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提琴對義大利傳統制琴業的影響

2020-12-12 騰訊網

義大利北部小城克雷莫納素有「提琴之鄉」的美譽。近日,有媒體報導稱,中國的低價提琴對克雷莫納構成了挑戰。為證實這一消息的準確性,記者近日探訪了克雷莫納,但發現,這裡的制琴師對所謂的「挑戰」並不擔心。

小城街道以制琴大師命名

克雷莫納位於義大利北部的波河平原。這個面積只有200多平方公裡的小城不僅孕育了巴洛克音樂時期代表人物蒙泰韋爾迪這樣的大師,還出現了斯特拉迪瓦裡、傑蘇等著名的提琴製造大師。

想像中,克雷莫納的街道兩旁坐落著一家挨一家的制琴作坊;屋頂上則掛滿已經做好和尚未完工的提琴……然而,當《世界新聞報》記者來到克雷莫納後,發現實際情況和想像中完全不一樣。

粗看上去,這裡和許多美麗的義大利小城沒有太多區別,但仔細觀察,處處可見提琴製造在城市生活中的印記。

克雷莫納有很多街道都是以提琴大師的名字命名的。在市中心的廣場上,矗立著制琴巨匠斯特拉迪瓦裡的紀念碑。另外,市政廳內收藏了阿馬蒂、斯特拉迪瓦裡等大師的9件傳世佳作。每天早晨,都會有一位老樂師將這些無價之寶逐件演奏一遍,以保持這些古琴的活力。

每年制琴數量不得超過15把

在斯特拉迪瓦裡廣場邊上,記者找到了克雷莫納「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裡制琴師協會」的展廳。這個協會有點類似於當地制琴師的行會組織。雖然成立只有10年,但在克雷莫納省和克雷莫納市的130家制琴工作室中,有一半是它的成員。

為了保護當地的手工制琴技術,協會設立了自己的品牌「cremona liuteria」,並對製作的方方面面做出了嚴格規定:譬如,琴木必須在雲杉、楓木、烏木等傳統木料中選擇;無論是生產設備,還是普通配件,製作過程中決不能出現工業化生產因素……

為了保證質量,該協會甚至規定,其成員每年製作的樂器數量不得超過15把。此外,一旦發現有成員擅自以工廠琴冒充克雷莫納手工琴,協會會將此人立刻除名。

協會副主席弗朗切斯科告訴記者,為保證買家的利益,他們為每一把「cremona liuteria」的提琴製作了「身份證」,其內容涵蓋了制琴師的個人信息、樂器主要部件的詳細描述和照片。購買者可以憑藉這些信息,到協會專門設立的資料庫查詢所購小提琴的「血統」是否純正。

這些嚴格的規定其實也只能保證樂器並非假貨,真正能夠保證提琴質量的還是制琴師對工作的熱愛。據介紹,製作一把提琴需要220個小時,一些一流的製作家做一把琴,甚至要耗費半年甚至一年的時間。為了保證做出的提琴能反映買琴者的個性,制琴師會與客人進行大量面對面的溝通,然後才會動手選料,製作樂器。

制琴師喝咖啡時都在交流經驗

克雷莫納之所以成為提琴之都,並不僅僅是因為精湛的工藝,更吸引人的是數百年積澱下來的制琴文化。

今年61歲的科尼亞是匈牙利人,他年輕時來到克雷莫納國際提琴製作學校學習,現在已成為世界一流的制琴家。科尼亞對「傳統」二字有著獨到的見解:「我生活在克雷莫納,生活方式、文化、音樂,所有的一切都是克雷莫納風格的,所以我製作的小提琴也會是同樣的風格,這是一種思想的教育。」

「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裡制琴師協會」的副主席弗朗切斯科則是年輕一代制琴師的代表。他和科尼亞一樣,都不是克雷莫納當地人,但他說自己永遠都不會離開克雷莫納。「在這裡,制琴師們在喝杯咖啡或喝杯酒的時候,都可以談論提琴製作。而在其他地方,就不會有這種環境。」

中國人的參與讓競爭更有趣

日前,有香港媒體報導說「目前已經成為世界最大小提琴產地的中國,對克雷莫納構成了挑戰」。為了「搶回失地」,當地的制琴師正努力提升產品質量。

真實的情況究竟如何?記者將這個問題擺在了每一位受訪者的面前。但所有人聽到問題後的第一反應都是問記者,所指的是工廠琴還是手工琴。弗朗切斯科解釋說:「克雷莫納的提琴必須是手工製作,這主要是為了體現制琴師對琴的看法,以及對音樂和聲音的不同理解。在這一點上,工廠琴是無法與手工琴相提並論的。」

科尼亞也持同樣的觀點。他說,市場上近年來出現了很多中國製造的樂器,但總體而言,購買工廠琴的更多是音樂學院的學生和初學者,專業演奏者購買的可能性不大。而克雷莫納提琴的主要客戶是樂隊高級小提琴手和音樂家,此外還有一些樂器收藏者。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工廠琴和克雷莫納的手工琴之間根本構不成競爭關係。

對于越來越多在國際上獲獎的中國手工制琴師,不論是弗朗切斯科還是科尼亞都不認為這是一種競爭。弗朗切斯科坦誠地說:「世界很大,優秀的提琴製作家不只出現在克雷莫納。我個人認為,並沒有什麼影響和威脅。因為我製作和銷售的是我個人的產品,其他提琴製作家製作和銷售的是他們的作品,他們就像我的同事一樣。」

曾經兩次到過中國的科尼亞與弗朗切斯科的觀點不謀而合:「中國許多制琴師都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但這並不是問題,因為制琴是一項個性化的工作。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在國際比賽中獲獎,反而會讓競爭變得有趣。」

在結束採訪前,科尼亞的一段話讓記者難以忘懷:「很多人都可以製作琴或擁有琴,但卻沒有自己的個性。我每次只製作一把琴,它會和你我一樣,有自己的名字,而且我也不喜歡用編號來命名它們,它們就像我的孩子一樣。我的琴有我的聲音,這是難以模倣的。所以,中國的制琴師應該做他們自己的琴,因為中國文化和義大利文化是不一樣的。」

相關焦點

  • 曹氏提琴 |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1700—1900年北義大利經典提琴作品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1700年—1900年北義大利熱內亞 (Genoa)地區的經典提琴作品臺灣奇美博物館古典提琴研究員 鍾岱廷關於他的記載文件相當少,他所製作的提琴,外觀上受到同時期卡爾卡格尼的影響,使用跟他類似的小體型設計,在工藝上算是當時的頂尖作者,漆料顏色以金黃色為主,具有各式的金黃色的漆料。在外觀上是典型的熱內亞方體狹長設計風格。阿辜悌努樂器在音色與音量上跟卡爾卡格尼接近。
  • 疫情終將過去 義大利提琴製作大師的隔離生活
    義大利高級制琴師 西莫奈·莫拉西西莫奈·莫拉西大師接受總臺記者遠程視頻專訪西莫奈·莫拉西是生活在克雷莫納的一名高級制琴師,也是國際提琴與琴弓製作大師協會副主席和義大利專業提琴製作師協會副主席。疫情影響了莫拉西的生活,也對他所從事的制琴行業帶來巨大衝擊。
  • 廣州制琴老師傅為你揭秘!
    廣州制琴老師傅為你揭秘!很多人都知道義大利的制琴業特別厲害,但其實就在廣州,也有國際級的制琴大師。今天,就讓提琴高級樂器設計師徐永成,分享他的「琴緣」故事。據提琴高級樂器設計師徐永成介紹,如今在國際市場上,有兩種風格的制琴做法,一種是新琴的做法,另一種是仿古琴的做法。
  • 提琴收藏悠揚雅事如何成為理性收藏?
    行業動向    義大利制琴大師接連去世 收藏價格有所波動?    今年1月底,義大利克雷莫納的制琴大師F·比索洛蒂去世,加上去年3月去世的莫納西,作為兩位國人熟悉的近現代義大利學院派制琴大師、復興克雷莫納現代提琴製作學院派的代表,這兩位大師的相繼去世,難免引發提琴收藏界的一陣波動。    「莫納西去世時,一個月內提琴的價格漲了一倍。
  • 特色推廣工匠傳承 義大利讓傳統手工藝保持生機_旅遊中國_中國網...
    製衣、皮具、鑄鐘、制琴……在義大利各地,人們時常能看到延續上百年的手工藝老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對傳統手工藝的存續造成挑戰。威尼斯大學藝術史教授薩布麗娜·拉斯特利表示,「政府將掌握傳統玻璃工藝的工匠視為『重點保護對象』,對當地玻璃工坊進行稅費減免,盡全力保存這項手工技藝。」義大利將手工藝視為「國粹」,1946年就成立了總部設在羅馬的手工業聯盟。該聯盟在義大利各個大區都設有分部,為60多個行業的傳統手工藝發展傳承提供服務。
  • 義大利如何讓傳統手工藝保持生機?
    製衣、皮具、鑄鐘、制琴……在義大利各地,人們時常能看到延續上百年的手工藝老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對傳統手工藝的存續造成挑戰。從政府到行業聯盟,從企業、學校到民間,義大利多方發力,讓傳統的「義大利製造」不斷延續發展,繼續保持了生機和活力。
  • 第十三屆克雷莫納提琴製作國際大賽結果揭曉
    新華網米蘭9月28日電(記者 宋建)第十三屆「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裡」提琴製作國際大賽日前在義大利北部城市克雷莫納揭曉比賽結果,這也將歷時25天的克雷莫納提琴製作3年展活動推向高潮。
  • 義大利克雷莫納:保持「琴聖」的高貴
    原標題:義大利克雷莫納:保持「琴聖」的高貴  義大利的旅遊勝地很多:羅馬、米蘭、威尼斯、佛羅倫斯……但在音樂界人心中,另有一個「聖地」,那就是克雷莫納。這個安靜古老的北部小城是小提琴的誕生地,至今仍是一小群世界頂級琴師的居所。他們傳承著幾百年來的制琴工藝,精雕細作出弦樂器中的高端奢侈品。
  • 奇美博物館收藏的1700-1850年間義大利佛羅倫斯(Florence)的經典提琴作品
    直到1730年至1800年間,房格利斯特可算是開啟了佛羅倫斯制琴系統,他的提琴預示了加布裡埃利風格的到來,甚至有專家認為他是加布裡埃利的老師。       長期以來,加布裡埃利所制樂器是大家熟知的高價位的,反而房格利斯特所制樂器在市場上相當稀少,並不是大家熟悉的樂器。
  • 義大利讓傳統手工藝保持生機
    核心閱讀   製衣、皮具、鑄鐘、制琴……在義大利各地,人們時常能看到延續上百年的手工藝老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對傳統手工藝的存續造成挑戰。在「提琴之鄉」克雷蒙納,幾百年來,鎮上幾個代表家族的制琴師代代相傳,嚴格按照古法手工製作小提琴。鎮上開設了數家博物館,通過展示不同年代的提琴藏品,向遊客介紹小鎮制琴的歷史文化和傳統工藝。一些博物館開闢虛擬音樂廳,運用電子模擬設備,為遊客和制琴師提供不同年代、不同種類提琴音色的試聽體驗。   近年來,克雷蒙納還發起了有「提琴製作界奧運會」之稱的斯特拉底瓦裡國際提琴製作比賽。
  • 義大利克雷莫納國際制琴學校留學生專訪
    在這提琴的發源之地,有一所專門制琴的克雷莫納國際制琴學校,它更是標榜了義大利傳統制琴技術與風格。A:來義大利學習這門手藝,其實是受到了我的提琴啟蒙老師的支持和影響。他一直對提琴製作有著特別濃厚的興趣,特別是油漆方面。在我大概6、7歲時,他開始親自挑選木頭,研究油漆。他的家裡擺滿了一排排正在油漆中的琴,和一摞摞即將變成提琴的木頭。
  • 義大利古典小提琴珍品收藏價值高
    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投資政策指向尚未明確、傳統投資收藏品類出現價格預期真空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本年度春拍的表現將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未來一段時間國內投資收藏界的繁榮程度。  本次拍賣的亮點  本次保利春拍的小提琴專場是國內拍賣史上首次以專場形式進行古典小提琴的拍賣,展出和參拍的作品皆為義大利及法國名師製作,其中不乏有著義大利三大傳統制琴家族美譽的格利亞奴家族初代家長——亞歷山德羅•格利亞奴(Alessandro GAGLIANO)及其長子,開創了格利亞奴家族全盛時期的名師——蓋塔諾•格利亞奴(Gaetano
  • 世界提琴之鄉北京平谷以琴會大師
    馬春江 攝   中新網北京9月13日電(馬春江 張斌)在新近結束的第二屆中國(北京)國際提琴及琴弓製作比賽中,來自中國、義大利、法國、美國、加拿大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245名制琴師提交大中小提琴和琴弓參賽作品399件,來自中國樂谷管委會的26歲女選手常虹獲得特別獎暨「小提琴最年輕決賽者獎」。
  • 你知道提琴家族中的中提琴嗎?原來它才是提琴家族的老大
    想必很多學樂器的朋友都沒有注意到,在小提琴和大提琴的中間還有個中提琴,而小提琴更被稱為樂器之後,卻很少有人知道中提琴,那這個中提琴是怎麼來的呢?在很久以前,它們其實是一家人,這還要從古老的歐洲中世紀說起,其實維奧拉(Viola)這個詞大約出現於16世紀,但這時候的Viola只是作為提琴樂器名的字根,被稱為比較大的中提琴(Viola da gamba),以及比較小的中提琴(Viola da braccio),當然其實它們直接翻譯過來並不是這個意思。
  • ...真「琴」流露——著名小提琴製作大師鄭荃倡議為義大利克雷莫納...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裘麗寧、陳堅、陳宸):近日,中國政府和社會各界紛紛施以援手,通過各種方式支持和幫助義大利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國際提琴及琴弓製作大師協會常委、中國樂器協會副理事長、著名小提琴製作大師鄭荃教授曾在意留學多年,病毒在義大利、特別是他曾經學習制琴技藝的克雷莫納市的肆虐令他憂心忡忡,感同身受。在他的倡議下,中國樂器協會提琴製作師分會日前向克雷莫納市捐贈了13000個口罩,為當地市民及時提供醫療物資保障,得到了克雷莫納市政府和市民的高度讚賞。
  • 疫情來襲 真「琴」流露——著名小提琴製作大師鄭荃倡議為義大利...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裘麗寧、陳堅、陳宸):近日,中國政府和社會各界紛紛施以援手,通過各種方式支持和幫助義大利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國際提琴及琴弓製作大師協會常委、中國樂器協會副理事長、著名小提琴製作大師鄭荃教授曾在意留學多年,病毒在義大利、特別是他曾經學習制琴技藝的克雷莫納市的肆虐令他憂心忡忡,感同身受。在他的倡議下,中國樂器協會提琴製作師分會日前向克雷莫納市捐贈了13000個口罩,為當地市民及時提供醫療物資保障,得到了克雷莫納市政府和市民的高度讚賞。
  • 義大利「提琴之城」克雷莫納宣布打造「歡迎中國」旅遊目的地
    克雷莫納小提琴博物館內展出的珍貴歷史名琴  國際在線報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殷欣):當地時間4月4日,義大利克雷莫納市市長詹盧卡·加林貝爾蒂宣布該市正式加入由中國旅遊研究院頒發認證的「歡迎中國」旅遊推廣項目
  • 提琴之都,愛樂之城
    黃橋成為「提琴之都」,是行政區劃調整的結果。2010年,黃橋鎮合併周邊的數個鄉鎮,變成了擁有20多萬人口的「超級鄉鎮」。原來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樂器協會聯合命名的「中國提琴之鄉」溪橋鎮,被併入新設立的黃橋鎮。隨後,黃橋有了兩個全國聞名的品牌——「黃橋燒餅」和「提琴之鄉」。
  • 科森扎 一個古典的義大利小鎮孕育一個享譽世界的制琴家族
    義大利卡拉布利亞省首府-科森扎(Cosenza)是義大利南部城市,位於卡泰納科斯蒂埃拉山東坡、卡拉蒂河上遊、地中海沿岸。在這個小鎮,孕育了一個享譽世界的制琴家族——塞拉家族,同時也是義大利兩大原產鋼琴之一——卡羅德鋼琴的誕生地,卡羅德鋼琴的義大利工廠更成為當地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