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鎮之亂——北魏崩潰前的喪鐘

2020-12-11 漫漫行旅路

就在崇尚華夏文化的馮太后和孝文帝聯手推進改革,建立傳統的華夏帝國的同時,分裂和崩潰的危機同樣蘊含其中。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將南下伐齊和南遷洛陽的兩個選擇同時擺在了群臣的面前,不得已居安以久的朝臣們面面相覷同意離開平城。

然而,就在孝文帝東遷洛陽,花了數十年時間以政府的強制手段移風易俗,培養出漢化鮮卑人和北地漢族豪強相結合的龐大政治集團的同時,鮮卑內部的危機同樣也在醞釀。

而危機正是率先從當初被譽為「國之肺腑」的六大軍鎮爆發。

雖說是遊牧民族起家,但逐漸消滅北方割據政權統一中國北方的鮮卑魏國同樣和過去的中原王朝面臨著相似的問題:如何處理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早已習慣了定居生活,享受先進文化所帶來的便利的北魏統治者當然不願意被北方的柔然所侵襲。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後,北魏同樣效仿過去的大一統王朝以修建邊境長城、設立軍政合一的六大軍鎮的措施抵禦侵略、鞏固邊疆。

既然東遷洛陽,為更好地管轄關東廣袤的領土以及安撫隨遷而來的鮮卑貴族,北魏孝文帝元宏選擇尊重門閥士族的等級劃分制度,將鮮卑王族以及各大鮮卑貴族、豪強同樣納入門閥士族的範圍之內,賦予其較多的政治地位和特權,史書記載「遷入河南者為羽林、虎賁,勳貴與士族同列」。而原先世代鎮守六鎮的保留鮮卑文化色彩的豪強們卻逐漸淪為鎮戶、府戶之流,地位和待遇的驟變引起了他們的極大不滿。與此同時,定都洛陽的北魏政權還不斷將囚犯發送六鎮充邊,使六鎮逐漸成為了矛盾的焦點

所幸,六鎮駐紮之地都是荒蕪、偏遠的草原荒漠地帶,並且承擔著抵禦柔然南下的重要任務,嚴重依賴中央政府的六鎮鮮卑武人集團依舊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著對洛陽鮮卑漢族文人集團的服從。

隨著北魏建國時間的推移,北魏和柔然的關係也發生了重要的轉折。由於高車脫離柔然的統治率部前往西北隔斷了柔然與中亞、西域等地的聯繫,被迫將經營中心轉向西北的柔然和同樣將中心轉向華北的北魏通過經濟交流等實惠方式倒是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和平。

然而,北魏末年,柔然內部爆發大規模災荒,即使關係再好,被逼無奈的柔然同樣到六鎮所在地「打草谷」,打完就跑一點都不留戀。但就是這麼一件中國歷史上起碼發生了數千次的肆虐事件,像蝴蝶翅膀的煽動掀起了巨大的風暴。

既然糧食被搶了自然就有人吃不飽,而此時六鎮早已不復建國時期拱衛京都、抵禦入侵的輝煌。想要北魏政府跨越廣袤的草原荒漠立即運糧過來也不過是痴心妄想。不久,受損最為嚴重的六鎮之一的懷荒鎮民眾要求當地長官於景放糧不成而殺官造反。起義迅速拓展,沃野鎮民「破六韓拔陵」同樣聚眾殺鎮將,攻佔沃野鎮,號稱真王,南下入侵武川、懷朔。

而此時早已承平已久北魏政府實在拿不出什麼卓越的軍事將領,幾次鎮壓皆宜失敗告終,不得已北魏政權只能向曾經的對手柔然請求援助,而柔然也爽快地答應了。不久,柔然主阿那親自率十萬軍民為北魏鎮壓了此次起義

然而危機遠沒有表面上看起來的那麼簡單。早已對北魏政府不滿的邊境豪強看穿洛陽的虛弱後趁此擴大自己的勢力,其中最為典型的莫過於爾朱川的爾朱榮。六鎮叛亂後民眾的錯誤安排也給早已搖搖欲墜的北魏政權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最終,強大起來的邊境鮮卑武人集團夥同從起義中崛起的爾朱榮、宇文泰、高歡等人以「河陰之變」的形式覆滅了洛陽的整個鮮卑漢族集團,親手將北魏送進了墳墓。#魏晉南北朝往事#

相關焦點

  • 北魏末路六鎮之亂現權臣,元修羊入虎口終歸西
    先說說北魏六鎮,自從孝文帝遷都南下之後,使得鮮卑族從上至下不斷漢化,而北六鎮卻不同,依然保持著鮮卑族的原始形態。六鎮通俗講就是軍事重鎮,是北魏對付柔然的一道屏障,其民風彪悍,兵役世襲化,父亡子從,高歡就是懷朔鎮的一個兵戶家的孩子。
  • 北魏六鎮之亂,是北魏滅亡的導火線嗎?
    北魏元叉囚禁胡太后以後,常常入宮親自在孝明帝所住的殿堂旁邊執勤,百般殷勤,孝明帝因此非常寵信他。士民前來求見他的,只能離得遠遠的,不能近前。   他剛開始掌管朝政時,還偽裝粉飾自己,以謙虛勤快的態度對待人,對於時事得失,頗為關懷。等到得勢以後,他就開始傲慢無禮、嗜酒好色,貪圖財寶賄賂,隨心所欲地處置事情,破壞綱常法紀。   元叉的父親京兆王元繼更加貪婪放肆,和他的妻子兒女都接受賄賂和禮品,操縱有關部門,沒有人敢抗拒。
  • 關於北魏著名的六鎮之亂、河陰宮變,竟讓繁華帝都洛陽沒落百年
    提到中國歷史上知名的農民起義,六鎮起義以及有關要人,卻經常被遺棄在歷史時間的角落裡。這群亂民裡,居然鑄就了高歡、宇文泰、侯景、葛榮、李虎(唐開國皇上李淵之祖)、獨孤信(周隋唐三朝外戚)等歷史上叱詫風雲、主宰了一個時期的風雲人物。
  • 國博館刊︱北魏六鎮防線的空間分析
    計六鎮東西不過千裡,若一夫一月之功,當三步之地,三百人三裡,三千人三十裡,三萬人三百裡,則千裡之地,強弱相兼,計十萬人一月必就,運糧一月不足為多。人懷永逸,勞而無怨。如果進而對照前文所引高閭上奏文帝之言,亦可推測當時實際的用工情況和修築長城勞工的用量情況。
  • 從六鎮起義來看軍鎮制度,北魏的不恰當處理最終導致社會動亂
    公元523年,北方柔然趁北魏六鎮邊防空虛,大舉南下,六鎮地區遍地饑民。懷荒鎮軍民要求打開糧倉救濟百姓,遭到鎮將於景的拒絕。之後,憤怒的軍民殺掉於景,打開糧倉,起兵造反。而其他五個軍鎮迅速響應,六鎮起義爆發。而這場六鎮起義,也間接推動了北魏社會的分裂。
  • 六鎮之亂徹底平定,北魏帝國走向末路
    侯淵估計那些被放還的敵兵已經到了薊州城,便率騎兵連夜前進,於天亮之時,到達薊州城下,擊打城門。韓樓果然懷疑那些被放還的降卒要做侯淵的內應,於是便棄城而逃,侯淵追上並抓獲了韓樓,幽州從此就被平定了。北魏將侯淵任命為平州刺史,鎮守範陽。
  • 洛陽邙山小村驚現北魏蓮花盤,揭開一代梟雄爾朱榮的下落之謎
    那麼這究竟是誰的墓前之物呢?張家凹村出土的石羊村子裡有幾位上了年紀的老人對村裡過去的情況非常了解,他們明確地表示這個蓮花盤就是埋葬在村子南邊的北魏天柱大將軍、太原王爾朱榮墓前之物。爾朱榮的大名相信對南北朝史略有研究的朋友都不會陌生,這位契胡酋長不但親手摧毀了北魏孝文帝以來幾代帝王苦心經營的新都洛陽城,甚至敲響了北魏王朝的喪鐘,成為這個馬背帝國的掘墓人。後來埋葬北魏江山的兩大梟雄宇文泰、高歡幾乎都和他有著密不可分地聯繫。
  • 《從西郊到南郊》:孝文帝遷都為何造成北魏覆亡?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以非常手段將國都從平成遷往洛陽,並致力推行漢化運動,完成了祭天大典從「西郊」到「南郊」的轉變,使遊牧之俗漸慕華風。在北魏史的研究中,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歷來為史家所重視,在北魏遷都以後的三十年後,北疆即爆發「六鎮之亂」,北魏的衰亡由此開始,可以說,孝文帝熱烈推動的改革改變了中古史的走向。
  • 同樣是推行漢化,為什麼清朝和北魏的結果完全相反
    鮮卑和滿族建立的北魏和清朝,接受了相同的漢化考試,結果北魏不幸掛科,清朝考上了「雙一流」。雙方差距如此之大,需要從各自的答卷中尋找答案。 北魏和清朝在民族性上顯然不在一個頻道。拓跋宏遷都洛陽後,帶頭穿著漢族服飾,並向群臣「班賜冠服」。這位皇帝宣布漢語為「正音」,鮮卑語為「北語」,明確要求「不得以北俗之語,言於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 太和二十年 (公元496 年)正月,拓跋宏下令:「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來者,姓或重複,皆改之。」
  • 安史之亂還是三鎮起義?安祿山只是旗幟,邊軍利益集團才是主力
    01.安史之亂不是七王之亂而是六鎮起義西漢七王之亂,勢力蔓延於今天的浙江、江蘇、山東與河北等地。但是,公元前154年正月開始、公元前154年三月平定,僅持續三個月的時間。大漢朝廷便以完勝的姿態、徹底平定了七王之亂。
  • 少年本是北魏六鎮鎮戶,為父母報仇後逃離,在亂世是奮起還是沉淪
    少年本是北魏六鎮鎮戶,為父母報仇後逃離,在亂世是奮起還是沉淪!今天給大家推薦幾部帶有歷史色彩的小說,讓你看到不一樣的傳奇歷史!《狂瀾記》—— 風焰萬丈簡介:南北朝時期,北魏與南梁並立於天下。少年徐晉本是北魏六鎮鎮戶,為父母報仇後逃離,偶遇行腳僧惠澤。兩位少年在命運之繩的牽引下,加入到了南梁陳慶之的部隊中。
  • 燈塔讀歷史2:五胡亂華,是外族入侵還是內戰?
    很多人會覺得,之所以五胡亂華,都是司馬家的八王之亂,漢族人自己內部消耗的不行了,才讓外族有可趁之機。但是在我看來就算當時是漢武帝做皇帝也照樣會五胡亂華。因為這個時期地球迎來了小冰期,全球氣溫下降,北方無法生存,大量人口南遷。南北地區的人口混居,民族,文化發生劇烈衝擊。
  • 淺談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苦難人生經歷與盛樂博物館前所立祖先雕像
    有人高中後迫不及待地回鄉祭祖,在老祖宗墳前焚香報喜;也有人做了高官後,就亟不可待地跑進宗祠,對著列祖列宗的牌位磕頭膜拜。這其實都是人的本性。然而這都不算什麼,歷史上有個奇葩皇帝曾一連追尊了二十七代祖宗為皇帝,開創了歷史之最。他便是今天要講述的北魏的開國皇帝拓跋珪。
  • 蕭梁:國力超過北魏的皇朝,為何沒能趁北魏內亂時統一北方
    蕭梁普通六年(524年),北魏爆發六鎮之亂,陷入割據混戰,無力再與蕭梁對抗。蕭衍趁機北伐,圖謀收復中原。中大通六年(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與西魏,北方陷入高歡與宇文泰爭霸的混戰局面。當時局勢對蕭梁十分有利,但蕭衍沉迷佛教,無心北伐,使得蕭梁錯過了收復中原的大好時機。三,侯景之亂
  • 北魏歷代皇帝列表,北魏歷代皇帝的年號及廟號,北魏怎麼滅亡的
    明元抱純孝之心,逢梟鏡之禍,權以濟事,危而獲安,隆基固本,內和外輯。以德見宗,良無愧也。曾有傳言說元恪的前皇后于氏及其所生皇子都被高皇后謀害,元恪雖半信半疑,但為了給元氏皇朝留下血脈,所以還是格外小心,這才讓元詡長大成人。但元詡的生母在元詡即位後,開始擅權亂政,直接導致北魏土崩瓦解。公元528年,已經19歲的元詡對胡太后的專權非常不滿,於是法密詔命爾朱榮率兵前來幫忙。不了密詔被查出,胡太后看後大怒,於是毒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元詡。
  • 《木蘭辭》中徵伐的對象——柔然汗國,竟然和北魏同源
    公元89年,北匈奴汗國崩潰,鮮卑族乘機佔據漠北,於是「匈奴餘種留者尚有十餘萬落,皆自號鮮卑」。也就是說,停留在漠北的匈奴人搖身一變,都成為了鮮卑族,著名的拓跋部、宇文部、賀蘭部都是來自於匈奴,後來鮮卑化了。而柔然,也是鮮卑化的匈奴族,《魏書》記載為「東胡之苗裔」、「匈奴之裔」、「先世源由,出於大魏」。
  • 淺談孝文帝遷都與北魏政權的覆滅
    北魏是南北朝時期第一個由鮮卑族建立的王朝,而孝文帝則是這個短短的王朝中極富歷史文化色彩的人物。孝文帝即位後,在馮太后的輔佐下,一步步進行了社會改革,北魏的社會經濟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其親政後更是一舉定下遷都洛陽的舉措。然而遷都之後,北魏卻日益走向衰敗。
  •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啟動,武川壩頂北魏祭天遺址入選
    2019年開始,考古工作人員開始對該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才展現出如今的面貌,分布範圍約1萬平方米,遠望如一個圓形大土包,由矮土牆、環形壕等構築成,並考證其為北魏皇家祭祀遺址。 我們對他進行了發掘工作初步明確了遺址的結構,它的確是和隋唐的西安圜丘,北京明清天壇有相類似的地方,但也有很大的差異,一個是早在一個北魏,它是一個遊牧王朝,就是遊牧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它在祭祀活動當中加入了很多遊牧的因素。
  • 包頭這個消失的古鎮,曾是北魏的咽喉要塞,還走出過幾位皇帝
    站在一壟黃土梁上,極目遠眺,懷朔古城以田野、麥地、荒原的原生態之姿跳進眼帘。那一刻,仿佛呼吸都變得深沉,你不知道隨意走過的地面驀然出現的那一塊碎瓦,是否是穿越了千年而來。但你知道,腳踩的這片土地是金戈鐵馬的懷朔鎮故地——懷朔古城。