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六鎮之亂,是北魏滅亡的導火線嗎?

2020-12-11 騰訊網

  北魏元叉囚禁胡太后以後,常常入宮親自在孝明帝所住的殿堂旁邊執勤,百般殷勤,孝明帝因此非常寵信他。

  元叉在宮禁中出入時,令勇士攜帶兵器在自己的身前身後保衛,有時出宮在千秋門外休息,就設置木柵欄,讓心腹守衛,防備別人陰謀刺殺他。士民前來求見他的,只能離得遠遠的,不能近前。

  他剛開始掌管朝政時,還偽裝粉飾自己,以謙虛勤快的態度對待人,對於時事得失,頗為關懷。等到得勢以後,他就開始傲慢無禮、嗜酒好色,貪圖財寶賄賂,隨心所欲地處置事情,破壞綱常法紀。

  元叉的父親京兆王元繼更加貪婪放肆,和他的妻子兒女都接受賄賂和禮品,操縱有關部門,沒有人敢抗拒。風氣所及,連郡縣的小官吏也無法公正任命,而牧、守、令、長等各級官吏全都是貪汙受賄的人,因此百姓貧困窘迫,人人都想造反。

  武衛將軍於景是於忠的弟弟,他因為策劃罷免元叉,被貶為懷荒鎮將。等到柔然入侵時,鎮民請求他撥給糧食,於景不肯給,百姓壓不住心頭之忿,就造了反,抓住於景,殺了他。

  沃野鎮的平民破六韓拔陵本是匈奴單于的後裔,長期收排擠,身份低微。他見此情景,乾脆聚眾造反,殺了鎮將,改年號為真王,各鎮的漢族和夷族百姓紛紛前來響應。破六韓拔陵帶兵向南進發,派偏將衛可孤包圍了武川鎮,又攻打懷朔鎮。

  尖山人賀拔度拔和他的三個兒子賀拔允、賀拔勝、賀拔嶽都有才幹和勇氣,懷朔鎮將楊鈞便提拔賀拔度拔為統軍,又提拔他的三個兒子為軍主,讓他們去抵抗叛民。

  高平鎮民赫連恩等人造反,推舉敕勒酋長胡琛為高平王,並攻打高平鎮,以便響應破六韓拔陵。北魏將領盧祖遷擊敗了他們,胡琛北逃而去。

  524年3月,沃野鎮匈奴族人破六韓拔陵號召六鎮居民和邊民反魏。深受旱災之苦、糧食短缺的鎮民一呼百應,在破六韓拔陵的率領下,殺死鎮將,宣布建立政權,改年號為真王。

  攻克沃野鎮後,破六韓拔陵派遣鮮卑族人衛可孤率軍攻打東北方向的懷朔、武川二鎮。懷朔鎮將楊鈞以賀拔度拔為主帥,以其三子賀拔允、賀拔勝、賀拔嶽為將軍,前往迎戰。同時北魏朝廷派遣元彧討伐破六韓拔陵,元彧駐軍雲中。

  4月,高平鎮(今寧夏固原)鎮民赫連恩起兵,推舉敕勒(鐵勒或高車)部落首領胡琛為高平王,進攻高平鎮,響應破六韓拔陵。但胡琛、赫連恩軍被北魏將軍盧祖遷所擊敗,於是只能北撤到北方的沃野鎮。當月,衛可孤攻克懷朔、武川二鎮,並俘虜了賀拔度拔父子。

  5月,破六韓拔陵在五原(今包頭西北)擊敗元彧軍,又趁勝擊敗李叔仁軍於白道(今呼和浩特西北),震驚北魏。孝明帝罷免元彧,以李崇為北討大都督,節制崔暹、元淵二軍,三路攻打破六韓拔陵。破六韓拔陵一時間聲名大振。於是夏州、東夏州、豳州、涼州、秦州等地紛紛起兵反魏,呼應破六韓拔陵。

  7月,破六韓拔陵擊敗不聽李崇號令、單獨前來的崔暹軍,隨後又擊敗李崇軍,李崇回守雲中(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不久,柔玄鎮鎮民叛變,莫折大提攻佔高平鎮。

  8月,東、西敕勒部宣布歸附破六韓拔陵,北魏孝明帝宣布特赦六鎮府戶為民,對六鎮實行懷柔政策,並派遣酈道元前往安撫,但後未能成行。

相關焦點

  • 六鎮之亂——北魏崩潰前的喪鐘
    而原先世代鎮守六鎮的保留鮮卑文化色彩的豪強們卻逐漸淪為鎮戶、府戶之流,地位和待遇的驟變引起了他們的極大不滿。與此同時,定都洛陽的北魏政權還不斷將囚犯發送六鎮充邊,使六鎮逐漸成為了矛盾的焦點。所幸,六鎮駐紮之地都是荒蕪、偏遠的草原荒漠地帶,並且承擔著抵禦柔然南下的重要任務,嚴重依賴中央政府的六鎮鮮卑武人集團依舊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著對洛陽鮮卑漢族文人集團的服從。隨著北魏建國時間的推移,北魏和柔然的關係也發生了重要的轉折。
  • 北魏末路六鎮之亂現權臣,元修羊入虎口終歸西
    先說說北魏六鎮,自從孝文帝遷都南下之後,使得鮮卑族從上至下不斷漢化,而北六鎮卻不同,依然保持著鮮卑族的原始形態。六鎮通俗講就是軍事重鎮,是北魏對付柔然的一道屏障,其民風彪悍,兵役世襲化,父亡子從,高歡就是懷朔鎮的一個兵戶家的孩子。
  • 關於北魏著名的六鎮之亂、河陰宮變,竟讓繁華帝都洛陽沒落百年
    提到中國歷史上知名的農民起義,六鎮起義以及有關要人,卻經常被遺棄在歷史時間的角落裡。這群亂民裡,居然鑄就了高歡、宇文泰、侯景、葛榮、李虎(唐開國皇上李淵之祖)、獨孤信(周隋唐三朝外戚)等歷史上叱詫風雲、主宰了一個時期的風雲人物。
  • 國博館刊︱北魏六鎮防線的空間分析
    計六鎮東西不過千裡,若一夫一月之功,當三步之地,三百人三裡,三千人三十裡,三萬人三百裡,則千裡之地,強弱相兼,計十萬人一月必就,運糧一月不足為多。人懷永逸,勞而無怨。目前觀點下北魏六鎮一線城址與長城線分布圖這是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高閭上表奏請於六鎮之北興築長城的內容,文獻中對於孝文帝的態度和回應並未給出明確記載,但是通過考古調查我們可以明確,北魏一代圍繞六鎮的發展全面新築的長城即應是在此年之後開始興築的。
  • 從六鎮起義來看軍鎮制度,北魏的不恰當處理最終導致社會動亂
    公元523年,北方柔然趁北魏六鎮邊防空虛,大舉南下,六鎮地區遍地饑民。懷荒鎮軍民要求打開糧倉救濟百姓,遭到鎮將於景的拒絕。之後,憤怒的軍民殺掉於景,打開糧倉,起兵造反。而其他五個軍鎮迅速響應,六鎮起義爆發。而這場六鎮起義,也間接推動了北魏社會的分裂。
  • 蕭梁:國力超過北魏的皇朝,為何沒能趁北魏內亂時統一北方
    蕭梁普通六年(524年),北魏爆發六鎮之亂,陷入割據混戰,無力再與蕭梁對抗。蕭衍趁機北伐,圖謀收復中原。中大通六年(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與西魏,北方陷入高歡與宇文泰爭霸的混戰局面。當時局勢對蕭梁十分有利,但蕭衍沉迷佛教,無心北伐,使得蕭梁錯過了收復中原的大好時機。三,侯景之亂
  • 北魏歷代皇帝列表,北魏歷代皇帝的年號及廟號,北魏怎麼滅亡的
    大事年表登國元年(386年),鮮卑什翼犍之孫拓跋珪東山再起,在牛川(今呼和浩特市西南)大會諸部,復即代王位,建元登國,國號代。二月,遷都盛樂(今和林格爾縣北土城子古城),四月,改稱魏王,國號大魏。是為北魏建國之始。
  • 六鎮之亂徹底平定,北魏帝國走向末路
    侯淵估計那些被放還的敵兵已經到了薊州城,便率騎兵連夜前進,於天亮之時,到達薊州城下,擊打城門。韓樓果然懷疑那些被放還的降卒要做侯淵的內應,於是便棄城而逃,侯淵追上並抓獲了韓樓,幽州從此就被平定了。北魏將侯淵任命為平州刺史,鎮守範陽。
  • 《從西郊到南郊》:孝文帝遷都為何造成北魏覆亡?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以非常手段將國都從平成遷往洛陽,並致力推行漢化運動,完成了祭天大典從「西郊」到「南郊」的轉變,使遊牧之俗漸慕華風。在北魏史的研究中,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歷來為史家所重視,在北魏遷都以後的三十年後,北疆即爆發「六鎮之亂」,北魏的衰亡由此開始,可以說,孝文帝熱烈推動的改革改變了中古史的走向。
  • 洛陽邙山小村驚現北魏蓮花盤,揭開一代梟雄爾朱榮的下落之謎
    張家凹村出土的石羊村子裡有幾位上了年紀的老人對村裡過去的情況非常了解,他們明確地表示這個蓮花盤就是埋葬在村子南邊的北魏天柱大將軍、太原王爾朱榮墓前之物。此人是當時很有威望的部落貴族,後來趁著北魏邊境爆發六鎮之亂,招兵買馬發展壯大,成為一方霸主。六鎮之亂的烈火很快便燒遍北方大地,北魏朝廷上下束手無策,爾朱榮不失時機向朝廷秀軍事肌肉,朝廷果然病急亂投醫,對爾朱榮加官晉爵,極力籠絡,利用他的軍事實力鎮壓六鎮之亂,爾朱榮自然也心知肚明,這原本就是你情我願的事兒。
  • 同樣是推行漢化,為什麼清朝和北魏的結果完全相反
    鮮卑和滿族建立的北魏和清朝,接受了相同的漢化考試,結果北魏不幸掛科,清朝考上了「雙一流」。雙方差距如此之大,需要從各自的答卷中尋找答案。 北魏和清朝在民族性上顯然不在一個頻道。拓跋宏遷都洛陽後,帶頭穿著漢族服飾,並向群臣「班賜冠服」。這位皇帝宣布漢語為「正音」,鮮卑語為「北語」,明確要求「不得以北俗之語,言於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 太和二十年 (公元496 年)正月,拓跋宏下令:「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來者,姓或重複,皆改之。」
  • 強大北魏走向衰弱的兩個轉折:南遷,董卓式爾朱榮引發的河陰事變
    一、北魏由強變弱的轉折南遷以前的北魏,一直保持著蓬勃向上的進取心,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狼性,它散發著勃勃生機,將一個以弱小部落起家的北魏,吞後燕,敗後秦,伐柔然,滅大夏、北涼,最終統一北方,成為二分天下有其一的強大國家,而且對另一半的南朝呈壓迫之勢。
  • 《木蘭辭》中徵伐的對象——柔然汗國,竟然和北魏同源
    柔然可汗社侖就攻破了高車部,使得漠北各部落紛紛投降,於是漠北很快就統一在柔然的武力下了,史稱「西則焉耆之地,東則朝鮮之地,北則渡沙漠,窮瀚海,南則臨大磧」,「盡有匈奴故庭,威服西域」。402年,社侖自稱丘豆伐可汗,仿照北魏建立了軍事制度,定都鹿渾海(和林),從此,柔然汗國正式建立了起來。
  • 曹魏和北魏有什麼共同點,北魏是如何看待曹魏的?
    北魏也是如此,「北魏」是後人為了方便區分曹魏與北魏,在魏字的前面加上「曹」、「北」。北魏建於公元386年,開國皇帝是年僅16歲的拓跋珪,鮮卑人。北魏的建國與曹魏略有相似之處,同時也有很大的區別。曹魏真正的建成時間當是在曹操控制中原地區開始,之後滅掉袁紹,南下荊州(最終控制襄陽等地),再平定西北馬超,形成現有的規模。
  • 少年本是北魏六鎮鎮戶,為父母報仇後逃離,在亂世是奮起還是沉淪
    少年本是北魏六鎮鎮戶,為父母報仇後逃離,在亂世是奮起還是沉淪!今天給大家推薦幾部帶有歷史色彩的小說,讓你看到不一樣的傳奇歷史!《狂瀾記》—— 風焰萬丈簡介:南北朝時期,北魏與南梁並立於天下。少年徐晉本是北魏六鎮鎮戶,為父母報仇後逃離,偶遇行腳僧惠澤。兩位少年在命運之繩的牽引下,加入到了南梁陳慶之的部隊中。
  • 矛盾重生的北魏走向分裂,北齊佔據洛陽,弱勢的北周「逆風翻盤」
    因此對於這段歷史,我們要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在少數民族入住中原之初,由於其原有的遊牧社會風格氣息非常濃厚,因此在面對陌生的農耕文明和民族文化之時,自然就會出現水火不容的局面。可是當他們真正在北方黃河流域地區站穩了腳跟,並且成立了政權之後,脫離了草原遊牧生活的他們,一時間難以適應。
  • 淺談孝文帝遷都與北魏政權的覆滅
    北魏是南北朝時期第一個由鮮卑族建立的王朝,而孝文帝則是這個短短的王朝中極富歷史文化色彩的人物。孝文帝即位後,在馮太后的輔佐下,一步步進行了社會改革,北魏的社會經濟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其親政後更是一舉定下遷都洛陽的舉措。然而遷都之後,北魏卻日益走向衰敗。
  • 北魏的胡太后,她是個什麼樣的人,難道真的是北魏政權的掘墓人
    話說,在冷宮裡沉寂了四年的胡太后,比以前更有心計更有把握朝政的能力,終於可以暢快地為所欲為了,北魏朝廷內部已經沒有了阻礙她的力量。畢竟是中年寡婦,又天天看大家都匍匐在自己腳下,任意呼來喚去,權力是有了,而且到了窮極的地步,另一個渴求顯得更加強烈,像蟲子,強烈地騷擾著她不安分的心。
  • 北魏為什麼要遷都?又為什麼遷都後40年便分裂而亡?
    這就更容易激起鮮卑人與中央朝廷的對抗,也正是這些對抗,才最終導致了北魏的分崩離析。遷都洛陽孝文帝的改革雖然不盡如人意,但遷都洛陽的意義卻很大,歷史課本裡將遷都洛陽一併看作漢化改革的一部分,但實際上,遷都之事不是為了漢化,而是服從於戰略需要。北魏首都在平城時,南北兩大政權之間的地理錯位相當嚴重,南朝的首都設在了長江邊上的建康,北朝的首都卻在遙遠的平城。
  • 淺談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苦難人生經歷與盛樂博物館前所立祖先雕像
    然而這都不算什麼,歷史上有個奇葩皇帝曾一連追尊了二十七代祖宗為皇帝,開創了歷史之最。他便是今天要講述的北魏的開國皇帝拓跋珪。穆皇帝拓跋猗盧可想而知,他從一個流亡的兒童最終成長為世人矚目的草原雄鷹,這份來之不易的成功和喜悅,如果不告慰拓跋部的先祖們能行嗎?再說自己風光了,祖先也應該跟著一起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