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寫到了洛水(今稱洛河)、伊水(今稱伊河)、瀍水(今稱瀍河)、澗水(今稱澗河)、穀水(今稱谷水河)、甘水(今稱甘水河)等六條河流,尤其是對穀水經文的一篇注文,超過7000字,是《水經注》中最長的注文。由此可見,酈道元對洛陽充滿深情,愛屋及烏,對洛陽的河流也濃墨作注。
酈道元死後,《水經注》為國家收藏,歷經東魏、北齊、隋朝,直到唐朝末年才流傳到民間,北宋時出現了《水經注》的刻本。清代以後,學者對《水經注》的研究盛極一時,並發展成為我國歷史地理學中的一個學科,以酈道元的名字命名,簡稱酈學。歷代學者對《水經注》評價甚高。
洛陽六水皆入《水經注》
除了卷四、卷五提及河水(今稱黃河)洛陽段,《水經注》卷十五也記載了洛水、伊水、瀍水、澗水等四條河流,洛水是黃河的支流,而伊、瀍、澗三水都是洛河的支流。
洛水今稱洛河。因為渭水有一條支流在古代也稱洛水(今也稱洛河),所以習慣上把渭水的支流洛水冠以「北」字,稱北洛河,以示與我市洛河的區別。我市的洛河發源於陝西省藍田縣、洛南縣一帶,流經豫西地區,在鞏義市河洛鎮神北村附近匯入黃河。
伊水是洛水的最大支流,今稱伊河,它發源於欒川縣伏牛山地,東北至偃師南與洛河匯合。洛水、伊水匯合後到入黃河這一段,現在稱伊洛河。
澗水今稱澗河,發源於澠池以西,流經洛陽市區入洛水。瀍水今稱瀍河,是洛水的一條小支流,因其流經洛陽城匯入洛水,因此顯得重要。
《水經注》研究專家陳橋驛教授認為,瀍水、澗水之所以能夠立名入卷,是因為它們都流經北魏首都洛陽城。
《水經注》卷十六記載了五條河流,其中屬於洛陽的有穀水和甘水。穀水是洛水的支流,它的上遊發源於澠池縣,稱為澠水,下遊就是《水經注》卷十五記載的澗水。比較特殊的是,《穀水》是《水經注》中的一個長篇,注文有7000餘字,是《水經注》中最長的一篇注文。
甘水是洛水的一條小支流,發源於宜陽縣鹿蹄山南麓,全長約15公裡,自南向東北流經今洛龍區豐李鎮小作村匯入洛河,至今仍流水潺潺。
《穀水》注文最長之謎
陳橋驛教授對《水經注》中的穀水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小水大注」的出現,是因為穀水流經北魏首都洛陽城,人文景觀複雜,所以注文內容非常豐富。
按照河流的流向,穀水原來在北魏首都洛陽城西北又分出一條陽渠,也稱穀水,繞都城一周,成為洛陽城的護城河。洛陽城內還有許多渠道,其中較大的一條西入閶闔門,穿城而過,東出東陽門;另一條西入西明門,東出青陽門,水源都來自穀水。清朝楊守敬、熊會貞繪製《水經注圖》時,就以《穀水》的記敘繪製北魏洛陽城,非常細緻。
《穀水》注文較長,記敘了穀水的水利工程千金堨(è,堤壩)與代龍渠(即九龍渠)的興廢和修建過程,包括該水利工程的功能效益。事實上,在《水經注》記載的各處水利工程中,穀水的這類堨、渠,其實並不大,但由於地理位置重要,所以注文記載得非常詳細。
《穀水》注文還提到了石崇和他的金谷園:「(穀水)東南流歷金谷,謂之金谷水。東南流逕晉衛尉卿石崇之故居。……有別廬在河南界金谷澗中。有清泉茂樹,眾果、竹、柏、藥草具備。金谷水又東南流入於穀(水)。」
「(穀水)又東過河南縣北,東南入於洛。」這是《水經》的原文,僅12個字,酈道元卻為此寫下了7000餘字的注文。
酈道元隨朝廷遷到洛陽後,對洛陽城進行了深入觀察和探索。7000餘字的注文,記敘了芳林園、華林園等園林,景陽山、蓬萊山等城內丘阜,還有許多城內勝跡,「九穀八溪,芙蓉覆水」,寫盡了北魏首都的大量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後人研究洛陽城市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古人記山水,太上酈道元」
《水經注》文字優美、脈絡清晰,以生動細膩的筆墨,形象、具體地描繪了祖國大好河山的秀美和雄奇。酈道元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許多篇章讀來令人心醉、神往。如《三峽》名篇,很多人都能背誦。
現在看來,《水經注》因其內容豐富,已經近於百科全書,許多行業的學者,都很重視對它的研究。
唐代大文學家柳宗元的名作《小石潭記》中「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之句,就是由《水經注》的《夷水》注中「其水虛映,俯視遊魚,如乘空也」的意境而來。宋代文學家蘇軾在《石鐘山記》中引用了《水經注》原文。
明朝史學家張岱贊道:「古人記山水,太上酈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時則袁中郎。」這裡,柳子厚即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寫的遊記《永州八記》流傳至今。袁中郎即明朝著名文學家袁宏道,也以寫遊記出名,有《袁中郎遊記》流傳,膾炙人口。張岱也不簡單,他是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學家,是公認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學家,擅長寫散文。他的散文語言清新活潑,形象生動,廣覽簡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等是其代表作。
張岱對酈道元的文才心服口服,在他看來,柳宗元、袁宏道在描寫風景的功力上,都在酈道元之下。
行文至此,我想將話題回到上篇的開頭,洛陽正在大力進行城市水系建設。或許這一工作已經借鑑了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對伊水、洛水、瀍水、澗水、穀水、甘水等歷史名河的記載。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洛陽人對酈道元及其《水經注》的研究工作還稍顯單薄。正如洛龍區檔案史志局局長馬正標所說,洛陽造就了酈道元和他的《水經注》,酈道元在《水經注》中保留了古代洛陽的山水人文,洛陽人應該好好研究酈道元,更應該感謝《水經注》。
馬正標建議,我市應該在伊洛河流域選擇一個重要的地方,為酈道元塑像,以紀念這位偉人。同時,在洛陽城市新建區內命名一條酈道元路。
酈道元及其《水經注》是不朽的,我們要做的是,用他的認真負責精神,做好洛陽的水文章。(洛陽晚報記者 餘子愚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