消費者權益保護和公益監督局局長安娜·波波娃表示,俄羅斯新冠病毒首個感染者(也被稱為「零號病人」)已經找到,「零號病人」出現在3月1日,到3月17日的時候累計病例就已經過百。
  • B肝病毒攜帶者對身體健康有什麼影響?是否容易傳染?
    B肝病毒攜帶者在血液檢查中,顯示B肝病毒表面抗原陽性或者是抗體檢測陽性B肝抗原的各種模式者,但是身體沒有B肝症狀以及特徵,肝臟功能項目檢查均屬正常,通過半年的複查沒有發生變化。生活中很多B肝病毒攜帶者可以進行正常的學習和工作,但是由於B肝病毒攜帶者身體存在的病毒,或有傳染和複製的潛在危害,肝癌的發病率也非常高。B肝病毒攜帶者身體有哪些影響?
  • 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問答
    6 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後不用再戴口罩嗎? 在人群免疫屏障沒有建立起來之前,即使部分人群接種了疫苗,大家的防控意識和防控措施也不能放鬆。一方面,疫苗免疫成功率不是100%,在流行期間還會有較少部分已接種的人可能發病。
  • 出現發熱、乏力、咳嗽,懷疑感染新冠病毒了?還要與這一病區分
    近期,國內的新冠病毒肺炎確診病例持續處於低增長的狀態,但同時卻也面臨著病毒輸入性的風險。此外,由於季節的交替,人們避免不了其它「敵人」的侵犯,例如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其中,支氣管炎發作時,其症狀容易與混淆,普通群眾通常難以辨認,任由疾病「整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