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末路六鎮之亂現權臣,元修羊入虎口終歸西

2020-12-11 第一娛評

先說說北魏六鎮,自從孝文帝遷都南下之後,使得鮮卑族從上至下不斷漢化,而北六鎮卻不同,依然保持著鮮卑族的原始形態。六鎮通俗講就是軍事重鎮,是北魏對付柔然的一道屏障,其民風彪悍,兵役世襲化,父亡子從,高歡就是懷朔鎮的一個兵戶家的孩子。

(孝文帝南遷洛陽)

對於六鎮來說,不管立多大的功都無法進入洛陽的大圈子裡,因為在洛陽需要一個通行證,那就是門閥。對於這樣的現象,孝文帝也沒有辦法,隨著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削弱,六鎮也是慢慢的變得不起作用。直到孝明帝時期,胡太后專政,這使得北魏更加羸弱,更爆發了六鎮之亂。

(爾朱榮)

公元523年柔然突然南下血洗六鎮,將六鎮掃蕩一空,只留下漫天民怨之氣揚長而去。此次事件間接形成導火索,六鎮軍民直接反了,但是很快就被北魏給鎮壓下去了。雖是星星之火,很快在北方引起反響,各方自行發展實力,北魏政權名存實亡,但是漸漸被人忽視的六鎮走出一人,那就是權臣爾朱榮。

爾朱榮待得軍事強大,南下長驅直入,拿下了洛陽城,將胡太后和皇帝投入河中,新立元子攸為帝,退居晉陽遠控洛陽,很是囂張,並且製造做了一場令得朝臣發冷的河陰之變,使得自孝文帝以來的漢化群臣毀於一旦,不僅鮮卑漢化人沒有脫離這次災難,安分守己的漢族群臣也被統統殺害。

卻是元子攸不想當傀儡,密謀成功剷除爾朱榮。但是有振興大魏之心的元子攸也沒有想到,爾朱兆會來的那麼快,被帶到晉陽殺害。此時從懷朔鎮出身的高歡趁虛而入洛陽,並立即消滅掉爾朱氏殘餘勢力,名義上統一整個大魏。

(高歡)

高歡這個人,實際上是靠拍爾朱榮馬屁成長起來的,自從爾朱榮讓他統帥六鎮餘部之後,他對爾朱榮來說變得陌生了,並自成一方軍閥,這才有的河陰之變後的消無聲息下洛陽的大舉,此乃六鎮之亂以來繼爾朱榮第二大權臣也。

高歡掌控期間,隨意換皇帝,一接連就是三個,導致群臣不滿,才使得元修幸運的登上了皇位。元修登基後就娶了高歡長女做了皇后,雖然是這樣,元修還有三個堂姐做妹姘,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元修親叔叔的女兒是他的情婦,而且還都給他們封了公主,可謂生活太亂,儒學沒學到家!

(元修)

僅僅過了兩三年,沒有兵馬大權的元修竟然和高歡決裂,西遷投靠姐夫宇文泰,也使其收了一個天一第一國丈獨孤信,這是後話。西遷后妃僅僅只帶了元明月而已,其餘兩位公主和高歡之女全都丟在了洛陽城,只待高歡宰割。

(宇文泰)

本來一逃出狼口,不曾想卻又入了宇文泰這個關中老虎手中,就在同年,就被宇文泰找了一個淫亂有傷大雅的罪名,殺死了元修,至此北魏徹底分裂為東西兩魏,分別為權臣宇文泰和高歡把持朝政。

相關焦點

  • 北魏六鎮之亂,是北魏滅亡的導火線嗎?
    北魏元叉囚禁胡太后以後,常常入宮親自在孝明帝所住的殿堂旁邊執勤,百般殷勤,孝明帝因此非常寵信他。北魏將領盧祖遷擊敗了他們,胡琛北逃而去。   524年3月,沃野鎮匈奴族人破六韓拔陵號召六鎮居民和邊民反魏。深受旱災之苦、糧食短缺的鎮民一呼百應,在破六韓拔陵的率領下,殺死鎮將,宣布建立政權,改年號為真王。   攻克沃野鎮後,破六韓拔陵派遣鮮卑族人衛可孤率軍攻打東北方向的懷朔、武川二鎮。
  • 六鎮之亂——北魏崩潰前的喪鐘
    而原先世代鎮守六鎮的保留鮮卑文化色彩的豪強們卻逐漸淪為鎮戶、府戶之流,地位和待遇的驟變引起了他們的極大不滿。與此同時,定都洛陽的北魏政權還不斷將囚犯發送六鎮充邊,使六鎮逐漸成為了矛盾的焦點。所幸,六鎮駐紮之地都是荒蕪、偏遠的草原荒漠地帶,並且承擔著抵禦柔然南下的重要任務,嚴重依賴中央政府的六鎮鮮卑武人集團依舊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著對洛陽鮮卑漢族文人集團的服從。隨著北魏建國時間的推移,北魏和柔然的關係也發生了重要的轉折。
  • 關於北魏著名的六鎮之亂、河陰宮變,竟讓繁華帝都洛陽沒落百年
    提到中國歷史上知名的農民起義,六鎮起義以及有關要人,卻經常被遺棄在歷史時間的角落裡。這群亂民裡,居然鑄就了高歡、宇文泰、侯景、葛榮、李虎(唐開國皇上李淵之祖)、獨孤信(周隋唐三朝外戚)等歷史上叱詫風雲、主宰了一個時期的風雲人物。
  • 國博館刊︱北魏六鎮防線的空間分析
    北魏六鎮是北魏遷都平城以後為了加強北部邊防和他族管理而設立的軍鎮,其順序和名稱曾一度有過討論,目前基本已形成了共識,即自西向東分別為沃野鎮、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懷荒鎮。20世紀5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先後對北魏六鎮城址和六鎮沿線長城展開了全面的調查工作,為全面研究六鎮防線體系的結構奠定了基礎。
  • 六鎮之亂徹底平定,北魏帝國走向末路
    侯淵估計那些被放還的敵兵已經到了薊州城,便率騎兵連夜前進,於天亮之時,到達薊州城下,擊打城門。韓樓果然懷疑那些被放還的降卒要做侯淵的內應,於是便棄城而逃,侯淵追上並抓獲了韓樓,幽州從此就被平定了。北魏將侯淵任命為平州刺史,鎮守範陽。
  • 從六鎮起義來看軍鎮制度,北魏的不恰當處理最終導致社會動亂
    公元523年,北方柔然趁北魏六鎮邊防空虛,大舉南下,六鎮地區遍地饑民。懷荒鎮軍民要求打開糧倉救濟百姓,遭到鎮將於景的拒絕。之後,憤怒的軍民殺掉於景,打開糧倉,起兵造反。而其他五個軍鎮迅速響應,六鎮起義爆發。而這場六鎮起義,也間接推動了北魏社會的分裂。
  • 《從西郊到南郊》:孝文帝遷都為何造成北魏覆亡?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以非常手段將國都從平成遷往洛陽,並致力推行漢化運動,完成了祭天大典從「西郊」到「南郊」的轉變,使遊牧之俗漸慕華風。在北魏史的研究中,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歷來為史家所重視,在北魏遷都以後的三十年後,北疆即爆發「六鎮之亂」,北魏的衰亡由此開始,可以說,孝文帝熱烈推動的改革改變了中古史的走向。
  • 安史之亂還是三鎮起義?安祿山只是旗幟,邊軍利益集團才是主力
    所以,唐朝安史之亂和西漢七王之亂,根本就無法類比。西漢七王之亂僅是地方局部叛亂,而大唐安史之亂則是舉國全局戰爭。那麼,安史之亂,可以跟誰類比?北魏六鎮起義,公元524年爆發,公元525年階段性平定,公元525年8月引發河北民變,而在這個過程中又因引爆了關中變亂。從河北到山西、再到陝西和甘肅,戰火肆虐了幾乎整個北魏山河。
  • 蕭梁:國力超過北魏的皇朝,為何沒能趁北魏內亂時統一北方
    蕭梁普通六年(524年),北魏爆發六鎮之亂,陷入割據混戰,無力再與蕭梁對抗。蕭衍趁機北伐,圖謀收復中原。中大通六年(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與西魏,北方陷入高歡與宇文泰爭霸的混戰局面。當時局勢對蕭梁十分有利,但蕭衍沉迷佛教,無心北伐,使得蕭梁錯過了收復中原的大好時機。三,侯景之亂
  • 同樣是推行漢化,為什麼清朝和北魏的結果完全相反
    鮮卑和滿族建立的北魏和清朝,接受了相同的漢化考試,結果北魏不幸掛科,清朝考上了「雙一流」。雙方差距如此之大,需要從各自的答卷中尋找答案。 北魏和清朝在民族性上顯然不在一個頻道。拓跋宏遷都洛陽後,帶頭穿著漢族服飾,並向群臣「班賜冠服」。這位皇帝宣布漢語為「正音」,鮮卑語為「北語」,明確要求「不得以北俗之語,言於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 太和二十年 (公元496 年)正月,拓跋宏下令:「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來者,姓或重複,皆改之。」
  • 少年本是北魏六鎮鎮戶,為父母報仇後逃離,在亂世是奮起還是沉淪
    少年本是北魏六鎮鎮戶,為父母報仇後逃離,在亂世是奮起還是沉淪!今天給大家推薦幾部帶有歷史色彩的小說,讓你看到不一樣的傳奇歷史!《狂瀾記》—— 風焰萬丈簡介:南北朝時期,北魏與南梁並立於天下。少年徐晉本是北魏六鎮鎮戶,為父母報仇後逃離,偶遇行腳僧惠澤。兩位少年在命運之繩的牽引下,加入到了南梁陳慶之的部隊中。
  • 洛陽邙山小村驚現北魏蓮花盤,揭開一代梟雄爾朱榮的下落之謎
    那麼這究竟是誰的墓前之物呢?張家凹村出土的石羊村子裡有幾位上了年紀的老人對村裡過去的情況非常了解,他們明確地表示這個蓮花盤就是埋葬在村子南邊的北魏天柱大將軍、太原王爾朱榮墓前之物。此人是當時很有威望的部落貴族,後來趁著北魏邊境爆發六鎮之亂,招兵買馬發展壯大,成為一方霸主。六鎮之亂的烈火很快便燒遍北方大地,北魏朝廷上下束手無策,爾朱榮不失時機向朝廷秀軍事肌肉,朝廷果然病急亂投醫,對爾朱榮加官晉爵,極力籠絡,利用他的軍事實力鎮壓六鎮之亂,爾朱榮自然也心知肚明,這原本就是你情我願的事兒。
  • 包頭這個消失的古鎮,曾是北魏的咽喉要塞,還走出過幾位皇帝
    同年10月,劉幻真再次對這裡進行詳細勘測,完成了《固陽縣城圐圙北魏古城調查》一文,認為 「城圐圙古城遺址即是北魏懷朔鎮故城」。就這樣,懷朔古城的神秘面紗經考古專家之手漸漸掀開。由城址東行約60公裡則是目前考古屆比較認可的北魏武川鎮故城,沿陰山北麓西去75公裡即可到達北魏沃野鎮故城。源於古城之北的五金河傍城北西牆外由北向南流過,其兩條支流分別穿越古城的北牆與東牆入城,於城址西區偏南位置匯合後,流出城外注入五金河。古城一帶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耕牧兩宜。
  • 燈塔讀歷史2:五胡亂華,是外族入侵還是內戰?
    很多人會覺得,之所以五胡亂華,都是司馬家的八王之亂,漢族人自己內部消耗的不行了,才讓外族有可趁之機。但是在我看來就算當時是漢武帝做皇帝也照樣會五胡亂華。因為這個時期地球迎來了小冰期,全球氣溫下降,北方無法生存,大量人口南遷。南北地區的人口混居,民族,文化發生劇烈衝擊。
  • 北魏歷代皇帝列表,北魏歷代皇帝的年號及廟號,北魏怎麼滅亡的
    登國二年(387年),北魏打敗獨孤部劉庫仁之子劉顯和劉衛辰。登國三年(公元388年),拓跋珪進攻庫莫奚(駐牧於今赤峰北部地區),獲雜畜10餘萬。登國六年(390年),拓跋觚奉命出使後燕,被後燕扣留,以求名馬。此後兩國關係僵化。北魏開始聯合西燕對付後燕。同年北魏徵服了佔據陰山北麓的賀蘭部。
  • 淺談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苦難人生經歷與盛樂博物館前所立祖先雕像
    《禮記·王制》是這樣規定的:「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意思就是說,天子或後來的皇帝,通常設七廟(始祖和最近六代)供奉祖先。此外《後漢書》有云:「漢家之制,推親親以顯尊尊」,由此可見,這項制度從漢朝開始便固定了下來,其對後世的影響可謂深遠。
  • 北魏為什麼要遷都?又為什麼遷都後40年便分裂而亡?
    這就更容易激起鮮卑人與中央朝廷的對抗,也正是這些對抗,才最終導致了北魏的分崩離析。遷都洛陽孝文帝的改革雖然不盡如人意,但遷都洛陽的意義卻很大,歷史課本裡將遷都洛陽一併看作漢化改革的一部分,但實際上,遷都之事不是為了漢化,而是服從於戰略需要。北魏首都在平城時,南北兩大政權之間的地理錯位相當嚴重,南朝的首都設在了長江邊上的建康,北朝的首都卻在遙遠的平城。
  • 入佛知見,晉地行之北魏雲岡石窟系列一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裡處的武周山南麓,主要建於北魏興安二年(453年)到太和十九年(495年)間,是中國第一處由皇室顯貴主持開鑿的大型石窟。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裡。曇曜是北魏高僧。早年出家,在涼州修習,在《魏書·釋老志》中記載:公元453年,佛教高僧曇曜奉旨來到北魏都城平城(今大同),一天,風塵僕僕的法師在大路上巧遇文成帝拓跋浚的車隊,導行的御馬竟然走到高僧的面前,將他的袈裟用嘴銜起。文成帝細詢其人,對曇曜以師待之。這就是《馬識善人》的故事。
  • 《木蘭辭》中徵伐的對象——柔然汗國,竟然和北魏同源
    而柔然,也是鮮卑化的匈奴族,《魏書》記載為「東胡之苗裔」、「匈奴之裔」、「先世源由,出於大魏」。要說柔然和拓跋鮮卑也算是同宗同源了吧,為什麼後來分道揚鑣了呢?魏晉時期,拓跋鮮卑等進入中原,後來建立了北魏,統一北方,逐漸從遊牧轉為了農耕,不斷融入了漢族之中。
  • 淺談孝文帝遷都與北魏政權的覆滅
    北魏是南北朝時期第一個由鮮卑族建立的王朝,而孝文帝則是這個短短的王朝中極富歷史文化色彩的人物。孝文帝即位後,在馮太后的輔佐下,一步步進行了社會改革,北魏的社會經濟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其親政後更是一舉定下遷都洛陽的舉措。然而遷都之後,北魏卻日益走向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