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古人記山水「第一」(酈道元與洛陽 下)

2021-01-10 洛陽網

  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寫到了洛水(今稱洛河)、伊水(今稱伊河)、瀍水(今稱瀍河)、澗水(今稱澗河)、穀水(今稱谷水河)、甘水(今稱甘水河)等六條河流,尤其是對穀水經文的一篇注文,超過7000字,是《水經注》中最長的注文。由此可見,酈道元對洛陽充滿深情,愛屋及烏,對洛陽的河流也濃墨作注。

  酈道元死後,《水經注》為國家收藏,歷經東魏、北齊、隋朝,直到唐朝末年才流傳到民間,北宋時出現了《水經注》的刻本。清代以後,學者對《水經注》的研究盛極一時,並發展成為我國歷史地理學中的一個學科,以酈道元的名字命名,簡稱酈學。歷代學者對《水經注》評價甚高。

  洛陽六水皆入《水經注》

  除了卷四、卷五提及河水(今稱黃河)洛陽段,《水經注》卷十五也記載了洛水、伊水、瀍水、澗水等四條河流,洛水是黃河的支流,而伊、瀍、澗三水都是洛河的支流。

  洛水今稱洛河。因為渭水有一條支流在古代也稱洛水(今也稱洛河),所以習慣上把渭水的支流洛水冠以「北」字,稱北洛河,以示與我市洛河的區別。我市的洛河發源於陝西省藍田縣、洛南縣一帶,流經豫西地區,在鞏義市河洛鎮神北村附近匯入黃河。

  伊水是洛水的最大支流,今稱伊河,它發源於欒川縣伏牛山地,東北至偃師南與洛河匯合。洛水、伊水匯合後到入黃河這一段,現在稱伊洛河。

  澗水今稱澗河,發源於澠池以西,流經洛陽市區入洛水。瀍水今稱瀍河,是洛水的一條小支流,因其流經洛陽城匯入洛水,因此顯得重要。

  《水經注》研究專家陳橋驛教授認為,瀍水、澗水之所以能夠立名入卷,是因為它們都流經北魏首都洛陽城。

  《水經注》卷十六記載了五條河流,其中屬於洛陽的有穀水和甘水。穀水是洛水的支流,它的上遊發源於澠池縣,稱為澠水,下遊就是《水經注》卷十五記載的澗水。比較特殊的是,《穀水》是《水經注》中的一個長篇,注文有7000餘字,是《水經注》中最長的一篇注文。

  甘水是洛水的一條小支流,發源於宜陽縣鹿蹄山南麓,全長約15公裡,自南向東北流經今洛龍區豐李鎮小作村匯入洛河,至今仍流水潺潺。

  《穀水》注文最長之謎

  陳橋驛教授對《水經注》中的穀水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小水大注」的出現,是因為穀水流經北魏首都洛陽城,人文景觀複雜,所以注文內容非常豐富。

  按照河流的流向,穀水原來在北魏首都洛陽城西北又分出一條陽渠,也稱穀水,繞都城一周,成為洛陽城的護城河。洛陽城內還有許多渠道,其中較大的一條西入閶闔門,穿城而過,東出東陽門;另一條西入西明門,東出青陽門,水源都來自穀水。清朝楊守敬、熊會貞繪製《水經注圖》時,就以《穀水》的記敘繪製北魏洛陽城,非常細緻。

  《穀水》注文較長,記敘了穀水的水利工程千金堨(è,堤壩)與代龍渠(即九龍渠)的興廢和修建過程,包括該水利工程的功能效益。事實上,在《水經注》記載的各處水利工程中,穀水的這類堨、渠,其實並不大,但由於地理位置重要,所以注文記載得非常詳細。

  《穀水》注文還提到了石崇和他的金谷園:「(穀水)東南流歷金谷,謂之金谷水。東南流逕晉衛尉卿石崇之故居。……有別廬在河南界金谷澗中。有清泉茂樹,眾果、竹、柏、藥草具備。金谷水又東南流入於穀(水)。」

  「(穀水)又東過河南縣北,東南入於洛。」這是《水經》的原文,僅12個字,酈道元卻為此寫下了7000餘字的注文。

  酈道元隨朝廷遷到洛陽後,對洛陽城進行了深入觀察和探索。7000餘字的注文,記敘了芳林園、華林園等園林,景陽山、蓬萊山等城內丘阜,還有許多城內勝跡,「九穀八溪,芙蓉覆水」,寫盡了北魏首都的大量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後人研究洛陽城市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古人記山水,太上酈道元」

  《水經注》文字優美、脈絡清晰,以生動細膩的筆墨,形象、具體地描繪了祖國大好河山的秀美和雄奇。酈道元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許多篇章讀來令人心醉、神往。如《三峽》名篇,很多人都能背誦。

  現在看來,《水經注》因其內容豐富,已經近於百科全書,許多行業的學者,都很重視對它的研究。

  唐代大文學家柳宗元的名作《小石潭記》中「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之句,就是由《水經注》的《夷水》注中「其水虛映,俯視遊魚,如乘空也」的意境而來。宋代文學家蘇軾在《石鐘山記》中引用了《水經注》原文。

  明朝史學家張岱贊道:「古人記山水,太上酈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時則袁中郎。」這裡,柳子厚即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寫的遊記《永州八記》流傳至今。袁中郎即明朝著名文學家袁宏道,也以寫遊記出名,有《袁中郎遊記》流傳,膾炙人口。張岱也不簡單,他是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學家,是公認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學家,擅長寫散文。他的散文語言清新活潑,形象生動,廣覽簡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等是其代表作。

  張岱對酈道元的文才心服口服,在他看來,柳宗元、袁宏道在描寫風景的功力上,都在酈道元之下。

  行文至此,我想將話題回到上篇的開頭,洛陽正在大力進行城市水系建設。或許這一工作已經借鑑了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對伊水、洛水、瀍水、澗水、穀水、甘水等歷史名河的記載。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洛陽人對酈道元及其《水經注》的研究工作還稍顯單薄。正如洛龍區檔案史志局局長馬正標所說,洛陽造就了酈道元和他的《水經注》,酈道元在《水經注》中保留了古代洛陽的山水人文,洛陽人應該好好研究酈道元,更應該感謝《水經注》。

  馬正標建議,我市應該在伊洛河流域選擇一個重要的地方,為酈道元塑像,以紀念這位偉人。同時,在洛陽城市新建區內命名一條酈道元路。

  酈道元及其《水經注》是不朽的,我們要做的是,用他的認真負責精神,做好洛陽的水文章。(洛陽晚報記者 餘子愚 文/圖)
 

相關焦點

  • 酈道元:撰寫《水經注》的他,最後卻因極度缺水而死
    期間,酈道元足跡踏遍長城以南、秦嶺以東的中原大地,他利用工作之便之餘,考察各地河流幹道和支流的分布,以及河流流經地區的地理風貌,並搜集各地風土民情、歷史故事及神話傳說,積累了大量的地理資料,最後以畢生心血撰成地理巨著《水經注》。
  • 「柳宗元山水遊記上承酈道元」補說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皆為文學史上的名篇,歷來為人稱道。目前,全國通用的八年級《語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收錄了《小石潭記》,文後的「積累拓展」中有「柳宗元的山水遊記上承酈道元《水經注》的成就,而又有突破性的發展」之語,著名學者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談及柳宗元的遊記時,也有同樣的說法。
  • 水經汝州——酈道元《水經注》與汝州的水緣
    酈道元,這個與水結緣的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以飽滿的熱情,渾厚的文筆,精美的語言,形象、生動地描述了祖國的壯麗山川,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熱愛和讚美。他的一生,有《水經注》,這就足夠了;他的《水經注》裡記載的這段話,對於汝州來說,也已足夠了。
  • 歷史那些事,酈道元與《水經注》,中國古代傑出的地理學家
    酈道元是我國古代一位傑出的地理學家,他經過長期的努力,撰寫了地理學名著《水經注》,對我國古代地理科學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酈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長,北魏範陽琢縣(今河北琢縣)人,出身於宦官世家。父哪範曾任青州刺史。
  • 酈道元《三峽》千古流傳,他的《水經注》更被三峽大壩設計師推崇
    酈道元(約公元466,469,470或472年-527年 ),字善長,範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平東將軍酈範之子,南北朝時期北魏官員、地理學家酈道元年少時博覽奇書,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遊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搜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注》四十卷。
  • 「史話濟南名士」酈道元:一生寫盡山水,卻因水盡而亡
    據《水經注》卷三記載:「餘以太和中為尚書郎,從高祖北巡。」確實,孝文帝拓跋宏有抱負而且年輕。太和十八年,拓跋宏以「南伐」為名,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向漢族學習,還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元,讓百姓穿漢服、說漢語,史稱「太和改制」。這一年,他只有28歲,比酈道元大6歲而已,年齡相近,兩位青年因此有了更多的共同語言和交流。
  • 世人只知《水經注》,卻不了解作者酈道元,他的人生更加波瀾壯闊
    因治冀州有功,將酈道元調到魯陽郡。位於北魏南境,民不聊生,山賊橫行。蕭道元上任後,一方面打擊山賊,一方面創辦學校教導鄉民。在酈道元的統治下,魯陽郡安定而繁榮,出現了大治的景象。道元在郡,山蠻自立,不敢為寇。因功績卓著,酈道元被提升為東荊州刺史。地點改變了,酈道元的行為方式卻沒有改變。他在這兒仍然是個酷吏,對那些犯了罪的人,絕不能寬恕。
  • 酈道元死於非命,但他編寫的《水經注》卻留存下來
    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今天小編帶大家來說一說酈道元之死!酈道元雖然死於非命,《水經注》卻留存下來,長期為輿地學者所依據,直到今天還有不少人孜孜不倦地研究它。輿地,即大地。古代地圖統稱「輿地圖」,輿地學者指古代繪製地圖的專業人士。元魏三大奇書之二是楊衒之的《洛陽伽蘭記》。
  • 酈道元開創古代寫實地理學 死於平叛行動(圖)
    生於河北涿州 死於平叛行動  河北涿州東道元村中,有一座「酈道元故居」。故居佔地約800平方米,坐北朝南,有正房五間,內塑有酈道元仿銅像一座,兩側有大型山水人物壁畫,室內展有各代詠酈道元故居的詩詞和詠酈亭的詩詞。與很多景點相比,這裡算不上熱鬧。但有些參觀者會專程驅車從很遠的地方趕來。他們大多是文化方面的愛好者,唏噓感懷是少不了的。
  • 寫《水經注》的酈道元,不僅不畏強權,還帶兵打過仗!
    這篇文章,選自於北魏地理學家、散文集酈道元的《水經注》。不過,酈道元不止是地理學家,而且還不畏強權。不止如此,他還曾帶兵打仗,可見其能文能武。酈道元年少時,父親是青州刺史,他隨父遊歷,也因此觀察了各地山川風物。公元489年,他的父親去世了,他承襲了永寧侯爵位。從此,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 因著《水經注》名垂青史的酈道元,為何在北魏沒能善終?
    《水經注》一書是我國古代較完整的一部以記載河道水係為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所記述的時間幅度上起先秦,下至南北朝當代,包容了十分廣泛的地理內容,還包括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勝景、歷史沿革、風俗習慣、人物掌故、神話故事等等。
  • 北魏「狠人」,酈道元
    酈道元少年時期就博覽天下奇書,遊歷淮河南北,長城以南大部分地區,考察風土民情,搜集掌故逸聞,創作了《水經注》巨著,文字雋永,生動鮮活,開遊記散文之先河。酈道元踏入仕途,經歷坎坷,歷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將、青州刺史、魯陽太守、河南尹等官職,受封永寧伯。
  • 酈道元剛正一生,留下地理學魂寶《水經注》,是怎樣被小人害死的
    御史酈道元得知此事後,極為痛恨邱念,決心要查辦此人。同僚們將邱念背靠元悅的事情告訴了他,勸說不要因此得罪權貴,招致禍患。但是正直無私的酈道元不能忍受邱念殘害黎民,縱使知道元悅勢大,仍然要秉公執法,將邱念捉拿歸案。
  • 酈道元:史上最有個性最剛的「酷吏」
    北魏年間,出了一個狠人,酈道元。表面上他是一個地理學家,寫出了大名鼎鼎的《水經注》,實際上他是一個反腐反貪的「酷吏」,不管蒼蠅還是老虎,一個都不放過。酈道元是青州刺史酈範的兒子,酈範年少有為,在亂世中歷經四個皇帝。跟著皇帝打天下,順利拿下山東,最後平步青雲任青州刺史。
  • 酈道元
    人物評傳酈道元(?—527)字善長。範陽涿鹿(今河北涿鹿縣)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他博覽奇書,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遊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搜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注》四十卷。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匯集。可稱為我國遊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遊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 語文課本也出錯,名篇《三峽》的作者並不是酈道元,而是另有其人
    《三峽》被選入中學課本多年,這篇選自《水經注》的短文只有一百多字,寫得極美。然而,作者酈道元根本沒有到過三峽。酈道元生活於北魏。當時南北朝對峙,北魏最強大的時候也是「遺之度外,吳蜀而已」,也就是說,北魏根本沒有佔領包括三峽在內的長江流域。
  • 《水經注》裡的呂梁
    北魏酈道元所撰《水經注》是我國第一部以水道為綱,全面系統的綜合性歷史地理巨著,對於研究中國歷史地理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同時它還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古典文學名著,被譽為山水文學的開創者。清代劉獻廷稱:「片語隻字,妙絕古今,誠宇宙未有之奇書。」
  • 猛人酈道元:不僅寫山寫水,還能打人如流水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酈道元的父親酈範去世了。排行老大的酈道元依法繼承父親的永寧爵位,「例降為伯」。只要拿好劇本,聽父親的話,就能和父親一樣,在異族人的政權下安穩度日。可天性執拗的酈道元才不管這些。 四年後,一門心思想要漢化的孝文帝,決定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
  • 《水經注》裡的應州
    北魏酈道元所撰《水經注》是我國第一部以水道為綱,全面系統的綜合性歷史地理巨著,對於研究中國歷史地理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同時它還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古典文學名著,被譽為山水文學的開創者。 清代劉獻廷稱:「片語隻字,妙絕古今,誠宇宙未有之奇書。」而清人沈德潛甚至認為《水經注》是「不可無一,不容有二」的著作。
  • 初中課本上全文背誦的《三峽》作者酈道元,你了解他嗎?
    而在著書的領域中一般都是文學、歷史作品居多,《水經注》以水成名,也算是很罕見的了。這部作品對於後世的許多詩人都產生比較大的影響,比如李白、杜甫、張岱、柳宗元等等,可見其影響力。而我們初中課本上就有節選自這部巨作的《三峽》,全文背誦的恐懼感受到了嗎?那麼《水經注》這麼厲害,其作者到底何許人也?是怎樣寫出文學與地理學集大成的作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