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狠人」,酈道元

2020-12-21 漢周讀書
酈道元畫像

酈道元,字善長,祖籍範陽涿州(今屬河北涿州),後遷居青州,北魏時期著名地理學家,生於北魏延興二年(公元472年)。

出身官宦世家,曾祖父酈紹曾任職後燕濮陽太守,祖父酈嵩任職北魏天水太守,父親酈範為北魏青州刺史。

酈道元少年時期就博覽天下奇書,遊歷淮河南北,長城以南大部分地區,考察風土民情,搜集掌故逸聞,創作了《水經注》巨著,文字雋永,生動鮮活,開遊記散文之先河。

酈道元踏入仕途,經歷坎坷,歷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將、青州刺史、魯陽太守、河南尹等官職,受封永寧伯。

《魏書》把酈道元列入「酷吏列傳」之中,他究竟有多麼殘酷呢?

我們先看看《魏書》「酷吏列傳」中一個極端人物——秦州刺史於洛侯。

秦州百姓王隴客因故刺殺王羌奴、王愈,論罪當斬。

王隴客本應受到斬首示眾的懲罰,可是於洛侯為了震懾州內的民眾,竟然將王隴客殘害致死,不亞於凌遲酷刑——生拔隴客舌,刺其本,並刺胸腹二十餘瘡。」

於洛侯還把王隴客的四肢砍斷,在他奄奄一息,還有一口氣的時候,「始斬其首,支解四體,分懸道路。」

百姓見此慘狀,怨聲載道,竟引發民變。

孝武帝元宏為平息眾怒,將於洛侯處死。

酈道元和於洛侯同時被列入「酷吏列傳」過於牽強,其「酷績」可謂「乏善可陳」。

《魏書》記載:酈道元為官,出任東荊州刺史的時候,執法嚴厲,不畏權貴,遭致境內很多豪強和皇族宗室的忌恨。

酈道元出任河南尹的時候,得罪了汝南王元悅。

酈道元雕像

汝南王元悅有個同性好友丘念,兩人經常吃住在一起,形影不離。

元悅取向異於常人,喜好男色,討厭女人,動不動就出手毆打妃妾,而對男友丘念卻極為寵愛,百依百順。

元悅當時任職司州(河南洛陽東部)牧,州內提拔官員,都取決於丘念。

酈道元決心除掉這個傷風敗俗的丘念,丘念常常藏匿在元悅的王府,偶爾回一趟家,酈道元就趁著丘念在一次回家的時候,將其抓捕起來,關進監獄。

汝南王元悅大為不滿,擔心男友丘念被殺,於是請求嫡母胡太后出面,赦免丘念。

酈道元獲知消息,先於赦免令發布時誅殺了丘念,並彈劾汝南王元悅縱容屬下破壞吏治等違法行為。

酈道元因此得罪了汝南王元悅,當時雍州刺史蕭寶夤已經出現了謀逆的跡象,元悅想出一個借刀殺人的詭計。

於是聯合城陽王元徽慫恿胡太后,任命酈道元為關右大使,去安撫並監視蕭寶夤。

蕭寶夤對酈道元上任十分忌恨,擔心他的到來會破壞自己的「大計」。

元悅又暗中慫恿蕭寶夤,派遣行臺郎中郭子恢在陰盤驛亭圍困即將赴任的酈道元。

《北史》記載:酈道元一行人處在山崗位置,沒有水源,於是命隨從在山崗掘井,挖掘十餘丈也沒有水,一行人因無水而體力下降,喪失了抵抗能力。

郭子恢派手下翻牆而入,酈道元「瞋目叱賊,厲聲而死」,被殺前瞠目痛斥賊寇,時年僅五十五歲,同時遇害殉職者還有酈道元的兩個弟弟——酈道峻、酈道博,兩個兒子——長子酈伯友、次子酈仲友。

蕭寶夤派人收殮了酈道元等人,將靈柩運抵長安城東安葬。

武泰元年(528年),朝廷收復長安,追贈酈道元為吏部尚書、冀州刺史、安定縣男,酈道元第三子酈孝友承襲了父親的爵位。

酈道元為官清廉,執法如山,臨終前大義凜然,壯烈殉國,本該在忠臣行列,為何被列入「酷吏列傳」呢?

《魏書》對酈道元殉國的事跡隻字未提,而《北史》卻為酈道元單獨立傳,並記錄了酈道元慷慨赴死的細節。

《魏書》的作者魏收為何故意隱瞞酈道元殉國的事跡呢?

史料稱魏收「好聲樂,善胡舞」,是個很輕浮的人,他為自己能獲得寫史的資格頗為傲慢自負,藉機酬恩抱怨。

魏收曾狂妄地宣稱:「你小子算什麼玩意兒?敢跟我魏收甩臉子,我動動筆抬舉你,可以上天,詆毀你,就能下地獄!」

魏收比酈道元小三十幾歲,他為啥沒有讓酈道元「上天」呢?

水經注

清代學者、《水經注》研究專家趙一清大膽推測——也許是魏收和酈道元素有仇怨,魏收嫉妒酈道元的才華的緣故。

相關焦點

  • 北魏酈道元的故事
    北魏酈道元的故事。說起酈道元大家都可能知道他吧,古代就有這麼一位反腐的勇士,他是北魏的地理學家和作家酈道元,他用他的生命的代價,去真正的詮釋了正義和邪惡較量的真正的內涵。而且他也同時文武雙全,為北魏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
  • 三峽 北魏 酈道元
    一、原文 三峽 北魏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裡中 (標紅色的為入聲字) 二、賞析 這是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一篇地理著作,是選自《水經注》裡的一篇文章。
  • 因著《水經注》名垂青史的酈道元,為何在北魏沒能善終?
    在這三個地方做官時,酈道元政嚴酷,賊人不敢近,又上表設立學校,做了教化鄉民等一系列為國為民的事,百姓都佩服於他,不敢做違法亂紀的事情。奈何被那些為酈道元所打壓的鄉紳土豪收買攛掇,一些蠻人上告稱酈道元對蠻人苛刻,讓大家無法安生,皇帝就把酈道元遣返回京了。
  • 酈道元:史上最有個性最剛的「酷吏」
    北魏年間,出了一個狠人,酈道元。表面上他是一個地理學家,寫出了大名鼎鼎的《水經注》,實際上他是一個反腐反貪的「酷吏」,不管蒼蠅還是老虎,一個都不放過。酈道元是青州刺史酈範的兒子,酈範年少有為,在亂世中歷經四個皇帝。跟著皇帝打天下,順利拿下山東,最後平步青雲任青州刺史。
  • 語文課本也出錯,名篇《三峽》的作者並不是酈道元,而是另有其人
    然而,作者酈道元根本沒有到過三峽。酈道元生活於北魏。當時南北朝對峙,北魏最強大的時候也是「遺之度外,吳蜀而已」,也就是說,北魏根本沒有佔領包括三峽在內的長江流域。酈道元一生都在北朝做官,也沒出使過南朝,他是不可能到過三峽的。沒到過三峽,酈道元怎麼會寫出這麼好的文章呢?毋庸置疑,是別人寫的。
  • 酈道元開創古代寫實地理學 死於平叛行動(圖)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很多人都讀過這段取自《水經注》的描寫三峽的文字。文字的作者是酈道元,北魏地理學家。他是德國著名地理學家李希霍芬眼中「世界地理學的先導」,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眼中「中世紀最偉大的地理學家」。  酈道元完成《水經注》,源於其少時就有的喜愛遊歷、博覽地書、探勘水流的愛好。
  • 《水經注》:古人記山水「第一」(酈道元與洛陽 下)
    《穀水》注文最長之謎  陳橋驛教授對《水經注》中的穀水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小水大注」的出現,是因為穀水流經北魏首都洛陽城,人文景觀複雜,所以注文內容非常豐富。  按照河流的流向,穀水原來在北魏首都洛陽城西北又分出一條陽渠,也稱穀水,繞都城一周,成為洛陽城的護城河。
  • 酈道元:撰寫《水經注》的他,最後卻因極度缺水而死
    酈道元(468-527年),字善長,範陽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南北朝時期北魏官員、地理學家。酈道元幼時隨父親酈範訪求水道,博覽奇書。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年),酈範去世,酈道元以父蔭入仕,繼承了父親的爵位,被封為永寧伯。
  • 地理學家酈道元因何事而死?執法嚴明卻不懂變通!
    北魏司州(今陝西、山西和河南交界處)牧、汝南王權勢顯赫,對手下邱念十分寵信。有了這樣巨大的保護傘,邱念飛揚跋扈,大肆貪汙受賄。他不僅在選拔州官時營私舞弊,而且在負責治理黃河時大肆侵吞工程款,導致民怨沸騰,最後被舉報到了御史中尉酈道元那裡。
  • 酈道元
    人物評傳酈道元(?—527)字善長。範陽涿鹿(今河北涿鹿縣)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酈道元親臨考察,廣泛吸取前人有關山川地理著作中的精華,對原書作了補充和發展,記述了大小一千餘條水道的源流經歷,沿岸的山川景物,地理情況,以及建置沿革、歷史事件、人物,甚至神話傳說,注文比原書文字多二十倍,自成一部巨著。其引用之書多至四百三十七種,還採錄了不少漢魏時的碑刻,所引書及碑刻今多不傳。文字凝鍊描寫細膩堪稱一部散文絕作。其藝術手法對後世影響極大。
  • 世人只知《水經注》,卻不了解作者酈道元,他的人生更加波瀾壯闊
    有一個北魏的讀書人叫酈道元,明明前途無量,前途無量,前途無量,可他卻選擇了視而不見。從官宦家庭出身的酈道元,祖父酈嵩官居天水太守,父親酈範更是三朝元老,當了皇帝。素素曾隨大將軍慕容白曜南徵劉宋,攻破了大梁。官至平東將軍,都青州刺史,假範陽公。既有官職又有實權的,不僅僅是官吏,還是朝廷的勳貴。
  • 「史話濟南名士」酈道元:一生寫盡山水,卻因水盡而亡
    大眾網·海報新聞編輯 徐坤傑「自三峽七百裡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酈道元筆下的三峽奇偉雄壯,讀罷仿佛置身其中,但酈道元終其一生,都未曾踏足三峽,不是他不想,是不能。酈道元生逢北魏,南北分裂、幹戈擾攘、兵荒馬亂。
  • 猛人酈道元:不僅寫山寫水,還能打人如流水
    猛 人 人人皆知酈道元,多是因為課本的一篇文章——《三峽》,給人的印象,也是一個妥妥的地理學家,比如給原文不過1w餘字的《水經》,硬是寫了
  • 寫《水經注》的酈道元,不僅不畏強權,還帶兵打過仗!
    這篇文章,選自於北魏地理學家、散文集酈道元的《水經注》。不過,酈道元不止是地理學家,而且還不畏強權。不止如此,他還曾帶兵打仗,可見其能文能武。酈道元年少時,父親是青州刺史,他隨父遊歷,也因此觀察了各地山川風物。公元489年,他的父親去世了,他承襲了永寧侯爵位。從此,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 酈道元死於非命,但他編寫的《水經注》卻留存下來
    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今天小編帶大家來說一說酈道元之死!酈道元雖然死於非命,《水經注》卻留存下來,長期為輿地學者所依據,直到今天還有不少人孜孜不倦地研究它。輿地,即大地。古代地圖統稱「輿地圖」,輿地學者指古代繪製地圖的專業人士。元魏三大奇書之二是楊衒之的《洛陽伽蘭記》。
  • 初中課本上全文背誦的《三峽》作者酈道元,你了解他嗎?
    其作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就是課本上《三峽》那篇上的作者,酈道元。酈道元,生活在尚未統一的南北朝北魏,出身也是個官二代,生活吧還過得去。因為父親任官而經常性往外跑,都基本不在原住地。酈道元本來的發展是走仕途的,早期還行,一上任就拿出身為官的威嚴,按照法律嚴格執行,人情似乎在他這裡完全被隔絕。
  • 江水·巫峽-酈道元
    《山海經》曰:「夏後啟之臣孟塗,是司神於巴,巴人訟於孟塗之所,其衣有血者執之,是請生居山上,在丹山西。」郭景純云:丹山在丹陽,屬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謂天實、為靈芝。所謂巫山之女,高唐之陰,旦為行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早視之,果如其言,故立為廟,號朝雲焉。其首尾六十裡,謂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自三峽七百裡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 北魏六鎮之亂,是北魏滅亡的導火線嗎?
    他剛開始掌管朝政時,還偽裝粉飾自己,以謙虛勤快的態度對待人,對於時事得失,頗為關懷。等到得勢以後,他就開始傲慢無禮、嗜酒好色,貪圖財寶賄賂,隨心所欲地處置事情,破壞綱常法紀。   元叉的父親京兆王元繼更加貪婪放肆,和他的妻子兒女都接受賄賂和禮品,操縱有關部門,沒有人敢抗拒。
  • 酈道元剛正一生,留下地理學魂寶《水經注》,是怎樣被小人害死的
    北魏年間汝南王元悅權傾朝野,他的黨羽們狐假虎威,在朝野上下作威作福。有個叫邱念的小官因為受到元悅的信重和庇護,行事尤為放肆,不但賣官鬻爵,還將朝廷撥下來治理黃河的官銀中飽私囊,使得黃河水利工程無法順利開展,河水泛濫引起民怨。
  • 治貪腐最狠的人——北魏孝文帝頒布新法:官員收受一匹布帛處死刑
    孝文帝親政後,第一件事就是改革北魏政治制度。他削奪了反對改革守舊貴族的政治權利後,就迅速開啟了改良北魏人民生活方式的運動。先從改善文化生活開始,引進漢民族的先進文明。用以改造北魏落後的生活習慣——「他從文化入手細到生活方式,服飾穿戴都全盤漢化」。民生問題搞定後,接下來就是整頓吏制,全力反腐。可謂雷厲風行,山搖地動——史稱「太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